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稻象甲Echinc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又名水稻象鼻虫,属鞘翅目,象虫科。该虫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水稻,成虫害叶,幼虫害根,以幼虫为害较重。 历年来,我区水稻秧苗受该虫为害较轻,均为零星发生,但1989年以来,稻象甲发生区域在扩大,为害亦在加重。据查阅有关病虫情报等资料,1990年稻象甲已在我区的兴安、合浦等38个县(市)发生,占我区总县数的44.2%。其中,早稻秧苗受害株率在30~40%的有永福县;在20~  相似文献   

2.
稻苗负泥虫(Lema oryzae Kuwayama)在广西桂北各县发生为害相当普遍,且已有相当久的历史,五、六十岁的老农说在他们年青的时候,就有这种虫为害水稻秧苗,只是有些年比较严重、有些年比较少而已。在临桂雁山附近一带近几年来为害逐渐趋向轻微,这主要由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正确领导之下,发动群众作全面性的防治所获得的效果;而另一方面,根据调  相似文献   

3.
水稻上的蓟马过去发生不严重,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几年来,我国南方稻区稻蓟马的发生为害有日趋严重之势。福建省大约于1964年以来,此虫发生有所增长,为害范围不断扩大,成为水稻秧苗期和分蘖初期的一种重要害虫。1973年福建全省各地早季稻蓟马发生严重,大大影响水稻生长。这一年早季各地象治螟一样,开展群众性的治虫运动,连续施药防治两三次,才把蓟马为害控制下来。  相似文献   

4.
刘海光 《昆虫知识》1999,36(3):167-167
稻象甲Echinocnemussquameus(Billberg)为水稻上一种常见害虫,主要以幼虫于土中蛀食稻根为害,成虫也可于地上咬食秧苗,在承德中南部稻区广泛发生,常年为害较轻。近年随着山地稻田水稻栽培面积的扩大,稻象甲在山地稻田中发生数量逐年增长,为害加大,秧苗受害率达90%以上,一些地块受害严重,平均每桩稻秧下有40~60头幼虫,造成秧苗成片枯黄和死秧。作者1993~1996年对此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生活史稻象甲在承德中南部的承德县、滦平县每年发…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在河北省张家口专区的坝上,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5%左右。目前遭受马铃薯金龟子的为害,根据农民反映,在此虫发生严重的年份,马铃薯就多被为害成空心,或被其咬成洞孔。1951年以来,此虫虽然在坝上没有严重发生,但据调查了解,在坝上的张北、尚义、商都、康保、沽源等五县均普遍发生了。为在发展马铃薯生产之同时,消灭此虫的日益猖獗,并保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几年来,由于栽培技术的改进,大豆产量很大提高,但由于苗期虫害,常常缺苗断垅或生育不良,使大豆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大豆的苗期害虫,种类很多,普遍发生严重为害的有蛴螬、黑绒金龟(虫甲)、象鼻虫、地老虎、金针虫、二条姬叶虫等。蛴螬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哈尔滨地区及东部山区各县被害最重。如宾县交界管村,1954年种614公顷,因蛴螬为害缺苗40%以上的191公顷,占播种面积的31%;密山县实边村友联社,因蛴螬为害颗粒不收的占18%。黑绒金龟(虫甲)全省各地都有发生,而以南部各县发生最多,主要以成虫加害大豆  相似文献   

7.
我县水稻三化螟,一年发生六代,以第三代发生量最多,为害最严重。但到第四代,发生量锐减。原因是什么?我县晚季稻秧苗,因播种地理环境不同,有田秧和坡秧两种,其中以播种旱地坡秧为主。此时正是三化螟第三代发生为害时期,调查并了解上述两种秧苗对第三代螟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稻田三化螟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及其测报与防治工作有一定的意  相似文献   

8.
山楂童锤角叶蜂的生物学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楂童锤角叶峰是近年来在安徽大别山区发现的一种新害虫。该虫严重为害山植和梨树、1年发生1代,以预蛹在茧内越夏越冬。幼虫食叶为害,每年5月上中旬为猖极为害期。此虫发生与海拔高度及温湿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荸荠白螟(Scirpophaga nivlca Fab.)俗称荸荠螟、白螟。在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大多数县均有分布。幼虫为害荸荠、席草、甘蔗等植物。在本地区主要为害水生植物荸荠的地上部分(茎、叶)造成荸荠(食用球茎)减产。同时茎叶为害后,不能编织草帽等物品,失去利用价值。 本地区每年发生3—4代,以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第三代幼虫为害最严重。因成虫有选择性产卵习性,凡长势好的田块,为害最严重,枯心苗多达60%以上。有明显的枯心塘(和水稻三化螟一样);也有虫伤  相似文献   

10.
<正> 稻象甲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属鞘翅目象虫科多型象亚科Notorinae,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以往该虫在我省以幼虫为害本田最烈:近年来成虫为害早、晚稻秧苗和早插本田的稻苗十分严重,特别是早稻秧苗,被害后,叶片大部折断,漂浮水面,似牛吃过一样,虽不死亡,但严重影响秧苗生长,秧苗素质极差。部分秧田在秧针期开始便反复遭害,幼苗被咬断后长起,长起又被咬断,最后终因养分耗尽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食根金花虫(Donacia lenzi Schonf.)俗称地蛆,历年来在高邮县马棚、界首、周山、临泽、官垛等公社的一熟沤水田为害比较严重,尤以中稻被害最烈,一般被害率为30—40%,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回耖重种。其发生特点是:一般的稻棵成摊枯死,严重的连片枯死;发生密度最高的每棵稻根有虫63头,一般约有20头左右,根须全部被吃光,叶子卷曲枯萎,严重地影响产量。 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隐藏地下越冬,深入土中7—8寸。翌年6、7月即从杂草根部转移至稻苗根  相似文献   

12.
一、发生情况 一字纹稻苞虫(Parnara gut-tata)在粤北地区每年发生5—6个迭置世代。越冬幼虫一般在3、4月间化蛹羽化,成虫多产卵于荒塘、水圳边的杂草上。少数产卵于早造秧田,羽化较迟的亦有产卵于早造本田的。第一代主要为害油草。第二代在早造本田,但为害较轻微,坑、圳边油草及晚造秧田亦有分布。第三代除小部分为害早造迟熟水稻及晚造秧苗外,大部分栖息于水坑边、塘边油草上。晚造水稻移植后,适值第四代发生,又群集为害,是水稻被  相似文献   

13.
稻纵卷叶螟为害损失率测定及动态经济阈值模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室内饲养观察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5龄幼虫食量最大,第1、2代占总食叶量的68.42%和71.60%,4龄次之,第2、3代分别占总食叶量的18.30%和15.78%。因此,幼虫消灭在3龄以前可控制为害。对不同为害程度与水稻产量损失量关系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第2代为害主要可使千粒重降低,同时对每穗粒数和空壳率也有较大影响。第3代为害主要表现在空壳率的上升和千粒重下降。第2代主要为害倒4、5叶,少量为害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而第3代主要为害剑叶和倒2叶,产量损失明显地大于第2代,是防治的关键世代。根据研究结果可得出不同世代、不同虫龄盛发期的动态经济阈值模型。  相似文献   

14.
1955年春,我们在陕西武功、扶风、永寿、蒲城等县调查油菜病虫害时,看到了两种新的油菜害虫——油菜蓝跳(虫甲)和菜茎象(虫甲)。此两种害虫均为陕西关中地区油菜上之重要害虫,发生普遍,为害也甚严重,往往造成油菜严重减产。因此,特将此两种害虫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发生和为害情况先行整理介绍,以供有关同志  相似文献   

15.
<正> 稻秆潜蝇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是我省中稻生产上的一大主要虫害,从1980年以来,为害逐年加重,全年发生3代,为害水稻两次。我县中稻秧苗被害株率一般达40%,严重的达80%以上;穗被害率一般10%,高的达20%。近几年来,稻秆潜蝇已向低山、坪区扩展为害双季稻。为了有效地防治稻秆潜蝇,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双斑萤叶甲研究简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几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坝下几县,普遍发生一种甲虫,主要以成虫为害玉米花丝、高梁、谷子花药,影响作物授粉。它还咬食上述作物刚灌浆的嫩粒,造成籽粒破碎。同时为害豆类、马铃薯、蔬菜、白麻及向日葵等多种作物。据阳原县统计,1976年发生面积达8万多亩。据群众反映,此虫发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早年不为害庄稼,自1964年发现为害谷子,故称为“谷罗子”,它的发生程度与8月份降水量有密切关系,降水量愈少,发生程度愈重。在同一地区,旱坡地一般重于水浇地和盐碱地。 此虫经过鉴定为双斑萤叶甲,学名是 Mono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叶甲科(Chrysomelidae)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 双斑萤叶甲在我国分布极广,现已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河北、山西、陕西、江苏、  相似文献   

17.
我区稻纵卷叶螟自1970年以来发生普遍,为害极为严重。稻纵卷叶螟在我区一年发生4代,主要以第2、3代为害水稻。我区在稻纵卷叶螟第2代发生很轻,第3代为害特别严重的情况下,于1974年2代产卵末期及3代产卵期间在店子分场利用松毛虫赤眼蜂作放蜂试验。在长江以北初步获得对第3代的较好放蜂效果;卵寄生率98.4%,较对照区提高34.8%;幼虫数较对照区下降94.6%—97.9%;被害叶数较对照区下降92.4%—94.5%。基本上控制住第3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为害。  相似文献   

18.
豌豆象[Bruchus pisorum(L.)]本地土名叫金壳浪,是微山湖沿湖各县为害豌豆最严重的虫害之一。据调查,严重时的为害率可达100%,一般为60—70%。如鱼台县临湖区张庙农业社,1954年被豌豆象为害而损失的产量有2万余斤,占全产量的70%。又如沿湖地带济、嘉、  相似文献   

19.
<正>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大豆出口商品基地,大豆食心虫Leguminiuora glycinivorella(Mats.)为害严重,对大豆产量、品质影响很大,其虫食率普遍超过了5~7%,最重达27%。该虫食性单一,为害选择性强。老熟幼虫在当年  相似文献   

20.
大蟋蟀(Brachytrupes up.)属于直翅目蟋蟀科(Grylidae),是福建省旱地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尤其沿海各县,每年大豆、花生等油类作物遭受此虫为害,造成严重的断垅缺株现象,损失很大。在1952年,仅龙溪县北斗乡,受此虫为害的面积,达1,000多亩,于7天内就捕杀了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