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EMS诱变筛选手段分离到一株拟南芥类似花药不开裂雄性不育突变体(like-defective in anther de-hiscence,ldad),其果荚干瘪,花药不能开裂且花粉败育。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的表型受2个隐性基因控制;细胞学观察发现,在花药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小孢子的降解;通过图位克隆初步对ldad的2个突变位点分别定位,一个定位在1号染色体上SSLP标记F22L4与端粒之间171 kb的区间,另一个定位在5号染色体上SSLP标记T10O8与端粒间150 kb的区间内;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此区间内未见育性相关的已知基因。该研究的结果对进一步克隆LDAD1&2基因及探讨其在花药发育中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稻多分蘖矮秆突变体htd1-2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江海湃  张淑英  包劲松  王伯伦  王术 《遗传》2009,31(5):531-539
文章所采用的多分蘖矮秆突变体为htd1-2(high-tillering dwarf 1-2), 是野生型籼稻品种9311经350Gy的60Co- g射线辐射处理后产生的后代中选育出来的稳定多分蘖矮秆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 突变体htd1-2多分蘖矮秆性状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的突变造成的。文章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 CAPS)和衍生型CAPS(derived CAPS, dCAPS)等分子标记的方法, 最终将多分蘖矮秆基因HIGH-TILLERING DWARF1-2(HTD1-2)定位在水稻第4号染色体116 kb的物理区间内。在该物理区间内有一个已经克隆的控制水稻分蘖的基因HIGH-TILLERING DWARF1(HTD1), 经过测序比对和dCAPS特异性分析, 认为HTD1就是HTD1-2基因。尽管突变体htd1与突变体htd1-2是等位基因的不同位点发生突变, 但是由于遗传背景的不同, 两者表型并不完全相同。此外, 通过去除分蘖芽的实验证明了突变体htd1-2的矮化部分是由于分蘖过多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拟南芥细胞死亡突变体mod1突变座位的精细物理图谱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南芥细胞死亡突变体mod1突变位点位于第2染色体分子标记IGS1和mi421之间. 以这一区域YAC重叠群中的YAC克隆末端DNA片段CIC9A3R, CIC11C7L, CIC2G5R及RFLP分子标记克隆CDs3为探针筛选TAMU BAC文库, 获得31个阳性BAC克隆. 用BAC克隆的末端DNA片段杂交所有阳性BAC克隆, 确立了由T6P5, T7M23, T12A21, T8L6及T18A18等克隆组成的MOD1基因所在区域的BAC重叠群. 同时在这一区域发展出11个CAPS分子标记和12个STS序标, 为MOD1基因的图位克隆与鉴定分析及这一区域的全序列测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遗传标记及其在作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评述了用于作物品种鉴定的形态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s)、细胞标记(cytological markers)、生化标记(biochemical markers)、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的优缺点。重点评述了分子标记在作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文中除对蛋白质电泳指纹图谱——同工酶和贮藏蛋白(包括醇溶性蛋白、清蛋白、谷蛋白、球蛋白等)电泳产生的指纹图谱的应用外,较详细地介绍了近年来DNA指纹图谱技术;包括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 lymorphic DNA,简称RAPD)、小卫星DNA(minisatellite DNA)、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简称ISS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AFLP)以及CAPS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s)和SNP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对作物品种鉴定和新品种登记,品种纯度和真实性的检验以及品种间亲缘关系的探讨和在分类研究中的贡献等。  相似文献   

5.
图位克隆是建立在植物分子标记图谱之上的一种基因克隆技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用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筛查DNA文库,构建包含目的基因区域的物理图谱,通过染色体步移等方法找到包含目的基因的克隆,再通过遗传转化试验对目的基因进行功能验证。介绍了基因图位克隆的研究技术原理与技术环节,并对近年来水稻功能基因图位克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ast(anthocyanin spottedtesta)突变体是由碳离子辐射诱导产生的与花青苷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突变体,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根据拟南芥数据库中的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v-mophisms)序列和插入/缺失多态性(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s)序列,设计了一系列分子标记.采用图位克隆策略,应用这些分子标记完成了对拟南芥AST基因的精细作图,成功地将AST基因定位到BAC克隆T13M11上,初步认为该BAC克隆中的基因T13M11.8可能是AST基因.该基因的DNA序列长1432bp,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编码的蛋白与花青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有较高的同源性.将进一步通过功能互补实验验证图位克隆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拟南芥AST基因的精细作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ast(anthocyanin spotted testa)突变体是由碳离子辐射诱导产生的与花青苷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突变体。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根据拟南芥数据库中的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phisms)序列和插入/缺失多态性(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s)序列,设计了一系列分子标记,采用图位克隆策略。应用这些分子标记完成了对拟南芥AST基因的精细作图,成功地将AST基因定位到BAC克隆T13M11上,初步认为该BAC克隆中的基因T13M11.8可能是AST基因。该基因的DNA序列长1432bp。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编码的蛋白与花青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有较高的同源性。将进一步通过功能互补实验验证图位克隆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发掘和鉴定调控植物表皮毛发育的新因子过程中,获得了一个表皮毛发育异常的拟南芥隐性突变体abt3-1(aberrantly branched trichome 3-1)。与野生型拟南芥(Col-0)相比,其表皮毛分支数目明显增加。另外,abt3-1还表现出植株小、叶形宽、叶色发灰、主根短等发育缺陷。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该突变基因ABT3定位在1号染色体上,分子标记在F28G11#3与F4N21#1之间,物理距离为134kb。该研究将为进一步克隆ABT3基因及研究其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EMS化学诱变在拟南芥Columbia(Col-0)野生型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1株器官显著增大的突变体,命名为big size organ1(bso-1)。遗传分析表明,bso-1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表型观察发现,突变体植株的幼苗、花、果荚及种子与野生型相比都表现出明显的增大。组织切片结果显示,突变体种子的增大主要由胚细胞个体增大导致胚体积增大而实现,因此突变体种子的重量也较野生型有明显增加。利用图位克隆方法将相关基因初步定位在4号染色体上SSLP标记T5L19与F28M11之间58kb区间内,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此区间内未见调控植物器官大小发育相关的已知基因的报道。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克隆bso-1突变体相关基因及探讨其在控制植物器官发育尤其是种子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携带2×35S:LUC报告基因的转基因拟南芥Col-LUC为亲本系,将其种子进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在M2代筛选出1株低荧光的候选突变体,命名为rll4(reduced LUC luminescence 4)。遗传学分析表明,rll4突变位点包含1个核基因隐性突变。图位克隆技术定位结果显示,突变基因的位点位于4号染色体2个分子标记CL417-B10M1和CL418-B2M2之间,这2个分子标记分别位于F20D10和F20M13BAC(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克隆。酶切PCR(Chop-PCR)结果显示,rll4突变体中基因组DNA的部分位点甲基化显著升高。反转录PCR(RT-PCR)结果显示,rll4突变体中ROS1(REPRESSOR OF SILENCING 1)的表达量并没有明显变化,而一些RNA介导的DNA甲基化(RdDM)过程靶位点的基因表达量有明显下降。研究表明,RLL4位点很可能参与了拟南芥DNA去甲基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