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目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能通过影响人体物质代谢、能量的吸收与利用、全身慢性炎症与氧化应激等,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肠道微生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及临床治疗靶点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失调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冠心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分类和功能特征以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综述。尽管鸟枪法宏基因组学可对微生物精准鉴定到属水平,并提供更多的微生物群落信息,但是16S rRNA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研究人员已经证实冠心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分类和功能特征发生了改变。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发现TMAO可能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的特性,推测其可能是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TMAO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管理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宿主共进化、共代谢、共发育,并与宿主之间相互调控,影响宿主健康。近年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了解肠道微生物群的特征性变化及其诱发结直肠癌的机制对于结直肠癌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以肠道微生物群为靶点的干预性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其可能的致病机制及临床相关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物通过其代谢产物参与一些生理及病理过程。主要介绍了几类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代谢产物,包括胆汁盐、短链脂肪酸、原儿茶酸、氧化三甲胺、脂多糖,阐述其如何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讨论了通过降低一些有害代谢产物来预防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熊智  王连荣  陈实 《微生物学报》2018,58(11):1916-1925
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增加了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组和表观遗传学修饰的理解,将肠道微生物组和宿主表观遗传学修饰紧密联系起来,阐明了很多疾病的发生过程如免疫、代谢、心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症。肠道微生物组与宿主具有相互作用,与人体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肠道微生物组的生态失调可能诱导疾病的发生并能调控宿主表观遗传学修饰。宿主表观遗传学调控和肠道微生物组(或其代谢产物)变化的相互关系在很多疾病中都有报道。因此,肠道微生物组可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标记,健康肠道微生物组的移植会逆转这种微生态失调,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本文主要探讨了肠道微生物组直接调控宿主表观修饰和通过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和其他酶辅因子间接影响表观修饰,以及基于肠道微生物组调控宿主表观修饰的诊断和治疗应用等。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在维护人类的健康以及在疾病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对肠道菌群的逐步了解,人们发现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例如氧化三甲胺、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脂多糖的增多被认为是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危险因素。本文将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心血管-肠道-肠道菌群"的角度,为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辨证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水平改变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对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极大兴趣。本文系统总结了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改变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阐明了肠道菌群可能是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使用抗生素、益生菌制剂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小分子抑制剂,来调控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物水平有望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衰老的特征是组织器官的功能衰退以及衰老相关疾病风险的增加,这给维护和促进健康长寿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尽管进行了广泛的衰老相关研究,但进展有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积极参与了衰老过程。肠道微生物群紊乱表现为许多与年龄相关的肠外器官轴的衰老。肠道微生物群可以被调节,这暗示了通过肠道微生物群抗衰老是一个可以实现的重要目标。本综述总结了肠道微生物群在不同年龄段中的动态演替,这种动态的肠道微生物群从胎儿到出生和婴儿期开始迅速发展,从断奶期到幼儿期迅速变化,然后建立稳定的成年人菌群,直到随着年龄增长最后发生衰退;肠道微生物群与肠外器官轴(大脑、心脏、肝脏、胰腺、肌肉、皮肤和骨骼)衰老相关疾病,以及通过饮食、粪菌移植和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微生物群靶向抗衰老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调控肠道微生物群抗衰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过去10年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及菌群平衡在维护宿主健康中发挥的作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免疫和生理功能环节与宿主进行交流,从而影响宿主的稳态和健康。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易感性和发展过程受年龄、遗传和表观遗传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紊乱(组成改变和易位)与神经系统疾病(AD)有关,胃肠道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沟通,包括对神经的直接作用、内分泌途径和免疫调控方式。动物模型、粪便菌群移植及益生菌干预为肠道菌群与AD的相关性提供了证据。外漏的细菌代谢产物可能直接损害神经元功能,也可能诱发神经炎症,促进AD的发病。本文主要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与AD的关联和作用机制,以期为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预防AD的可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益生菌是调节机体微生态失衡的有效途径。肝功能异常影响肠道微生物,慢性肝衰竭、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血管疾病等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同时肠道菌群亦受环境、遗传等复合条件影响,改变菌群组成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提倡益生菌对疾病的预防、治疗、预后,改善机体微环境,提高生命质量。近年来,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三方面的研究飞速发展,对肠道益生菌研发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呼吸道作为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其优势菌群已经有相关报道,但对呼吸道益生菌的探索尚不明确,呼吸道内的优势菌是否可以制成益生菌制剂尚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1.
蜜蜂肠道菌群定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肠道菌群在其宿主健康中发挥着各种各样的重要功能。蜜蜂是高度社会化的昆虫,其肠道菌群与大多数昆虫明显不同,由兼性厌氧和微好氧的细菌组成,具有高度保守性和专门的核心肠道微生物群。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蜜蜂肠道微生物群在代谢、免疫功能、生长发育以及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侵袭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已证实肠道微生物在蜜蜂健康和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的破坏对蜜蜂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综述了蜜蜂肠道菌群的特征及菌群定殖研究进展,介绍了蜜蜂的日龄、群体、季节等对蜜蜂肠道菌群定殖的影响,探讨了宿主的功能和新陈代谢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肠道微生物在人体代谢和免疫中的潜在作用十分巨大。微生物是提供特异性信号以指导免疫系统发育和成熟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微生物群组成和活性的变化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母体微生物环境影响新生儿的免疫发育及其生命早期和晚期的健康。母体微生物群目前被认为是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其可能受到特定围产期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会改变婴儿微生物群的发育。母体微生物群对婴儿的生长、微生物定植和免疫系统的成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婴儿的肠道菌群定植过程将影响其新陈代谢和免疫反应,这反过来又可能对婴儿以后的健康产生长远的影响。本文总结了会影响微生物群通过母乳从母亲传给婴儿的各种因素,进而为设计饮食和营养工具以调节母乳微生物群提供了新的目标,从而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并促进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3.
宿主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演替分析技术的演变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或动物等宿主肠道内定植有大量微生物。但是,宿主肠道内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演替一直被认为是人和动物营养研究中的黑箱(black box)。经过科学家几个世纪的研究已证实:正常微生物群是一个新的人体生理学系统;肠道微生物菌群参与宿主对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与合成;刺激其免疫机制。近年又发现:微生物群影响宿主基因表达,可进行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分子对话”,例如:一个人肥胖或者苗条的倾向可能部分是由生活在肠道中的微生物群体的组成所决定的(戈登,2005)。可见,肠道微生物是未来微生态科学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沿用已久的传统培养法和近年来兴起的基于基因序列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肥胖已成为全球一个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同时,肥胖不仅是外貌问题,也是引发代谢疾病(例如: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炎和某些癌症的诱因。肥胖是由遗传易感性、表观遗传学、宏基因组学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在过去十年中,大量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揭示了一些与肥胖症有关的不同生物通路(中枢神经系统、食物感应和消化、脂肪细胞分化、胰岛素信号、脂质代谢、肌肉和肝脏生物学以及肠道微生物群)基因变异。最近研究证明一些表观遗传生物标记物的存在不仅可以修饰基因表达,而且能够影响减肥干预效果。另外,不同的研究也表明,饮食干预不仅可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而且能影响体重。总之,营养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宏基因组数据的整合可能促进设计更个性化的膳食治疗来预防慢性疾病,并优化个体对膳食干预的反应。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物群与脱发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怡琳  游春苹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10):3860-3871
随着年轻人群脱发比例的逐年增加,头发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脱发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对心理和社交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对肠道微生物群的生理功能性研究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胃肠道。研究表明肠道和肠道微生物群与皮肤有密切关系,提示“肠-皮肤轴”的存在。本文在已有的“肠-皮肤轴”研究现状基础上,总结近年来文献资料,探讨肠道微生物群与脱发之间可能的联系和潜在机制,为脱发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新的认识和观点。  相似文献   

16.
肠道细菌种类繁多,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物群之间、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生态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那么肠道微生物群将会导致疾病的产生。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免疫、神经内分泌和生化等途径影响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目前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抑郁症、肝性脑病等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王喜文  郑佳  汤漾  喻婵  徐松 《微生物学报》2023,63(9):3464-3481
心肌纤维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的终末期表现和主要致病因素。研究发现,免疫和炎症过程在心肌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来,人们发现肠道微生物在心肌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可导致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转移到血液循环中,如短链脂肪酸、脂多糖和氧化三甲胺等。这些代谢物直接或间接地诱导组织损伤免疫和激活全身炎症反应,进而影响心肌纤维化。如何改变肠道菌群来改善心肌纤维化已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包括饮食干预、使用抗生素、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以及粪便微生物群移植等。本综述旨在回顾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心肌纤维化的相互作用,介绍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改善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为心肌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肠道微生物群是与宿主共生的最大的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调节宿主的内分泌、代谢、神经和免疫微环境影响人体的多种基本功能。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对机体局部和远端免疫器官的影响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肠道微生物和肺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称为“肠-肺轴”,对肺部免疫微环境稳态的维持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哮喘、肺炎和囊性纤维化等多种肺部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将对肠道微生物群对肺部免疫微环境稳态的影响及在多种肺部疾病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为临床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群来治疗肺部疾病和维持肺部免疫微环境稳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细菌16S rRNA测序产生的大量数据表明,性别或性类固醇会影响人类和啮齿类动物肠道细菌的分类学组成。肠道菌群多样性在婴儿期增加,五岁之后稳定下来,无明显性别差异;而不同生命时期(如青春期、更年期)或性腺切除术等因素均可导致肠道微生物组发生改变,提示肠道微生物中性别二态性差异由性类固醇水平所驱动,性类固醇水平差异可能通过影响肠道粘膜完整性通透性、结合肠道性激素受体、调节β-葡萄糖醛酸酶剂胆汁酸水平等方式影响肠道菌群。本文回顾了新近性别对动物和人类肠道菌群影响的相关研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加。然而,T2DM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肥胖和T2DM有关。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通过对体质量、内毒素血症、胆汁酸代谢、促炎活性和胰岛素抵抗的调节而影响宿主。通过使用饮食、运动、益生菌、益生元和粪便微生物移植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有助于改善宿主的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但仍需要继续进行研究,以提高我们对肠道微生物群与T2DM关系的理解,并且为2型糖尿病的新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