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卧龙自然保护区小形啮齿类生态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毅  李洪成 《四川动物》1992,11(4):23-24
本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小形啮齿类的生态地理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形啮齿类在捕获的小形兽类中占绝对优势;各植被带中小形啮齿类相对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植被带小形啮齿类的数量比例和种类组成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吴德林 《动物学研究》1992,13(2):132-132,13815216
作者于1991年1—5月以活捕方法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达韦尔(Duvel)境内一灌木保护地调查了小啮齿类群落。迄今,关于得克萨斯州南部小啮齿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甚少,本文旨在进一步提供该地区小啮齿类群落资料。环境和保护地简述 牧豆树(Mesquite)灌木地位于得克萨斯州海岸弯曲部西侧。典型亚热带气候,春季3—5月,夏季5—9月,较热,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为36.7℃;秋季10—11月;冬季12—2月。平均年雨量609.6毫米。  相似文献   

3.
关于家鼠群落的演替现象,夏武平等曾报道大兴安岭森林采伐地区不同伐区人房内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小家鼠(Mus musculus)与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数量的比较(夏武平、罗泽珣,1962);近年郑智民又报道了厦门市1933-1936年褐家鼠为优势种,到1974-1978年,历时40余年,由于种种原因小家鼠变成优势种(郑智民,1982)。  相似文献   

4.
浙江天目山苦槠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了6个代表性样地对浙江天目山的苦槠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苦槠种群的结构为衰败型:种群结构存在着幼龄种苗数量较少,部分样地有缺失现象。种群结构总体分布格局为随机型,不同阶段幼苗—幼树—中树—大树动态格局趋势表现为聚集—聚集—随机过渡—随机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的结实种子易被啮齿类捕食所致;另一方面也与苦槠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密切相关。苦槠种群维持和更新繁殖方式的适应性特点表现为无性萌生繁殖贡献率远远大于有性繁殖,种群主要通过萌生的方式来维持种群的更新和存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替的方向。衰败型苦槠种群的生态恢复可通过控制鼠害和移栽幼苗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哺乳类中啮齿目占大部,啮齿目中小啮齿类[包括鼠科(Muridae)和仓鼠科(Cricetidae)]占大部,并且后者数量又高,决定了小啮齿类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意义和作为生态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材料。森林带的小啮齿类在林业和农业上有重大意义,在我国它们危害森林的自然和人工更新(寿振黄等,1958),危害苗圃和森林带的农业。同时,在许多流行病的保存与分布中,小啮齿类起特别重要作用。所有这些说明对森林小啮齿类生态学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高寒草甸地区小哺乳动物群落与植物群落演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本文阐述了小哺乳动物群落和植物群落的演替关系;验证了动物群落对植物群落结构的非独立性假设。小哺乳动物群落种的多样性与植物群落的盖度和高度呈显著负相关,植物群落的演替引起小哺乳动物群落的相应演替。并通过加速次生植被演替进程的试验,调控了有害小哺乳动物群落,提出从生态演替规律出发,在退化严重的草地上,通过人的合理参与,协调动植物群落间的结构关系,以达到人类获取畜牧业最大持续生产量,最终使生物生产量得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边疆晖  樊乃昌 《兽类学报》1994,14(3):209-216
本文阐述了小哺乳动物群萍和植物群落的演替关系;验证了动物群落对植物群薄结构的非独立性假设。小哺乳物群落种的多样与植物群薄的盖度和高度呈显著负相关,植物群落的演替引起小哺乳动物群落的相应演替,并通过加速次生植被演替进程的试验,调控了有害小哺乳动物群落,提出从生态演替规律出发,在退化严重的草地上,通过人的合理参与,协调动物群落间的结构关系,以达到人类获取畜牧业最大持续生产量,最终使生物生产量得到永续利  相似文献   

8.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表层土壤养分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本文运用传统统计方法研究了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4个植被演替阶段(草地、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表层(0—15 cm)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碳氮比、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pH值有明显差异(P<0.05);除全钾外,其他养分含量均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2)地貌部位对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尽一致:各植被演替阶段的磷、钾及原生林的碳氮均符合养分的“洼积效应”,只有受人为干扰较强的草地、灌木林、次生林的碳氮养分存在随坡位升高而增加的现象。通过本研究得知,植被演替对养分积累具有积极作用;磷素(速效磷3.55—11.41 mg/kg)、钾素(速效钾64.05—105.75 mg/kg)是该区域的养分限制性因子;该区域养分的“倒置现象”并不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9.
社鼠是卧龙自然保护区小形啮齿类的优势种。1986年3—10月,根据该区植被垂直带及社鼠分布情况,分别在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及针阔叶混交林带采用踏板式铁制鼠铗捕鼠(每带每月300铗日)进行社鼠繁殖情况调查,结果如下。一、共捕获社鼠251只。雄性126只、雌性125只,雌雄性比为1:1。有雄性成体99只,雌性成体63只,其中孕鼠和带子宫斑鼠各15只(各占雌性成体数的23.8%)。孕鼠怀胎仔数3—9只,平均5.3只,子宫斑数2—13个,平均6个。从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和针阔叶混交林带所捕获孕鼠的平均怀胎仔数分别为4.8只、5.8只和5.7只。二…  相似文献   

10.
山区的环境条件变化剧烈,所以垂直分布规律的研究,早已引起生态学研究工作者的注意。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在大青沟林场的工作结果与整个长白山山地张广才岭北部小啮齿类分布规律的相互关系,我们以短期出差工作方式,另选了二个工作点,即新房子的晨光林场和二道河子,作了小啮齿类的区系、种类组成、生态分布调查,以阐有张广才岭北  相似文献   

11.
1978—1980年期间,我们曾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几种啮齿类作了些生态观察,现作初步整理,供有关方面参考。工作在陕北黄土高原(渭北黄土台原与榆林毛乌素风沙高原之间)、海拔高度800—1800米间的地区进行。本区由于古代地貌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内蒙古最早始新世的啮齿类(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伯姆巴期Gomphos层的啮齿类新材料并命名了一个新属种:周氏原鼠(Yuanomys zhoui)。新属种与其他早始新世的梳趾鼠区别在于颊齿具有纤细且孤立的齿尖和小尖,前尖与后尖横向延伸,面对三角座盆的齿尖面陡直。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alagomyids类似。依据古地磁与生物地层对比,这些啮齿类的出现表明,现代类型的啮齿类最早的辐射演化,很可能位于中古新世到最早始新世这个时间段中。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啮齿类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苏省耕地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二分之一。在耕作区的啮齿动物是兽类区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于江苏的啮齿类,在过去有一些记载。我们于1960—1961年在句容县,1963年在无锡市、常州市、宜兴县和江苏北部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禄丰古猿地点的小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去十年,在禄丰古猿地点作了多次的发掘和筛洗,采集到包括食虫类,翼手类,啮齿类和兔形类在内的一千余件标本,使这一小哺乳动物的化石组合从1979年首次报道的6种增加到了38种,成为我国南方新第三纪中期最丰富而有代表性的小哺乳动物群。材料的初步鉴定表明:动物群中有代表我国首次发现的化石科和属;并有相当数量与华北、印巴次大陆和欧洲有密切亲缘关系的类型;其地质时代属最晚中新世保德期,相当于欧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土洛里期(Turolian)。  相似文献   

15.
李传夔 《化石》2009,(1):F0002-F0002
杨钟健(1897-1979)陕西华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长期担任新生代研究室主任及我所首任所长(1929—1979)。1923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2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发表了《中国北方啮齿类化石》(德文)专著,从而在中国创立了古脊椎动物学学科。192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成立,任副主任、名誉主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重庆岩溶石漠化植被恢复演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惠茹  罗红霞  邹扬庆  程玉丝  张锐 《生态学报》2016,36(19):6295-6307
重庆岩溶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演替动态变化研究对于该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和地学图谱分析法为植被恢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以重庆市中梁山的典型植被恢复区为例,在基于1996、2001、2007和2013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生态学植被演替研究方法,建立重庆市中梁山区退耕还林前后的植被恢复演替图谱,并结合地学图谱的相关分析方法,得到该区的植被恢复演替动态格局演变规律,体现了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生态学方法和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法在植被恢复演替研究中的有效结合。结果表明:(1)运用BP神经网络和BP算法进行分类,分类精度达到87.42%,比传统监督分类提高了5.57%。(2)自2002年全国范围内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全面启动后,该区域植被恢复演变特征明显,耕地面积明显减少而植被面积明显增加。(3)从2001—2013年,植被演替在该时期内依然存在着进展演替和逆向演替两个方向。虽然逆向演替比例仅占到18.63%,但它却使该区的演替研究变得复杂。(4)质心反映了各植被类型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的聚散与迁移,1996—2013年,马尾松群落和落叶阔叶林群落的质心变化较小,其他植被群落的质心都有很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灰背伯劳Lanius tephronotus为甘肃夏候鸟,4—10月居留本省。主食昆虫和小型啮齿类。5—8月繁殖。本文对其繁殖过程作了记述。  相似文献   

18.
滕斌 《昆虫学报》1988,(4):433-434
山东省蚤的种类,建国前未见文献记载;建国后,于1951—1952年作者等(1963)对济南市区家鼠进行了蚤种及其季节消长的调查研究。迄今对山东省啮齿类、翼手目、禽类等  相似文献   

19.
啮齿类是目前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哺乳动物类群,第三纪早期在地球上出现。由于它适应性广,繁殖力强和演化速度快,分布广,化石数量多,在生物地层对比、哺乳动物演化及动物地理区系的划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颇受地层学家、古脊椎动物学家、进化生物学家以及动物地理学家的青睐。中国啮齿类化石的研究历史较长,发现材料与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1927年,我国已故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先生发表了《中国北方的啮齿类化石》OosslleNagetlereausNord-China),对当时中国北方发现的啮齿类化石进行了…  相似文献   

20.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优势种群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林木大小级分析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优势乔木种群密度动态。通过方差分析,用均方—区组图探讨优势种群分布格局动态,研究了种群增长、分布格局与群落演替的关系。通过对演替期间优势种群大小级密度、结构、存活曲线的分析,估计优势种群在演替系列群落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分为演替森林先锋种、顶极先锋种和顶极种。大小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白茅群丛只有Ⅰ、Ⅱ级苗木;马尾松林除V级大树外,为一倒金字塔形;针阔混交林与银木荷林具完整等级的典型金字塔形,栲树林的金字塔不规则。种群分布格局随演替进程而变化,但主要表现为集群分布。以K值判断,顶极群落优势种群集聚度低于混交林。演替期间,种群个体格局规模增大。环境格局变化相应于分布格局而变化,如马尾松种群,规模增加强度下降,如银木荷,或规模强度都增加,如白毛新木姜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