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海南兰科植物1个新记录属—金唇兰属(基于金唇兰,并提供简要的描述、照片及属的分布图。  相似文献   

2.
中国兰科耳唇兰属补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植物志》第18卷中记载了四种国产耳唇兰属Otochilua植物。其中的白花耳唇兰O.albus系根据某些植物学家的引证,而不是作者自己检视的标本。在第一作者近来的一次赴欧访问中,仔细检视了保存在那里的耳唇兰属标本,特别是Smith与Seidenfaden所引证的标本:Forrest 9493(E)、16168(K,E)、27753(K,P,E)与F.E.Younghusband s.n.(K)。其中只有F.E. Younghusband s.n.是真正的白花耳唇兰,其余的应是宽叶耳唇兰O.lancilabius和耳唇兰O.porrectus。作为对《中国植物志》第18卷的补充,本文对白花耳唇兰作了订正,并根据西藏标本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在海南省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分布有兰科Orchidaceae鳔唇兰属Cystorchis Blume,应为海南省的新记录属。海南省是该属在我国已被发现的第二个分布点。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的濒危标准,无叶鳔唇兰C. aphylla属于D2级,应实施原地保护。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福建兰科2新记录属——钳唇兰属(Erythrodes Bl.)和异型兰属(Chiloschista Lindl.),及2个新记录种——钳唇兰[Erythrodes blumei(Lindl.)Schitr.]和广东异型兰(Chiloschista guangdongensis Z.H.Tsi),并提供了形态描述及其图片。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馆(FNU)。  相似文献   

5.
兰科舌唇兰属的一新亚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在1994年发表的“兰科植物区系中一些有意义属的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一文中介绍了 此新亚属——显柱舌唇兰亚属的分布格局及其与舌唇兰亚属的区别。现将它正式发表。此新亚属含12种,其中1种为新组合种。  相似文献   

6.
秦岭兰科一新记录属——全唇兰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唇兰属(Myrmechis Bl.)隶属于兰科(Orchidaceae)鸟巢兰族(Neottieae)斑叶兰亚族(Goodyerinae),属的模式种M.gracilis(B1.)B1.分布于亚洲热带至亚热带地区的中国、日本、锡金、印度尼西亚[4,2]。该属植物有7种,均为陆生小草本。根状茎伸长,匍匐、肉质、具节,节上生根、叶很小。  相似文献   

7.
报道中国兰科(Orchidaceae)巾唇兰属一新记录种---鸵鸟巾唇兰(Pennilabium struthio Carr ),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照片.该种与巾唇兰(P .yunnanense S.C.Chen&Y.B.Luo)较接近,区别点在于花梗和子房不旋转,萼片为椭圆形,花瓣为卵状椭圆形,花瓣外端具短齿,距近末端膨大.  相似文献   

8.
经过对标本馆馆藏标本的研究,确认原四川特有的峨眉带唇兰[Tainia emeiensis (K. Y. Lang) Z. H. Tsi]与大花带唇兰(T.macrantha Hook. f.)为同种植物,因此予以归并。  相似文献   

9.
回顾盆距兰属(Gastrochilus)与囊唇兰属(Saccolabium)两个混淆属的简史。它们为彼此明显不同的独立属。盆距兰属的唇瓣为半球形囊状,侧裂片不明显,中裂片甚大;蕊柱无足;花粉团具孔隙。囊唇兰属的唇瓣为圆筒状距形,侧裂片明显,中裂片很小;蕊柱有短足;花粉团实心。前者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后者则只局限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与苏门答腊。因此,建议在国际命名法规中取消保留名Saccolabium以及作为其异名的废弃名Gastrochilus(1822号)。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一新记录种:中越带唇兰(Tainia acuminata Averyanov),并提供形态描述及彩色图片。该种与心叶带唇兰(T.cordifolia Hook.f.)相近,不同在于萼片与花瓣均为狭披针形,唇瓣无侧裂片,阔披针形,渐尖,唇瓣边缘在中上部波状卷曲,唇盘具3条不明显的脊。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湖南省4种兰科植物新记录,分别为肾唇虾脊兰Calanthe brevicornu Lind1.、南岭舌唇兰Platan-thera nanlingensis X.H.Jin&W.T.Jin、花坪天麻 Gastrodia huapingensis X.Y.Huang,A.Q.Hu&Yan Liu 和浙江金线兰Ano...  相似文献   

12.
国产开唇兰属(兰科)新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种与西南齿唇兰A.elwesii(Charke ex Hook.f.)King et Pantl,相近,区别点在于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隔距兰属(Cleisostoma Blume)一新记录种:角唇隔距兰(C.tricornutum Averyanov)。该种与C.crochetii(Guillaumin)Garay、C.parishii(J.D.Hooker)Garay相近,因其有不分枝的线状花粉团柄、球状的花粉团块和一个先端短喙状的半球形药帽而与C.crochetii(Guillaumin)Garay相区别;因其有松散、罕分枝的花序,长角状的唇瓣侧裂片而与C.parishii(J.D.Hooker)Garay相区别。提供了新记录种的形态描述及图片。  相似文献   

14.
兰科植物内生细菌与菌根真菌的协作对宿主植物的生长、抗病、抗逆及植物修复环境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揭示其内生细菌多样性及与生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阐明兰科植物的适应与进化机制。本研究基于16SrDNA序列分析探讨了不同生境下东南亚特有种五唇兰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从不同生境下五唇兰根部共分离出内生细菌59株,其中从土生型五唇兰根部分离出内生细菌45株(76.27%),从石生型五唇兰根部分离出内生细菌14株(23.73%);基于内生细菌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五唇兰根部内生细菌分属于7属,即芽孢杆菌属(Bacillus)、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草酸菌属(Pandoraea)、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泛菌属(Pantoea)、欧文氏菌属(Erwinia),其中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次优势属为泛菌属和伯克氏菌属;多样性分析显示,土生型五唇兰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大于石生型五唇兰,不同生境下五唇兰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P0.01)。土生型五唇兰根部内生细菌群落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和泛菌属,石生型五唇兰根部内生细菌群落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和伯克氏菌属。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藏兰科植物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喜龙  李剑武  王程旺  金效华 《广西植物》2018,38(11):1440-1445
中国西藏东南地区位于东喜马拉雅和印缅的交接处,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尤其是位于该地区的墨脱,由于巨大的海拔高差,使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呈显著的垂直地带性,且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结构复杂。该文报道了西藏野生兰科植物新记录属3个,即线柱兰属(Zeuxine)、爬兰属(Herpysma)和槽舌兰属(Holcoglossum);新记录种27个,即白肋线柱兰(Zeuxine goodyeroides)、爬兰(Herpysma longicaulis)、小花槽舌兰(Holcoglossum himalaicum)、西南齿唇兰(Anoectochilus elwesii)、窄唇蜘蛛兰(Arachnis labrosa)、短足石豆兰(Bulbophyllum stenobulbon)、尖角卷瓣兰(B. forrestii)、南方虾脊兰(Calanthe lyroglossa)、泰国牛角兰(Ceratostylis siamensis)、金唇兰(Chrysoglossum ornatum)、格力贝母兰(Coelogyne griffithii)、云南贝母兰(C. assamica)、斑舌兰(Cymbidium tigrinum)、梳唇石斛(Dendrobium strongylanthum)、狭叶金石斛((D. angustifolium)、厚唇兰(D. mariae)、粗茎苹兰(Pinalia amica)、垂叶斑叶兰(Goodyera pendula)、绿花斑叶兰(G. viridiflora)、狭叶羊耳蒜(Liparis perpusilla)、小花羊耳蒜(L. platyrachis)、三裂羊耳蒜(L. mannii)、镰叶鸢尾兰(Oberonia falcata)、阔瓣鸢尾兰(O. latipetala)、凹唇石仙桃(Pholidota convallariae)、大苞兰(Sunipia scariosa)、滇南矮柱兰(Thelasis khasiana)。这些植物新资料的发现,对于丰富西藏植物种类以及对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秦岭兰科一新分布种——囊唇山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秦岭兰科(Orchidaceae)山兰属(Oreorchis)一新分布种--囊唇山兰(Oreorchis indica).  相似文献   

17.
弓莉  罗建  林玲 《西北植物学报》2019,39(4):740-744
通过对西藏兰科鸢尾兰属植物进行的系统调查、标本采集、查阅、整理和鉴定,发现了西藏鸢尾兰属植物5个新记录种,分别为:长苞鸢尾兰(Oberonia longibracteata Lindl.)、短耳鸢尾兰(O. falconeri Hook. f.)、裂唇鸢尾兰(O. pyrulifera Lindl.)、条裂鸢尾兰(O. jenkinsiana Griff. ex Lindl.)和长裂鸢尾兰(O. anthropophora Lindl.),并附有这些新记录种的特征照片。凭证标本保存于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标本室(XZE)。目前西藏鸢尾兰属植物共有14种,编写出西藏鸢尾兰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以期达到对该区鸢尾兰属植物资源鉴定识别和有效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兰科二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科植物资源调查是掌握地区兰科本底资料的基础,对研究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和资源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报道了分别产自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和巴宜区的石豆兰属(Bulbophyllum Thou.)中国分布新记录种——尼泊尔大苞兰(B.raskotii J.J.Verm.,Schuit.&de Vogel)和曲唇兰属[Panisea(Lindl.)Steud.]中国分布新记录种——林芝曲唇兰(P.panchaseensis Subedi)。此二新记录种均生长在海拔约2000 m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树干或岩壁上。此外,还提供了二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彩色图片等信息,并附有国产曲唇兰属的分种检索表。该研究结果扩充了我国兰科植物的记录,为我国兰科植物多样性和保护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该文报道了兰科(Orchidaceae)鸢尾兰属(Oberonia Lindl.)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心唇鸢尾兰(O. orbicularis Hooker f.)和凭祥鸢尾兰(O. delacourii Gagnep.)。其中,心唇鸢尾兰(O. orbicularis)与国内分布的全唇鸢尾兰(O. integerrima)和扁葶鸢尾兰(O. pachyrachis)均较为相似,但该种花葶中下部两侧具狭翅,不与叶合生,唇瓣边缘具明显的啮蚀状齿或细流苏状,先端中部具明显凹缺,可明显区别。心唇鸢尾兰(O. orbicularis)于2013年首次发现于云南省勐腊县,为中国新记录种。凭祥鸢尾兰(O. delacourii)与剑叶鸢尾兰(O. ensiformis)最为相近,但前者唇瓣中裂片先端小裂片近方形,小裂片先端边缘具流苏状齿,可明显区别于后者。凭祥鸢尾兰自1929年发表以来,除模式产地老挝外,至今未见新分布点的报道,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提供了两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植物3个中国新记录种:三色槌柱兰(Malleola insectifera)、腐生齿唇兰(Odontochilus saprophyticus)和白花曲唇兰(Panisea albiflo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