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甜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的耐盐性较强品种‘中山3号’和‘守田2号’及R-A高含量品种‘中山4号’和‘守田3号’为亲本配置7个杂交组合并获得杂交种子,对种子结实率和发芽率及F1代幼苗的存活率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砂培和水培方法比较了亲本及F1代扦插苗对NaCl胁迫的耐性.结果表明:品种间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均显著高于同系列品种间杂交及自交组合,其中‘守田2号’ב中山3号’杂交组合的结实率最高,为74.9%;7个杂交组合F1代的种子发芽率为63.8% ~ 89.0%,差异明显;‘守田2号’ב中山4号’杂交组合F1代幼苗存活率相对较低(79.80%),其他杂交组合F1代幼苗存活率均在93%以上.砂培条件下,用100 mmol·L-1NaCl胁迫7d,各杂交组合F1代扦插苗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随NaCl胁迫时间的延长各杂交组合F1代扦插苗的存活率均明显下降;胁迫28 d,‘守田2号’ב守田 3号’杂交组合以及‘中山3号’自交组合F1代扦插苗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水培条件下,用100、150、200和250 mmol·L-1 NaCl胁迫14 d,‘守田2号’ב中山3号’、‘中山3号’ב守田2号’和‘中山3号’ב守田3号’3个杂交组合F1代扦插苗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其耐盐亲本及其他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说明:通过杂交提高甜菊耐盐能力是可行的,而亲本的耐盐能力及亲本配置对杂交后代目标性状有较大影响;‘中山3号’ב守田2号’、‘守田2号’ב中山3号’和‘中山3号’ב守田3号’是耐盐性较强的甜菊优良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的发生与施肥关系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正> 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湖南各地的二化螟种群数量先后大量回升,除与杂交水稻和迟熟早稻的普及推广有关外,与施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氮素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亦有密切关系。笔者于1983年11月晚稻收割后,在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的“杂交晚稻规范化栽培”试验田内,进行了尿素不同施用量与二化螟的螟害率、虫口密度以及幼虫的体重、体长和越冬后幼虫羽化的雌蛾抱卵量等关系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育种的实质是配合力育种, 筛选高特殊配合力的杂交水稻组合才能选育出在生产上有实用价值的强优势组合。文章利用SSR标记检测了9个三系杂交稻亲本(5个不育系和4个恢复系)之间的遗传距离, 结合20个杂交稻组合(5×4 NCII)的产量表现, 分析了杂交水稻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 SCA)效应与产量杂种优势、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特殊配合力效应与对照优势(相关系数r1=0.5609)、平均优势(相关系数r2=0.541)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亲本遗传距离之间相关不显著, 相关系数(r=0.2143)较小。说明本研究所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能充分反映杂种优势, 选用的杂交亲本能组配出强优势组合; 而杂交亲本遗传距离的大小并不能反映特殊配合力效应, 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特殊配合力的相关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插入对水稻花粉活力和杂交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花粉活力和杂交结实率评价转基因插入对水稻品种异交潜力的影响.选用含bar、crylAb、BADHXa21等4种基因的5份转基因水稻品系研究转基因插入对转基因受体品种花粉离体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受体品种花粉离体萌发率差异显著;转基因水稻花粉离体萌发率在0.416~0.584间,与受体品种(0.004~0.574)相近;转基因品种与相应受体品种间花粉离体萌发率差异不显著.对所选配的26个人工杂交组合杂种结实调查表明,bar、crylAb基因的插入对受体品种杂交结实率影响显著,而Xa21基因的插入对受体品种杂交结实率影响较小;转基因水稻品种(花粉供体)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的杂交结实率变幅为0.056~0.13,在受体品种(花粉供体)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的杂交结实率范围(0.052~0.417)之内.本研究花粉离体萌发和杂交结实结果表明转基因的插入对水稻品种异交潜力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5.
水稻雄性不育一恢复基因的阈性状和剂量效应假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虎渠 《遗传》1990,12(5):47-48
杂交水稻不育一恢复基因的遗传行为比较复杂,现有的关于该方面研究的报道不足以解释杂交水稻不育一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本文提出杂交水稻不育一恢复基因的阑性状和剂量效应假说,其主要论点有二:(1)恢复基因只有剂量效应,没有显隐性之分,一个品种恢复力的强弱依赖于该品种携带恢复基因的剂量;(2)不育一恢复这一性状属于闻性状,是核质互作的结果,当合子中恢复基因的剂量达到某rA值时,激活了不育系细胞质的育性,因此对于某一不育系来说,其相应的恢保关系可以分为三大类:没有恢复能力的L型品种,可作为保持系;具有完全恢复能力的H型品种,可以作为恢复系;具有部分恢复能力的M型品种。根据此假说得到的推论能够解释杂交水稻不育一恢复基因的遗传行为。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早稻品种抽穗扬花期耐热性鉴定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条件和人工温室模拟极端高温胁迫下对江西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37份早稻品种进行抽穗扬花期耐热性鉴定评价。以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和结实率降低率为评价指标,对参试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组合间在自然条件和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及结实率降低率接近显著水平,说明杂交水稻组合间耐热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常规水稻品种间在自然条件和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及结实率降低率差异不显著,说明常规水稻品种间耐热性的差异较小。2013年高温胁迫下平均最高气温(41.3℃)比2012年高0.9℃的情况下,杂交水稻平均结实率比2012年降低8.9%,而常规水稻平均结实率仅降低1.72%,常规水稻平均结实率的降低幅度明显低于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品种的耐热性强于杂交水稻组合。2013年自然条件下最高气温(36.8℃)比2012年高1.3℃,但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的平均结实率反而比2012年分别高5.6%和15.0%,这可能是由于2013年自然条件下相对湿度(81.4%)比2012年高(高14.4%)所致,说明气温高于适宜的生育温度时,相对湿度的增加有助于增强水稻品种的耐热性。五丰优623、陵两优611、株两优819、株两优312等4个杂交水稻组合和湘早籼7号、嘉育948、中早35、中早25等4个常规稻品种在高温胁迫下表现为较高的结实率且结实率降低率较低,认为可作为耐高温水稻品种在水稻生产和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7.
农药等环境因素影响稻田天敌寄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更好地发挥寄生性天敌在稻田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作用,我们在溧阳县殷桥公社通过大田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了几种主要水稻害虫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希望从几种农药和不同施药时间的比较试验中,获得有关合理用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信息。 大田包括早稻(迎春早)14.5亩、中稻(杂交稻)24.4亩,后季稻(桂花糯)6亩,除用药田的不同处理外,三种类型田皆有不用药田作对照。所用农药包括(1)90%固体敌百虫,每亩2两加水100斤喷雾。(2)25%杀虫脒水剂,每亩0.5斤掺土60斤于插秧后深施土中。(3)  相似文献   

8.
拟水狼蛛在水稻与茭白田之间的转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是稻田飞虱及其它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研究表明,拟水狼蛛在水稻移栽后从茭白田大量迁入稻田,而水稻收割前后则转移回茭白田。元素标记试验显示其转移最大距离可达40 m以上。稻田附近的茭白田是拟水狼蛛的主要避难地之一。铷元素直接标记和释放可作为监测捕食性天敌在生境间转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自然发生的三倍体水稻(OryzasativaL.)材料(SAR_3)与二倍体(生47)杂交,在F2代获得了一个稳定群体。群体形态表现、农艺性状分析和微卫星标记三个方面的研究表明:该杂交F2群体确系两个亲本的杂交后代,在杂交后有重组发生并迅速纯合,因而在形态上和遗传上呈现稳定性。对水稻中出现的这种早代稳定现象的利用途径和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水稻QTL图位克隆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姜树坤  徐正进  陈温福 《遗传》2008,30(9):1121-1126
图位克隆作为基因克隆的最有效手段, 在水稻QTL克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文章通过分析近年来关于水稻QTL图位克隆的15个成功案例, 总结了水稻QTL图位克隆的几个重要特征: (1) 亲本杂交类型为种间或亚种间杂交, 双亲的目标性状差异显著; (2) 目标QTL为主效, 一般能解释大部分的表型变异; (3) 物理图距一般小于40 kb; (4)初级定位结果准确, 精细定位群体大于6 000(隐性群体不小于1 500)单株。文章还对QTL图位克隆的难点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75个杂草稻种群及其对应采样田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处理(破除休眠与不破除休眠、常温25℃与低温15℃、7 d测定和14 d测定)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的发芽率与对应采样点水稻品种的发芽率呈现极显著相关性。杂草稻破除休眠处理的发芽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不破除休眠处理。破除休眠与不破除休眠下,15℃处理的杂草稻种子发芽率均显著高于对应采样田的水稻品种,证明杂草稻相对于采样田水稻品种具有更强的耐冷性,可能进化出了新的耐冷性机制。25℃处理下杂草稻和对应水稻品种的发芽率均与纬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表明休眠性有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Dad-1是一种在动物和植物中都非常保守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PCD) 抑制基因。作者利用 FISH (荧光原位杂交)首次把单拷贝水稻Dad-1基因物理定位在水稻第2号染色体短臂的端部(Fig.2 A,B&C)。我们还分析了它在玉米基因组中的同源序列。Southern 杂交结果显示在玉米基因组中确实存在水稻Dad-1 的同源序列(Fig.1)。FISH进一步展示了三个杂交信号分别在玉米4、5号染色体长臂和9号染色体短臂上(Fig.2 D,E&F),其信号距着丝粒的百分距离(FL值)分别为 91、98和96。其杂交位点的位置与水稻Dad-1所处的相对位置是相似的,它们都处于染色体臂的端部。这表明在一定的程度上,Dad-1基因不仅在序列同源性上而且在所处的染色体位置上具有保守性。 水稻Dad-1基因在水稻中的杂交信号检出率 (38%) 高于玉米中的。这表明与玉米相比,水稻Dad-1 基因的编码序列更容易与水稻染色体杂交;它与玉米中的相应序列可能只是部分同源。  相似文献   

13.
早籼杂交水稻根系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早籼杂交水稻及其亲本三系为材料,对它们在不同生育期根系生长量和活力的动态变化、根系再生能力以及根系对~(32)P中的吸收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早籼杂交水稻根系生长量和活力、根系再生能力及对~(32)P的吸收机能等都有明显的优势。但生育后期杂交水稻根系活力下降幅度较大,需加强田间管理,防止根系早衰。近年来,杂交水稻的生理研究已取得了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通报》2006,41(4):48-48
在2005年国家主推的19个籼型超级杂交稻中有9个印水型杂交水稻,这种水稻连续创造了世界水稻最高产量纪录, 1/15hm2产达到了1 231.17 kg。印水型杂交水稻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持完成,其育成和推广,从制种产量、杂种产量和米质等方面把我国杂交水稻的生产水平总体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开创了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新时代,米质主要指标达到国际3-2级;制种产量创造并保持了我国和世界制种最高产量纪录,达到每1/15hm2440 kg;制种成本降低50%以上。从1998年至2004年,全国累计推广印水型杂交水稻24万hm2以上,增产稻谷64亿kg,创造经济效益 95亿元。该所“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项目荣获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1 什么叫两系法杂交水稻我国是世界上第 1个将杂交优势应用于水稻生产的国家。袁隆平于 196 4年开始水稻杂交优势的应用研究 ,于 1973年实现籼型三系 (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配套 ,而两系法杂交水稻中的不育系则是一种光敏型核雄性不育类型。所谓光敏型核雄性不育是指雄蕊育性对光照敏感 ,在夏季长日照下表现为雄性不育 ,在秋季短日照下雄性又可育。有研究表明 ,在短日照下光感核不育基因不表达 ,但在穗分化期的任何阶段给予长日照 ,该基因即可表达 ,只有从第 2次枝梗原始体分化期开始 ,持续给予长日照花粉才彻底败育 ,由此可见从第 2次…  相似文献   

16.
稻菜轮作对稻田褐飞虱和蜘蛛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和白云区系统调查了稻菜轮作田、水稻连作田的水稻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及其捕食性天敌蜘蛛的数量,结果表明:与水稻连作相比,花都区稻菜轮作模式总体上降低了褐飞虱数量,同期最高降低66.6%,对田间蜘蛛数量影响不明显;白云区的稻菜轮作模式也显著降低了褐飞虱的数量,同期最高降低56.3%,对蜘蛛数量的影响也不明显。稻菜轮作模式能有效降低田间褐飞虱数量,有利于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下游不同类型水稻分蘖期耐淹能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蘖期对长江下游稻作区主栽的9个水稻品种进行大田模拟没顶淹涝处理,研究淹涝胁迫对水稻植株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比较分析了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和杂交粳稻对淹水胁迫环境适应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淹水胁迫4d后,水稻株高及顶部全展3片叶长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伸长程度为杂交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的茎蘖数、绿叶数和地上部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18.0%、41.4%、13.2%,显著小于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则介于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之间,且整株死亡率显著低于常规粳稻.常规粳稻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比对照增加1.91 μmol·g-1 F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降低;杂交粳稻和杂交籼稻MDA含量分别降低2.32和2.10 μmol·g-1 FM,S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不同类型品种的减产程度差异显著,常规粳稻的产量损失率达到38.5%,显著高于杂交粳稻和杂交籼稻,杂交粳稻产量损失率仅为4.1%.长江下游水稻分蘖期的耐淹涝能力为杂交粳稻强于杂交籼稻,常规粳稻的耐淹能力最低.  相似文献   

18.
一自然发生的三倍体水稻材料与二倍体杂交,在F2代获得了一个稳定群体。群体形态表现,农艺性状分析和微卫星标记三个方面的研究表明:该杂交F2群体确系两个亲本的杂交的杂交后代。在杂交后有重组发生并迅速纯合,因而在形态上和遗传上呈现稳定性。对水稻中出现的这种早代稳定现象的利用和途径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结实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在结实期间剑叶和谷粒中的蔗糖含量的变化,穗上不同部位的结实情况,实粒率和千粒重的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实率对有机营养供应变化的反应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结实率较低主要是由于穗的中、下部尤其是稳下部出现较多的秕粒造成的;与常规水稻比较,杂交水稻在灌浆的前中期,剑叶和籽粒中的蔗糖含量高,籽粒增重快,后期则相反;穗上部和下部的结实率和千粒重皆差异大;在实粒增加过程中,千粒重与常规水稻相同时,实粒率低,在灌浆后期,实粒率对有机营养应给的变化较敏感,早、晚季及“库”“源”关系变化时,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变化幅度大。本文还对杂交水稻结实率较低和较不稳定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转bar基因水稻在杂种优势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3个美国转bar基因水稻抗除草剂品种Bengal Hu-10、Cypress PB-6和Gulfmont为父本,分别与三系、两系不育系及人工去雄恢复系杂交。考种结果发现:这3个抗性亲本所配组合杂种优势不明显。通过杂交将抗除草剂亲本中的bar基因转移到常规恢复系,已经培育出3个抗除草剂恢复系明恢63-B、测64-B和特青-B;且已选配出5个抗性杂交组合,它们能保持原组合的产量水平。还讨论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面临的问题和转bar基因水稻抗性亲本在杂种优势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