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以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发生的特点,评价防控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血清学调查的方法对发生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此疫情鉴定为一起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聚集性病例,3例病人均已接种过A群流脑多糖疫苗3~4次,而未接种过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对C群脑膜炎奈瑟菌无免疫力;采取相应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没有引起流脑流行。结论对C群脑膜炎奈瑟菌所致疫情,采取以预防性服药、应急接种为主的综合控制措施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肺脓疡患者血培养中检出脑膜炎奈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人类是脑膜炎奈瑟菌的唯一宿主。2004年10月从肺脓疡患者血培养中检出脑膜炎奈瑟菌1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引起小儿败血症合并脑膜炎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由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引起的小儿败血症合并脑膜炎。该患儿突发高热起病,伴有皮肤散在瘀点。根据实验室微生物分离和鉴定,确诊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同时根据脑脊液生化常规结果,诊断为合并细菌性脑膜炎。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引起的小儿败血症合并脑膜炎属罕见病例,且该患儿有类似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症状,易被误诊为春季小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需引起临床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对人类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曾在全球引起多次大流行,所以关于其预防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应用和研究的脑膜炎奈瑟菌疫苗主要有荚膜多糖疫苗、多糖与蛋白结合疫苗、B群改良疫苗、去毒脂多糖结合疫苗等,本文就以上疫苗的研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药物治疗近况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较高。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真菌药物。本文就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及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主要病原体。Nhh A是脑膜炎奈瑟菌的寡聚外膜蛋白,与流感嗜血杆菌的黏附素hia和hsf是同系物。研究提示,Nhh A参与脑膜炎奈瑟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保护其免受宿主固有免疫系统的攻击;此外,Nhh A具有免疫刺激功能,能够促进巨噬细胞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Nhh A还具有诱导宿主巨噬细胞凋亡,促进单核细胞转化成巨噬细胞样细胞等作用。本文介绍了Nhh A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健康人群中脑膜炎奈瑟氏菌菌群分布变迁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流行性脑膜炎奈瑟氏菌(简称流脑菌)在健康人群中菌群分布变迁情况的了解,对预测流脑流行情况有重要意义。为了掌握本地区流脑健康人群带菌菌群分布,于1976—1978年进行了菌群调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膜炎球菌是世界范围内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和败血症的主要病原体, 在中国一直以A群流行为主, 未发生过B群和C群的流行. 2003年以来, 安徽省出现多次由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爆发, 而且在全国其他省、市也有大量病例出现. 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表明, 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4821菌株主要引起了这些爆发. 在完成我国C群脑膜炎球菌的代表株053442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工作的基础上, 我们构建了全基因组DNA微阵列, 对1966~2005年分离于中国14个省、市的81株C群脑膜炎球菌进行了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 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菌株的基因组组成相似, 部分基因有一定的缺失和变异, 而且很多缺失基因是推测的保守基因.为深入了解我国C群脑膜炎球菌的基因组组成特点, 为初步揭示其遗传背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s,CPS)是该菌主要的致病因子。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CPS合成相关基因越来越受到关注。重点对Nm CPS的合成及相关基因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以下简称脑膜炎球菌),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疾病的主要病原体。NhhA(Neisseria hia homologue)是Nm的一种寡聚外膜蛋白。研究表明,NhhA在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功能,如参与Nm无症状鼻咽黏膜定植,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具有免疫刺激功能等。该蛋白表面暴露,并在许多Nm菌株中都能表达,表明它有希望作为候选疫苗。现对NhhA的分子结构、在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中的功能以及作为疫苗候选物的研究现状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脑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meningitides,Nm, 以下简称脑膜炎球菌),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疾病的主要病原体。NhhA(Neisseria hia homologue)是Nm的一种寡聚外膜蛋白。研究表明,NhhA在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功能,如参与Nm无症状鼻咽黏膜定植,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具有免疫刺激功能等。该蛋白表面暴露,并在许多Nm菌株中都能表达,表明它有希望作为候选疫苗。现对NhhA的分子结构、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中的功能以及作为疫苗候选物的研究现状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2月,4只未经检疫的山羊进入了我国某大学实验室。28名师生在实验后患上了布鲁菌病(brucellosis),此事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有较多读者纷纷来信,希望了解该病当前临床进展。布鲁菌病和流行性脑膜炎、肺结核、登革热等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目前布氏杆菌性脑膜炎在国内只是偶见报道,本文报道2例布氏杆菌性脑膜炎,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并对布氏杆菌脑膜炎进行文献回顾.方法:我们近期连续通过检查脑脊液内布氏杆菌抗体的办法诊断了2例布氏杆菌性脑膜炎,并通过给予四环素、利福霉素及链霉素治疗1个月并通过随访.结果:半年后脑脊液内布氏杆菌抗体恢复阴性,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论:通过我们的观察应用上述3联药物综合治疗1月对布氏杆菌性脑膜炎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中枢感染性疾病,是肺外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其多侵袭脑膜,有时可累及脑实质、脊髓,有很高的致死率。结核病在发展中国家中的感染趋势尤为突出。我国为人口大国,抗结核治疗和预防的形势异常严峻。随着抗结核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数量增加,严重影响了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在耐药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中,早期诊断、经验性治疗、调整治疗方案对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本文对耐药性结核性脑膜炎的分布、临床诊断、基因检测、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系统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自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脑脊髓液中分离出脑膜炎奈瑟氏菌,至今已近百年了。其抗原结构和分型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促进了对该病的防治工作。荚膜群特异性多糖,外膜蛋白质及脂多糖的抗原分析和分型,以及细菌素和杀菌力分型的研究,正在细菌检验工作中应用和深入研究。用凝胶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获取本地区正常人群鼻咽部脑膜炎奈瑟菌携带情况,为政府制定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流行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随机抽检正常人群(按人群防疫监测共分四组:2~4岁、6~8岁、9~12岁、25~39岁组)鼻咽拭子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及血清分型。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结果:403人共检出22株脑膜炎奈瑟菌,总检出率为5.46%,男性检出9株,检出率4.46%,女性检出13株,检出率为6.47%,其血清分型为A型群3株,B群14株,C群2株,1892型1株,未定型2株,2~4岁组检出6株,检出率8.57%(6/70),6~8岁组检出4株,检出率7.41%(4/54);9~12岁组检出6株,检出率8.00%(6/75);25~39岁组检出6株,检出率2.94%(6/204),男女性别之间及少年不同组别正常人群鼻咽部脑膜炎奈菌携带率经X^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而少年组与成人组比较和差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调查显示,本地区正常人群鼻咽部脑膜炎奈环瑟菌携带率为5.46%,处于较低水平,血清分型以B群为主,本地为非流行株。不同性别正常人群鼻咽部脑膜炎奈瑟菌的携带率无差别,儿童携带率较成人高,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目前不具备流行特点,A群脑膜炎奈瑟菌未造成本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简称流脑。流脑的流行早在16世纪即被发现,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我国的流脑发病情况为:全年以冬春季发病较多,每年自11月、12月开始上升,次年3月、4月达高峰,5月、6月开始下降,7~10月降至最低水平。2~4月的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总数的60%~90%。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14岁以下年龄、尤其是7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或带菌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18.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al neoformans menimgitis)是新型隐球菌引起的隐球菌病(cryptocaccol),约占新型隐球菌感染的77%~80%,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合理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是提高隐球菌脑膜炎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5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肺炎链球菌是主要的人类致病菌,在全世界有很高的致病率和死亡率。它引起侵袭性疾病,例如肺炎、脑膜炎和菌血症,它们虽然不严重,但有很强的流行性和传染性,像中耳炎和鼻窦炎。2岁以下的儿童和65岁以上的成人对肺炎链球菌特别敏感,另一些高危人群包括功能性的或解剖性的无脾病人,还有那些需要重点治疗的病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膜炎败血黄杆菌致恶性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恶性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标本,经BD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为脑膜炎败血黄杆菌,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 2012标准判定药敏结果,用WHONET 5.6软件分析数据。结果药敏试验表明46株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5.22%、23.91%、26.09%、30.43%和50.00%,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90.00%。结论从恶性肿瘤患者下呼吸道中分离出的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多重耐药率高,应引起临床重视,并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