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氏蛔虫(Ascaris schroederi)是大熊猫的主要寄生虫之一,感染率高达50%以上,感染强度可达千余条,影响大熊猫的生长发育,严重的可致死。为了解西氏蛔虫是否有保虫宿主或贮藏宿主,我们于1986年3~8月,用西氏蛔虫的感染性虫卵对实验动物进行了感染试验,现将结果报告于后。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是用1~1.5kg的家兔和0.3—0.5kg的豚鼠,均由本校实验动物房供应。西氏蛔虫卵取自宝兴县送来成都动物园抢救的大熊猫粪便,经循序沉淀法和尼龙绢筛过滤法分离和浓缩,然后置于玻璃平皿内,加入适量清洁自来水,在3~6月(13℃~24℃)室温下培养至感染期。感染…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直肠途径接种卡介苗(BCG),并与肠胃外途径接种进行比较对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的免疫应答及保护作用.实验选用动物为BALB/c小鼠、远交系Hartley豚鼠和恒河猴;BCG为Pasteur株1173P2;攻击用菌种为结核杆菌H37Rv.直肠免疫小鼠、豚鼠及恒河猴时分别接种2×109、2×1010和6×1010活菌单位的BCG;皮下注射免疫小鼠时接种100 μl BCG(含108活菌单位);皮内注射免疫豚鼠和恒河猴时分别接种5×106和1×109活菌单位的BCG.在两条途径免疫后不同时间,取豚鼠和恒河猴脾细胞在96孔微孔板培养,用3H TdR掺入法测定对PPD刺激的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3.
1986年4月、6月和1987年4月在卧龙自然保护区采集野生动物粪便用循序沉淀法和漂浮法进行了寄生虫卵和幼虫检查,结果如下:检查云豹等肉食动物粪便42份,其中检出狮弓蛔虫(Toxacarisleonina)卵35份;裂头绦虫卵3份;单盘类吸虫卵3份;圆形亚目线虫(Strongylata)卵2份;带科绦虫(Taeniidae)卵2份;鞭虫(Trichurissp.)卵1份;肺线虫幼虫3份。检查野猪粪便8份,均查出猪蛔虫(AscarisSuum)卵;并有似蛔线虫(Ascaropssp.)卵6份,鞭虫卵1份。在3份黄麂粪便中,有2份发现槽盘吸虫(Ogmocotylesp.)卵和原圆科(Protostrongylidae)肺线虫幼虫。在21份小熊猫粪便…  相似文献   

4.
昆虫病原线虫是新型的生物杀虫剂,其感染期幼虫是昆虫病原线虫产业化生产和应用的唯一虫态,对昆虫病原线虫基因功能的研究及转基因改造有助于推进昆虫病原线虫的产业化。本研究基于昆虫病原线虫"噬母现象"的原理,以不同的孵育液孵育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的怀卵成虫,找到可以简单快速从怀卵成虫直接获得整齐龄期的感染期幼虫的方法,为该线虫卵或性腺的RNA干扰后感染期幼虫的收集及生物测定提供基础,为昆虫病原线虫的转基因改造以提高其环境耐受力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天山马鹿南山种群肠道寄生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野生天山马鹿胃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2011 年10 月至2012 年6 月和2012 年9 月,利用漂浮法和沉淀法,对分布于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山区天山马鹿的306 份马鹿粪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天山马鹿寄生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主要有鞭虫卵、蛔虫卵、球虫卵、线虫卵和幼虫,总感染率高达85. 6% 。其中鞭虫卵、蛔虫卵、球虫卵及其他(未能鉴定分类的线虫卵和幼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78.1% 、56. 9% 、0.7% 和25. 8% ,感染强度(EPG)分别为106.4、8. 6、0.9 和3.9,其中鞭虫卵占优势。混合感染情况比较严重,鞭虫卵和蛔虫卵的混合感染率为最高,可达44% 。  相似文献   

6.
X射线处理过的减毒犬钩虫疫苗已在美国广泛地使用于犬。Miller(1976)认为,人采用犬钩虫疫苗也可能产生抗人体钩虫的免疫力。故探讨犬钩虫和人体钩虫的交叉免疫有一定意义。我们于1979年用幼犬作动物模型,研究了十二指肠钩虫和犬钩虫的交叉免疫,现将结果报告于下。材料和方法一、幼犬:自市场购回体重1000~1500克的健康幼犬,经噻嘧啶150mg(基质50mg)/kg/日×3合并噻苯咪唑75mg/kg/日×5驱虫后两周用方口圆底盒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钩虫卵及蛔虫卵阴性者方可供实验用。二、钩虫幼虫来源及处理:分别收集用人体十二指肠钩虫感染幼犬并传至第…  相似文献   

7.
微孢子虫对玉米螟生存率及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不同量微孢子虫孢子经口接种玉米螟幼虫,观察对螟虫的影响。当用浓度低至平均每卵180个孢子接种初龄幼虫时,生存率降低不明显,但繁殖力有明显下降:接种剂量提高到平均每卵1,800个孢子时,则生存率显著降低,半数以上螟虫不能发育至成虫期,残存成虫平均产卵量减至对照的23.3—67.7%。在处理范围内接种量愈大,产卵量愈低。幼虫四龄期接种对螟虫的影响较初龄期接种为轻。染病雌蛾产出的卵块常带病,并能经卵传染后代。螟虫由于食下孢子与经卵传染,由其繁殖而成的子,代虫数可减少至为对照健虫的0.9—1.4%。  相似文献   

8.
<正> 4.菌苗接种后特定时间内在人和动物必须具备使结素反应阳转的能力:结素试验是测定结核杆菌感染最简便而又非常可靠的试验。但它是否是抗痨的一种确实指标,目前尚无定论;在更好的方法发现之前,可以被认为它是接种成功和增加抵抗力的标志。由于人和动物反应不同,每批菌苗应作人和动物的测定。 动物试验:实验表明豚鼠皮内注射少至11个可培养单位(活菌)即发生结素阳性反应。注射大约4000个活菌就能使结素产生最大阳性反应。虽将剂量增大几百倍,也不能引起对结素的更高反应。然而,人则不然。多数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是以皮内剂量注射豚鼠,动物于4-6周后,应对10-50单位结素出现阳性反应(10mm以上)。 Rosenthal叙述了更敏感的试验方法,用对新生儿和婴儿大约1/36的剂量用单刺器接种豚鼠。试验用体重400~500 gm白色或浅色皮肤的豚鼠,大腿外侧脱毛滴标准菌苗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观察了豚鼠巨细胞病毒感染对怀孕豚鼠的影响。从皮下和心腔接种病毒感染动物,接种病毒的时间在动物妊娠早期。接种病毒后,二组动物都出现病毒血症,从动物的脾、肺和唾液腺均分离到病毒。病毒在唾液腺持续存在。皮下接种组和心腔接种组各有38%和44%的孕鼠的胚胎感染了病毒,各有27%和25%的孕鼠发生流产,皮下接种组还有63%的孕鼠怀有死胎。本实验为研究巨细胞病毒感染提供了动物模型,证实了血源途径也可以引起豚鼠的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微孢子虫对马尾松毛虫的影响,探索微孢子虫防治松毛虫的可能性,我们用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 Naegli.接种松毛虫进行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一、一龄幼虫接种试验 用孢子液浸卵和喷叶喂一龄虫都能使幼虫感病。微孢子虫对一龄松毛虫的染病情况和对生存率的影响见表1。  相似文献   

11.
在《生理卫生》“传染病”一章中出现较多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传染病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对有些概念发生误解。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就会对这些概念得到较全面的认识。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学生常常认为病原体都是微生物。这是因为常见的大多数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另外有些学生把寄生虫也看成是微生物。教学上可通过讲述蛔虫病消除误解。不是所有蛔虫卵都能引起蛔虫病,只有那些含幼虫的感染性蛔虫卵才引起蛔虫病。感染性蛔虫卵是由成虫产出,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宜的温度、氧气、湿度条件下发育而成的。感染性蛔虫卵是引起蛔虫  相似文献   

12.
活与失活的蛔虫卵的鉴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与失活的蛔虫卵的鉴别方法通过本实验不仅能掌握快速而简便地鉴别蛔虫卵活与失活的方法,而且也可作为粪便或污水处理过程中检查蛔虫卵生活力的一个可靠指标。因为蛔虫卵具有蛋白膜,用一般鉴别细胞活与失活的染料极易使蛋白膜着色,所以不能鉴别卵的死活。若用强碱性氧...  相似文献   

13.
新生豚鼠皮下接种豚鼠巨细胞病毒(GPCMV)后,导致动物胸腺急性感染。感染豚鼠胸腺在接种后第五天开始出现病毒,第十天达高峰。此外,感染动物胸腺的发育受到抑制,细胞总数和T淋巴细胞数随朐腺中病毒滴度的增高而进行性下降,至接种GPCMV后第十天最显著。由于病毒对T细胞的作用,细胞表面红细胞受体的丧失导致胸腺Null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动物。  相似文献   

14.
为预防细菌性痢疾的爆发和流行,构建志贺氏福氏2a减毒活疫苗。选用中国痢疾杆菌主要流行株sf301为受体菌,通过基因重组交换技术,突变细菌DsbA和virG基因,并以Serney试验和HeLa细胞侵袭实验鉴定突变菌株sf301:△virG:DsbA33G毒力和侵袭力,采用豚鼠结膜囊接种免疫动物,检测突变菌株免疫原性,了解候选疫苗对免疫动物的保护能力。与野生亲本比较sf301:△virG:DsbA33G已完全丧失毒力,但保留了一定的侵袭力。与未接受免疫的对照组相比,通过粘膜途径免疫的豚鼠,无论是单次免疫,还是双次免疫策略都可以诱发血清和胃肠道粘膜部位产生特异性抗sf301LPSIgG和IgA;面部、胃肠道引流淋巴结和脾脏中IgG和IgA抗体分泌细胞(Antibody secretcells ASCs)数目显著性增高;两种免疫方案都可给免疫动物提供100%抵抗野生亲本毒株攻击的能力。初步动物实验结果提示构建的福氏2a活疫苗sf301:△virG:DsbA33G是一种潜在的候选痢疾疫苗。  相似文献   

15.
皮上感染布鲁氏菌之后,在短期内(15分钟)即有大量细菌进入豚鼠体内并且迅速散布全身。在比较皮下厦皮上接种力法时发现皮下注射后大部分帝田菌停留在局部注射处,而扩散到各内脏的活菌教反而不如度上法。从细菌的扩散来考虑,皮上接种看来是一个适宜的活菌免疫途径。皮上接种时菌量与布鲁氏菌进入量有密切关系,而划痕的道数却不是决定性的。动物免疫力试验说明具有较强剩余毒力的菌株,例如104M菌株,在皮上免疫后有较好的免疫力。因此在选择皮上接种用的布鲁氏菌苗菌株时有必要考虑菌株的这一免疫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预防细菌性痢疾的爆发和流行,构建志贺氏福氏2a减毒活疫苗。 选用中国痢疾杆菌主要流行株sf301为受体菌,通过基因重组交换技术,突变细菌 DsbA和virG基因, 并以Serney试验和HeLa细胞侵袭实验鉴定突变菌株sf301:△virG:DsbA33G毒力和侵袭力,采用豚鼠结膜囊接种免疫动物,检测突变菌株免疫原性,了解候选疫苗对免疫动物的保护能力。 与野生亲本比较sf301: △virG:DsbA33G已完全丧失毒力,但保留了一定的侵袭力。与未接受免疫的对照组相比,通过粘膜途径免疫的豚鼠,无论是单次免疫,还是双次免疫策略都可以诱发血清和胃肠道粘膜部位产生特异性抗sf301 LPS IgG和IgA;面部、胃肠道引流淋巴结和脾脏中IgG和IgA 抗体分泌细胞(Antibody secret cells ASCs)数目显著性增高;两种免疫方案都可给免疫动物提供100%抵抗野生亲本毒株攻击的能力。初步动物实验结果提示构建的福氏2a活疫苗sf301: △virG:DsbA33G是一种潜在的候选痢疾疫苗。  相似文献   

17.
1.猪后圆线虫在蚯蚓体中的发育时间长短,随温度高低不同。自感染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在月平均室温10.6和13.8下不能发育;在14—21℃(平均室温17.5℃)下需1个月;在24—30℃仅需8天。 2.幼虫在蚯蚓体中的第一期幼虫需时较长,第二期幼虫时间甚短,经常检得第一次蜕皮的外鞘尚未脱去,又进入第二次蜕皮,形成感染期幼虫。 3.通过闽侯、晋江、闽北三专区19个养猪场的调查,有14种蚯蚓充为猪后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其主要的是湖北环毛蚓,这种蚯蚓生活在猪场中,感染率和感染度均甚高,为传播猪后圆线虫的主要种类。 4.幼虫在蚯蚓体中寄生的部位,随各种类不同,参环毛蚓主要寄生在胃壁中,湖北环毛蚓则寄生在胃壁和肠管前段肠壁中,暗灰异唇蚓主要在食道壁,少数在胃壁中。 5.第一期幼虫在外界潮湿的环境中可生存半年,感染期幼虫在水中可生存2—4个月。在环毛蚓体中可生存一年半以上。 6.幼虫侵入猪体后,于1—5天内在盲肠壁,大肠前段肠壁和肠淋巴结中行第三、四次蜕皮,然后穿过肠壁经淋巴系统移行到肺。雌虫发育较快,于第4天便移行到肺、雄虫经6天才在肺中检得。经23天发育成熟排出虫卵。从耳静脉注射入幼虫发育与口吞食感染相同。 7.猪后圆线虫在小白鼠、猕猴、山羊、幼狗和豚鼠体中,仅能短时间的发育生存,不能发育为成熟成  相似文献   

18.
昆虫病原线虫感染期幼虫恢复发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虫病原线虫的感染期幼虫(infective juvenile,IJ)是其一生中唯一具有侵染能力和可自由生活于寄主体外的虫态,一般滞育不取食,体外包裹着已经蜕去的第2龄幼虫的表皮,对外界不良环境的耐受能力强,又称为耐受态幼虫(dauer juvenile,DJ),类似于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耐受态幼虫。在食物信息的诱导下,感染期幼虫脱鞘,释放出共生细菌,恢复取食并继续发育,这个过程称为感染期幼虫的恢复(IJ recovery)。这个过程是发生在寄生性线虫入侵寄主时的发育过程,对于成功寄生是必要的,在线虫的产业化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感染期线虫的恢复率及其发育的同步性直接影响了线虫的产量。本文概述了感染期线虫的恢复发育过程,并对诱导感染期线虫恢复发育的食物信号(food signals)、恢复的影响因素及其检测手段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杨光友  赖从龙 《动物学报》1992,38(3):339-342
1989年3—9月我们进行了雅安软体动物体内蠕虫幼虫期的调查研究工作,现将工作结果简要报告于下: 材料与方法 在雅安市郊10个乡的水稻田、水沟和池塘内以及城郊的灌木丛和草丛中分别采集淡水软体动物和陆生软体动物。在实验室内解剖检查和分离软体动物体内的蠕虫幼虫期,在活体状态下进行详细观察、测量和用描绘器绘图,对照有关参照文献进行蠕虫幼虫期的分类鉴定。并用一些虫种的尾蚴或囊蚴作了实验动物(雏鸡、雏鸭、鲤鱼、小白鼠、豚鼠和兔)感染试验,在实验动物体内检获成  相似文献   

20.
以结膜吸吮线虫产在家兔眼分泌物内的初产蚴和解剖雌虫子宫内的幼虫,喂饲实验室繁殖的变色纵眼果蝇进行感染,证明了变色纵眼果蝇可作为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以终宿主眼分泌物中的初产蚴喂饲感染果蝇,结果在感染后第16天,于存活的11只果蝇中,在2只雄蝇的口器和头部检出感染期幼虫9条。用取自雌虫体内的幼虫,平均每蝇5条幼虫的比例喂饲感染608只果蝇,结果检出阳性蝇106只,其感染率为17.4%。并发现幼虫在果蝇体内发育主要侵入雄蝇睾丸外层组织和雌蝇的血腔壁形成“虫泡囊”,幼虫在囊内发育至腊肠蚴蜕1次皮,进入感染前期发育阶段,再行第2次蜕皮,而发育成感染期幼虫。发育速度与外界温度密切相关,当外界温度为26.1—31.8℃,发育到感染期幼虫最早天数需要17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