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陕西蓝田是我国晚中新世地层发育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新近纪哺乳动物分期中的灞河期即根据该地区灞河组发现的化石而命名。1997至2001年度的中芬合作在灞河组发现大量的新层位与化石标本。连续的地层剖面与大量的化石资料为进一步认识晚中新世哺乳动物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灞河组发现的仓鼠可以归入两个属:微仓鼠Nannocricetus和科氏仓鼠Kowalskia。微仓鼠的分布时限较长,从灞河组的底部到中上部层位,古地磁研究指示其年代为10.2~8 Ma。根据形态特征与测量数据,发现的微仓鼠标本被归入同一种Nannocricetus primitivus。其主要特征有:个体很小;m1的下前边尖在中度或重度磨蚀的标本上呈单尖,metalophulidⅠ存在,但metalophulidⅡ缺如;M1前边尖与原尖单连接;M3很退化。与Nannocricetus mongolicus相比,m1的下前边尖更少分开,且在唇侧有向后延伸的弱脊,下前小脊很弱或缺失,m2的舌侧前边尖较发育,M1前边尖与原尖单连接,M3次尖较发育且缺失后尖。推测Nannocricetus primitivus是N.mongolicus的直接祖先类型,向后者转换的时间大约发生在7~8 Ma。根据新的化石材料重新修订了微仓鼠的属征:个体很小的仓鼠;上臼齿的中脊与下臼齿的下中脊完全缺失或极不发育;m1下前边尖呈单尖或较少分开;m2的下次尖靠舌侧,使得m2的后部较窄,m2中原谷向前延伸不太远;M3很退化。科氏仓鼠的标本很少,仅发现在剖面的上部,其时代稍早于8 Ma,与云南禄丰的年代大致相当,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纪录之一。推测科氏仓鼠在8 Ma前从欧洲迁移至中国。 相似文献
2.
详细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发现的两种鼠科化石 :中华原裔鼠Progonomyssinensissp .nov .和Muridaegen .etsp .indet.。新种的特征是 :个体通常比ProgonomyscathalaiSchaub ,1 938大 ;下臼齿的唇侧齿带和附属尖很弱 ;三分之二的m1具有一很小的中间前边尖(tma) ;M1的t1和t3偶见后刺 ,在个别的m1中有一短的中间脊 ;臼齿的尺寸落入P .woelferi的变异范围 ,但t6~t9间的连接没有该种那样常见 ,而t1 2较为明显。新种产于灞河组下部层位 ,其牙齿的大小和形态特征介于ProgonomyscathalaiSchaub ,1 938与P .woelferiBachmayeretWilson ,1 970之间。据此可证实 ,把灞河组下部层位的时代置于晚中新世早期 ,相当欧洲瓦里士期晚期或MN1 0的时代比较恰当。新种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具有狭义Progonomys属的特征 ,而且是我国现知鼠科动物最古老的一种。未定种产于灞河组较上部层位 ,牙齿形态与Progonomyssinensis的相似 ,很可能与其有较接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记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4种跳鼠(Dipodidae,Rodentia)化石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早期灞河组的4属4种跳鼠:蓝田原跳鼠(新种)(Protalacta- ga lantianensis sp.nov.)、副跳鼠(未定种)(Paralactaga sp.)、原始三趾心颅跳鼠(新种)(Sal- pingotus primitivus sp.nov.)和小五趾心颅跳鼠(新种)(Cardiocranius pusillus sp.nov.)。蓝田原跳鼠兼有原跳鼠和副跳鼠的特征,可能是原跳鼠向副跳鼠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类型。副跳鼠和原始三趾心颅跳鼠及小五趾心颅跳鼠分别代表了副跳鼠属在中国的最早记录和心颅跳鼠亚科(Cardiocraniinae)在地史上的首次出现。4种跳鼠指示了蓝田地区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比现代更加干旱。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的松鼠类和林跳鼠类。松鼠科化石包括3个种:骊山花鼠(新种)Eutamias lishanemis sp.nov.,细小岩松鼠(新种)Sciurotamias pusillus sp.nov.和松鼠属(未定种)Sciurus sp.;林跳鼠科有两个种:西安脊仓跳鼠(新种)Lophocricetus xianensis sp.nov.和脊仓跳鼠(未定种)Lophocricetus sp.。在牙齿的形态上,蓝田松鼠科的新种分别与现生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和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很相似,但特征原始。其中Sciurotamias pusillus新种代表了该属最早的地史记录;Lophocricetus xianensis新种比内蒙古最晚中新世常见的葛氏脊仓跳鼠(Lophocricetus grabaui)原始得多,为中国现知较为原始的一种。这些新种的特征如下:骊山花鼠(Eutamias listmnensis):个体比现生花鼠(Eutamias sibiricus)稍大,前臼齿和第三臼齿的尺寸比现生种的相对大。P4具完整的前边脊,明显臼齿化;上臼齿的原尖较收缩,中附尖不发育;M3无后脊;下臼齿的下内尖几乎融汇于后边脊,下中尖很小。细小岩松鼠(Sciurotamias pusillus):岩松鼠属中个体较小的一种,齿尖和齿脊比Sciurota- mias wangi和S.leilaoensis的高且较强壮。P4似三角形,前附尖膨大;M1/2的原尖收缩,时见小的后小尖和中附尖;m1/2的下内尖界限模糊,唇侧谷窄浅;m3明显向后扩展。西安脊仓跳鼠(Lophocricetus xianensts):Lophocricetus属中个体较小的一种,M1和M2具小或脊状的原附尖,m1和m2的外附尖和齿带不甚发育。M1的中尖通常弱,中脊短,内脊连接前尖或原脊,后边脊连接后脊;M2常见双前边脊,中脊伸达齿缘;m1下外脊的后部低、弱甚至断开,下次尖与下内尖或下中尖与下内尖间的脊连接;m2的下原尖连接下后尖或前边脊。脊仓跳鼠是中亚和北亚特有的一属啮齿动物,被认为从异蹶鼠属(Heterosminthus)演化而来,近10余年来有较多的发现和研究。本文特别对其系统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属种的区分作了进一步界定。哺乳动物的研究显示,陕西蓝田地区晚中新世早期的气候可能比现代还要干旱。灞河动物群中松鼠类和林跳鼠类的出现,还表明了在这个温带开阔的草原环境中,尚有一些灌丛和林地。 相似文献
5.
Ki ANDERSSON Lars WERDELIN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5,43(4):256-271
陕西省蓝田地区灞河组与蓝田组产出了大量的古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序列为认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详细描述和研究了其中的食肉类化石。计有鬣狗科3种(Ictitherium viverrinum、Hyaenictitherium cf.H.wongii、Adcrocuta eximia)和猫科2种(cf.Metailurus major与cf.Metailurus parvulus)。在下部的灞河组与上部的蓝田组界线附近,食肉类动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改变,但引起这种改变的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6.
Gazella羚羊是"三趾马动物群"中常见成员,在晚中新世至更新世地层中广泛分布,演化速率相对较快,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及生态指示意义,但在我国尚未有保德期之前的化石报道。本文研究的化石发现于陕西蓝田灞河组中部,磁性地层学资料显示其年代为晚中新世灞河期。化石标本包括了5个近乎完整的头骨、下颌以及颅后骨骼。根据发现的标本装架起第一个完整的Gazella羚羊骨架。形态对比与测量数据表明,蓝田标本与巴基斯坦西瓦里克发现的Gazella lydekkeri非常相近,而不同于欧洲晚中新世常见的Gazella各种以及我国发现的种类。从肢骨的形态分析与测量比例数据来看,Gazella cf.G.lydekkeri适合快速奔跑运动,可能生活在相对开阔的环境中,与灞河期动物群的生态类型以及与灞河组沉积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所指示的相对干旱、半干旱的开阔草原环境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1997~ 2 0 0 1年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合作 ,于灞河组地层中发现哺乳动物化石计 45种。其中牛科化石种类与蓬蒂期典型三趾马动物群中的种类不同 ,至少存在分别归属于Shaanxispira、Protoryx、Dorcadoryx和Gazella的 4个新的种类。本文仅记述其中陕西转角羚羊一新种 :灞河陕西转角羚 (Shaanxispirabaheensissp .nov .)。该种主要鉴定特征 :角心长而直 ,粗壮 ,横断面呈圆形 ,具一条发育的棱 ,起始于前内侧 ,右角上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至一周半 (从角基部视 ) ,角心前视向两侧中等程度散开 ,侧视中等后倾 ,起始于眼眶之后 ,角柄短。鼻骨窄 ,向上隆起 ,其后缘延伸至眼眶前棱之后的位置 ;眶前窝较宽浅 ,面部长而窄 ;角前额顶宽、稍隆起 ,眶上孔成椭圆形 ,眶上窝发育 ,向前的沟槽可延伸至泪骨 ;额骨在角前轻微隆起 ;角后颅顶宽、短 ,颅轴与面轴交角约为 90°。枕面宽、平 ,面向后下方。牙齿齿冠中等高度。臼齿上底柱与肋皆不发育。p4的下后尖位于下原尖之后 ,在老年个体上与下内尖连接 ,封闭后内谷。与已知大型转角羚羊相比较 ,灞河组新发现的种类与周氏陕西转角羚最为接近。不同的是该新种角心只发育一条棱 ,而不是两条 ,角心横断面呈圆形 ;顶骨较短 ;臼齿列相对较短 ,下臼?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牛科小羚羊(Dorcadorys Teilhard et Trassaert,1938)一新种:D.orientalis sp. nov.。材料发现于陕西蓝田Loc.6,晚中新世灞河组中部。它和属型种Dorcadoryx triquetricor- nis的主要不同在于它的角心长,向上分散度大,角后窝深而狭长,眼眶向头骨两侧突出不明显,下颌骨水平支低而纤细,颊齿窄和前臼齿列相对长等。Dorcadoryx是中国北方和蒙古地区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的特有类型之一。我国山西晚中新世的?Tragoreas(Bohlin,1935)、蒙古新近纪晚期的Tragoreas sp.2和sp.3以及Olonbulukia(?)sp.(Dmitrieva,1977)可能是它的成员。经修订,属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小至中等大小,头骨狭长,角基之间的额面不向上隆起,头骨弯曲发生在额顶骨之间,眶上孔小,眶前窝大,颅顶部狭长,基枕部具中沟,前结节不明显,角心位于眼眶之上、不旋转,内外侧扁,分散度不大,稍向后弯曲,角柄长,角后窝存在, 前臼齿列退化以及p4的下后尖和下前尖相连等。它可能属于山羊亚科,包含4—5种。新种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早期类型。 相似文献
9.
记乌米兽亚科 (Urmiatheriinae,Bovidae)一新属 :Lantiantraguslongirostralisgen .etsp .nov.。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大 ;脸部窄而高 ;吻部细长 ,前颌骨与鼻骨接触 ;鼻骨狭长 ,背面平 ,前端无侧翼 ;鼻切迹位置靠前 ;眶下孔位置低 ,位于P3之上方 ;颊齿中等高冠 ,臼齿列长 ,前臼齿列与臼齿列之长度比小于 60 % ;一珐琅质中孔出现在磨蚀的上臼齿两叶之间 ,靠近唇侧 ;下第一门齿不增大 ;p4的下后尖指向后内 ,与下内尖相连 ;下臼齿具底柱 ;c~p2之间的齿隙长等。它出现在陕西蓝田灞河组下部 ,生存时代为晚中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0.
11.
记乌米兽亚科(Unniatheriinae,Bovidae)-新属:Lantiantragus longirostralis gen.etsp.nov.。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大;脸部窄而高;吻部细长,前颌骨与鼻骨接触;鼻骨狭长,背面平,前端无侧翼;鼻切迹位置靠前;眶下孔位置低,位于P3之上方;颊齿中等高冠,臼齿列长,前臼齿列与臼齿列之长度比小于60%;一珐琅质中孔出现在磨蚀的上臼齿两叶之间,靠近唇侧;下第一门齿不增大;p4的下后尖指向后内,与下内尖相连;下臼齿具底柱;c~p2之间的齿隙长等。它出现在陕西蓝田灞河组下部,生存时代为晚中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