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皮层体感Ⅰ区(S_Ⅰ 区)在痛觉的产生和调制以及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以皮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操作式条件反射为痛指标,用钨丝微电极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和进行皮层内刺激,并用冰盐水进行皮层局部阻滞,在10只清醒的、可以活动的猕猴上进行了实验观察。刺激皮层 S_Ⅰ 区对感受野部位皮肤痛阈可产生明显的影响。在51次实验中有46次引起了痛阈的变化,仅有5次未见明显的变化。在13次对非感受野的皮肤痛阈的影响的实验中,10次未见变化,仅有3次出现轻度变化。皮层内刺激效应往往在刺激开始就出现,并延续到刺激的全过程。停止刺激后痛阈的恢复约需4—6分钟。皮层内刺激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与其对皮肤痛阈的影响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即皮层内刺激使皮肤痛阈下降者往往是对抗针刺的镇痛效应,而使皮肤痛阈升高者往往是加强针刺的镇痛效应。在12次冷冻皮层 S_Ⅰ 区的实验中全部都表现为使感受野皮肤痛阈的升高。去冷冻后约需3—8分钟才由抑制状态回复到原来水平。而对非感受野皮肤痛阈影响的8次实验中,有6次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本实验的结果表明,皮层体感区对痛觉是有一定的调制作用,当其受到电刺激或冷冻阻滞时,均可使相应部位的皮肤痛阈降低或升高,同时还能对抗或加强针刺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2.
人工恢复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碳氮含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董凯凯  王惠  杨丽原  杨宝山  解伏菊 《生态学报》2011,31(16):4778-4782
为阐明湿地恢复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本文以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比较了退化区与连续淡水恢复区土壤pH值、盐分、有机碳、全氮、氨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各样地各层土壤pH值总体上降低,电导率显著降低(P < 0.05),表明退化湿地的人工恢复可明显降低其盐度;恢复区上层(0—20cm)土壤盐分均低于下层(20—40cm),未恢复区则相反;(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0—20cm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增加,分别由恢复前的(7.710?0.756)g/kg、(0.66?0.021)g/kg增加到恢复7a后的(16.96?0.213)g/kg、(1.277?0.027)g/kg,恢复区有机碳、全氮含量在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上层大于下层;(3)各样地硝态氮含量均低于氨态氮含量,碳氮比值介于4—8之间;(4)相关分析表明,湿地恢复后土壤各因子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有机碳与全氮两者显著正相关,氨态氮与pH、盐分、有机碳、全氮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该研究结果对于评估湿地恢复效应,指导湿地恢复的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实验在家兔(用氯醛糖和氨基甲酸乙酯混合液麻醉)和猫(施行“隔离脑”手术)身上进行。用多点记录法在动物皮层的视区或听区引出诱发电位后,即在某一记录点附近给以3秒钟的重复弱电流刺激,可以观察到两种不同的效应:(一)阻抑作用:始于刺激后的半分钟左右,诱发电位迅即被完全阻抑,2至3分钟后电位渐渐增大,并增大到超出刺激前的水平,以后才逐渐恢复正常。全部阻抑过程历时约30分钟。改变刺激强度或麻醉深度对阻抑作用的影响不大。阻抑以每秒2—8毫米的速度向四周扩散,但不向对侧皮层扩散。皮层局部用10%普鲁卡因涂敷后,电刺激就不能引起阻抑扩散。 (二)强化作用:在适当的刺激条件下,刺激后立即出现诱发电位的强化现象,其时程不超出40秒,以后紧随着就出现电位的阻抑作用。越接近刺激点,强化的效应就越大,但强化不向四周扩散。强化作用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刺激的频率,其他如麻醉深度、刺激波宽和强度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利用巴比妥钠和10%普鲁卡因可以使诱发电位的强化和阻抑现象分别地表现出来。由此推论,强化作用和扩散性阻抑的发生机制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IAA在梨黄化叶复绿过程中的作用,以‘砀山酥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黄化植株与正常植株为试材,对生长期黄化植株叶面喷施0.2%FeSO_4溶液,于处理后第3、6、9、12天分别观察黄化叶复绿情况,取样测定黄化叶片复绿过程中各时期叶片与对照组(正常、黄化)叶片的Fe~(2+)含量、内源IAA含量、IAA相关信号转导基因相对表达量,并分析Fe~(2+)、IAA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量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FeSO_4溶液处理可使梨黄化叶片复绿,且黄化叶面在处理后第3天开始出现复绿斑点,在处理后第6、9天时出现大范围的复绿斑块,第12天整叶复绿。(2)ELISA测定结果显示,对照组正常叶的内源IA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黄化叶,FeSO_4处理后各个时期的复绿叶内IA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叶和黄化叶)。(3)q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黄化叶内AUX1.1/1.3、GH3.1/3.2/3.5、SAUR1/2/3/4、AUX/IAA1/2/3/7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叶,FeSO_4处理后其表达量大多较黄化叶显著减少;而对照组黄化叶内TIR1.1、GH3.3/3.4、AUX/IAA4/5/6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正常叶,FeSO_4处理后其各时期表达量均较黄化叶显著增加。(4)对照组黄化叶内ARF3/4/5/6/7/8/9/10/15/17/18/19/20/21/22/23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叶,FeSO_4处理显著促进了ARF3/5/6/9/19/20/21/22/23的表达;而对照组黄化叶内ARF1/2/11/12/13/14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叶,FeSO_4处理则显著抑制了ARF1/2的表达。(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eSO_4处理后复绿叶内显著增加的Fe~(2+)含量主要与AUX/IAA5、AUX/IAA6表达量显著上调相关;而IAA含量的显著增加则与GH3.3表达量显著上调、与SAUR1/2表达量显著下调相关。两者之间相关网络图错综复杂,其简要途径为:Fe~(2+)→AUX/IAA5、AUX/IAA6→(ARF14)→ARF5→SAUR1、AUX/IAA1→SAUR2/TIR1.1/GH3.3→IAA。研究认为,IAA及其信号转导基因在FeSO_4所诱导的‘砀山酥梨’缺铁黄化叶复绿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实验在筒箭毒制动的麻醉与清醒大鼠上进行。用银球电极记录刺激腓神经引起的脊髓诱发电位,观察其在窒息和窒息后恢复通气过程中的变化。窒息后P波振幅最先降低,N波次之,A波在P、N波消失时下降到前对照的80%左右。窒息3分钟时恢复通气后,按A、N、P波的顺序恢复到前对照水平。窒息及其恢复过程中,不同于A波的变化,N、 P相伴改变。麻醉与清醒状态下,上述变化规律相似。结果提示,有突触活动参与的N波,特别是P波对窒息最敏感,反映初级传入末梢活动的A波对窒息有相当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应用地高辛标记的生长抑素(SS)RNA探针原位杂交法观察大鼠在青霉素诱发的癫痫及耳穴电针抑制癫痫发作后有关的脑区中SS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青霉素致痫后24小时梨状皮质、额叶皮质、扣带回、隔外侧核、杏仁基底核海马CA1-CA4区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多形层等脑区SS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耳穴电针抑痫(80100HZ,6mA)后额叶皮质、杏仁基底核、海马齿状回、前梨状皮质SS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提示前脑结核中的生长抑素与青霉素致痫和耳针抑痫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正常豚鼠、在靜息状态下的罹实驗性癲癇病豚鼠以及在发作后的癇病豚鼠血液中氨,血清中游离氨基酸、鉀、鈉离子浓度以及血清蛋白,以比較三类动物之間的异同。往癇病发作后的动物血氨浓度远較正常动物为高,这和前人所得的結果是相似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癇病豚鼠在靜息状态下的血氨浓度比正常动物还低得多。經抗癇药物(天麻浸膏或苯妥英鈉)治疗后又恢复到正常动物的水平。血清內游离氨基酸的情况較为复杂。其中甘氨酸在发作前后的癇病豚鼠均較正常豚鼠为低。谷氨酰胺的合量在癲癇发作后較在靜息状态时有显著升高,而在靜息状态下的病员与正常豚鼠相較无多大区別。其它游离氨基酸三类动物之間的差別不甚显著。血清中鉀、鈉离子的合量三类动物之間均无差异。 癲癇豚鼠血清中γ-球蛋白較正常豚鼠为高。  相似文献   

8.
梨实生树个体童区的童年组织的叶片中,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成年区的成年组织,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同工酶谱型也不同子成年组织。而当童年枝条高接在该树的童区和成年区后,主要形态性状、两种蛋白质含量及同工酶谱,分别与非高接的童区、成年区组织有相同表现。高接在童区的成年枝条生长受抑,蛋白质含量下降,但叶片、针刺、节间长度以及同工酶谱型仍表现一定的成年特性。蛋白质含量或同工酶谱的变化与梨实生树组织的成熟有关;个体的发育规律与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麻醉并制动的大鼠上观察了中缝背核(DR)条件刺激对由苔状和爬行纤维传入引起的小脑浦肯野细胞(PC)诱发反应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刺激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可以引起苔状和爬行纤维向对侧小脑皮层第Ⅵ和Ⅶ小叶的传入,因而在该小叶上记录到 PC 的诱发简单锋电位(SS)和复杂锋电位(CS)反应,潜伏期分别是8—25和12—30ms。(2)以不影响PC 自发 SS 和 CS 活动的阈下强度刺激 DR,可显著地压抑 PC 对于刺激感觉运动皮层引起的苔状和爬行纤维兴奋所产生的诱发 SS 和 CS 反应,这种压抑作用可持续数百毫秒。(3)DR条件刺激对 PC 的诱发 SS 和 CS 反应的压抑作用可以被静脉注射5-HT 受体阻断剂羟甲丙基甲基麦角酰胺所减弱或阻断。上述结果表明 DR 的5-HT 能纤维传入可以降低苔状和爬行纤维对 PC 的突触作用效力,抑或降低 PC 对突触传入的反应敏感性,提示中缝-小脑5-HT,能纤维传入系统参与了小脑某些重要的神经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生长抑素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有关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李铁  张席锦 《生理学报》1994,46(4):369-374
本文观察到生长抑素对大鼠冷冻-束缚应激性胃粘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同时显著地抑制应激引起的胃粘膜丙二醛含量的升高。应激时大鼠胃粘膜内黄嘌呤氧化酶的生增高,同时谷胱甙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但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未见明显变化,生长抑素预处理可使应激时GSH-PX活性的降低恢复到正常水平,但对XO和SOD未见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生长抑素对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似与增强胃粘膜对自由基的清除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重离子辐照对微藻的生物学效应,实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碳离子辐照(10~80 Gy)对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光合色素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分别测定了辐照后短期内其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显示:(1)较低剂量(10~20 Gy)辐照后,光合色素含量变化较小或无显著变化,中等剂量(40~60 Gy)辐照后,光合色素含量显著升高,之后又回落,恢复至正常水平,高剂量(80 Gy)辐照后,光合色素含量明显降低,不能恢复正常;(2)低剂量(10 Gy)辐照后,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8 h后出现回落,到24~48 h时,回升至正常水平,较低剂量(20 Gy)辐照后,MDA含量瞬时有所下降,到24~48 h时,回升至正常水平,中等至高剂量(40~80 Gy)辐照后,MDA含量降低,24~48 h时显著升高,不能恢复正常;(3)低剂量(10 Gy)辐照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上升,8 h后出现回落,恢复正常,中等剂量(20~60 Gy)辐照后,SOD活性显著上升,到48 h时回落至正常水平,高剂量(80 Gy)辐照后,SOD活性无明显上升,到48 h时,活性明显降低,不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在复杂声环境中,对声音强度的分辨是听觉系统对声音信号精确处理的重要功能之一.到目前为止,有关人对声音强度分辨的研究都是在单耳条件下进行的,然而,正常条件下人都是利用双耳感知强度和方位变化的声音.以人对声刺激强度的最小可察觉差异(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JND)为强度分辨阈值的指标,观察双耳条件下超前声对人分辨滞后声强度的影响.实验在封闭声场中进行,声刺激强度和空间方位的控制是通过改变双耳平均声压(average binaural level,ABL)和双耳声压差(interaural level difference,ILD)来模拟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安静条件下人对声刺激强度的分辨阈值相比,低强度的超前声对人分辨滞后声强度的阈值无显著影响,而中等及以上强度(ABL大于或等于40 dB)的超前声可提高人分辨滞后声强度的阈值,阈值的提高随超前声强度的增加呈单调增大的趋势.当超前声强度一定时,超前声对人分辨滞后声强度的影响随滞后声强度的增加而衰减,对分辨较高强度的滞后声的阈值影响不显著,该结果与单耳的研究结果有明显差异.实验未发现超前声和滞后声ILD的相对改变对人探测滞后声强度变化的阈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是植物中重要的脂质信号分子,被称为"脂质第二信使",参与多种逆境胁迫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植物体内的PA可通过直接的磷脂酶D途径和间接的磷脂酶C途径产生.当植物受到胁迫刺激后,细胞内的PA含量会在几分钟内升高,在胁迫消失后经磷酸化作用形成甘油二酯焦磷酸降解,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不同梨品种果实有机酸含量变化与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梨品种‘鸭梨’、‘茌梨’和‘八里香’为试材,对不同品种果实有机酸积累及相关酶活性随发育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果实有机酸含量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梨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果实成熟时的总有机酸含量以‘茌梨’最高,‘鸭梨’次之,‘八里香’最低,且3品种间总酸含量差异显著。(2)果实发育后期,‘鸭梨’、‘茌梨’和‘八里香’的柠檬酸含量几乎相同,而苹果酸的含量差异显著,说明苹果酸是引起品种间总酸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3)在苹果酸代谢中,不同品种间NADP-ME酶活性在果实发育后期差异显著,而NAD-MDH和PEPC酶活性无显著差异,表明NADP-ME酶是引起‘鸭梨’、‘茌梨’和‘八里香’成熟果实苹果酸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4)不同品种的柠檬酸代谢酶CS、Cyt-ACO、Mit-ACO和NAD-IDH的活性变化趋势一致,且成熟时无显著差异,表明它们不是引起梨果实酸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5)梨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含量与相关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苹果酸和柠檬酸代谢酶共同影响梨果实的酸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人工刺激蜕膜形成的动物模型,测定蜕膜反应早期子宫 cAMP 和 cGMP 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后 cAMP 含量随即上升,30分钟达到高峰,为对照侧(未刺激)同期增加3倍,1小时恢复至基础值。这种变化趋势可能对子宫细胞的分化与蜕膜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生理意义。刺激侧与对照侧 cGMP 含量的变化出现几乎重叠的图形,说明 cGMP 的变化与蜕膜反应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用适当剂量的麻醉剂和兴奋剂(如氯醛醣和胺基脲)混合处理的貓,短声和闪光均能在大脑皮层引起分布广泛的电反应。我们用运动区的电反应作为指标,分析了产生此反应的神经路径基础。短声在运动区激起的电反应包括三个正相的小波,潜伏期分别为8—9,18—20及30—35毫秒。除去两侧皮层听区对各波无甚影响,毁两侧内膝体则各波均消失。刺激内膝体在运动区引起的电反应舆短声引起的一样,只是潜伏期略短。毁丘脑(氵弥)散投射系统的VA,VM一带,第二及第三波即告消失。至於第一波,吸去皮层运动区後在白质上仍可引到,是皮层下的电活动波及到皮层的结果。在闪光所引起的电反应裹,也可分辨得出三个正相的小波,其潜伏期分别为29—33,38—42及48—52毫秒,但一般各波间分界不明。除去两侧皮层视区,反应即不易出现,且潜伏期增长,但此时刺激外膝体仍可恒定地引起和在视区存在时闪光所引起的同样的反应(仅潜伏期缩短)。毁外膝体,各波均消失。毁VA,VM一带,第二第三波大为减小,第一波不受影响。第一波亦同样为皮层下电流扩布的结果。概言之,我们所形容声和光在皮层运动区引起的电反应,是内膝体和外膝体兴奋丘脑(氵弥)散投射系统的结果,但皮层听区或视区可能对皮层下的传导发生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粱苗对干旱的反应和调节适应能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在人工气候室的人工光照室内进行。利用不同低渗透势的培养液模拟土壤干旱条件,观察较抗旱的高粱品种“晋杂5号”在此条件下的生长、生理和代谢的变化。实验表明植株水势、脯氨酸量,总游离氨态氮量在外界渗透势为–2.5巴时就会发生显著变化,鲜重和相对透性在–5.0巴时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而干重则在–10.0巴时才发生明显变化。对于干旱的变化敏感性顺序为水势、脯氨酸量,总游离氨态氮量>相对透性、鲜重>干重。表明干旱首先引起植物水分状况和某些代谢过程的变化,最后才是干物质的积累。“晋杂5号”幼苗在干旱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调节适应能力,表现在渐进干旱处理时受到的抑制小于同样程度的突然干旱处理。另外,在一定的干旱范围内随时间延长,生长、生理代谢变化,有趋于缓和或恢复的趋势。本文分析并讨论了脯氨酸含量的对数(log PRO),相对透性的对数(log RP),鲜重和干重的日相对生长率(RGR)和植株水势(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水稻Act1启动子融合的bar基因在转基因燕麦T3代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弹轰击法转化获得的含bar基因燕麦T3代为材料,运用Northernblot方法研究了bar基因在燕麦的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叶位、以及Challenge(0.20%)处理后不同时间的叶片中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bar基因在燕麦的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叶位、以及除草剂处理后转录水平没有明显差异。由于除草剂喷涂后,植株体内氨含量的变化能够反映bar基因编码的PAT酶活性的变化,因而测定了Challenge处理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叶片中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含bar基因的燕麦植株体内氨含量在除草剂处理后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都没有显著的变化,而对照植株体内氨的含量在除草剂处理后能迅速上升。这表明,含bar基因的燕麦植株体内由于PAT酶的稳定表达,而使氨的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转录和翻译两个层次上反映了水稻Actl启动子融合的bar基因在转基因燕麦T3中能够稳定表达,且表达水平不受叶位和除草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微弹轰击法转化获得的含bar基因燕麦T3代为材料 ,运用Northernblot方法研究了bar基因在燕麦的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叶位、以及Challenge(0 .2 0 % )处理后不同时间的叶片中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 ,外源bar基因在燕麦的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叶位、以及除草剂处理后转录水平没有明显差异。由于除草剂喷涂后 ,植株体内氨含量的变化能够反映bar基因编码的PAT酶活性的变化 ,因而测定了Challenge处理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叶片中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 ,含bar基因的燕麦植株体内氨含量在除草剂处理后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都没有显著的变化 ,而对照植株体内氨的含量在除草剂处理后能迅速上升。这表明 ,含bar基因的燕麦植株体内由于PAT酶的稳定表达 ,而使氨的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转录和翻译两个层次上反映了水稻Act1启动子融合的bar基因在转基因燕麦T3 中能够稳定表达 ,且表达水平不受叶位和除草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工作改进了慢性皮层电极的埋藏及引导方法,記录了大白鼠在自由以及限制活动的情况下发作听原性癲癎时,两侧顳区及額区皮层的脑电图变化。实驗結果表明最初2—3次听原性癲癎发作时脑电图上記录不到癎波,必須經过几次发作,才能从一侧顳区皮层記到振幅逐漸增大、頻率为每秒10—12次的负相鋒波。再經过多次发作后,对侧顳区皮层也出現类似的鋒波。两侧顳区的鋒波彼此同步。其振幅在每次发作开始时逐漸增大,至1毫伏左右时不再继續增大,以后一直保持在这一高度。其頻率在每次发作开始时为每秒10—12次,几秒钟后很快地降到每秒2—3次,持續一段时間后再逐漸减慢以至完全消失。随着发作次数的进一步增多,两侧額区皮层也先后出現癎波。額区与顳区皮层的癎波完全同步,并随着发放頻率的降低,每个鋒波之后出現正相慢波,成为一种鋒一波組合。实驗証明,发作时皮层各区出現的癎波与肌肉活动之間并无平行关系,因为当动物被琥珀酰胆硷或筒箭毒硷完全麻痹后,鈴声刺激仍能誘发同样的癎样放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