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岭田峪河流域植被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田峪河流域位于秦岭北坡 ,北纬 33°47′~ 34°0 5′,东经 1 0 8°1 5′~ 1 0 8°2 7′。根据田峪河流域植物群落的外貌特征、种类组成及其构成特点 ,将该流域的植被分成 5个类型 : .次生灌丛 ; .落叶阔叶林 ; .针阔叶混交林 ; .针叶林 ; .亚高山灌丛。它与秦岭北坡的植被类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新疆天山西部果子沟山区蝗虫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蝗虫是新疆农牧业生产上的一大害虫,关于该地蝗虫的分布,陈永林同志(1981年)已有报道,我们于1981年8月对新疆天山西部的果子沟、芦草沟、赛里木湖等山区蝗虫的垂直分布进行了观察,现介绍如下。 一、自然概况 天山西部的果子沟,芦草沟和赛里木湖山区地处东经80°46′—81°21′,北纬44°14′—44°34′,赛里木湖西岸高山,海拔4,200米以上。由于地处伊犁盆地边缘,地形由东向西展开,受北冻洋潮湿气候的影响,使得这个地区较天山的其他山地较为潮湿多雨,植被茂盛,森林发育较好。根据地形及植被类型特点,从芦草沟公社经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湟水地区森林灌丛植被遥感分析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湟水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带 ,界于北纬 36°0 2′~ 37°2 8′,东经 1 0 0°41′~1 0 3°0 4′之间。海拔 1 650~ 4395m,总面积为 1 61 2 0 km2。本研究根据卫星遥感影像资料 (以TM为主 ) ,结合以往野外调查工作 ,研究并综合分析了湟水地区的森林、灌丛植被及其主要特征。森林灌丛植被的遥感解译采用综合分析法。研究表明湟水地区森林灌丛植被具有明显的生态地理分布特征 ,其分布多集中于黄土低山丘陵与中高山地形结合地带 ,即黄土覆盖的边缘交错区域。这一空间分布特征可能与本区的黄土覆盖边缘地区的多样化生态地理特点存在一定的联系。生境的干湿状况直接影响本地区天然林的分布特征、森林灌丛植被覆盖率的高低、森林的类型结构和种类组成 ,并成为人工造林效果的重要环境因素。本区森林灌丛植被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具有人类活动的明显痕迹。人类活动的规模范围、作用方式、影响强度等因素成为本区森林灌丛植被及其生境变化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植被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模拟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黄玫  季劲钧  曹明奎  李克让 《生态学报》2006,26(12):4156-4163
应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在0.1°×0.1°经纬度网格上估算了中国区域植被总生物量、地下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根茎比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了植被生物量和根茎比的空间分布与水热限制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植被总生物量、地下和地上生物量受水热条件影响明显,空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即在暖湿的东南和西南地区生物量大,而在干冷的西部地区生物量小。同类植被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区域差异,气温高、降水量大的区域植被生物量大;低温和干旱地区的植被生物量小。除灌木以外,植被生物量大小的空间分布受水分的影响大于温度。中国区域植被根茎比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全国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以及青藏高原东南侧一线为界线,界线东南植被根茎比较小;界线以西,植被根茎比较大。植被根茎比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土壤湿度和年降水量显著反相关,水分因子对根茎比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温度。  相似文献   

5.
活化石博物馆—澳大利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仲康  成清杨 《化石》2001,(2):20-22
澳大利亚大陆介于南纬10°41′—44°11′和东经113°05′—153°34′之间 ,大陆东面是太平洋 ,南岸和西岸临印度洋 ,南回归线大致横贯中央 ,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澳大利亚的生物 ,与其它大陆的生物 ,有明显的差异 ,最重要的特征 ,就是古老性(即原始性)和特有性。在自然植被方面 ,澳大利亚与其它大陆的自然植被有明显的差异 ,多特有植物 ,多旱生植物 ,森林植被稀少 ,植被类型呈半环状分布。据统计 ,在澳大利亚的12049种植物中 ,特有种达9036多种 ,占整个植物区系的75%以上 ,特有属种的丰富程度 ,是…  相似文献   

6.
暗腹雪鸡的繁殖及食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常城  刘乃发 《动物学报》1993,39(1):107-108
暗腹雪鸡 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 属国家保护动物,郑作新等(1978)、沈孝宙等(1963)对其生态仅有零星报道。1984年4月至 1989年 5月,我们在甘肃东大山(39°00′—39°04′N;100°45′—100°51′E.)、冷龙岭(39°34′—38°14′N;101°49′—102°22′E.)和野马山(39°40′—39°50′N;95°15′—95°45′E.)对暗腹雪鸡青海亚种 T.h.koslowi 的繁殖和食性进行了研究。 一、暗腹雪鸡繁殖期的生态分布 在东大山,暗腹雪鸡繁殖期主要分布于海拔 2 400—3 200m的亚高山草甸、山地草原和荒漠草原。其中,山地草原是营巢区,余为觅食区。冷龙岭植被与东大山相似,暗腹雪鸡的生态分布也类似。野马山植被单调,暗腹雪鸡仅分布于山地草原。  相似文献   

7.
广东阳春鹅凰嶂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鹅凰嶂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阳春市境内 (1 1 1°2 1′2 9″~ 1 1 1°3 6′0 3″E ,2 1°5 0′3 6″~ 2 1°5 8′40″N) ,为北热带地区。计有维管植物 2 1 0科 75 4属 1 5 80种 (包括亚种与变型 ) ,其中种子植物有 1 72科 681属 1 44 8种。研究分析和讨论了本区主要植被类型、种子植物区系及珍稀濒危植物 ,其种子植物区系特征是 :种类组成比较丰富 ,地理成分复杂 ,联系广泛 ,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 ,是典型的热带北缘区系性质 ;植被类型以山地雨林为主 ;区系起源古老 ,原始类群丰富 ;特有性比较高 ,珍稀濒危植物明显。建议对一些濒危物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植被带是客观存在的植被区域,反映着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規律。一个植被带具有一定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和一定的种类組成成分及其相关的自然地理条件,主要为相应的地带性气候和土壤条件。作为划带依据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两个以上有規律的結合。这些植被类型不仅限于原生的,也可以是較稳定的次生类型。此外栽培植被因其地理分布和作物耕作制度均与地带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也可作为划带的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植被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包括人工和自然群落 ,共有7个大类、1 5个群系、2 4个群落类型分布 .对每个类型的主要组成种类、生态特征和分布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取植被图并获得了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面积和分布格局特征 ,这一地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面积和所占比例最大 ,达总面积的 41 .2 6 % ;而热带雨林面积不超过总面积的 1 0 % .依据地形、海拔、气候和现状植被分布的规律 ,在获得景观类型图的基础上 ,得到了可以反映这一地区在完全自然条件下植被可能分布的状况的还原植被图 ,为保护区的发展和植被的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小五台山的鸟类,尚未见有系统报道。本省于1981年对该地组织了综合考察。现将我们于1981、1982两年的6—10月份所得鸟类调查资料整理如下。自然环境概况小五台山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经114°50′—115°15′,北纬39°40′—40°10′。该山属恒山余脉,山势多较陡峻,五个台(峰)的绝对标高分别为2671—2882米,是河北省最高的山峰。该山目前所见均为次生植被,但随海拔高  相似文献   

11.
泉州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 ,水热条件优越。地处福建省东南部 ,东经 1 1 7°2 5′~ 1 1 9°0 5′,北纬 2 4°30′~ 2 5°5 0′,面积约 1 0 86 5 .87km2 。年平均气温 2 0 .6℃ ,最冷 1~ 2月份平均气温 1 0 .5℃ ,最热 7月份平均气温 2 6 .6℃ ,≥ 1 0℃的年积温为 6 480~ 71 0 9℃ ;年降雨量为 1 30 0mm左右 ,降雨多集中在 3~ 5月 ,8~ 9月有台风降雨。无霜期 2 6 0~35 1天。地貌类型有中山、丘陵、台地、坡麓、平原、海滩等。土壤以红壤、砖壤土为主。泉州市主要植被类型可分 :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植被。沿海地区包括晋江、石…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PCA)和多组判别分析法 (MGDA)研究了东北地区城市地带性植被类型判别模型 :①以东北地区 2 10个城市 (镇 ) 7个气象因子为变量 ,组成 2 10× 7矩阵 ,用PCA方法进行分类和排序 ,其结果明显划分 7个城市 (镇 )地带性植被类型 ;②影响城市 (镇 )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的气候因子 ,主要是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综合状况 ;③采用MGDA法建立了东北地区城市地带性植被类型判别函数模型 ,预测城市地带性植被类型 ;④确定城市(镇 )地带性植被类型 ,并提出了 3种城市森林生态建设模式 ,为城市森林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刘慎谔的动态地植物学说原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多组判别分析法(MGDA)研究了东北地区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1)以东北地区210个气象站的7个气象因子为变量,组成210×7矩阵,用PCA方法进行分类和排序,其结果明显划分7个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2)影响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的形成和分布的气候因子,主要是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3)确定了7个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的水热指数分布范围和特征;4)采用MGDA法建立了判别函数模型,预测了东北地区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其准确率可达90.32%。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子午岭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土高原子午岭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带(107°30′~109°40′E,33°50′~36°50′N)。其在植被分区上隶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北地区黄土高原植物亚地区。区内共有种子植物94科361属689种,分别占黄土高原区种子植物总数的63.95%、41.78%和21.37%。其中大科、大属在区系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区种子植物属包含15个分布区类型及12个变型,其中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东亚分布等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其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是: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多种地理成分交汇、过渡特征明显;区系组成以华北成分为主体,温带成分占优势;沿纬度梯度地理成分差异显著,垂直分布带谱不明显;区系成分新老并存,特有化程度低。  相似文献   

15.
将中国北方13个省按纬向划分为5个区域:32°~36°N(区域Ⅰ)、36°~40°N(区域Ⅱ)、40°~44°N(区域Ⅲ)、44°~48°N(区域Ⅳ)和48°~52°N(区域Ⅴ),然后利用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平滑了1982~1999年NOAA/AVHRR NDVI和MSAVI时间序列影像,基于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提取了不同区域植被NDVI和MSAVI主分量,估测了1982~1999年中国北方不同纬度带的植被生长季开始、结束和长度,最后对1982~1999年不同区域的生长季参数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了不同区域的植被生长季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不同纬度带的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区域Ⅳ的植被生长季开始提前趋势最大;生长季结束日期呈现推迟的趋势,区域Ⅱ的植被活动结束日期的推迟趋势最大,而区域Ⅲ最小.整个生长季长度呈延长趋势,延长日期在10 d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绿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分析中国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中5072份国内绿豆资源的地理分布,并对14个性状(6个质量性状和8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绿豆种质资源分布在约28个纬度、60个经度内,其中29~41°N×107~123°E范围内分布最多,占总材料数的75.99%。6个质量性状中荚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而8个数量性状中百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35~37°N×111~115°E、37~39°N×111~115°E、39~41°N×115~119°E、41~43°N×115~119°E几个小区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可初步推断中国绿豆资源遗传多样性中心在35~43°N×111~119°E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1986—1988年的4—10月,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树鹨(Anthus hodgsoni)的数量和繁殖进行了观察,现将资料整理报道如下。工作地点和方法本区位于山西省吕梁山脉中段,地处交城和方山两县交界(东经111°21′—111°33′,北纬37°45′—37°55′)。其植被、气候等资料已有报导〔1〕。将全区划为4个植被类型即:一、八水沟农作疏林灌丛区,海拔1600—1900米。二、大路峁针阔混交林区,海拔1900—2000米。三、罗板沟针叶落叶林区,海拔2200—2600米。四、云顶山亚高山草甸区,海拔2600—2800米。在上述4个植被带中,选定一条长2000米的固定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北地区主要植被类型NDVI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张军  葛剑平  国庆喜 《生态学报》2001,21(4):522-527
利用1982~1992年时间序列的NOAA/AVHRR8km×8km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将东经120°~135°、北纬40°~55°区域的土地覆盖类型分为10类。然后研究了各类型的NDVI年平均值的变化规律。结合该地区的19个气象站1982~1992年的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温度、年最低温度、年降水量和年相对湿度研究了各类型NDVI年平均值的变化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了气候因子是NDVI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下中国潜在植被演替及其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在植被的研究能够真实反映气候条件对植被形态变化的影响,是植被-环境分类与关系研究的起点,也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关键,对区域植被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综合顺序分类系统,对过去30年(1986—2015年)和IPCC5发布的RCP4.5情景下未来3个时期(2030s、2050s和2080s)潜在植被的空间分布进行了GIS模拟,并分析了潜在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中国分布的潜在植被类型数量及各类在不同时期所占比例均存在差异,同时炎热极干热带荒漠类(VIIA)为各个时期共同缺失的潜在植被类型。(2)潜在植被的分布面积整体上呈现出冷干型潜在植被类型面积逐渐减少、暖湿型潜在植被类型面积逐渐增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扩展型、缩减型和波动型3类;潜在植被类组的重心发生了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的移动变化。(3)中国潜在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敏感性差异,其空间分布形态总体呈现出不同敏感性程度的区域相间分布的特点。敏感性高的区域、敏感性较高的区域和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28%、14.39%和43.82%。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演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飞  赵军  赵传燕  张小强 《生态学报》2011,31(3):689-697
研究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背景,成为其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基础性和指导性的工作。潜在植被作为一种与所处立地达到平衡的演替终态,反映的是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立地所能发育形成的最稳定成熟的一种顶极植被类型,是一个地区现状植被的发展趋势,对本地区植被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综合顺序分类法为基本理论方法,在GIS研究方法支持下,采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119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的年降水数据与11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的>0℃年积温数据,以15a的年平均数据为时间周期,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的演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类型之间发生了复杂的演替过程。1961-1975年间,分布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潜在植被有10种类型,由于气候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仅剩6种类型。在潜在植被类型之间的转化特征与数量方面,表现出3种特点,稳定减少、稳定增加与波动性变化。在潜在植被类型地理分布格局变化与发展方向方面,演替明显的地区主要有:吐鲁番盆地、锡林郭勒高原北部、呼伦贝尔高原、太平岭地区;在发展方向上,潜在植被的空间变化方向(演替方向)均异。潜在植被类型演替的驱动因素主要是气候变化条件下,影响植被分布的水热条件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