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萍  宋微波 《动物学报》2005,51(1):81-88
利用蛋白银染色技术研究了海洋纤毛虫———黄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flava (Cohn ,186 6 )Wirns berger,Larsen&Uhlig ,1987无性生殖期间的细胞发生学。其主要特征为 :1)前仔虫口原基以独立发生的方式出现并独特地形成于口前庭右侧的皮层深处 ,由其对老口围带进行完全的更新 ;2 )老口器不参与新口器的形成 ,完全被吸收 ;3)前仔虫的额 -腹 -横棘毛原基同样为独立发生 ,老结构可能不参加其随后的发育 ;4 )后仔虫的口原基、波动膜原基及额 -腹 -横棘毛原基均来自最初排列无序的毛基粒发生场 ;5 )背触毛及缘棘毛的更新发生在老的结构中 ,并向前后延伸取代老结构 ;6 )在整个发生过程中 ,无大核融合现象。文中同时对该种所表现的发生学特征及系统学意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对1种海水腹毛目纤毛虫-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rubra的青岛种群之活体形态和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其特征如下:虫体呈长带状,尾钝圆,身体柔软,高度可曲;皮层颗粒棕黄色,主要呈玫瑰花形分布,其余散布;表膜下具另1种无色、双面凹形颗粒.口围带小膜数为48~55;左、右缘棘毛各1列,中腹棘毛排成典型的锯齿状并延伸至横棘毛附近;额棘毛无明确分化,呈冠状排布并与中腹棘毛列相连续;口棘毛1根,额前棘毛2根;背触毛4列.大核90~140枚.伸缩泡位于体后左侧1/3处.经比较表明,尽管纤毛图式高度相似,P.rubra仍可以很容易地依据体色、伸缩泡的位置、皮层颗粒的大小、颜色、排布等活体特征与相近种区分.说明活体观察在纤毛虫种类鉴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青岛伪角毛虫一新种及表膜下纤毛系(纤毛门:下毛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6年9月在青岛一开放海区扇贝养殖水体内采集到一大型下毛目纤毛虫,经鉴定为一新种,定名为青岛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qingdaoensis Hu et Song,sp.nov.。本文涉及了该种的形态学描述,并对伪角毛虫属中相近种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6):1261-1265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5.
红色角毛虫生理改组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色角毛虫在生理改组时,随着老纤毛器的瓦解,先后出现新的口器,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四个原基区,并发生原基区的分化、新结构的形成和定位。这种新、老结构的更替过程相似于同种纤毛虫正常形态发生时期纤毛器的演化过程,口围带改组时,新口围带原基在左列中腹棘毛左侧的范围形成,后来,随着老口围带的瓦解,它向前方移动并处于老口围带的右侧,并继续朝老口围带位置移动、替换老口围带。这不同于其他常见的腹毛类纤毛虫,生理改组时新口围带原基在瓦解着的老口围带的位置逐渐移动替换老口围带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利用11种随机引物对腹毛类纤毛虫中两个相近属内8个海洋种(3种伪角毛虫和5种全列虫)进行了种间及种内关系的RAPD分析,所得清晰条带显示种间均具有明显的差异.计算和比较了种群间、同属种间及不同属间的相似性指数.利用RAPDistance软件构建的邻接(NJ)树表明:伪角毛虫属与全列虫属之间能很好地分开,而不同种群间表现了很好的同源性.本工作表明RAPD技术可以很可靠的用来区分形态相似种,同时也表明RAPD分析在纤毛虫属间水平的系统关系推定中存在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有性生殖期间小核对形态发生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我们利用蛋白银染色对冠突伪尾柱虫不同交配型无小核体之间 的接合过程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无小核细胞的交配反应能力明显下降;接合双方第一次皮膜形态发生如常进行,但纤毛器原基分化往往出现异常;接合后体照常进入拟包囊阶段,但原有纤毛器多不从皮膜上消失。由于没有新核器形成,均不能启动第二次形态发生并于拟包囊早期解体死亡。因此,小核对于纤维接合早期及第一次皮膜改组的正常进行具有某些明显作用,其衍生的大核原基对于启动后续的发育则是绝对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冠突伪尾柱虫小核对胞口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立培  金华中 《动物学报》2002,48(2):258-263
在通过显微手术所建立的冠突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cristata)无小核系中,部分细胞因口围带翻领部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损而导致畸形;在细胞生长静止期的群体中,口围带畸形率高达50%以上;对无小核系600多个刚完成二分裂的前,后仔虫及1000多个生理改组末期的虫体进行蛋白银染色观察,除发现4个二分裂仔虫和3个生理改组后虫体的口围带异常外,绝大多数经过形态发生后的细胞都具有正常的胞口结构。另一方面,选择性培养实验进一步证明,口围带畸形产生于非形态发生期。由此可见,失去小核的细胞,同时也失去了胞口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居竹伪角蚜及其3种主要天敌的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危害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的居竹伪角蚜Pseudoregma bambusicola及其3种主要天敌的卒间分布进行调查,聚集度指标表明竹蚜在竹林问为聚集分布,其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较为稳定.天敌蚜厌蝶Taraka hama-da、赤星瓢虫Lemnia sauciaia和食蚜虻Asilichae.sp.在竹林中主要符合负二项式分布和P-E核心分布,为小均匀的聚集分布,存在由点片向四周扩散的现象,频次分析和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中瓢虫的聚集程度不及另外2种天敌的明显.对竹蚜和天敌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仪食蚜虻的分布与竹蚜之间表现为负相关(r=-0.6341),食蚜虻的活动受蚜群分布的影响最大,而其余2种天敌的取食范围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10.
一种小麦小染色体及其遗传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旗  余玲 《西北植物学报》1992,12(4):327-328
  相似文献   

11.
应用扫描电镜术和透射电镜术显示,纤毛虫念珠异列虫(Anteholosticha monilata)的射出胞器早期发生在细胞质深处,附近有不同类型的囊泡结构。成熟后射出胞器向表膜迁移,结构由不同电子密度片层的体部、结晶状的中心轴杆部和多层膜的帽部组成。受外界刺激时胞器冲破皮层射出,形态呈"蘑菇"状。据上述观察结果推测:该射出胞器具有防御作用,它可能起源于高尔基体活动产生的小泡;在亲缘关系较近的纤毛虫中,其射出胞器可能具有相似的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技术对近年来采自青岛、大亚湾、湛江沿岸水体的10个海洋寡毛类纤毛虫种:侧扁急游虫Strombidium apolatum Wilbert & Song,2005、具头急游虫Strombidium capitatum (Leegaard,1995) Kahl,1932、广东急游虫Strombidium guangdongense Liu,et al.,2016、拟卡氏急游虫Strombidiumparacalkinsi (Lei,et al.,1999) Agatha,2004、拟楔尾急游虫Strombidium parastylifer Song,et al.,2009、铃木急游虫Strombidium suzukii Song,et al.,2009、束腰旋游虫Spirostrombidium cinctum (Kahl,1932) Petz,et al.,1995、杨科夫平游虫Parallelostrombidium jankowski (Song,et al.,2009) Song,et al.,2018、卡尔平游虫Parallelostrombidium kahli (Song,et al.,2009) Song,et al.,2018、最小拟盗虫Strombidinopsis minima (Gruber,1884) Song & Bradbury,1998的形态学开展了比较研究,补充和厘定了有关形态特征、纤毛图式以及性状变异等分类学新信息。  相似文献   

13.
借助活体观察和银染法对6种淡水纤毛虫(纵长板壳虫Coleps elongatus、瓜形原膜袋虫Protocyclidiumcitrullus、亨氏累枝虫Epistylis hentscheli、钟形钟虫Vorticella campanula、长柄球吸管虫Metacineta macrocaulis、四分锤吸管虫Tokophrya quadripatita)的形态和纤毛图式进行了详尽研究。本工作首次描述了亨氏累枝虫、四分锤吸管虫、纵长板壳虫的中国种群,同时揭示了亨氏累枝虫长期未知的纤毛图式特征并给出该种类的新定义: 虫体高钟形,活体大小约(100-130) m(60-65) m; 伸缩泡1个,腹位; 大小核各1枚,大核C型; 群体为规则对称二叉分枝; 口区三片小膜均由三列动基列组成,第三小膜由三列等长的动基列组成,其终止处高于第一小膜下端; 虫体前端到反口纤毛环间的银线约71-74条,反口纤毛环到帚胚间的银线约35-47条; 淡水生境。此外,本研究对长柄球吸管虫、钟形钟虫、瓜形原膜袋虫进行了重新描述,补充了显微照片。  相似文献   

14.
冠突伪尾柱虫有性生殖期间皮膜发育的核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金立培  刘小意  金华中 《动物学研究》2001,22(2):99-104,T001,T002
通过显微手术去小核建立多个冠突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cristata)无小细胞系,并诱导它们与有小核细胞进行接合生殖,以评估小核及其衍生的大核原基在有性生殖期间对皮膜形态发生的影响,当无小核接合体从有小核配偶获得1枚配子核后,接合双方不仅能平行地继续核器演化,而且使第1次皮膜改组能够同步进行和正常发育,说明小核在有性周期中除了生殖功能外仍保留着某些控制皮膜发育的体功能,虽然大部分接合后体的大核原基在DNA贫乏期停止发育,但少数接合后体能够超越这一时期,并启动第2次皮膜改组和顺利完成其后续的有性发育全程,表明指令发动第2次皮膜发育的信号来自DNA贫乏期后以排出一核物质团块为标志的大核原基。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方法对采自西藏日喀则和那曲的3种苔藓栖生纤毛虫,鬃异源棘尾虫(Tetmemena pustulata)、棘毛虫未定种(Sterkiella sp.)和殖口虫未定种(Gonostomum sp.)进行了形态学研究,描述了活体、核器以及纤毛图式等形态学特征.同时,测定了这3种纤毛虫的SSU r...  相似文献   

16.
利用活体观察及蛋白银染色技术对一淡水缘毛目纤毛虫——沟钟虫(Vorticella convallaria)的形态学和表膜下纤维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沟钟虫的活体个员自然伸展时外形较稳定,并呈明显的倒置钟状,长宽约为50—85μm×40—75μm;口围缘完全外展时为虫体最宽处;伸缩泡一个,较大,位于口围唇下方及口前庭的左侧。胞质均匀而透明,无脂肪滴存在,游泳体呈圆柱形。细胞表面横纹从口围唇到反口纤毛环为74—78条,自反口纤毛环到帚胚为18—24条。大核呈大幅度盘绕的长肠状,两端高度弯曲,纵贯于细胞内。蛋白银制片后表膜下纤维系特征为:虫体纵向纤维稀疏而粗壮,37—42条,似灯笼状;口围盘纤维呈典型的倾斜态分布,并呈放射状排列。第三咽膜(P3)在近口末端处呈明显的分离态,可视为该物种重要的分类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钟形钟虫形态学及表膜下纤维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活体观察及蛋白银染色技术对钟形钟虫的形态学及表膜下纤维系统进行了研究,分别给出活体及蛋白银制片后标本的鉴别特征及表膜下纤维系统。本种活体鉴定主要特征为虫体呈宽钟状,细胞质不透明,镜下明显银制片后标本的鉴别特征及表膜下纤维系统,本种活体鉴定主要特征为虫体呈宽钟状,细胞质不透明,镜下明显可见有散布的脂滴存在,蛋白银制片特征为口器明显呈横位,第1(P1)和2咽膜(P2)汇合后形成的短咽膜弯曲程度较甚。纵向纤维粗壮而稀疏,40-50条;口围盘纤维网粗壮,呈轮辐状排布,相邻两轮辐外部末端多呈闭合态。第3咽膜(P3)由3排毛基索组成,其靠近P2侧的一列毛基索在P1与P3的汇合处终止,其长度只及另外两条毛基索长度的一半,故由P1和P3汇合后所组成的咽膜共由5排毛基索构成,对以上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Ciliates have a somatic and a germline nucleus; after sexual conjugation a new somatic nucleus forms from the new zygotic germline nucleus. Formation of the somatic nucleus involves precise elimination of a large portion of DNA sequences from the germline. Here we compare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germline and somatic versions of the actin I gene in two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strains of Stylonychia lemnae. We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germline gene is surprisingly mercurial, with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ermline-limited and somatic sequences variable over the course of evolution. This is, to our knowledge, the first example of evolutionary swapping of retained versus deleted sequences during ciliate development, with sequences deleted during development that are specifically retained in another strain.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