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生命科学》2006,18(2):101-101
日前,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 Immunnol杂志刊登了我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院士研究组研究发现抑制“过激”免疫反应的新机制。这项工作标志着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研究群体、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共同支持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经过数年不懈的工作,再次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重要进展,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又一自主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生命科学》2006,18(6):I0006-I0006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Med网络版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院士研究组经多年研究后发现,β2-肾上腺素受体被激活后,增强γ-分泌酶的活性,进而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这项发现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初期出现记…  相似文献   

3.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院士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β2-肾上腺素受体被激活后,会增强γ-分泌酶的活性,进而能够增加导致老年痴呆症即阿尔采末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生物学通报》2006,41(6):22-22
最新一期国际著名杂志Neuron(《神经元》)5月4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段树民及其博士生沈万华、吴蓓等有关突触发育的研究成果,同期杂志发表评论对该成果给予了很高评价,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该杂志发表封面文章。  相似文献   

5.
《生命科学》2006,18(3):278-278
最新一期国际著名杂志《Neuron》(神经元)2006年5月4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段树民研究员及其学生沈万华、吴蓓等有关突触发育的研究成果,同期杂志并发表评论对该成果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该工作“清晰地阐明了突触发育早期沉默突触转化为功能突触的深入机制……”,很好地解释了“早期研究发现的一些互不联系的现象”。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该杂志发表封面文章。  相似文献   

6.
费俭 《生命科学》2005,17(4):286-287
“973”课题——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已于2004年结题,本文将对这一项目的子课题: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进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个子课题承担单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负责人裴钢院士。主要研究进展有: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通报》2007,42(9):19-19
8月7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育细胞》发表我国科学家关于高等动物胚胎发育早期神经干细胞维持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组经长期研究发现:在神经发育早期,负性转录因子Id蛋白可以通过维持同家族中另一个转录因子Hesl基因的表达.抑制神经干细胞提前分化为神经元,使胚胎神经干细胞的数量维持在适当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通报》2007,42(11):25-25
美国科学家近日首次发现,人体免疫系统能同时激活和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的不同免疫响应。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更深入地研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9):I0014-I0014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组经长期研究后找到了神经分化的“开关”,在胚胎发育早期,可以人为地控制神经干细胞的提前分化或抑制分化,从而对胚胎神经分化过程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3):I0002-I000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吴缅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杨小鲁教授合作,在癌症代谢机制研究中取得一项新的突破性发现。即证实p73蛋白激活了癌细胞中的磷酸戊糖途径,支持了肿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1.
《生物磁学》2014,(25):I0001-I0001
近日《细胞》杂志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近代力学系教授姜洪源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通过理论建模与实验验证。提出了癌细胞在受限空间内迁移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生命世界》2005,(2):10-10
脑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信息加工和传导装置。中国科学家最近在分子水平上确定了神经细胞极性的原理,为人类在更深层次上理解脑奠定了基础,也为治疗神经损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生物学通报》2014,(8):45-45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张雁云小组在一项研究中,首次揭示了自噬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自噬》杂志。间充质干细胞(MSC)已被用于治疗重症肝病、糖尿病和神经损伤等疾病,但自噬对MSC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对疾病干预的影响等目前仍不清楚,这些均涉及到MSC治疗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14.
《生物磁学》2010,(12):I0001-I0001
最近。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些病毒会利用微RNA(MicroRNA)抑制人体免疫反应的机会,来实施攻击,导致感染甚至癌症的发生。这一发现使微RNA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新靶点,有助于找到防治癌症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15.
今年6月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段树民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有关胶质细胞突触具有可塑性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年的研究发现神经元与NG2胶质细胞之间有直接的突触联系。但这类突触的意义是什么?是否具有可塑性?产生可  相似文献   

16.
《生物磁学》2007,(9):I0014-I0014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组经长期研究后找到了神经分化的“开关”,在胚胎发育早期,可以人为地控制神经干细胞的提前分化或抑制分化,从而对胚胎神经分化过程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7.
《生物学通报》2007,42(7):13-13
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报道,科学家日前确定了一种能够控制冷敏感性的细胞受体。体内缺乏一种名为TRPM8的基因的实验室小鼠在冰上会表现得悠闲自得,这是由于它们的神经细胞不会向大脑传递寒冷的信号。在此前提下,如果将动物放置在0℃以下的环境中,它们也会无动于衷。这意味着TRPM8仅仅控制着动物对寒冷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18.
《生命科学》2005,17(6):562-562
细胞浆中有一种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细胞表面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并抑制受体的作用,这种蛋白质因而被命名为β抑制冈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β抑制因子仅仅是一个调节受体信号的细胞浆蛋白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信号抑制因子。而日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和复旦大学药理研究中心的合作研究发现了β抑制因子作为受体信使把信息传入细胞核的出人意料的新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生物学通报》2009,44(4):17-17
2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熊志奇研究组,关于神经元电活性如何决定神经元形态的工作的论文(CREB共激活因子TQRC1调控活性依赖的CREB下游基因转录和皮层神经元的树突发育》。该工作主要由博士生李帅完成。  相似文献   

20.
《生命科学》2006,18(4):346-346
人类区别于其他高等灵长类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一直是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最近,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副所长王文领导的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发现了一个人特有的年轻基因clorf37-dup。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该基因通过一种叫做逆转座的机制在人类进化枝上独立起源,不存在于黑猩猩和大猩猩等其他高等灵长类中。该基因在人类细胞中编码一个人类特有的细胞表面蛋白,在人大脑、血液等组织中表达,可能在人类某些组织的细胞间信号传递中起作用。分子证据表明clorf37-dup基因经历了强烈的自然选择作用并在各个人种中固定下来。该研究成果于2006年6月1日正式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Human Molecular Genetics(15:1870-1875)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