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台核桃结实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德良  张琴 《广西植物》2001,21(1):67-71
选择标准株 70株 ,其中有草果核桃 ( cv.Zaogu)、大油笼核桃 ( cv.Dayoulong)、早熟核桃 ( cv.Zaoshu)、小油笼核桃 ( cv. Xiaoyoulong)、荚绵核桃 ( cv. Jiamian) 5个品种。据对不同品种、海拔、年龄的结实特性研究 ,结果表明 :草果核桃是优良的栽培品种 ,早熟核桃结实性状表现最差 ,果枝粗是影响座果率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上海耐热月季品种的田间筛选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上海自然气候条件为背景,选取群体花期、最大开放率、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和光能利用率等5个与月季耐热性强弱密切相关的性状为指标,应用隶属函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13个月季品种进行耐热性评价。结果表明:13个月季品种中阿比沙林卡(Rosa cv.’Abhisarika’)、矮仙女(Rosa cv.’Black Lady’)和红帽子(Rosa cv.’RedHat’)属强耐热品种;欢笑(Rosa cv.’Bright Smile’)和拉维尼亚(Rosa cv.’Lawinia’)耐热性较强;金玛利(Rosa cv.’Golden Marie’)、Rosa cv.’Berrrcrd Buffet’(法)、Rosa cv.’Shocking Blue’(德)、我的选择(Rosa cv.’My choice’)和Rosa cv.’ANITA PEREIRE’(法)为中等耐热品种;橘红潮(Rosa cv.’Orange Wave’)、安吉拉(Rosa cv.’Angela’)和Rosa cv.’MY KONOS’(法)耐热性较弱。建议在上海地区及江淮流域选择阿比沙林卡和欢笑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温带森林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及相关胞外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测定了老秃顶子温带森林生态系统7个海拔土壤不同形态碳和相关水解酶、氧化还原酶活性,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及相关酶活性沿海拔梯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随海拔升高,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显著增加,而在海拔825~1233 m之间没有显著变化,DOC/SOC则显著下降;土壤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木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显著增加;土壤SOC、POC、DOC、全氮(TN)含量及土壤含水量(SMC)与土壤水解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低海拔(675 m)落叶松人工林显著低于其他海拔,POD活性与土壤碳氮(SOC、TN、POC、DOC)含量及SMC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在海拔947 m落叶阔叶林带和海拔825 m红松林中较高,且仅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酸度是驱动PPO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在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水解酶海拔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2010年4月14日,重庆清华中学寻禽记观鸟会在重庆市巴南区的清华自然保护小区缓冲区南观景台(106°32′11″E,29°27′22″N,海拔200 m)附近发现1对偏褐色八哥,1只在樟树上鸣叫,1只在水沟饮水;次日在核心区罗家湾林区(106°32′9″E,29°27′28″N,海拔190 m)又听见其鸣叫声.经鉴定为重庆市鸟类新纪录--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 (Linnaeus, 1766).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了解丛枝菌根(AM)真菌群落对不同海拔环境的响应,基于孢子形态学鉴定,研究了西藏高原不同海拔区域主要草本植物AM真菌的群落特征、菌根侵染及其变化.结果表明: 藏东南低海拔区(2200~3400 m)、藏中中海拔区(3400~3900 m)和藏北高海拔区(4300~5300 m)的AM真菌分别为11属31种、11属20种和6属14种.随着海拔上升,孢子密度(r=0.978,P<0.01)、物种丰度(r=0.462,P>0.05)均趋提高,优势种、特有种比例大幅增加,Shannon指数(r=-0.945,P<0.01)极显著下降.不同海拔区之间AM真菌群落Sorensen相似性系数(0.526~0.592)较为接近,仅在总体上随海拔差异扩大略趋下降;藏东南低海拔区、藏北高海拔区菌根侵染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藏中中海拔区.各海拔区内,不同海拔梯度对AM真菌群落、根系侵染亦具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影响趋势因整体海拔环境不同而异.说明西藏高原AM真菌群落趋于生境选择,受控于海拔所主导的水热环境及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6.
不同海拔长白山岳桦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分析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A1:1700 m, A2:1800 m, A3:1900 m, A4:2000 m, A5:2050 m)梯度岳桦叶片中各种生理指标含量的变化,探讨了林线树木适应高山环境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比叶面积(SLA)显著减小,A5与A1相比下降了35.90%,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叶绿素含量随海拔梯度升高而降低,但叶绿素a/b比值(Chla/Chlb)和Car的相对含量(Car/Chl)随海拔梯度升高而增加;在海拔1900 m左右,MDA含量和MP均处于最低水平,各种酶的活性均为最低;当海拔超过2000 m,接近森林分布的界限时,MDA含量和MP升高,并达到最大值,各种酶的活性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综合本次研究表明, 在海拔1900 m比较适合岳桦的生长;海拔超过2000 m,岳桦体内生理抗性下降,不利于岳桦的生长发育,因此高海拔限制了岳桦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大豆氨基酸测试中的应用,寻找一种快速的检测方法,以167份大豆[Glycine max(L.)Merr.]种子为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FT-NIRS)对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的18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天冬氨酸(R2cv=0.85)、谷氨酸(R2cv=0.86)、丝氨酸(R2cv=0.82)、甘氨酸(R2cv=0.89)、酪氨酸(R2cv=0.83)、苯丙氨酸(R2cv=0.78)、异亮氨酸(R2cv=0.86)和色氨酸(R2cv=0.81)及15种氨基酸总和(R2cv=0.82)可利用FT-NIRS准确预测;苏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胱氨酸检测模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用来进行相对含量的估测;而对组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和蛋氨酸的预测不准确.本研究进一步证明,利用FT-NIRS技术预测大豆主要氨基酸组分是稳定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冷杉(Abies fabri)是贡嘎山东坡亚高山暗针叶林主要的建群种和林线树种.在海螺沟沿海拔梯度调查了19个冷杉林样方,以此分析冷杉在其垂直分布范围内,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及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可将全部样方分为5个群落类型 a. 冷杉+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混交林群落; b. 冷杉+阔叶树-杂灌群落; c. 冷杉+阔叶树-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群落; d. 冷杉-杂灌-苔藓群落; e. 冷杉-杜鹃(Rhododendron spp.)-苔藓群落.群落类型的空间分异主要受海拔和坡度、坡位等小地形因素控制.(2)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随海拔上升而减小;但草本层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3)各层的β多样性指数随海拔上升均有减小趋势;海拔3300 m以上的群落构成差异较小.(4)冷杉群落和冷杉种群的最大高度、平均高度、最大胸径、平均胸径都随海拔上升而逐渐减小;海拔3550 m以上,冷杉个体的高和直径生长因受到林线环境制约而明显减小,而DBH>5 cm的冷杉和全部种的密度随海拔上升而增大.(5)冷杉林材积随海拔上升而下降,平均值为846.4 m3/hm2.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不同海拔4种雨林幼苗的光合特性和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西双版纳勐仑(600 m,低海拔)、菜阳河(1 100 m,中海拔)和勐宋(1 600 m,高海拔),对热带季节雨林4种主要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o tomentosa)、云南玉蕊(Barringtonia macrostachya)、云南肉豆蔻(Myristica yunnanensis)和小叶红光树(Knema globularia)幼苗进行移栽试验,测定幼苗的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结果表明,高海拔七的低温使幼苗处于休眠或光系统受到不可恢复的破坏,光合作用几乎停止;4种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及生物量均随海拔的增加而下降;低、中海拔上4种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表现为"双峰型",低海拔的第一个峰明显高于中海拔.除小叶红光树外,其它幼苗的根生物量分数均随海拔增高而增加.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是限制幼苗光合特性、生物量积累的主要因子,也是某些幼苗在更高海拔雨林群落中消失的潜在原因.此外,幼苗的根生物量分数随海拔上升而增加是其对极限环境温度的一种重要适应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不同海拔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海拔(2 100~2 700 m)下,野生和人工栽培云南黄连的生物量、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生物量平均值在海拔2 600 m和2 700 m处分别为87.5 kg·hm-2和97.0 kg·hm-2,显著高于海拔2 300 m处(34.8 kg·hm-2,P<0.05),且海拔2 300、2 600和2 700 m的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均大于野生云南黄连,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野生云南黄连的根茎和根生物量均与全株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700 m处最高,分别为4.60%和1.93%; 根茎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根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巴马汀含量在2 300 m处最高.人工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600 m处最高,分别为4.41%和1.90%; 根茎巴马汀含量,根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茎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300 m处最高.海拔2 600~2 700 m处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中各有效成分产量显著高于海拔2 100和2 300 m处(P<0.05). 野生云南黄连分株的根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叶生物量、总生物量、高度和冠幅沿海拔梯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增大种植密度和加强人工管理可以提高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产量.  相似文献   

11.
在高黎贡山北段沿海拔梯度设置17个样地,采用数量分类,对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垂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群落类型由常绿阔叶林(2 000~2 300 m)依次过渡为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 300~2 600 m)、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 600~3 000 m)和针叶林(3 000~3 100 m);(2)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显著下降,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则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先下降,然后在林线以上显著上升;(3)木本植物β多样性随着海拔的上升呈单调下降趋势,而草本植物β多样性在中海拔附近区域较低;(4)在植物区系方面,热带亚热带成分所占比例随海拔上升而下降,温带成分、世界分布成分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中国特有分布成分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区域.总体上,温带成分占主导地位.区系平衡点在海拔2100~2200 m.  相似文献   

12.
根据福建山地的气候生态特征和茶树生物学特性,以茶树安全生育的气象指标、茶叶产量形成的热量指标和优质茶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为原则,运用气温场计算方程上机计算,结果是:(1)大叶种茶树:闽西南海拔400~560m,闽中海拔200~400m为最适宜带;闽西南海拔600~874m,闽中和闽东北海拔200~600m为适宜带。(2)中、小叶种茶树:闽西南海拔600~874m,闽中、闽东北海拔200~600m为最适宜带;闽西南海拔1200m,闽中海拔1100m,闽北、闽东北海拔600~900m为适宜带;闽西南海拔1500~1700m,闽中海拔1200~1500m,闽北、闽东北海拔950~1200m为次适宜带。据此,作者提出科学开发福建山地,发展茶叶的三条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广西猫儿山沿海拔梯度的叶蜂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游群  聂海燕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9):2001-2005
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沿海拔梯度设置7个样地进行叶蜂调查.共采获叶蜂803头,隶属3科58属121种.统计分析表明,异鳞纹眶叶蜂(Claremontia sinobirmana Malaise)和南华平缝叶蜂(Nesoselandria southaWei)为优势种和广布种.不同海拔叶蜂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以中间海拔(1000~1500m)最高,分别为12.293、0.971和3.830;优势度指数则以高海拔最高.聚类分析显示,7个样地的叶蜂物种可以分为高海拔组(>2000m)和其它海拔组(<2000m).相关分析表明,降水量和植被种类是影响叶蜂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海拔对高山峡谷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随海拔的变化特征,以川西海拔1563 m到3994 m的高山峡谷区的干旱河谷、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亚高山针叶林、高山森林和高山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培养法研究了5种不同海拔生态系统中有机层(0~15 cm)和矿质层(15~3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蔗糖酶、脲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层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3种土壤酶活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特征,从2158 m开始不断增加,到3028 m左右达到峰值后减少,在3593 m出现最小值后,逆势增加直到3994 m后再次减少;矿质层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3种土壤酶活性表现为亚高山针叶林(3028 m)>高山草甸(3994 m)>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2158 m)>高山森林(3593 m)>干旱河谷(1563 m).各海拔梯度土壤有机层的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显著高于矿质层.高山峡谷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与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和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蔗糖酶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酸性磷酸酶与土壤全磷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高山峡谷区海拔变化引起的植被和其他环境因子的变化显著影响了土壤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选择海拔为2350、2700、3150和3530 m的4个分布地点,研究了巴郎山海拔梯度对奇花柳叶片13C、光合、CO2扩散导度、氮含量、光合氮利用效率( PNUE)和比叶面积(SLA)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目标树种叶片氮含量(尤其是单位面积氮含量)及PNUE增加,叶片δ13C值也随之显著增加,且海拔每升高1000 m,δ13C增加1.4‰;CO2扩散导度(气孔导度和叶肉细胞导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叶片δ13C值随海拔升高,但不足以改变δ13C值随海拔升高的趋势;羧化能力是羧化位点与外界CO2分压比( Pc/Pa),甚至δ13C的限制因子.在海拔2350~2700m,奇花柳光合系统内部氮素分配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而2700~3530 m的光照作用可能更大.奇花柳的SLA随海拔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福建中亚热带不同区域、不同海拔梯度的常绿阔叶林群落进行物种多样性测定 ,结果表明 :(1 )在 6个区域中 ,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高于灌木层的平均值 ;对丰富度指数 ,太平乔、灌木层 (R1、R2 )最高 ,茂地 (R1、R2 )最低 ;对多样性指数 ,乔木层夏道 (D1、H1)最高 ,土堡 (D1)、茂地 (H1)分别最低 ,灌木层峡阳(D2 )、大洋 (H2 )分别最高 ,太平 (D2 、H2 )最低 ;对均匀度指数 ,乔木层中茂地 (E1、J1)最高 ,土堡 (E1、J1)最低 ,灌木层峡阳 (E2 )、大洋 (J2 )分别最高 ,太平 (E2 、J2 )最低 ;不同区域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曲线变化比灌木层缓和 ;(2 )在 6个海拔梯度群落 ,对乔木层物种数和丰富度指数在海拔 2 0 0~ 40 0m(S1、R1)最高 ,对灌木层在海拔 60 0~ 80 0m(S1、R1)最高 ;对乔、灌木层物种数和丰富度指数在海拔 1 0 0 0~ 1 2 0 0m(S1、S2 、R1、R2 )最低 ;对多样性指数 ,在乔木层中在海拔 2 0 0~ 40 0m(D1、H1)最高 ,在海拔 80 0~ 1 0 0 0m(D1、H1)最低 ,在灌木层中在海拔 60 0~ 80 0m(D2 、H2 )最高 ,海拔 80 0~ 1 0 0 0m(D2 、H2 )最低 ;对均匀度指数 ,乔木层中在海拔 10 0 0~ 1 2 0 0m(E1、J1)最高 ,在海拔 80 0~ 1 0 0 0m(E1、J1)最低 ,灌木层中在海拔 1 0 0 0~ 1 2 0 0m(E2 )  相似文献   

17.
王志峰  胥晓  李霄峰  杨鹏  袁新利 《生态学报》2011,31(23):7067-7074
以小五台山天然青杨种群为试验对象,通过在其分布海拔范围内(1400-1700 m)设置样方的方式研究青杨雌雄群体的平均胸径、密度、性比、大小级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雌株群体的平均胸径在整个海拔梯度上无显著差异,而海拔1700 m处的群体密度显著低于其它海拔;雄株群体的平均胸径在海拔1700 m最大,显著高于其它海拔,而群体密度在各海拔梯度间无显著差异.在海拔1600 m,雌雄群体的平均胸径最接近,同时密度也最接近.从整个海拔范围来看,青杨雌雄个体的比例(雄/雌)为0.80∶1,性比不偏离1∶1(x2=2.94,P>0.05).但在不同海拔梯度上性比有所不同,低海拔性比为0.44,显著偏雌(X21400=5.91,P<0.05),而高海拔性比为2.55,显著偏雄(x21700=6.56,P<0.05);随着海拔接近1600 m,性比逐渐趋于1:1(x21600=0,P>0.05).除海拔1700 m为下降型外,青杨雌雄群体的大小级结构在其它海拔主要表现为稳定型.而最稳定群体结构的分布海拔在雌雄群体间不同.在海拔1400 m,雌株群体中I级和Ⅱ级植株占群体比例最大;雄株群体I级和Ⅱ级植株占群体比例最大的海拔是1600 m.群体空间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彼此间无明显差异;但群体间聚集强度的变化在海拔梯度上各有不同,主要表现为雌株群体的PAI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加,而雄株群体的PAI则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了青杨雌雄群体的分布特征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明显不同,中等海拔区域可能为青杨种群的最适繁衍区.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橡胶林生物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贾开心  郑征  张一平 《生态学杂志》2006,25(9):1028-1032
对西双版纳低(550~600 m)、中(750~800 m)、高(950~1050 m)3个海拔梯度上橡胶林地上及各器官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海拔从低到高,地上生物量和干生物量都呈降低趋势,干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70%以上;海拔间的地上生物量和干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枝和叶生物量为中海拔最高,低海拔次之,高海拔最低,二者分别占地上生物量20%和5%左右,仅高海拔和低海拔间差异显著(P<0.05)。气温的海拔间差异可能是引起生物量海拔间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3个海拔上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干>枝>叶。橡胶林低海拔模型用于中海拔和高海拔、混合模型用于各海拔的生物量计算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误差。  相似文献   

19.
不同海拔地区烤烟叶片光合特性的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个遗传背景不同的烤烟品种(‘K326’、‘云烟87’、‘中烟103')为材料,研究不同海拔(500、900、1 300m)地区烤烟叶片的光合气体交换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特征,为烟草种植区划分和区域适宜烤烟品种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各品种烤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水分利用率(WUE)的日均值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而其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的日均值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2)各品种叶片Pn、Ci、Gs及Tr的日变化在高海拔(1 300 m)地区呈“单峰”曲线变化,没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而在较低海拔(500 m和900m)地区呈不对称“双峰”曲线变化,在晴天中午时段叶片光合受到明显抑制.(3)3个烤烟品种叶片的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0)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提高.(4)各品种的日光合总量(∑Pn)均呈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且‘云烟87'的日光合总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各品种的日蒸腾总量(∑Tr)均以海拔900m最高,海拔1 300 m最低.研究表明,海拔因素是影响和制约烤烟叶片光合特性及光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品种布局时必须考虑其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光合特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哺乳动物的高海拔(缺氧)适应, 通过哺乳动物热休克反应, 了解热休克蛋白在生物体高海拔(缺氧)适应中的意义. 用Western blot和常规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detection)测定不同海拔哺乳动物(牦牛)心肌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差异和脑组织中Hsp70基因的自然表达. 将低海拔哺乳动物(家兔)直接送达不同高海拔地区(海拔2300, 3300, 5000 m)喂养3周后宰杀, 再用RT-PCR测定其脑组织中Hsp70基因的诱导表达. 结果显示: 不同海拔哺乳动物都具有热休克反应基因, 应激时高海拔哺乳动物Hsp70表达快速升高; Hsp70可被高海拔(缺氧)诱导产生. 热休克反应中Hsp70的快速合成有利于维持应激时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Hsp70的表达存在着阈值, 海拔5000 m是热休克反应最佳的条件, 超过海拔6000 m时热休克反应减弱; Hsp70生成量与细胞的耐缺氧能力成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