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夏季不同播期,研究了sh-2型超甜玉米乳熟期籽粒重量和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用多重回归分析方法对气温、降雨量与籽粒重量、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播期的可溶性总糖、果糖、蔗糖含量变化趋势有明显差异.夏季早播,提高了乳熟期籽粒鲜重和干重,灌浆速率,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说明夏季早播有利于提高甜玉米的独特甜风味和产量构成.移栽-收获期的T(温差)、K(有效积温)和RF(降雨量)是影响乳熟期籽粒鲜重和干重及可溶性总糖、果糖、蔗糖、淀粉含量的主要因子,K、RF表现正相关效应;在授粉-收获期,K是影响的主要因子,K与籽粒鲜重和干重及果糖、淀粉含量呈正相关,与籽粒蔗糖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马蔺全身是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玉米是玉米的一个亚种,起源于美国。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印第安人就已经种植甜玉米了,并用甜玉米制糖、制点心和酿造原始的啤酒。超甜玉米是甜玉米的一种类型,原产美国弗罗里达州,果穗很小,很甜很好吃。1950年在弗罗里达州召开了种子大会,参加会议的玉米专家,带回去这种玉米进行研究,1959年培育出第一个超甜玉米杂交种,60年代初进入商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在乳熟期采摘的玉米果穗我们通常把它称为鲜食玉米,这种类型的玉米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作加工。鲜食玉米可分为笋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等诸多品种。它既可以作为粮食也可以作为菜肴,并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口感,风味独特,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特别是作为黑色食品的黑玉米,在我国的各大城市中备受青睐。从种植成本、生长期以及适应性等方面来看,与其他玉米相比鲜食玉米都有较大的优势,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实现鲜食玉米产业化生产,对农民的增收、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提升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SNP标记及配合力划分超甜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分超甜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筛选配合力高的甜玉米自交系,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更强的甜玉米群体,为优良甜玉米的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23个自育超甜玉米自交系,采用NC Ⅱ设计得到60(3×20)个组合,研究它们的产量配合力效应并结合56K SNP标记将供试材料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结果表明23个自交系的平均杂合率为2....  相似文献   

5.
通过甘蔗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种植模式(甘蔗单作、甘蔗-甜玉米间作(1∶1、2∶1)和施氮水平(300、525 kg·hm-2)对甘蔗群体经济效益、甘蔗产量、生物量积累动态变化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水平(300 kg·hm-2)下,甘蔗-甜玉米间作(1∶1、2∶1)的经济效益分别高于单作甘蔗52.67%和20.59%,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且甘蔗-甜玉米1∶1间作模式的LER高于甘蔗-甜玉米2∶1间作31.50%;高氮水平(525 kg·hm-2)下,甘蔗-甜玉米1∶1间作的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分别高于单作26.25%和36.00%,而甘蔗-甜玉米2∶1间作与甘蔗单作相比无间作优势;甘蔗-甜玉米间作中,因间作甘蔗最大生长速率(v m)减小,理论最大值(w m)、最快生长日(t m)等生物量动态累积特征参数的协调性劣于单作甘蔗,使间作甘蔗产量低于单作甘蔗9.72%~33.17%,而间作甜玉米产量比单作甜玉米高14.10%~24.43%;相比甘蔗单作,甘蔗-甜玉米间作对甘蔗品质无显著影响;甘蔗-甜玉米间作是实现甘蔗优质、高效种植的可行途径,其中甘蔗-甜玉米1∶1间作模式更为优化。  相似文献   

6.
甜玉米、笋玉米的起源与遗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甜玉米是由籽粒鲜嫩、糖份含量高的一类胚乳突变体转育而成的。笋玉米是指幼穗柔软、食用纤维丰富的一类多穗(甜)玉米,也有几种基因型,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和甜玉米一样,也已成为一种玉米产业。1甜玉米、笋玉米的起源、遗传与基因型关于甜玉米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  相似文献   

7.
优异的种质资源是培育丰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创制甜玉米突变体材料对优良甜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玉米分子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剂对甜玉米自交系华甜选H-16-2-2-3的花粉进行诱变及人工授粉,构建甜玉米EMS诱变突变体资源库。通过田间筛选与表型考察,共获得影响生育期、散粉抽丝间隔期、植株叶夹角、叶片大小、雄穗姿态、雄性育性、植株高、穗位高、穗行数、子粒顶端颜色、子粒大小、子粒皱缩程度等重要农艺性状的M_2代突变体材料24363份。对其中2000份M_2代突变体进行田间初步表型筛选,并借助高通量测序分析对部分单隐性核基因突变引起的突变体进行基因定位分析。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提出构建国内甜玉米种质资源共享库,为甜玉米育种及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宝贵的试验材料和基因资源,促进甜玉米育种相关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寒露风引起晚稻减产的生理原因,本试验以两个不同抗冷力的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低温对水稻乳熟期剑叶光合作用与果糖1,6-二磷酸酯酶(FB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引起离体剑叶光合效率与FBPase 活性下降,不抗冷的“汕优63”及其亲本的光合效率与FBPase 活性比抗冷的“秀优57”及其亲本下降幅度较大。乳熟期是籽粒灌浆的高峰期,自然低温(寒露风)造成晚造水稻减产与乳熟期连体剑叶的光合作用下降和FBPase 对低温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甜高梁从开花期到成熟期间,穗部干物质积累总量的80%-85%的物质来自植株在此时期绿叶面积的光合作用。在同样的栽培条件下,甜高梁干物质积累量随穗部籽粒成熟状态而逐增加。其历程是,开花低于乳熟期,乳熟期低于成熟期。单株干特积累与分布呈S形曲线,穗部高于上茎、,上茎低于中茎,中茎高于下茎。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了夏季两个不同播期的sh-2超甜玉米乳熟期籽粒大小、糖分积累、酶活性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由于籽粒乳熟后期脱水,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和可溶性总糖、果糖含量呈中间高,两头低的抛物线型;籽粒淀粉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变化也均呈抛物线型;曲线符合方程=a bx cx2(y为籽粒大小、糖含量、酶活性,x为授粉后天数,a,b,c为参数).相关分析表明,在播期一,α-淀粉酶、β- 淀粉酶、POD、SOD活性与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和可溶性总糖、果糖含量均无显著相关;在播期二,α-淀粉酶活性与籽粒长度、宽度、体积和可溶性总糖、果糖含量,SOD活性与籽粒长度、体积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甜高粱开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高粱从开花期到成熟期间,穗部干物质积累总量的80%-85%的物质来自植株在此时期绿叶面积的光合作用。在同样的栽培条件下,甜高粱干物质积累量随穗部籽粒成熟状态而逐渐增加。其历程是,开花期低于乳熟期,乳熟期低于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与分布呈S形曲线,穗部高于上茎,上茎低于中茎,中茎高于下茎。  相似文献   

12.
磷水平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甜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外源磷水平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对寄主植物甜玉米菌根侵染率、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氮磷含量、精氨酸含量影响。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能够很好的侵染于玉米植株根系。且不同磷水平条件下,菌根侵染率差异较显著。在低磷水平下,菌根侵染率较高。孢子数量随着磷水平提高而增加。菌丝室根外菌丝鲜重在P40时最高。菌根化的甜玉米生物量及氮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低磷水平促使甜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显著提高。甜玉米地上部总氮和地下部总氮含量分别在P40、P80和P20、P40时最高。地上部总磷和地下部总磷含量分别在P80和P160时最高。菌根精氨酸含量在低磷(P20)时最高。研究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可促进甜玉米幼苗生长并与外源磷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在松嫩平原碱化草甸,采用大样本随机取样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时间到达抽穗初期、抽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的星星草种群生殖分蘖株数量性状的可塑性及其调节规律.结果表明:除在开花期存在一定的波动外,在每5 d的时间里,随着生殖生长时间的延长, 星星草种群在抽穗初期、抽穗期和乳熟期的生殖分蘖株高、分蘖株生物量、花序长和花序生物量均依次显著增加.各生育期的星星草种群生殖分蘖株高与花序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生殖分配呈显著负相关.随着生殖生长时间的延长,抽穗初期、开花期和乳熟期的星星草花序生物量随着分蘖株高增加,其幂函数的增长速率均呈增大趋势.生殖生长时间延长10 d,其抽穗初期和抽穗期的生殖分配直线下降速率分别降低了43.2%和44.31%;延长5 d,乳熟期的下降速率降低了130%.表明星星草种群分蘖株生殖生长的表型可塑性调节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水稻-褐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荧光物质稀土元素铕示踪法对水稻褐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所施荧光物质的三种浓度20 mg/L、50 mg/L和100 mg/L 均为有效浓度,对水稻生长无可见的影响,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黄熟期四个生育期水稻、褐飞虱和拟水狼蛛的荧光物含量均随所施荧光物质浓度的增高而增高。褐飞虱对不同生育期水稻的取食量依次为抽穗期>孕穗期>乳熟期>黄熟期,分别为每克褐飞虱生物量在24 h内摄食水稻17.5910 g, 17.4510 g, 13.8290 g和8.7070 g。拟水狼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量为乳熟期>孕穗期>抽穗期>黄熟期,分别为每克拟水狼蛛生物量24 h捕食褐飞虱3.6380 g, 3.0830 g, 3.0770和2.8000 g。根据田间调查数据换算为每头拟水狼蛛捕食褐飞虱在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黄熟期分别为11头、11头、13头和10头。  相似文献   

15.
甜玉米、笋玉米的起源与遗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甜玉米是由籽粒鲜嫩、糖份含量高的一类胚乳突变体转育而成的.笋玉米是指幼穗柔软、食用纤维丰富的一类多穗(甜)玉米,也有几种基因型,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和甜玉米一样, 也已成为一种玉米产业.  相似文献   

16.
甜玉米地亚洲玉米螟为害的生态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学难  梁广文  庞雄飞 《生态学报》2004,24(11):2573-2578
利用自然种群生命表方法 ,研究了甜玉米品种抗虫性差异 ,斯氏线虫、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系统的生态控制 ,根据不同卵量水平初步组建了第 5代亚洲玉米螟生态控制系统。结果得出 :亚洲玉米螟为害的生态控制系统由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和自然控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主要通过调控人工生态控制系统中的生态控制措施来达到生态控制目标。当甜玉米品种为穗甜 2号 ,卵密度为 18(块 / 10 0株 )时 ,不采取人为生态控制措施即可控制亚洲玉米螟的为害 ,即在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内 ,利用穗甜 2号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即可达到生态控制目标 ;当甜玉米品种为粤甜 1号 ,卵密度为 18或 35 (块 / 10 0株 )时 ,在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内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或撒施线虫颗粒剂均可达到生态控制目标 ;当甜玉米品种为粤甜 1号 ,卵密度为 6 2 (块 / 10 0株 )时 ,则要在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内同时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和撒施线虫颗粒剂 ,才能达到生态控制目标。通过生态控制系统的建立 ,为甜玉米的无公害化生产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害虫控制途径  相似文献   

17.
程昕昕  刘正 《广西植物》2013,33(2):159-163
以甜玉米绿色超人和华甜01种子为试验材料,探讨Mn2+对种子萌发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Mn2+处理后的两个品种甜玉米种子萌发生理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Mn2+处理后,两品种的种子发芽率没有显著变化;绿色超人种子的发芽势和活力指数显著升高,但以1.00mmol/LMn2+处理的效果最佳;随处理浓度的升高,绿色超人和华甜01萌发种子脱氢酶的活性均呈上升的趋势;在适量的Mn2+作用下,两品种的POD、CAT活性均显著升高,萌发种子的MDA含量显著下降,1.00mmol/L的Mn2+处理对降低绿色超人种子MDA含量效果最佳;而处理后甜玉米种子的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但不同甜玉米品种间具有较大的差异,这进一步说明锰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18.
麦田冠层气孔导度的分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灌浆期和乳熟期冠层各层叶片上、下表面的气孔导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冠层不同层的叶片气孔导度从早到傍晚有平行变化的趋势,数值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从冠层上到下递减。经分析,这主要与冠层叶片接受的光强自上而下递减有关,且这时所对应的叶片水势自冠层上到下递增的幅度大。测算结果表明,冠层气孔导度白天亦呈明显的日变化,灌浆期的值大于乳熟期的值。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玉米籽粒的营养品质及其与籽粒质地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普通玉米、爆裂玉米、糯玉米和甜玉米4种类型玉米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可溶性糖和蛋白的含量,分析这些营养物质与角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浆期间4种类型玉米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总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爆裂玉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始终最高(4.7%-23.1%),甜玉米(1.4%-4.6%)和糯玉米(2.3%-4.9%)的始终较低;甜玉米的支链淀粉含量一直最低(15.7%-35.5%),除授粉10d以外,糯玉米的支链淀粉含量一直最高(65.5%-69.8%);甜玉米总淀粉含量始终最低(17.1%36.1%)、总蛋白含量(15.2%-26.9%)和授粉30d后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14.2%-17.6%)。高蛋白含量可能是爆裂玉米和甜玉米角质率高的原因,糯玉米的角质率低可能与支链淀粉含量高和蛋白积累少有关。  相似文献   

20.
水稻-白背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中生物量流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荧光物质示踪技术对早稻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水稻-白背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在抽穗期与乳熟期中营养物质流动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 在所施荧光示踪物质3种质量浓度20、50、100 mg/L中,水稻、白背飞虱、拟水狼蛛的荧光物含量[μg/鲜重(g)]随所施荧光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浓度组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呈现出较为稳定的规律性。早稻抽穗期每头白背飞虱每24 h取食水稻0.0636 g,平均每头拟水狼蛛每24 h捕食白背飞虱0.0336 g,约6~7头;在早稻乳熟期每头白背飞虱每24 h取食水稻0.0155 g,平均每头拟水狼蛛每24 h捕食白背飞虱0.0416 g,约16头。结合田间调查数据分析,抽穗期白背飞虱危害低于乳熟期,差异显著;两个水稻生育期3~4龄拟水狼蛛的控虫力差异显著,乳熟期高于抽穗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