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叶绿体DNA片段的RFLP分析在黄精族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广义百合科黄精族6属23种及铃兰族1属1种的叶绿体基因组trnK和rpl16两个基因片段进 行了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trnK基因的PCR产物在各类群间几乎不存在长度变异,均约2600bp,而rpl16基因则在各属之间及黄精属内表现出长度变异,变异范围在1140~1320bp之间;限制性酶切位点的同源性分析显示,黄精属、竹根七属、鹿药属和舞鹤草属构成的狭义黄精族与铃兰族中的铃兰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支持将扭柄花属和万寿竹属从广义百合科黄精族中分出的观点;在狭义黄精族内,黄精属与竹根七属聚成一支,鹿药属与舞鹤草属聚成另一支,为探讨族内属间的系统演化关系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另外,本研究结果支持将金佛山黄精从鹿药属转隶至黄精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对变豆菜属(Sanicula L.)6种13个居群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光学显微观察,并测定了相应的数量指标。结果表明,变豆菜属植物叶表皮形态较为一致:上表皮几乎全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弓形弯曲;下表皮多为不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状、波状至深波状;气孔散生,均为不等型。但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气孔长短轴之比等细微特征在种间存在差异,可以区分种类。因此,叶表皮特征对于变豆菜属种类的划分和亲缘关系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不同居群轮叶蒲桃叶形态与表皮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省16个不同居群轮叶蒲桃叶片形态特征、叶表皮特征的观察及叶片主要性状的测量,探讨不同居群轮叶蒲桃叶型、叶表皮特征多样性,为属下种间鉴定提供依据。对16个居群轮叶蒲桃叶型多样性进行观察,采用直尺测量叶片主要性状如叶长、叶宽等;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6个居群轮叶蒲桃叶片中,闽西居群叶形为阔椭圆形;闽东、闽北、闽南等各地居群叶形为长椭圆形或近带形。不同居群轮叶蒲桃叶片表皮毛、角质层纹饰、气孔器形态与类型等表现一致,但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差异明显,具波状、浅波状、平直、弓形等几种类型,且在上下表皮间存在式样一致或有多元化现象。由此说明,福建省不同居群轮叶蒲桃叶形与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均处于较强烈分化的状态,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不能作为属种间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兜被兰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国兜被兰属12种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属植物成熟叶片的上下表皮均具角质层,其表面纹饰有直线形、浅波形、深波形和网状4种类型;有的种表皮细胞垂周壁明显凸起;气孔不具副卫细胞,仅分布在叶片下表面,气孔的外拱盖单层,表面光滑。这些特征在属级水平上较为一致,但也表现出种间差异,可以作为种间分类的辅助特征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铃子香属(Chelonopsis)及其近缘类群毛药花属(Bostrychanthera)共16种植物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除等齿铃子组外,铃子香属其它种类的叶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形;叶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可分为平直至弓形,深波状两种类型。所有种类的气孔器都只分布于下表皮且均为不规则型;保卫细胞的形状在种间几无差别,气孔外拱盖内缘的纹饰也都近平滑,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角质膜有三种类型,即山脊状,长条状,具颗粒状或雪花状附属物。叶表皮细胞形态特征及角质膜类型为铃子香属内组、系或种的划分提供了重要证据。此外,两个亚属内气孔密度的不同可能与各自的生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康云  张明理 《植物研究》2009,29(1):25-32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国产黄耆属簇毛黄耆亚属16种1变种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气孔器在各种植物的上、下表皮均有分布,多为无规则型,也有不等细胞型;叶表皮细胞形状有不规则形与多边形,表皮细胞垂周壁有平直、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叶表皮细胞形状与垂周壁的式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与亚属的分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扫描电镜下可见表皮细胞上有角质层,气孔下陷,气孔的外拱盖及其内缘特征在亚属内都比较一致。表皮细胞角质层的纹饰在个别类群中有一定的变异,对种类的鉴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柿属(Diospyros)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46种2变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柿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可分为2组:A组的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状或深波状;B组的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弓形。气孔全部位于下表皮,以无规则型为主,但同时有辐射型、环列型和十字型气孔存在。大多数种具有表皮毛,表皮毛有非腺毛和头状腺毛的区别。柿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类型多样,能够为部分类群的分类提供较好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蔡司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17种(包含7栽培种)李属(广义)植物的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果实表皮微形态多样,气孔复合体类型、气孔器形状、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及气孔周围纹饰等在李属(广义)植物不同类群中表现出各自独立的特点;一些性状如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角质层纹饰和气孔复合体类型在属内各类群中出现分化规律,在各亚属之间表现出过渡性和连续性。研究表明,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部分性状可作为李属(广义)植物识别的依据。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在各类群之间变化,反映了不同类群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9.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15个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居群(11个野生居群及4个栽培居群)植株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包括气孔器、表皮毛和气孔周围表皮细胞的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据此编制了15个黄独居群的检索表.观察结果表明:15个黄独居群植株叶片在气孔器外拱盖内缘类型,气孔器旋转方向,气孔长轴长度及密度和深度,叶片表皮毛的有无及类型,叶肉腺毛的长、短轴长度及密度,气孔周围表皮细胞垂周壁和平周壁的形态以及平周壁表面颗粒形状等特征上均有明显差异.气孔器外拱盖内缘有光滑和浅波状2种类型;气孔器的旋转方向分为不定向旋转、左旋和右旋3种方式;气孔长轴长度和密度的变化幅度分别为18.59~31.93 μm和86~356 mm-2.叶片表皮毛均仅存在于下表皮,可分为乳突和多细胞头单细胞柄腺毛2种类型,乳突主要分布于主脉,腺毛主要分布于二级脉和叶肉;叶肉腺毛的长、短轴长度的变化幅度分别为25.00~55.00和24.86~44.29μm,大部分居群腺毛密度的变化幅度为6~29 mm-2.叶片气孔周围表皮细胞垂周壁的形状有平直、平直隆起、平直脊状隆起、弯曲、弯曲脊状隆起和弯曲拱状隆起6种类型;表皮细胞平周壁的表面纹饰有具瘤条纹和光滑条纹2种形态,其扩散方式也有2种形式:一种为不环绕气孔且四方扩散,另一种为环绕气孔2~3周后扩散但扩散方向不定;平周壁上的颗粒形状有簇晶状、屑状、密集粉状、粉状、粒状和片状6种类型.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黄独不同居群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多态性较为丰富,地理分布相近的居群微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较高,这些特征与黄独的各种下分类群相对应.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山药种质资源间的相互关系、消除品种混乱,为选育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对33份山药种质资源的叶下表皮微形态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山药叶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形,表皮细胞大小变化显著,垂周壁类型有平直、微波状弯曲、波状弯曲及深波状弯曲。气孔器类型均为不定型,形状有椭圆形及长椭圆形;气孔器大小和气孔指数变化较稳定,而气孔器密度在种质资源间差异较大。提出的"细胞形状系数"是指某一细胞平周壁的表面积与周长同该细胞垂周壁相等的圆的面积之百分比,可定量地反映细胞形状变异程度,其值为19.31%~70.60%。根据山药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可将33份山药种质资源分成4个类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Uterine secretions were collected from 20 mature cows during estrus (day 0), metestrus (day 5), diestrus (day 10) and proestrus (day-1).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and LDH isoenzymes activity were evaluated. No significant cyclic variations of LDH activity was found in the uterine secretions while the mean of the enzyme activity was higher during the estrogenic period of the cycle. The relative activity of LDH-1, LDH-2 and LDH-3 isoenzymes were higher during proestrus and estrus whereas LDH-5 activity was more important during metestrus. The LDH-3 seems to have the higher relative activity in uterine secretions of the cow.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J Saucier 《CMAJ》1993,148(7):1183-1187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