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业1 “鳥类外表结构的特点”为了进行作業,需要有: 1.供教师在課堂上演示用的活鳥。特别适用的是鸽和鷄。 2.麻醉死的或勒死的鸽和鷄(在上課前20—30分鐘麻醉或勒死)。 3.翅膀展开的鳥类标本,数目是每3—4个学生一具。选擇这个材料时不要追求种类的多样化,这样无意中会分散学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小學全日制学校的中心任务,就是尽一切力量提高教学質量。也就是要使學生能系統地、灵活巩固地掌握知識,能联系实际,解决实际問題。这就要求教师上好每节課。每节課是否能上好,明确教学目的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們的教學过程中,每一科、每一单元、每一課时,都应該有目的性。換句話說,就是学生学习完了某一单元或某一节課,应該讓學生掌握些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而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为了完成这一目的而服务的。每一节課的教学目的应該服从  相似文献   

3.
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这是生物学科教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課堂中的观察和实驗、課外小組的活动、学校园地的实习作业等,都是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手段。而家庭实驗作业則是弥补上述各方面不足的最好方法之一,特別对于走讀生更是如此。植物学中有些实驗和观察,是在一、两节課中就能完成的,但是也有些实驗和观察,卻需要較长的时間。如“播种深度与幼苗出土的关系”、“植物的生长运动”、“除去頂芽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这些需时較长的实驗,教师可領导学生在学校园地上做,也可作为家庭实驗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做。  相似文献   

4.
生物教学有三忌:含糊、空洞和自流。一忌“含糊”。概念讲述含糊,意义理解混淆,容易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学生掌握知識往往张冠李戴;回答問題牛头不对馬嘴。产生这些現象的主要病根就是“含糊”。二忌“空洞”,讲述概念脫离实际,抽象空洞,忽視实驗、观察和教具的运用。学生对基础知識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往往是由于讲述“空洞”,所以給学生的印象不深。三忌“自流”。由于生物課不是主要基础課,所以在教师方面,容易犯管教不管会,重视进度,忽視效果的毛病;在学生方面,容易出現听了算数,很少复习的情况。造成平时教师讲,考試时学生“背”,——死記硬背,牵强附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临考温課,浮光掠影,知識极不巩固,甚至脫离书本,“考試背背笔記,考过全部忘記。”这就是教学上放任自流的必然后果。以上三忌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沒有把概念讲清楚,学生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从教师讲清概念到学生掌握概念,虽然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但这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通报1959年1月号登载了江苏南通师范朱膺善同志所撰写的“在动物教学中怎样表达教材”文章后,深深地吸引了我,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很具体、生动;教育内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正是他在最后的几句話中,所充分說明了这个問題:总的来說,表达教材的原則应注意“讲得浅”(浅是通俗易懂),“用得懂”(簡是簡单明确)“突得显”(突出重点进行分析)“取得典”(典是  相似文献   

6.
我們認为备好一节課,首先必須熟悉課文,在掌握課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要做好以下几項工作:一、分析教材;二、了解学生情況;三、确定課的类型,选择教學方法;四、組織教材、編写課时計划;五、准备教具;六、默講、試講。一、分析教材我們几年来摸索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分析教材是备課的一个关鍵性的环节,我們觉得分析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內容:  相似文献   

7.
從1951年我們開始學習蘇聯教學法,最初只在形式上執行了新的教學過程,初步地改革了課堂的教學步驟,然後又進一步地依據教學原則來組織教學過程,在改進教學法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52年的下學期在生物課的教學中也採用了課時計劃,在幾個月的採用過程中,使我深深感到:課時計劃是實行新教法的保證,它對提高教學質量是很有幫助的;它是學習蘇聯改進我們教學工作當中必要的一環,現在我願把我們所做的課時計劃,介紹一下,供作參考,更希望改進推廣。 課時計劃是有一定格式的,(具體例子列後)  相似文献   

8.
我国各大专学校的生物系和医学院讲授动物学时,往往以寄生在蚯蚓储精囊的单房簇虫作为原生动物孢子虫纲的代表性动物,因而也就用它来作实驗材料,若单就材料的容易准备和观察的手續簡便而言,确乎算得上是好材料。但是我认为大专学校教学上的实驗材料似乎应当根据下列条件进行选择,卽是:(1)材料容易获得,数量也多,不致在临时准备时发生困难。(2)确能代表纲、目、科、属的特征,使学生实际观察后,对于課堂上所讲授的,有更深刻的了解。(3)須很自然  相似文献   

9.
生物課在普通中学不是主要基础課,学生課后复习的时間較少,主副課的划分又相应地使学生产生了对生物課不够重视的心理,这种現实情况更加要求中学生物教师必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尽最大的可能做到使学生当堂理解当堂巩固,以減輕他們課后复习的负担,腾出更多的时間学好主要基础課。提高教学效果是涉及到教学上各个方面的复杂問題的,而如何使学生集中注意听讲,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識則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之一。巴甫洛夫告訴我們,在大脑皮质內,每一瞬間都有一个优势兴奋区,同时发生着一种負誘导規律的作用,优势兴奋区內的兴奋引起了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植物学課本(1963年版本)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构造部分,第14頁有关玉米种子的构造一段中提到:“把浸軟了的玉米粒,按照图15所画的虛綫切开。从切面上可以看到:玉米粒的外面包着厚皮,厚皮的外层是果皮,里层是种皮,果皮和种皮紧密地結合着,不能分开。可見,一个玉米粒实际上是一个果实,……。”在这一段教  相似文献   

11.
下册的章节标题和课时分配下册供高中一年級下学期使用,每周讲授2課时,課时分配大致如下: 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5)一生殖 1.生殖的方式;2.有性生殖的过程。二.发育  相似文献   

12.
我在讲授威廉斯学说一章中的“苏联七区草田轮作制”的时候,为了达到直观原则,使学生便于理解教材,我制做了一个活动教具: 一.制法 (一)外部用木板做成一个有两层抽盖的长方形小匣,在第二层盖的表面挖七个一样大小长方形的孔(孔上方写上几区),正中间挖一个正方形小孔,孔的两旁写上“第”、“年”(如图1)。  相似文献   

13.
我們在讲生理卫生“水的清洁”一节的沙滤池洁治法时,照书上图的原理,采用了如下图的安装模型加以演示說明。课前把必須的材料准备好,在課堂边装、边讲边說明边观察,从安装到清水从沙滤瓶出来,前后不到五分钟。由于瓶为玻璃质,同学亲眼看到了安装过程、內部层次,所以,效果良好。有的同学说:照这个办  相似文献   

14.
过去总是把使用教具作为解决教师本身教学上的难点来处理,有时甚至产生“为直观而直观”的倾向。经过这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真正体会到直观教学的重要意义。正确的直观教学才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扎实巩固。虽然有体会但具体作法还赶不上去。现在仅把一年来是怎么作的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耳边似乎还响着带浓重黄岩口音的罗老问话:“听说你们科技大学生物系准备向全校开生物学大课是吗?’“是的,李昌同志来校时说过,我们系主任庄孝穗教授也提过,可是谁去上呢!?这门课不好上呀。’“我去上……”当罗老看见我那吃惊的表情时又加了一句“我能上的,暂时我还死不了。”他坚定地  相似文献   

16.
記得十多年前,在旅大师范第一次教动物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件至今难忘的事情:那天,在两个班級里讲了“蝗虫的形态”一課。晚自学下班級輔导的时候,好多学生因对蝗虫的咀嚼式口器的构造弄不清楚,紛紛提問。当时又按照教材上的插图,打着手势比划着解释才算搞通。  相似文献   

17.
问题解答     
問:高中生物学課本下册98頁談到唐代的园艺家郭(?)駝所著的“种树書”,其中有一句:“谷树上接桑,其叶肥大。”谷树是什么植物? 答:谷树是桑科的植物,就是楮Broussonetia papyrifera Vent 落叶乔木,高至16米;树皮平滑,灰色;小枝粗壮,有細毛。叶为互生单叶,有时对生,卵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中学暫行工作条例(草案)”在智育方面,提出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語文、数学、外国語等課程的基础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些生产知識,并且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慣。”由此可見,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培养目标中一項很重要的內容。过去我們  相似文献   

19.
一、直观演示的意义 1.叶希波夫:“为了使学生能够明确而又能深刻地认识和掌握那些构成每个科学內容重要部分的概念,法则和規律,就必須把这些概括建立在十分丰富和明确的具体材料基础上”,“因为在掌握知識时是从具体的东西,从对象本身,从物体和从現象出发,从接受具体的东西开始,因此必須应用直观”。  相似文献   

20.
<正> 林伯欣同志对我在《昆虫知识》1981年3期写的“不正确的昆虫学术语应予纠正”一文的一部分提出异议(见本刊1981(6):封三),在此我表示诚挚的欢迎,希望通过讨论,能把问题弄清楚。林同志认为将“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按:我的原文并无“学”字)简称为“普昆”、“农昆”是对的,“不必纠正”。论点之一是:“古书‘昆’字写作‘(虫虫)’,也就是‘昆’字中包含有‘虫’字”了:论点之二是:“《夏小正》解释有‘昆’,小虫也’”。 我认为这两个论点是欠妥的。 因为一、古文“(虫虫)”,是包含两个“虫”字,但这“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