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综述中国蛭类研究如下内容:(1)生态学。山蛭生态学,包括山蛭的生态分布,海南山蛭(Hhainana)的种群动态,对温度、土壤湿度和pH值的适应,以及对温、光、湿的综合反应和人类经济活动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山蛭行为生态学,山蛭的运动包括慢缩短、快缩短、身体摆动和转动、洗刷运动、亲吻运动、觅食行为6程序,影响山蛭行为的一些因素以及对环境因素刺激的生态学意义;淡水水蜂生态学,包括浙江水田蛭类生活习性、广州水牛光润金线蛭种群数量动态与水体化学因子关系、广州水田吸血菲牛蛭生活水体化学环境;山蛭和水生吸血菲牛蛭的觅食、生长动态、生命周期和生殖生物学;(2)形态学、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形态学包括山蛭机能组织学、山蛭器官系统解剖;分类学,中国蛭类动物有2亚纲(蛭蚓亚纲、真蛭亚纲)、3目(蛭蚓目、吻蛭目、无吻目)、9科、33属、111种,占世界蛭类物种数约1/6;动物地理学,包括世界山蛭科属动物地理,中国山蛭科动物地理、中国医蛭科动物地理。(3)蛭类的防治和驱避,淡水吸血蛭类防治所用农药种类,不同农药对海南山蛭的毒力(LD50、LD95)及使用,并比较了12种驱避剂对海南山蛭的驱避效果。(4)蛭类的医学利用,蛭素是蛭类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抗凝物质,蛭素有水蛭素(Hirudin)、山蛭素(Haemadin)和吻蛭素(Hementin)。记述了蛭素的分离、纯化和功能以及有关分子生物学内容。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的山蛭及其吸血习性观察陈广文陈晓虹和振武许人和朱东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新乡453002)关键词河南山蛭吸血习性1分类地位与地理分布山蛭俗称山蚂蟥,在动物分类上属环节动物门蛭纲(Hirudinea)、颚蛭目(Gnathobdelida)、山蛭科...  相似文献   

3.
轮虫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蛭态轮虫作为轮虫动物门的重要类群,因其孤雌生殖、低湿休眠和水平基因转移的特性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蛭态轮虫物种的形态学鉴定是进行其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东白云山和火炉山为调查区域,共发现蛭态轮虫中国新记录科1科,即原轮科(Philodinavidae Harring,1913),新记录属2属,即原盘轮属(Henoceros Milne,1916)和双趾轮属(Didymodactylos Milne,1916),以及新记录种6种,包括有尾原盘轮虫[H. caudatus(Hauer,1937)]、巨趾原盘轮虫[H. falcatus(Milne,1916)]、多肉双趾轮虫[D. carnosus(Milne,1916)]、皇家敖突轮虫[Otostephanos regalis(Milne,1916)]、圆腹粗颈轮虫[Macrotrachela kallosoma(Schulte,1954)]以及长肌宿轮虫[Habrotrocha longiceps(Murray,1906)]。通过显微照片和模式图详细记述了新记录种的形态结构特征。本研究丰富了我国蛭态轮虫的物种记录,同时也为后续应用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分类参考。  相似文献   

4.
云南蛭类的种类分布和区系组成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蛭类动物俗称蚂蟥 ,在分类上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 da、蛭纲Hirudinea、真蛭亚纲Euhirudinea。全世界现已知30 0余种 ,中国共有 2目、 8科、 33属、 77种。通过近 10年的调查 ,并结合前人的研究 ,现已初步查明云南有蛭类2 4种 ,分属于 2目、 7科、 14属 ,其中包括 4个新纪录 ,占中国蛭类的 31 17%。据此 ,本文还探讨了云南蛭类的区系组成特征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蛭类提供资料。1 云南蛭类的种类和分布云南现已知蛭类共 2 4种 ,隶属 2目、 7科、 14属 ,各种的分布和主要特点如下。①多突舌蛭Glossipho…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蛭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本文将我国已发现的水蛭列成了名录。2.计有吻蛭目中扁蛭科6属22种和鱼蛭科4属7种;颚蛭目中水蛭科7属16种;咽蛭目中石蛭科5属12种。合计3目4科22属57种。  相似文献   

6.
论环节动物蛭纲的体腔与血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世纪初,Oka(1902)通过对蛭纲几个主要科的代表属进行的比较解剖学研究,提出了体腔与血管系统在蛭纲中演替的理论,从而纠正了前人对蛭纲循环系统的错误认识。他所得出的结论有:1.在整个蛭纲中都有体腔存在,但在舌蛭科和鱼蛭科中比在医蛭科和石蛭科中要明显得多。这个体腔随着结缔组织的扩大而逐渐缩小成为体腔窦(coelomic sinus)。人们所说的医蛭科和石蛭科中的血管,实际上只是缩小成管状的体腔部分。2.只有在舌蛭科和鱼蛭科中才有真正的血管系统。这种血管系统是完全封闭的,它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医蛭科牛蛭属分类研究过程,目前牛蛭属有8种,其中中国有6种.报告了采自中国广东和海南的牛蛭属1新种:广东牛蛭Poecilobdella guangdongensis sp.nov.,对新种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与近似种菲牛蛭特征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噬菌蛭弧菌对鱼类常见致病菌裂解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调查了北京地区25份水样,其中24份检出噬菌蛭弧菌。本次试验选用4株鱼类主要致病菌为宿主菌,检出的蛭弧菌对上述4种细菌的裂解范围有所不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可被全部检出的蛭弧菌裂解(24/24),其他3株菌仅部分被裂解,依次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17/24),荧光假单胞菌(9/24),鳗弧菌(7/24)。本次试验直接从水样中检出6株对4种宿主菌均有裂解作用的蛭弧菌,为进一步利用蛭弧菌防治鱼类常见细菌性疾病提供了可用资料。  相似文献   

9.
噬菌蛭弧菌对鱼类常见致病菌裂解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北京地区25份水样,其中24份检出噬菌蛭弧菌。本次试验选用4株鱼类主要致病菌为宿主菌,检出的蛭弧菌对上述4种细菌的裂解范围有所不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可被全部检出的蛭弧菌裂解(24/24),其他3株菌仅部分被裂解,依次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17/24),荧光假单胞菌(9/24),鳗弧菌(7/24)。本次试验直接从水样中检出6株对4种宿主菌均有裂解作用的蛭弧菌,为进一步利用蛭弧菌防治鱼类常见细菌性疾病提供了可用资料。  相似文献   

10.
水田蛭类与农业生产实践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其中吸血的种类还直接危害广大贫下中农的健康。1965年3—10月间,笔者在浙江鄞县进行日本医蛭的防除试验,同时对水田中常见蛭类的生活和繁殖习性进行了一些田间和室内的观察试验。该地区水田中的蛭类约有十余种。业经鉴定的计有扁蛭科 Glossiphonidae的宽身扁蛭Glossiphonia lata Oka、喀什米亚拟扁蛭Hemiclepsis kasmiana Oka、光裸泽蛭 Helobdella nuda Moors,石蛭科Erpobdellidae的韦氏白勃石蛭Barbronia weberi(Blanchard)、勃氏齿蛭 Odontobdella  相似文献   

11.
谭恩光 《生态学报》2008,28(12):6272-6281
综述中国蛭类研究如下内容:(1)生态学.山蛭生态学,包括山蛭的生态分布,海南山蛭(H. hainana)的种群动态,对温度、土壤湿度和pH值的适应,以及对温、光、湿的综合反应和人类经济活动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山蛭行为生态学,山蛭的运动包括慢缩短、快缩短、身体摆动和转动、洗刷运动、亲吻运动、觅食行为6程序,影响山蛭行为的一些因素以及对环境因素刺激的生态学意义;淡水水蛭生态学,包括浙江水田蛭类生活习性、广州水生光润金线蛭种群数量动态与水体化学因子关系、广州水田吸血菲牛蛭生活水体化学环境;山蛭和水生吸血菲牛蛭的觅食、生长动态、生命周期和生殖生物学;(2)形态学、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形态学包括山蛭机能组织学、山蛭器官系统解剖;分类学,中国蛭类动物有2亚纲(蛭蚓亚纲、真蛭亚纲)、3目(蛭蚓目、吻蛭目、无吻目)、9科、33属、111种,占世界蛭类物种数约1/6;动物地理学,包括世界山蛭科属动物地理,中国山蛭科动物地理、中国医蛭科动物地理.(3)蛭类的防治和驱避,淡水吸血蛭类防治所用农药种类,不同农药对海南山蛭的毒力( LD50、LD95)及使用,并比较了12种驱避剂对海南山蛭的驱避效果.(4)蛭类的医学利用,蛭素是蛭类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抗凝物质,蛭素有水蛭素(Hirudin)、山蛭素(Haemadin)和吻蛭素(Hementin).记述了蛭素的分离、纯化和功能以及有关分子生物学内容.  相似文献   

12.
6种水蛭的COⅠ、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及分子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蛭是一种常见的传统中药,为了解常见蛭类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特征和水蛭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对常用的入药品种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a)、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尖细金线蛭(Whitmania acranulate)和相近物种菲牛蛭(Poecilobdella manillensis)、光润金线蛭(Whitmania laevis)及八目石蛭(Erpobdella octoculata)的COⅠ、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利用Mega 5.0分析基因特征、颠换率、分化年代,利用PAUP*4.10b和MrBayes 3.1.2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6种水蛭的COⅠ、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全长分别为1534~1536 bp、709~744 bp、1129~1173 bp,GC含量分别为32.35%~34.79%、24.42%~28.49%、24.82%~27.02%,总体颠换率为0.002%~0.760%,分化年代为3.55×106a~9.85×106a;每种水蛭为单系群的支持值均≥82。说明COⅠ、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具有种间特异性,可用于6种水蛭的分类鉴别。  相似文献   

13.
中国鲎(Tachypleustridentatus),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有螯亚门(Chelicerata)、肢口纲(Merostomata)、剑尾目(Xiphosura)、鲎科(Limulidae),分布于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其他国家。鲎科动物(Horseshoecrab)现有三属四种,自从早古生代奥陶纪出现,至今4亿多年,其形态结构以及生活习性无重大变化。在胚胎发育后期有三叶虫幼体的形态特征,被誉为活化石。在天然免疫、视觉、胚胎发育等许多方面,鲎成为研究者的模式动物。  相似文献   

14.
广东湛江和海南岛的陆蛭三个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陆蛭分类研究较少,1966年龚建章等对云南省西陲医学上重要蛭类作过调查研究,1977年、1978年宋大祥等对我国蛭类分类等作过较全面的概述,记载我国已知陆蛭有10个种。我们于1977年8月,1978年4月,在广东省湛江地区和海南岛地区采集的陆蛭中,发现山蛭科的三个新种,今记述于下。模式标本存于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  相似文献   

15.
医蛭科牛蛭属Poecilobdella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Moore(1930)报道有一种菲牛蛭P.manillensis曾在南京发见,但未附图,也未描述其特征。另据胡经甫(Wu,1930;48)记载有一种颗粒牛蛭P.granulosa分布于北京、苏州和福建。然而陈义(1962)和宋大祥等(1977)报道,他们未在这些地区采到牛蛭属的标本,因此这是有待进一步弄清的问题。笔者于1979年5至6月先后从武昌东湖以及毗邻安徽省的黄梅县各获得牛蛭属标本一条。经过详细地活体观察以及内部解剖,並与产于海南岛陵水县和广西贺县的牛蛭属标本作了比较,认为此两标本同属一种並是一新种。由于标本首先在湖北地区发见,故命名为湖北牛蛭Poecilobdella hubeiensis Yang,sp.nov.  相似文献   

16.
杨潼 《动物学研究》1980,1(4):541-546
医蛭科牛蛭属Poecilobdella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Moore(1930)报道有一种菲牛蛭P.manillensis曾在南京发见,但未附图,也未描述其特征。另据胡经甫(Wu,1930;48)记载有一种颗粒牛蛭P.granulosa分布于北京、苏州和福建。然而陈义(1962)和宋大祥等(1977)报道,他们未在这些地区采到牛蛭属的标本,因此这是有待进一步弄清的问题。笔者于1979年5至6月先后从武昌东湖以及毗邻安徽省的黄梅县各获得牛蛭属标本一条。经过详细地活体观察以及内部解剖,并与产于海南岛陵水县和广西贺县的牛蛭属标本作了比较,认为此两标本同属一种并是一新种。由于标本首先在湖北地区发见,故命名为湖北牛蛭Poecilobdella hubeiensis Yang,sp.nov.  相似文献   

17.
杨潼 《动物分类学报》2002,27(2):212-216
记述采自我国福建省福清海滩大弹涂鱼体的鱼蛭科热蛭属一新种。命名为福清热蛭Aestabdella fuqingensis sp.nov.,并就形态特征对热蛭属已知3个种与本种的区别进行了比较与讨论。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缓步动物2新纪录种记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广郢  李晓晨 《四川动物》2006,25(1):106-107
记述了四川省绵阳缓步动物2个新纪录种。它们是缓步动物门(Tardigrada)、真缓步纲(Eutardigrada)、近爪目(Parachela)、大生熊虫科(Marcobiotidate),Doryphoribius属的Doryphoribius qinlingensis Li,Su&Yu和缓步动物门、异缓步纲(Heterotardigrada)、棘影目(Echiniscoidea)、棘影科(Fchiniscidae)、角棘影属(Cornechiniscus)的Cornechiniscus lobatus Ramazzotti。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饥饿及恢复喂食对日本医蛭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正常组、饥饿30d、恢复喂食7d以及恢复喂食14d的日本医蛭肠道微生物菌群特征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显示: 日本医蛭核心菌群门水平上, 主要集中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 属水平核心菌群有气单胞菌属(Aeromonas)、Mucinivorans属、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等。饥饿及恢复摄食, 对气单胞菌属、Mucinivorans属在内的核心菌群多样性及丰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为揭示日本医蛭肠道菌群组成以及研究日本医蛭消化道微生物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关于湖蛭属及其一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潼 《水生生物学报》1987,11(3):268-273
我国原有鱼蛭科湖蛭属两种,其中中华湖蛭广泛分布华中地区,严重危害鲤、鲫鱼。据对安徽巢湖的调查,鲤鱼的感染率较鲫鱼高,大个体的感染率又较小个体的高。此蛭每年4月上旬开始离开鱼体到湖底繁殖,12月下旬新生幼体开始侵袭鱼体。哲罗湖蛭则仅限于黑龙江流域。1964年在青岛附近的黄海以及1975年在秦皇岛附近的渤海从两种硬骨鱼体上共得到4条属同一种的大型湖蛭,经鉴定为冈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okae,这是该种在我国首次记载。1985年在厦门附近的南海从赤点石斑鱼鳍上得到两条同属一种的小型湖蛭,被定为新种福建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fujianensis sp.nov.)。本文给予此一新记录和一新种以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