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曼  薛宪鹏  李金泉  曾燕 《生命科学》2020,32(2):125-138
小脑与大脑之间存在丰富的神经网络连接,除了精确调控运动以外,还参与调控学习记忆、情感等高级脑功能。小脑不同区域的功能障碍还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额颞叶痴呆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定临床症状发生之间相互关联。本文综述了小脑调控高级脑功能,以及小脑病变在几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特征和临床症状发生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认识小脑神经退行性病变与高级脑功能受损之间的关系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
硫氧还蛋白与神经退行性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退行性病变与胞内氧化还原失衡诱发的神经元损伤,死亡有密切关系,硫氧还原白参与维持胞内氧化还原平衡,在氧化应激中起重要的氧还调节作用,因此成为对抗神经退行性病变的重要蛋白之一。硫氧还蛋白可能通过激活某些有氧还调节功能的酶,清除自由基和调节细胞内分子通道等发挥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对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进一步提示硫氧还蛋白在神经退行性病变的防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许多疾病的产生受到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而组蛋白乙酰化是其中重要的修饰方式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Ⅱa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在各类疾病中的作用也逐渐得以明确,本文主要介绍Ⅱa类HDAC4与大脑神经退行性病变如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精神类疾病的密切关系,揭示其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重要作用,为药物治疗提供一个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小胶质细胞与炎症介导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常驻细胞,行使支持、营养、免疫监视等多种功能。小胶质细胞在受到感染、外伤等因素刺激后活化,并产生多种免疫效应分子,包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γ、活性氮、活性氧等。这些因子介导慢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是导致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主要因素。本文着重阐述小胶质细胞通过分泌这些效应分子引起神经功能损伤的机制,并对目前一些针对性治疗方法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5.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高尿酸血症,即血清尿酸水平过高,是引发痛风的主要病因。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将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研究表明,炎性反应极有可能是高尿酸水平引发痛风的致病机制。同时,炎性反应与尿酸引起的心血管系统改变息息相关。尿酸钠晶体被认为通过Toll样受体家族诱发炎症反应诱导炎症的发生。此外,可溶性尿酸可以促进自由基的生成,起到促进氧化的作用。本综述总结了近期关于高尿酸血症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简要回顾了高尿酸血症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并描述了尿酸诱导的炎症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小切口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A-OTIF)与微创经椎间孔融合术(MIS-TLIF)治疗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选择行MA-OTIF治疗者作为研究组,行MIS-TLIF者作为对照组,按一定条件以1:1比例进行配对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前和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评分(ODI)。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均完成至少1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6年。与MIS-TLIF组比较,MA-OTIF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X线透视次数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前与术后VAS和ODI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手术部位感染和椎弓根螺钉断裂等不良情况。结论:MA-OTIF与MIS-TLIF治疗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近期疗效相似,MA-OTIF兼备OTLIF和MIS-TLIF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耶尔森氏菌属中有3个种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病性,包括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和假结核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研究发现,假结核耶尔森氏菌能通过小鼠小肠派氏淋巴结的M细胞(Microfold cell)进行跨细胞转运。这种转运方式首先是细菌利用其表面蛋白侵袭素Invasin或黏附素Yad A蛋白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表面的整合素Integrin受体家族成员的β1链,然后细胞膜上的分泌通道打开,细菌利用Ⅲ型分泌系统把效应蛋白注入宿主细胞内,破坏宿主细胞免疫系统进行感染的过程。过去三十年内关于假结核耶尔森氏菌有大量的文献报道,本文综述该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讨论目前关于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的研究方向及热点。  相似文献   

8.
Mao L  Wang JQ 《生理学报》2003,55(3):233-244
尽管传统概念长期认为成体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缺乏再生增殖能力,但近年来发现,在成体若干脑区内确实存在具有再生与分化能力的神经干或神经前体细胞。这些干细胞在正常倩况下仅表现较低的再生分化活动。不过,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病灶区内的干细胞可被动员、激活,并以较高的速率分裂分化以及取代坏死的神经元或胶质细胞,达到自身原位修复的作用。许多神经生长和营养因子具有增强或抑制干细胞分裂秋或分化的能力,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病灶区内外成熟或新生细胞即可通过表达这些因子,有效调节干细胞的活动和干细胞主导的修复过程。总之,成体神经干细胞可以积极参与急性或慢性神经组织损伤的修复,通过再生来提供新的神经元以及其他必需的细胞,以促进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肠道微生物是人体中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对机体的健康,尤其是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其中,"肠道微生物-肠道-脑轴"机制是肠道微生物干预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的重要途径。该机制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调节大脑功能:一是肠道微生物直接产生神经递质通过肠神经细胞上行至中枢神经系统;二是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刺激肠内分泌细胞产生神经肽类和胃肠激素类物质,影响大脑功能;三是肠道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刺激肠道免疫系统,产生干扰素类物质干扰大脑免疫反应。本文对"肠道微生物-肠道-脑轴"机制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总结了有关肠道微生物与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互作用的相关文献。依据"肠道微生物-肠道-脑轴"机制,利用肠道微生物预防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或将成为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12.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目前主要认为与β-淀粉样蛋白的神经毒性和微管结合蛋白tau的异常修饰相关。将从β-淀粉样蛋白在神经突触功能失调、神经元凋亡、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以及tau蛋白异常修饰的机理与神经损伤等方面阐述老年痴呆症发病的分子机理,并对相关诊断和治疗手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成骨不全是一类临床表现为骨质脆弱、易骨折等特征的罕见遗传性疾病.绝大多数(90%以上)显性患者发病系由Ⅰ型前胶原α链COL1A1和COL1A2基因突变引起胶原合成量不足 ,或结构改变.少数隐性患者发病为其他相关基因突变导致胶原翻译后过度修饰、折叠、装配和分泌过程异常.本文就成骨不全发病的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适者生存是生命活动的普遍规律。在生命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细胞内部的蛋白质和基因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趋于同环境的协调统一。环境、蛋白质、基因三者之间宏观与微观、微观与微观的联系过程可以概括为:环境决定蛋白质,蛋白质决定基因。基因将蛋白质适应环境的信息记录下来,并源源不断地输出,从而产生了各种适应环境的性状。  相似文献   

15.
在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病毒中,一些蛋白质的折叠不符合Anfinsen原则,即依靠自身的氨基酸序列是不够的,还需一段被称为分子内分子伴侣(IMC)的肽段来协助折叠.根据机制不同,IMC可分为两类:第一类IMC引导成熟肽折叠为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第二类IMC协助成熟肽的多聚化而使其获得生物学功能.IMC能提供比分子伴侣更契合的结构,更有效地引导成熟肽折叠,是一种更优的折叠策略.研究IMC分子机制,不仅能够确定IMC上哪些残基的协同作用引导成熟肽折叠,而且可通过改变或修饰其侧链来改造成熟肽,拓展传统的蛋白质工程.  相似文献   

16.
用1例Ewing氏肉瘤(ES)患者(例3)的瘤组织mRNA构建了cDNA文库,从中筛选出含有与人γ-烯醇化酶(γ-cnolase, γENO)基因同源的cDNA克隆。根据其中同源性>70%的第1216和1534号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人γENO基因特异性引物,用PCR从例3瘤组织DNA中分离出1个181bp片段。用其作DNA探针与EcoRI、BamHI及HindIII酶切的例1和例2患者配对的正常组织(N)和瘤组织(T)以及例3的T DNA杂交,在患者的N DNA中识别出2~6个等位片段,在例3 TDNA中识别出1~4个等位片段,在例2 TDNA中识别出多个等位片段的丢失,在EcoRI酶切的例1 TDNA中识别出1个17.5kb新片段,在BamHI酶切的例1 TDNA中识别出丢失1个2.8kb片段。此外,用D1S57、D2S44、D2S3、D13S30、D17S5 5个DNA标识探针与例1和例2配对的N和TDNA杂交表明,两例患者的TDNA丢失1个D2S44等位片段,例1 TDNA有D13S30基因的部分扩增,例2 TDNA有D2S3、D13S30及D17S5基因的部分缺失。3例ES瘤细胞均存在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其中例2和例3有t(11;22)(q24;q12)异常。  相似文献   

17.
用1例Ewing氏肉瘤(ES)患者(例3)的瘤组织mRNA构建了cDNA文库,从中筛选出含有与人γ-烯醇化酶(γ-cnolase,γENO)基因同源的cDNA克隆,根据其中同源性>70%的第1216和1534号核背酸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人γENO基因特异性引物,用PCR从例3瘤组织DNA中分离出1个181bp片段。用其作DNA探针与EcoRI、BamHI及HindⅢ酶切的例1和例2患者配对的正常组织(N)和瘤组织(T)以及例3的TDNA杂交,在患者的NDNA中识别出2-6个等位片段,在例3TDNA中识别出1-4个等位片段,在例2 TDNA中识别出多个等位片段的丢失,在EcoRI酶切的例1 TDNA中识别出1个17.5kb新片段,在BamHI酶切的例1 TDNA中识别出丢失1个2.8kb片段。此外,用DIS57、D2S44、D2S3、D13S30、D17S5 5个DNA标识探针与例1和例2配对的N和TDNA杂交表明,两例患者的TDNA丢失1个D2S44等位片段,例1 TDNA有D13S30基因的部分扩增,例2 TDNA有D2S3,D13S30及D17S5基因的部分缺失,3例ES瘤细胞均存在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其中例2和例3有t(11;22)(q24;q12)异常。  相似文献   

18.
甲壳动物的防御机制完全依赖于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血淋巴的凝固在宿主防御和阻止血淋巴渗漏中起重要的作用.甲壳动物的凝固酶的激活有两种独立的方式.在鳌虾中,依赖于Ca2+的转谷氨酰胺酶催化可溶性的凝固蛋白原转变成共价交联的凝固蛋白多聚物,不需要蛋白裂解反应.相反,在鲎中,位于淋巴细胞中凝固反应的所有因子都在受到脂多糖激活分泌到胞外,一系列的蛋白裂解反应使得凝固蛋白原转变成凝固蛋白,凝固蛋白间通过非共价的交联结合,而有转谷氨酰胺酶催化的凝固蛋白和淋巴细胞表面proxin间的结合则更加稳定了凝固蛋白反应.  相似文献   

19.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需要有极高的保真度,这不仅有赖于完善的复制体系,而且还需要有能纠正已存在错误的修复系统。对于不同的DNA损伤,生物体内存在许多不同的修复系统。本文介绍三种主要修复系统即核苷酸切割修复,错配修复及转录偶联修复的分子机制,深入研究DNA修复作用对了解某些癌症成因及细胞衰老等过程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20.
细胞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一套保证细胞周期中DNA复制和染色体分配质量的检查机制,通常被称为细胞周期检查点。当细胞周期进程中出现异常事件,这类调节机制就被激活,及时地中断细胞周期的运行,待细胞修复或排除了故障后,细胞周期才能恢复运转。根据“质量控制”的内容,可将细胞周期检查点分为三种。第一种负责查看DNA有无损伤,称为DNA损伤检查点;第二种负责DNA复制的进度,称为DNA复制检查点;第二种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