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7,CASP7)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ASP7在254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重点观察该蛋白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及与临床病理指标间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该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Caspase-7在ER+PR+HER2+、ER+PR+HER2-、ER-PR-HER2+、ER-PR-HER2-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2%、60.3%、17.0%、40.0%,在ER+/PR+/HER2-型中表达最高,在ER-/PR-/HER2+型中表达低,四组总体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ER、PR表达(均为r=0.194,P=0.002)呈显著正相关,与HER2表达2(r=-0.224,P0.001)呈显著负相关。在ER-PR-HER2+型乳腺癌中,CASP7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呈负相关(P=0.028),且与术后纵膈转移和脑转移呈正相关(均为r=0.307,P=0.026)。CASP7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无显著相关性。结论:CASP7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表达存在差异,并且可能作为乳腺癌分子分型和预后预测的候选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全球恶性肿瘤首位,有效的药物是治疗肺癌的关键。罗米地辛和阿糖胞苷是已经批准上市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癌症化疗药物。这两种药物的联合用药是否在肺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MTT和克隆形成实验证实,罗米地辛和阿糖胞苷联合用药可以显著抑制肺腺癌细胞A549的生长(P<0.05)。体外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和划痕实验表明,联合用药可有效降低肺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P<0.05)。同时,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联合用药可以显著诱导肺腺癌细胞的凋亡(P<0.05),并且实时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提示,肺腺癌细胞A549在联合用药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质CASP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另外,通过检测联合用药后,A549细胞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情况发现,H3K14位点乙酰化水平被明显上调,并且ChIP分析进一步显示,CASP3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K14乙酰化水平在联合用药后明显增加(P<0.05)。本研究揭示了罗米地辛与阿糖胞苷联合用药能通过增强CASP3启动子区组蛋白H3K14乙酰化水平进而促进CASP3的转录和蛋白质表达,从而抑制肺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其凋亡的分子机制。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为罗米地辛和阿糖胞苷联合用药治疗肺腺癌提供依据,并为肺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切实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速泳动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DNA结合蛋白,具有维持核小体结构和调节基因转录的功能,近来发现它是炎性反应强有力的促炎因子。在大多炎性疾病,特别是脓毒症病例中,HMGB1的血清和组织水平均显著升高,而且它与其受体如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TLR4)、Toll样受体2(TLR2)等相互作用促进炎性疾病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了解HMGB1,本文就HMGB1的结构、生物学活性、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细胞表面受体、以及拮抗HMGB1的药物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羚牛(Budorcastaxicolor),别名扭角羚,隶属偶蹄目牛科,有4个亚种,分别为指名亚种(B.t.taxicolor)、不丹亚种(B.t.whitei)、四川亚种(B.t.tibetana)和秦岭亚种(B.t.bedfordi),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为中国所特有(吴家炎,1986;吴家炎等,1990)。羚牛四川亚种(简称四川羚牛)分布于甘肃东南部、四川盆地西缘和西北缘的中高山地带,其分布区跨越岷山山系、邛崃山系、相岭山系、凉山山系、大雪山和沙鲁里山系(吴家炎等,1990;胡锦矗、魏辅文,1993;魏辅文、胡锦矗,1993);秦岭亚种(简称秦岭羚牛)仅分布于秦岭山脉的山地森林中(吴家炎等,1983,1990;吴家炎…  相似文献   

5.
《菌物学报》2017,(10):1406-1414
通过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脂多糖(LPS)诱导刺激,考察了不同浓度灵芝菌丝体冻干粉(FDPGLM)处理后细胞活力、NO和IL‐6水平、Toll样受体4(TLR4)和i NOS m RNA表达、IκBa和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蛋白表达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相对于LPS诱导来说,FDPGLM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LPS诱导引起的NO和IL‐6水平上升(P0.01),显著下调TLR4 mRNA表达(P0.01),并显著抑制IκBa蛋白降解和NF‐κB p65蛋白磷酸化(P0.01),由此推测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FDPGLM可能经由TLR4/NF‐κB信号途径抑制促炎基因的激活并抑制促炎细胞因子比如IL‐6的分泌,提示FDPGLM在抗炎药理作用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对岭南药材广东紫珠(Callicarpa kwangtungensis)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得到11个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ambucunlin A(1)、2α-羟基羽扇豆醇(2)、swinhoeic acid(3)、3β-羟基-乌苏烷-11-烯-13β,28-内酯(4)、蔷薇酸(5)、2α,3β,6β,18β,23-penta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6)、rel-5-(3S,8S-dihydroxy-1R,5S-dimethyl-7-oxa-6-oxobicyclo-oct-8-yl)-3-methyl-2Z,4E-pentadienoic acid(7)、salvionoside B(8)、齐墩果酸(9)、白桦脂酸(10)和α-香树脂醇(11)。其中,化合物1~4和6~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在化学成分分离基础上,进一步选择脂多糖(LPS)诱导的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进行萜类化合物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9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对比结构发现,三萜类化合物(3~6、9和11)抗炎活性优于倍半萜类化合物(7和...  相似文献   

7.
对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白木香形成的沉香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液相和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沉香中得到10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2-phenylethyl)chromone(1)、6-methoxy-2-(2-phenylethyl)chromone(2)、5-hydroxy-6-methoxy-2-(2-phenylethyl)chromone(3)、6,7-dimeth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4)、7-Hydroxy-6-meth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5)、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6)、6,7-dimethoxy-2-[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7)、6,7-dimethoxy-2-(2-phenyl ethyl)chromone(8)、6,8-dihydroxy-2-[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9)、6-hydr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10)。结合脂多糖介导RAW264.7细胞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2~4和10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IC50值分别为5.31±0.75,5.57±0.62,0.57±0.02,3.78±0.64μM。化合物5为首次从白木香产沉香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通体结香技术所产沉香中所得,为其品质评价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寻找艾纳香油中的抗炎物质,并研究其对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本文采用动物炎症模型筛选艾纳香油中具有抗炎活性的部分化合物,再检测目标化合物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中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发现艾纳香油中(-)-芳樟醇、反式-石竹烯抗炎活性最佳,且不同剂量的(-)-芳樟醇、反式-石竹烯均能抑制LTB4、PGE2、N...  相似文献   

9.
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var.bicolor)为贵州苗族常用药,具有清喉利咽、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为研究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体外抗炎活性,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性研究,结合NMR、MS等现代波谱技术分析及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的NO生成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1)、11-O-(4-O-甲基没食子酰)岩白菜素(2)、11-O-香草酰岩白菜素(3)、6-O-(4-羟基苯甲酰基)岩白菜素(4)、11-丁香酰岩白菜素(5)、11-O-(3′,4′-二甲基没食子酸)-岩白菜素(6)、去甲氧基岩白菜素(7)、micractinin A(8)、monomethyl olivetol(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其中化合物4、8、9为首次从紫金牛属中分离得到。(2)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  相似文献   

10.
杨晓军  高芬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25(8):1074-1076,1119
研究一株刺孢吸水链霉菌(Streptosporangium hygroscopicus n.sp.)发酵液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应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用NMR、IR和MS等方法解析其结构;然后采用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趾肿胀模型对所得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了考察。最终从刺孢吸水链霉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芒柄花素(1),N-乙酰基-2-(4-羟苯基)乙胺(2),阿魏酸(3),3,4,5-三甲基-1,2-苯二酚(4),7,3’-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5)。化合物1、2、4和5在15 mg/(kg·d)时,对交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趾肿胀的抑制率分别为47.3%、16.8%、13.6%和50.4%。化合物1、4和5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5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猫须草(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抗炎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利用硅胶、MCI柱色谱以及HPLC等分离技术,对猫须草抗炎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和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利用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表明:(1)从猫须草抗炎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泡桐素(1)、鼠尾草素(2)、对苯二甲酸二辛酯(3)、N-(N-苯甲酰基-L-苯丙酰基)-L-苯基丙醇(4)、fragransin B1(5)、6,7,8,4''-四甲氧基黄酮(6)、N-反式-阿魏酰酪胺(7)、N-顺式-阿魏酰酪胺(8)、trans-N-cinnamoyltyramine(9)、新海胆灵 A(10),其中化合物1、4、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抗炎结果显示,猫须草抗炎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中低极性部位,从中分离得到的大部分化合物显示出一定的NO生成抑制活性,其中酰胺类成分(7-9)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表明该类成分是猫须草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该研究丰富了猫须草抗炎物质基础,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脓毒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76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n=36)与CBP组(n=40)。常规组患者采取目标针对性治疗和生命支持治疗,CBP组在目标针对性治疗的基础上采用CBP治疗。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 d后两组患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 d后两组患者CD3~+,CD4~+,CD8~+T细胞并计算CD4~+/CD8~+比值。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 d后两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下降,且CBP组的IL-6、TNF-α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与CBP组治疗前的免疫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 d后两组患者CD3~+、CD4~+以及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且CBP组的CD4~+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CBP应用于脓毒症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非编码小分子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并高度保守,主要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miR-124a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胰腺中含量最为丰富,在其他器官中的表达量约低100倍。近年研究显示,miR-124a参与胰腺发育、生理及病理多种过程的调节,包括:(1)通过阻断TGFβ途径诱导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向胰腺祖细胞方向分化(2)靶向调控Foxa2、iGluR等与胰岛激素分泌相关的重要转录因子,介导胰岛激素的释放(3)通过与下游靶基因Rac1的相互作用在胰腺癌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中起关键作用(4)通过调控CHSY1及其下游靶点CASP1的表达水平参与慢性胰腺炎CP的发生等。研究miR-124a对于深入了解胰腺发生及疾病机理及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蛋白质精氨酸脱亚氨酶4(PAD4)是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介导的细菌杀灭途径中的重要免疫因子。PAD4催化组蛋白瓜氨酸化,促进细菌感染期中性粒细胞形成NET。PAD4/中性粒细胞在炎性因子或细菌作用下不能形成NET,PAD4/鼠相对于PAD4+/+鼠更易受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理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部血流供应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6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1)和研究组(n=32),对照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理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灸进行治疗,1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4个疗程后的脑部血流供应指标、炎性因子指标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研究组治疗4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78.13%(25/32),高于对照组的51.61%(16/31)(P0.05)。两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FMA、MBI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平均血流量(Qm)、平均血流速度(Vm)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阻力(Rv)、动态阻力(DR)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血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理疗治疗ACI患者,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脑部血流供应情况,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AS)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血管壁细胞(包括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循环细胞以及固有免疫原性细胞(例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综合作用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胆固醇超负荷形成的泡沫细胞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Krüppel样因子4(KLF4)是一种关键的抗炎转录因子,尤其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已被证实发挥了重要的血管功能保护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KLF4是否在AS过程胆固醇对VSMCs的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该研究旨在探讨KLF4在AS进展过程中VSMCs泡沫细胞样表型转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小鼠AS造模结果显示,KLF4缺失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P<0.05),并增加动脉壁脂质蓄积(P<0.05)及血清胆固醇含量(P<0.05),加速AS进展。细胞内油红O染色及胆固醇含量测定研究证实,KLF4缺失促进VSMCs内胆固醇蓄积(P<0.05)。QRT-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证实,KLF4缺失促进VSMCs胆固醇摄取、合成、促炎因子分泌及巨噬细胞黏附和胆固醇损伤诱导的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P<...  相似文献   

17.
TLR4通过识别病原体而激活免疫细胞,在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以中国荷斯坦奶牛、三河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为研究对象,以TLR4为乳房炎抗性的候选基因,分别扩增316bp和382bp2个片段,分别采用SSCP和RFLP-AluⅠ方法来检测TLR4基因的多态性。结合测序发现:在intron1的第4,525bp处的A→G的突变,和exon3的第1,397bp处的T→C突变,使得产生多态。2个位点的A、B等位基因在3个群体中都有分布,且处于中度多态。χ2适合性检验表明,3个群体在这2个位点的突变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运用SAS8.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将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奶牛乳房炎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T4CRBR1的AA基因型为乳房炎抗性基因型(P<0.05),A等位基因为乳房炎抗性的有利基因,T4CRBR2的各基因型个体间的体细胞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旨在考察白藜芦醇对IgA大鼠肾组织IL-4、IL-5、IL-13三种TH2型炎性因子及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影响。将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组,另40只采用胎牛血清白蛋白(BGG)处理9周制备4组IgA肾病(IgAN)大鼠模型,9周末进行白藜芦醇给药,并根据给药剂量的不同分别定义为模型组(未给药)、低剂量组(15 g生药/kg)、中剂量组(30 g生药/kg)、高剂量组(45 g生药/kg),12周末剖杀,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验造模有效性,采用RT-PCR检测肾组织IL-4、IL-5、IL-13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CIC浓度。结果显示,造模成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IL-4、IL-5、IL-13的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增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肾组织IL-4、IL-5、IL-13的相对表达水平均依次降低,各细胞因子指标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IC浓度显著升高(P0.01),低、中、高剂量组均高于正常组,但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更低(P0.05),并依次呈逐渐降低趋势。白藜芦醇可明显下调IgA大鼠肾组织总促炎性因子IL-5的表达,炎性反应减弱后抗炎性因子IL-4与IL-13也随之降低,同时白藜芦醇也能显著降低IgA大鼠血清CIC浓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西双版纳傣药痹通剂的配方植物文殊兰的叶子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以及抗炎活性研究。通过色谱柱分离纯化,从文殊兰叶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并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分别鉴定为:7,4'-二羟基黄烷(1)、7,4'-二羟基-8-甲基黄烷(2)、杜鹃素(3)、stigmast-4-ene-3β,6β-diol(4)、byzantionoside B(5)、daucosterol+stigmasterol-3-O-glucopyranoside(6)、(6R,9R)-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7)、5-hydroxy-6,7-methylenedioxy-2-methylchromone(8)、正丁基吡喃果糖苷(9)、豆甾醇(10)、豆甾醇苷(11)、β-谷甾醇(12)、胡萝卜苷(13),其中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文殊兰叶子提取物具有显著的NO抑制活性,即显著的抗炎活性,本次实验分离得到的化合物7,4'-二羟基-8-甲基黄烷(2)和杜鹃素(3)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建立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结合层析法对土牛膝抗炎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并用NMR、MS以及与对照品比较,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粗毛牛膝醇提取物抗炎效果最佳,其反相层析50%、70%及100%甲醇洗脱物抗炎活性高和细胞毒性低,从50%~70%甲醇洗脱物分离鉴定出9种单体化合物:β-蜕皮甾酮(1)、牛膝甾酮(2)、水龙骨甾酮B(3)、N-反式阿魏酰酪胺(4)、N-顺式阿魏酰酪胺(5)、N-顺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6)、N-反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7)、竹节参皂苷Ⅳa(8)、5,2′-二甲氧基-6-甲氧甲基-7-羟基-异黄酮(10);100%甲醇洗脱物鉴定出主要成分竹节参皂苷Ⅰ(9)。在LPS+25μM单体浓度下,化合物抗炎活性由强到弱为41526910378。反相液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野生牛膝和柳叶牛膝(两年生)地下根茎β-蜕皮甾酮含量在温度高季节含量高,8月份达到最高,分别为0.914±0.016和1.412±0.038 mg/g;两年生粗毛牛膝随季节变化规律不明显。具有抗炎活性的阿魏酰酪胺类生物碱首次从土牛膝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