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自然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而对它们的分类和术语使用上,不同文献有较大的差别,对有利共生关系中不同类型的划分和命名尤为突出。综合考察多家说法,提出可根据作用或演化程度将有利共生关系划分为3类,分别为偏利共生、兼性互利共生和专性互利共生,各自对应专一英文术语。自然中往往是多种生物的多种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昆虫体内共生物的功能及进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彩万志 《昆虫知识》1990,27(1):55-58
<正> 一、共生的类型及研究历史 两种生活在一起的生物彼此互利的现象称为共生(symbiosis)。根据二者的空间关系可分为体外共生、体表共生和体内共生三类。体外共生的现象古已知之,如蚜虫和蚂蚁的互惠便是典型的一例。体表共生是指共生物附着在宿主的体表,如以木质植物隧道中真菌为食的刺胫小蠹能把真菌孢子携带于体壁上的菌穴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归纳为两类,即对抗性的负相互作用和互助性的正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按其程度又分为共栖、互利共生与原始协作。共栖又叫偏利共生,即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时,对其中一个物种有利,对另一个物种无关紧要。如蛤贝外套腔内共栖着豆蟹,豆蟹食其宿主的残食和排泄物,并不构成对宿主的危害。原始协作是指对双方都有利,而彼此分开之后,双方仍能独立生活。如某些鸟类啄食有蹄类身上的外寄生虫,当食肉动物来临时,又能为其报警。互利共生表现为对双方都有利,但已发展到彼此不能离开而独立生存的程度,属于专性的共生。  相似文献   

4.
菌根     
在自然界中,植物常与特定的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或共生双方的生长与发育均有利。在共生关系中,有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形成的菌根,弗兰氏放线菌与非豆科植物树木形成的根瘤以及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形成的根瘤等。其中,菌根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共生类型,由于它身藏于地下,因此长期以来未能被人类完全认识。菌根的发现早在19世纪中期,一些科学家就发现,水晶兰(Monototropahypopitys)的根系常常被一层稠密的菌丝体所包围,当时他们都认为这是水晶兰的寄生真菌。此后,也有一些零星的报道,但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  相似文献   

5.
正地球上生活着各式各样的生物,每一个或一种生物的生存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独立完成的,它必然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讲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是发生在同一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个体之  相似文献   

6.
生物种间的关系,远不止《生物》教材介绍的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四种。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寄居蟹和海葵、犀牛和犀牛鸟之间的关系称为共栖。形成共栖关系的两种生物,相互影响,彼此有利,但又不象共生的生物那样密不可分。生物界的共栖现象也不少见,例如山雀喜欢跟隧啄木鸟,在地上寻找被啄木鸟啄出来的虫子吃,而啄木鸟也欢迎山雀伴,因为啄木鸟在专心敲啄树干的时候,容易被老鹰偷袭,而山雀只要一看  相似文献   

7.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文章以海鞘与蓝藻共生关系的典型实例为代表,介绍了蓝藻与海鞘共生关系的发现过程;蓝藻在海鞘间世代传递的机制;两者在共生关系中可能存在的生理功能,如蓝藻共生体通过碳固定、参与氮循环和产生代谢物等方式为海鞘提供营养并参与海鞘的防御活动,海鞘可供给共生体生长所需的一部分氮素营养和提供抗紫外线的保护等。对海鞘与蓝藻共生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生物进化过程,以及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的禾草内生真菌研究历经了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最初的家畜中毒事件认识到是一种共生内生真菌存在的缘故,到如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其共生机制,人类发现这类植物内生真菌并非想象中的对生态系统无足轻重。Epichloë及其无性型Neotyphodium与禾本科植物是系统发生的互利共生关系,尤其是Neotyphodium可提高宿主抵抗环境胁迫的能力和抵御动物的取食,增强植物的竞争力。禾草内生真菌有3种生活史:有性生活史、无性生活史和兼性生活史,后者表明真菌在不同的宿主及环境下既能营有性生殖也可营无性繁殖,是一种更灵活而有效的生活史对策。对内生真菌分子系统学、生活史以及与宿主禾草协同进化的研究发现,Neotyphodium起源于禾草致病真菌Epichloë的某些种,或是Epichloë与Neotyphodium的种间杂交后代。植物和内生真菌各异的生活史策略,真菌的种间杂交,两者的协同进化亦或种群间基因流的差异,都促成了共生体多样化的基因组合(Genetic combination ),也是其共生关系多样化的根源。内生真菌对宿主的有益作用只在特定基因型真菌、宿主和一定环境条件下才起作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要比农业系统复杂得多,是一个从互利共生至寄生关系的连续系统。未来对于更多共生体的遗传背景和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阐明将有助于对禾草内生真菌共生关系本质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刘杏忠  刘润进  任强 《菌物学报》2019,38(11):1731-1733
<正>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分部分,是指在特定时间范围占据同一地理区域共同生存的相互关联的生物集合体,种间关系是生物群落的核心,群落中的不同生物通过互惠共生(mutualism(、偏利共生(commensalism(、竞争和寄生(parasitism(等共栖(symbiosis,复数symbioses(关系发生互作。Symbiosis一词  相似文献   

10.
柯为 《微生物学通报》2006,33(1):148-148
人们很熟悉生物界的共生实体如根瘤、菌根、地衣等,这是最典型的共生体(symbiont),也就是说,这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在营养、生理方面形成互为有利(互惠)的整体,且有形态的表现;在自然界还有没有形态表现而彼此互惠关系而形成的整体。研究共生体的形态、结构或生理、生化的及其功能规律的科学称之为共生生物学(symbiology)。原始共生关系在生物界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1.
草本植物群落中种间联结测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群落是由多个植物种共同组成的。它们之间的空间格局多数并非独立无关的。不同种的个体在空间联结程度的客观测定,对研究两个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群落的组成与动态都是有意义的。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正的联结,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指示相互作用的存在对一方或双方种是有利的,例如互惠共生或资源划分方面的互补;负的联结,可能表明不利于一方或  相似文献   

12.
1设计方案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不同的生物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各种生物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就象学生玩过的象棋、军棋和游乐棋。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在生物活动课上,设计出一种生物游艺棋。2活动目的学生通过设计游艺棋,培养其...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生物共生现象的基本定义,从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角度对生物共生现象的分类方式进行总结,并对生物间共生关系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绿春观察大白蚁亚科4种土白蚁的分飞活动,研究大白蚁亚科白蚁和蚁巢伞之间的关系,得知:大白蚁亚科不同种类白蚁分飞孔形状不相同,分飞时分布于孔口周围的白蚁型、数目和扩散范围存在差异,这些蚁巢的外露特征可以作为白蚁种类识别的辅助依据。采集32巢白蚁以及其巢上生长的蚁巢伞,结果显示,大白蚁亚科每一个白蚁巢仅生长一种蚁巢伞Termitomyces子实体。与小果蚁巢伞共生的白蚁也与其他蚁巢伞共生,推测真菌能改变白蚁的行为。对白蚁种类和蚁巢伞种类对应关系的研究表明在小地域内,白蚁和蚁巢伞不仅存在属间高度专一性,而且种间也显示较高的共生专一性。  相似文献   

15.
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在种子共生萌发过程中与真菌有着较为专一的共生关系,为探讨这种共生关系在种间杂交后代上的进化和适应,深入理解兰科植物和真菌共生关系的形成机制,该研究利用能有效促进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和齿瓣石斛(D.devonianum)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并具有较强专一性的胶膜菌属(Tulasnella)真菌SSCDO-5和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真菌FDd1,开展真菌对铁皮石斛和D. tortile种间杂交种子萌发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真菌与种子共生培养68天时,SSCDO-5菌株和FDd1菌株都能有效地促进杂交种子形成原球茎和幼苗,两个接菌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来源于铁皮石斛的SSCDO-5菌株不但没有表现出优势,反而在杂交石斛幼苗形成率上低于来源于齿瓣石斛的FDd1菌株(SSCDO-5:(22.13±6.62)%; FDd1:(29.53±5.51)%); SSCDO-5菌株和铁皮石斛在幼苗形成和发育阶段的共生专一性并没有在杂交后代上得到遗传或表现,或者说是杂交打破了这种专一性的共生关系,使得杂交后代能够和不同的真菌建立新的共生关系。该结果不支持关于共生真菌专一性是石斛属植物杂交后代形成的重要限制因素的假设,推测石斛属植物在幼苗分化和发育阶段与真菌这种专一性的共生关系是在适应特定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的。  相似文献   

16.
高原环境和昆虫的适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西藏地区由于高原强烈抬升,出现了巨大的高差。不同海拔高度有着不同的生境,昆虫在不同的生境下,有着不同的适应性。 生活在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内的昆虫,其周围环境比较稳定,温暖潮湿,食物充足,生活中突出的矛盾是天敌的侵害。自然界中弱肉强食互相竞争的现象在低海拔的阔叶林带内表现得更为突出,小昆虫受大中型昆虫攻击,大型动物可以捕食大中型昆虫,而小型昆虫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寄生、传病等危害大型动物和大中型昆虫。它们之间互相制约,互相渗透。竞争激烈(如图1)。我们所指的这种关系,仅是自然界中动物间的关系的一方面,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共生及辅助关系,但在此我们主要是分析竞争与低海拔昆虫适应性的关系。这种物种间互相竞争似乎是消积的表  相似文献   

17.
克隆植物基因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利用另一种生物的等效基因。不同真核生物间的基因杂交仅限于亲缘关系很近的品种。动物探针与植物DNA的杂交也仅限于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基因。另一种可能就是用异源抗体筛选表位的表达文库。该技术的问题在于保守性表位因其在被免疫动物中的保守性而常常是非致免疫的。基因互补是依据两种生物基因间的功能相似性而非序列相似性发展起来的第三种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制备一种生物的基因序列文库并将之插入缺乏某种基因功能的另一种生物中。在第二种生物中由第一种生  相似文献   

18.
生态因素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因素,大多数都可以利用坐标图象将它们表示出来。从下边列出的8幅图象中,可以找出种内斗争、共生、竞争、寄生、捕食5种关系。图1表达的是不同种群之间的“捕食”关  相似文献   

19.
寄生(Parasitism) 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如果一方获利并对另一方造成损害就称为寄生。寄居在别种生物身上并获利的一方叫寄生物,被寄居并受害的一方叫寄主。寄生物通常以寄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好的食物为食,并经常或暂时地利用寄主的身体作为居住处。寄生物常常阻碍寄主的生长、降低寄主的生殖力和生活力,但一般不引起寄主的死亡(寄主死亡对寄生物也不利)。  相似文献   

20.
生物的竞争与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竞争和适应是生物生存过程中的两个现象。竞争是种内或种间争夺有限共同资源产生的,是一种生存斗争,整体来说是不利的。适应是通过本身的变化使其能在环境中更好地生存或保存自己,对生物来说是有利的。探讨物种竞争和适应的形式、特点等,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