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针白皮松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种间联结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的计算,对五针白皮松(Pinus squamata)分布的群落中主要树种间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个五针白皮松分布的群落总体种间关联性为显著正相关,其中半阳坡上的群落为正相关,阴坡上的群落为显著正相关。由于半阳坡上的群落为针阔叶混交林,而阴坡上的群落为常绿阔叶林,表明五针白皮松分布的群落有从针阔叶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趋势。χ2检验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的结果说明,阴坡群落的树种间有较密切的正相关,五针白皮松与其他树种总体上无关联性,表明五针白皮松是一个阳性先锋树种,它与其他物种的共同出现往往是由于随机的因素。同时,通过五针白皮松年龄结构并联系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与其他物种关系的分析得出结论,五针白皮松的濒危状况可能是在长期的植被演化过程中被阔叶树种排挤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小陇山濒危珍稀植物白皮松群落种间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选取小陇山白皮松群落50个样方的20个常见物种,运用多物种方差比值(VR),χ2检验,OI、DI、JI指数,AC、PC值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其进行了种间关联分析。VR分析表明,白皮松林主要组成成分间的关系以正关联为主,说明白皮松群落的性质与其生存环境特征是一致的,白皮松林适应群落外环境;20个常见种种对关系表现出了不同的性质,是群落内环境的表现,也是由群落内环境异质性所致;综合植物的生态特征,划分出3个生态种组,发现白皮松群落的高负关联性是由林下喜阴灌木引起的,而群落较高的独立性则是由林缘植物引起的。种间关联的研究可以反映出由物种生态特征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研究结果对白皮松群落的保护与恢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和思茅松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研究了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和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A.Chev.)Gaussen的染色体组型。二者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均由具中部着系点染色体所组成。但云南松有3对染色体(No.2、5、8)具有次缢痕;而思茅松仅有1对染色体(No.3)具有次缢痕,而且第一对染色体是杂合的。此外,思茅松的染色体组型较云南松更为不整齐。染色体组型比较的结果表明,二者的亲缘关系疏远,思茅松是比云南松更为进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4.
五针白皮松(Pinus squamata X.W.Li)是上世纪90年代描述的一种中国特有松树,目前野外只有立木32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前人认为这个种可能是白松亚属(subgen.Strobus)的白皮松(P.bungeana Zucc.ex Endl.)与松亚属(subgen.Pinus)的云南松(P.yunnanensis Franch.)的过渡类型,并将其归入白皮松组狐尾松亚组(subsect.Balfourianae)。本文试图在前人分子系统学工作的基础上,检测五针白皮松5个DNA片段,叶绿体基因rbcL、matK、rpl20-rps18间隔区和trn V内含子以及核糖体ITS,将五针白皮松放在整个松属中探讨其系统位置。4个叶绿体基因单独分析结果和它们的联合数据分析结果以及根据ITS得到的系统树均表明,五针白皮松是白皮松亚组(subsect.Gerardianae)的一个稳定成员,其可能的姐妹群是西藏白皮松(P.gerardiana Wall.)。对白皮松亚组的地理分布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五针白皮松(Pinus squamata X. W. Li)是上世纪90年代描述的一种中国特有松树,目前野外只有立木32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前人认为这个种可能是白松亚属(subgen. Strobus)的白皮松(P. bungeana Zucc. ex Endl.)与松亚属(subgen. Pinus)的云南松(P. yunnanensis Franch.)的过渡类型,并将其归入白皮松组狐尾松亚组(subsect. Balfourianae).本文试图在前人分子系统学工作的基础上,检测五针白皮松5个DNA片段,叶绿体基因rbcL、matK、rpl20-rps18间隔区和trnV 内含子以及核糖体ITS,将五针白皮松放在整个松属中探讨其系统位置.4个叶绿体基因单独分析结果和它们的联合数据分析结果以及根据ITS得到的系统树均表明,五针白皮松是白皮松亚组(subsect. Gerardianae)的一个稳定成员,其可能的姐妹群是西藏白皮松(P. gerardiana Wall.).对白皮松亚组的地理分布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植物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研究。综述了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研究在鉴定异源易位系、确定多倍体物种类型、分析物种间亲缘关系和物种的染色体组来源及探讨杂种不育的细胞遗传学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影响染色体配对的主要因素, 如配对控制体系、遗传背景和外界环境条件等,并展望了染色体配对研究与其他技术结合在染色体组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植物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与染色体组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简要介绍了植物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研究.综述了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研究在鉴定异源易位系、确定多倍体物种类型、分析物种间亲缘关系和物种的染色体组来源及探讨杂种不育的细胞遗传学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影响染色体配对的主要因素,如配对控制体系、遗传背景和外界环境条件等,并展望了染色体配对研究与其他技术结合在染色体组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巨大染色体     
绪论什么是染色体染色体这个名词是德国细胞学者瓦尔德耶尔(Waldeyer)在1888年创用的,所指的是在细胞分裂时期出现于细胞核里,染色很深的,形成一定组型的物体。对每一种动植物的物种来说,它的细胞染色体组型包括一定数目的染色体而每一个染色体各  相似文献   

9.
松属针叶角质层内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作者在扫描电镜下,比较观察了松属l7种2变种针叶角质层内表面的结构特征。结果 表明,针叶角质层内表面的角质颗粒突起与凹陷雕纹变化不甚明显,但胞间凸缘的特征差异较 为显著,如单维管束松亚属(白皮松组除外)为红松型,双维管束松亚属为油松型,而白皮松组 则为白皮松型。此一特征为松属的分类研究,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 本文综合讨论了松属针叶的结构及角质层内、外表面结构特征,木材解剖,木材管胞内壁 的瘤层特征,树皮显微结构,以及染色体组型分析等资料,作者认为:松属中两个亚属的划分是符合自然的,同时将原属单维管束松亚属中的白皮松组分出来,自成白皮松亚属也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植物的染色体组和组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染色体组的测定和组型分析,对于研究植物的系统演化,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某些作物的起源,远缘杂种及染色体工程中的细胞学鉴定等都有重要意义。是细胞遗传学、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分类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山西五鹿山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海拔梯度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典型取样法,沿海拔梯度对五鹿山自然植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五鹿山主要群落类型为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群落、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群落、茶条槭(Acer ginnala) 群落、白皮松(Pinus bungeana)群落、暴马丁香-茶条槭(Syringa reticulate-Acer ginnala)群落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群落。其中,辽东栎群落略占优势,这可能暗示着该地区植被具有继续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演替的倾向。各层次植物物种丰富度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特征,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整体规律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以五鹿山森林群落不同层次的各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森林群落总体重要值为测度指标,均暗示着五鹿山植被演替正处于亚顶极群落阶段。五鹿山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现出近似中海拔高的单峰格局,这是由于植物物种多样性受温度、湿度、人为等因素干扰。  相似文献   

12.
基于matK基因的松属白皮松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matK基因对松属(Pinus L.)白皮松组(sect.Parrya Myre)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白皮松组为一个并系类群,因为白松组的成员与该组(包括越南的扁叶松(P.krempfii Lecomte))的亚洲成员形成一个强烈支持的分支(靴带值92%)。在这个分支中,白松组的3个代表种形成一个稳定的单系,而白皮松组的亚洲成员之间系统发育关系不明确。扁叶松和西藏白皮松(P.gerardiana Wall.ex D.Don)聚在一起,但只有61%的支持率。虽然在以前4个cpDNA基因序列分析时五针白皮松(P.squamata X.W.Li)与白皮松(P.bungeana Zucc.ex Loud.)和西藏白皮松形成一个单系,但在本文的分析中三者的关系不明确。在邻接树和多数一致简约树上,北美的白皮松组成员形成一个支持率低的分支。北美的subsect.Balfourianae Engelm.亚组(包括P.aristata Engelm.)是一个单系,但支持率较低。美洲另外两个亚组subsect.Cembroides Englem.和subsect.Rzedowskianae Carv.的组间和组内关系不确定,它们在严格一致简约树上形成一个多歧分支。  相似文献   

13.
基于matK基因对松属(Pinus L.)白皮松组(sect.Parrya Myre)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白皮松组为一个并系类群,因为白松组的成员与该组(包括越南的扁叶松(P.krempfii Lecomte))的亚洲成员形成一个强烈支持的分支(靴带值92%).在这个分支中,白松组的3个代表种形成一个稳定的单系,而白皮松组的亚洲成员之间系统发育关系不明确.扁叶松和西藏白皮松(P. gerardiana Wall.ex D.Don)聚在一起,但只有61%的支持率.虽然在以前4个cpDNA基因序列分析时五针白皮松(P.squamata X.W.Li)与白皮松(P.bungeana Zucc.ex Loud.)和西藏白皮松形成一个单系,但在本文的分析中三者的关系不明确.在邻接树和多数一致简约树上,北美的白皮松组成员形成一个支持率低的分支.北美的subsect.Balfourianae Engelm.亚组(包括P.aristata Engelm.)是一个单系,但支持率较低.美洲另外两个亚组subsect.Cembroides Englem.和subsect.Rzedowskianae Carv.的组间和组内关系不确定,它们在严格一致简约树上形成一个多歧分支.  相似文献   

14.
鼠尾草属(Salvia)是唇形科(Lamiaceae)最大的属,属下多种为民间常用草药,亦有供观赏的种类。为探究横断山区物种在细胞学水平的进化方式,讨论形态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之间的分类关系,该研究通过广泛收集染色体文献资料,采用植物常规压片法对采集自横断山地区6种8居群鼠尾草属植物进行核型分析,并构建了中国地区分布的鼠尾草属植物叶绿体系统发育树。统计结果表明:(1)全世界范围内报道了约23%的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数据,其中分布在中国地区的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报道率为32.10%,分布在横断山地区的鼠尾草属植物报道率为40.54%,(2)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基数以x=8和x=11为主,分布在中国地区的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基数均为x=8。实验结果表明:(1)西藏鼠尾草(S. wardii)核型数据为首次报道。(2)雪山鼠尾草(S. evansiana)首次在云南德钦地区发现二倍体居群。将细胞学数据结合叶绿体进化树开展染色体进化关联分析,论证多倍化可能不是鼠尾草属物种适应高海拔环境的主要机制,表明多倍体不是该属物种形成的主要进化途径而是以二倍体水平为主,推测染色体组的加倍可能是物种在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上分类关系不一致的原因之一。该研究丰富了横断山区鼠尾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数据,结合区域分子系统树探讨染色体特征的进化关系,为今后深入研究该属物种的核型进化做出了探索,为开展祖先物种染色体基数推演分析补充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B染色体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染色体是独立存在于物种染色体组之外的一种特殊染色体,广泛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中。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分子水平上对B染色体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B染色体DNA组成与常染色体(A染色体)极为相似,大部分DNA序列是A、B染色体所共有的。B染色体同时还含有相当数量的特异性DNA序列,已发现的B染色体特异DNA全部为高度重复序列,多分布于B染色体的着丝粒和端粒部位。但是,目前对B染色体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6.
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细胞学新技术,可用于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染色体组型分析、杂种的鉴定,实验植物分类学等方面。目前全国已有200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据粗略统计,已发表和即将发表的论文大约有130多篇,涉及到植物种和品种达800多个,初步改变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落后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悬钩子属Rubus植物的分类、系统演化和开发利用积累细胞学证据,对悬钩子属空心莓组sect.Idaeobatus 18个种(变种)和木莓组10个种(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10个种(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和26个种(变种)的核型以及该属植物存在混倍体类型为首次报道.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的空心莓组和木莓组sect.Malachobatus植物染色体均小形,绝对长度均在3 μm以下,染色体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约90%)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构成,核型分类主要属于"1A"型(85%以上),说明这两组植物在整个系统演化中处于相对原始的地位.本研究中的28个种(变种)均为整倍体,未发现有非整倍体类型.但是两个组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构有较大差异.在空心莓组的18种植物中,除拟复盆子R.idaeopsis为2n=3x=21、茅莓R.parvifolius为2n=2x=14与2n=4x=28的混倍体外,其余种染色体数目和类型均为2n=2x=14.而在木莓组的10个种中,除寒莓R.buergeri为2n=8x=56外,其余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均为2n=4x=28.此外,本研究所涉及的空心莓组11个亚组中的7个亚组的18个种(变种),亚组内的物种间染色体核型构成差异明显,有些甚至超过了亚组间一些物种的差异;而涉及的木莓组13个亚组的6个亚组10个种(变种),亚组间物种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明显,但亚组内物种间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小.本文依据细胞学资料对这两组植物的系统演化和一些种的分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白穗花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报道了我国特有植物白穗花(Speirantha gardenii(Hook.)Baill.,百合 科)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并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取材于安徽黄山的白穗花 为一个二倍体物种,它的体细胞染色体2n=38=22m+6sm+10st。其中第 9对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在短臂的近着丝点处具一次缢痕,是19对 染色体中唯一的一对随体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对报春花科(Primulaceae)报春花属(Primula)灯台报春组植物Section Proliferoe的7种报春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其中腾冲灯台报春和川东灯台报春的核型分析为首次报道,结合已报道的灯台报春组其它植物的细胞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灯台报春组植物在染色体基数、染色体形态、着丝点位置及染色体对称性上都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在灯台报春组有核型记录的种类中,其核型都属于Stebbins的2A型或2B型,核型差异很小,染色体基数均为x=11,推测其可能与报春花属中具有相同染色体基数的组亲缘关系更近。结合已发表的灯台报春组植物的细胞学资料及它们的形态特征,对其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对该组的系统学及演化关系提供一些证据。  相似文献   

20.
水稻染色体组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 (Oryzasativa)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 ,分布极其广泛 ,由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染色体组型和数目复杂多样 ,成为研究稻种起源、演化和分化必不可少的材料。1 染色体组型种类水稻属禾本科 (Poaceae Gramineae) ,禾亚科 (A-grost idoideae)稻属 (Oryza)植物。稻属植物中约有 2 2个种 ,其中栽培种 2个 ,野生种约 2 0个。 15种野生水稻染色体组型已确定 ,其余种类包括我国的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的染色体组型尚待进一步研究。已发现的染色体分 6个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