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群监测对于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长臂猿科Hylobatidae所有物种均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唯一分布的类人猿种类。本文基于近年来开展的长臂猿种群监测和调查,建立监测工作的时间线图,回顾了目前受到关注的4种长臂猿监测工作的开展、持续时间及其保护成效,分析了科研工作对于长臂猿保护的重要辅助作用,为未来长臂猿监测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话说长臂猿     
由灵长类远祖演化来的现生猿类,共有四种: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这里要说的是其中最小的一种——长臂猿。顾名思义,长臂猿的胳臂很长,它如直立着拾东西,不须弯腰,其长可知。由于胳臂比腿长,走起路来,胳臂不得不向两侧伸展,手掌下垂,摇摇晃晃,怪难看的。然  相似文献   

3.
<正>【云山保护简介】云山保护,全称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心,是一个专注于抢救性地研究和保护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民间公益组织。在中国生活的众多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接近的是长臂猿。中山大学的范朋飞教授团队用近十年的时间收集资料,向世界证明天行长臂猿的独立分类学地位,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种由中国人命名的类人猿。  相似文献   

4.
日移动距离是反映动物觅食努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相关研究有助于了解动物对生境的适应策略,对濒危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是一种极度濒危的树栖小型类人猿,主要生活在一夫二妻制的群体中,平均群体大小6.3只,目前对于该物种的日移动距离仍然缺乏足够的科学研究.我们以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  相似文献   

5.
长臂猿是唯一分布于我国的类人猿,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分布变化最明显、灭绝最快的灵长类之一。然而,关于长臂猿在历史上的分布变化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的研究比较有限,本文根据古文献记载,梳理了从明朝直到现在长臂猿在我国的分布变化,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臂猿的分布除了呈从东北向西南退缩的趋势之外,也围绕着各个主要分布区的中心地带向内收缩直至消失,现存的分布区仅剩下西南边陲与海南岛西北部。从遍布大半个中国内地缩减到只剩西南边陲,这种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人类影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坝王岭长臂猿自然保护区植被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坝王岭长臂猿自然保护区植被以热带山地雨林为主,在沟谷地形环境中分布着更具雨林特色的块状热带山地沟谷雨林。在海拔较高的山脊山峰处,局部分布有山地苔藓林或山顶矮林。本文通过植被类型的划分、群落分析,讨论了森林群落的分布、环境条件、外貌结构、种类组成等特点,初步调查记述了长臂猿行为与森林植被的关系。 保护区内仍属保存较好的原生植被,优良的森林环境为长臂猿的生息繁衍提供了条件,组成了一个独特的热带山地生态系统。该区是我国目前唯一的类人猿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区森林群落的研究,不仅对植被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而且对长臂猿的保护和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作为植物群落生态学与高级灵长类行为生态学结合研究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7.
黑长臂猿月经周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臂猿与其它类人猿和人类一样具有明显的月经周期,研究它的月经规律,将为生殖生理学、内分泌学和计划生育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我园饲养的二号雌性黑长臂猿Hylobates ccncolor ccncolor于1975年10月购自绿春县,估计当时年龄约1.5岁,至1981年3月约7岁,体重约10—12公斤,体毛颜色由黑色逐渐变为幼体时的浅黄色。从1981年5月13日第一次月经来潮起,至1986年5月9日止连续观察了五年,共记录到72次行经(71个月经周期,从初潮至第二次行经为一个周期,所以行经次数为72次,而月经周期只有71个)。现将观察结果振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野外研究最少的长臂猿种类之一。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只了解其种群数量、种群结构、栖息地和有关于其食物种类的极少量信息。对于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的海南长臂猿,在长达4年的野外研究中,主要采用扫描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观察到了4次海南长臂猿的合群现象,并发现了现存的两群海南长臂猿之间的合群行为不同于其他长臂猿,如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的合群行为。在海南长臂猿的合群行为中,只观察到了雌雄性成年个体和雄性亚成体以及青年雄性个体之间的鸣叫和追逐行为,而没有发现像白掌长臂猿样的两群体成员间的玩耍和理毛行为,更没有偷情行为和白掌长臂猿那样致命的激烈打斗行为的存在,即只存在着鸣叫行为和竞争性行为。两群体的雌性成年母猿根本就不参与到追逐行为中,它们只是在相距合群行为发生地点20—30m处休息和观望。同时,海南长臂猿相遇的持续时间也不像其他种类的长臂猿那样长,只有24—51min。另外,也没有发生打斗行为。对于海南长臂猿雌雄性成年个体在群体相遇时的行为,我们认为是它们对其领域的保护,而未成年个体则是通过参与这种追逐方式学习如何保护自己今后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南非发现德里默伦类人猿遗址化石搜寻者发现了一猿人遗骸的坑穴,这可能会使人清楚地了解100万年以前,地球上的非洲南部和东部直立行走的类人猿之间的联系。这一遗址是50年来南非最重要的发现,研究进化的专家希望这能大大有助于他们了解人类出现以前的猿人,特别是...  相似文献   

10.
黑长臂猿的群体大小及组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黑长臂猿(Hylobatesconcolor)是长臂猿科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对其野外行为生态习性近年来已有所报道,但意见不一。本文根据近两年的野外观察,认为黑长臂猿的群体大小为4.3±1.0只,(范围3—6,n=7),群体组成为1成年雄性,1—2成年雌性,1—3后代个体,群体之大小除与其本身的特点有关外,还与其赖以生存的生境条件好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白颊长臂猿(Hylobatesleucogenys)自Ogilby(1840)以泰国标本订名后,曾被视为独立种(Elliot,1912;Allen,1938)。1951年,Ellerman&Morrison-Scott将其合并为黑长臂猿的一个亚种,马世来、王应祥(1986)将H.leucogenus与H.concolor进行详细比较后,又将白颊长臂猿分为独立种。白颊长臂猿在西双版纳的分布,早在六十年代就有记载(寿振黄1959;高耀亭1962),但就其资源的数量问题,直到1983—1984年才开展全面考察,为保护濒危动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栖息环境白颊长臂猿在我国分布于东经101°06′—10l°50′,北纬20°07′—22°09′的热带阔叶林间。…  相似文献   

12.
高海拔栖息地中灵长类动物的行为适应一直以来都是灵长类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同物种在不同栖息地的行为差异也成为近年的热点问题。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长臂猿科动物中种群数量最大的物种,滇中哀牢山、无量山是该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哀牢山和无量山的西黑冠长臂猿栖息地存在显著差异,且其社会组织不同。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在哀牢山高海拔栖息地中一个一夫一妻长臂猿群体的活动时间分配和食性季节性变化。2014—2015年,采用3 min间隔瞬时扫描法记录了长臂猿的行为和食性,468 h的行为数据结果表明,移动行为比例最高38.1%,其次是休息行为36.4%,取食行为23.3%,最少为鸣叫行为1.9%和其他行为1.3%。3 784次取食行为可辨识食物类型,总体上叶类食物占41.1%,其次是果实类食物33.3%,花类食物21.0%,附生植物3.9%,其他食物0.6%。长臂猿的时间分配和食性在雨季和旱季均具有显著差异,在低温旱季,长臂猿增加休息时间,减少移动时间,提高叶类和花类食物的取食比例;在高温雨季,长臂猿增加移动时间,减少休息时间和取食时间,取食更...  相似文献   

13.
高黎贡山赧亢白眉长臂猿春季栖息地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6年3月24日—5月6日,在高黎贡山赧亢片区共设置利用样地与可利用样地各30个,跟踪观察白眉长臂猿栖息地利用行为。定性因子分析表明,白眉长臂猿偏爱在东坡(Ei=0.344)活动,可能与其能提供避风的温暖微生境有关;偏爱栓皮栎(Ei=0.455)和拟樱叶柃(Ei=0.068)等乔木,可能是由于这些树种的树冠面积大,可为白眉长臂猿提供连续的移动路线和大的活动空间。定量因子分析表明,利用和可利用样地中共有12个因子(坡度,乔木和竹平均高度,乔木平均胸围,乔木和灌木盖度,乔木、竹和藤本密度,距水源、道路和草果地距离)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白眉长臂猿对栖境的空间结构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坡度、乔木平均胸围、竹密度、距水源距离和乔木平均高度是判别利用和可利用样地的关键因子,即为影响其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判别正确率为98.3%。作为树栖灵长类,具有一定基面积的连续乔木[高度(14.14±3.19)m,胸围(90.72±26.12)cm]树冠层是白眉长臂猿的适宜生境;较大的坡度(39.98±8.10°)减少了来自地面的干扰;而竹林是白眉长臂猿春季重要的取食地。  相似文献   

14.
长臂猿牙齿化石是罕见的,最初的记录是十九世纪末,李代克(Lydekker)曾记载在婆罗洲发现的长臂猿化石牙齿 P_4—M_3,后来何尤(Hooijer)又记述了尼亚大洞(Great Cave of Niah)发现的长臂猿牙齿;在同一文中,对李氏所述的材料订正为一种叶猴(Presbytis sp.)。我国的长臂猿化石也很少,只限于四川万县盐井沟出土的一段下颌,其上带有两个臼齿。本文记述的标本是一颗  相似文献   

15.
中国长臂猿科动物的分类和保护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朋飞 《兽类学报》2012,32(3):248-258
根据最新的长臂猿科分类系统和近年来开展的多次长臂猿调查,本文对我国长臂猿科的分类和保护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综述,将为以后中国长臂猿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长臂猿科(Hylobatidae) 分为4 个属(Nomascus,Symphalangus,Hylobates, Hoolock ) 17 个种,其中我国分布有3 属6 种: 西黑冠长臂猿(N. concolor)、东黑冠长臂猿(N. nasutus)、海南长臂猿(N.hainanus)、北白颊长臂猿(N. leucogenys)、东白眉长臂猿(Hoolock leuconedys)和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长臂猿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猎杀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长臂猿仅分布于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我国长臂猿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可能已经从中国消失;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的数量都不足30 只,接近灭绝边缘;东白眉长臂猿的数量不足200 只;即使是数量最多的西黑冠长臂猿,其数量也仅有1 000 至1 300 只。严格执法、意识教育、科普宣传、长期的科学研究将有利于我国的长臂猿保护。  相似文献   

16.
正"全球范围内,目前仅发现中国云南盈江县境内的傈僳族居民与东白眉长臂猿这一物种特别友好。虽然这个民族是个公认的捕猎高手,可他们的祖先为其留下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传统习俗,就是不许猎杀长臂猿。这个民族认为白眉长臂猿是神猴,这种习俗在全中国乃至全球分布有长臂猿的地方是独一无二的。"FFI中国灵长类项目负责人蒙秉波说,"一个地方的保护物种种群数量能不能增长,和偷猎盗采情  相似文献   

17.
高黎贡山大塘白眉长臂猿春季栖息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月9日~4月6日,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大塘片区调查白眉长臂猿生境利用行为.设置利用和可利用样地各30个.对定性因子的检验和Bonferroni置信区间分析表明,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偏爱在东坡 (阳坡) 和中下坡位活动.定量因子分析表明,利用和可利用样地中共有5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 (坡度、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灌木平均高度和藤本密度).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坡度和藤本密度为影响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对地理空间的选择反应了避风和趋向阳光的需求.在大塘,白眉长臂猿适宜栖息的植被有较高的均匀性.白眉长臂猿对高大乔木具有依赖性和选择偏好,对林下竹灌层的选择不高与植被分布均匀和人为干扰强度较小有关.藤本植物是白眉长臂猿在乔灌层之间活动的主要交通媒介和连接纽带.  相似文献   

18.
中国长臂猿的分布(英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南部分布着3种长臂猿,它们是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白掌长臂猿(H.lar)和黑冠长臂猿(H.concolor)。黑冠长臂猿在我国境内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H.c.concolor),白颊亚种(H.c.leucogenys)和海南亚种(H.c.hainanus)。这些种类目前只分布在云南和广东的海南岛,但在五十年代初也生活在广西的西南部。这些地区是长臂猿属分布区的东北边界。 同它们在中南半岛的地理特征相一致,中国的3种长臂猿的分布区不相重迭,以两条大江为界。白眉长臂猿栖居在云南怒江以西,白掌长臂猿生活在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地带,黑冠长臂猿占据澜沧江以东。但是有一处,即黑冠长臂猿的云南保山瓦窑分布点例外,该地的标本收藏在动物研究所。 对于黑冠长臂猿海南亚种的文献记述存在不确切之处。现有较多的标本表明,海南亚种的雌性个体头冠部具有界限明显的黑色大斑块;成年雌性个体背毛呈浅棕灰色或较鲜亮的赭黄色;背中部毛较长,在40—75毫米之间。 我们所研究的标本收藏在以下单位: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芝加哥福地自然历史博物馆,复旦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州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动物园(活体),中山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9.
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滇中哀牢山是其重要分布区之一.哀牢山地处三州(市)六县(市),其中新平辖区是至今尚未全面开展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与分布调查的地区.2009年11月—2010年1月,结合2007年和2009年对具有狩猎、放牧、林下资源采集经历的社区人员进行的访问调查,采用鸣声记数法对辖区内可能分布有长臂猿的区域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滇中哀牢山新平县辖区内分布有西黑冠长臂猿124群,其中85群栖息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与其接壤的国有林内、30群栖息于县级自然保护区,9群栖息于自然保护区与国有林外的集体林中.可见,滇中哀牢山新平县辖区是迄今为止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对西黑冠长臂猿保护具重要意义.但西黑冠长臂猿在该区域也呈现出斑块状集中分布的格局,以及种群分布密度和海拔梯度分布出现北高南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跳蝽科三中国新记录种(半翅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跳蝽科三个中国新记录种。所采用的量度单位均为毫米。黄边跳蝽Saldula hasegawai Cobben 1985(图1) 体小至中型,黑褐色,长4.0,宽1.8();长3.1—3.4,宽1.6()。头部具雕刻状粗刻点,复眼表面有稀疏的半直立黑色长毛,头顶及额区分布有约20多根直立的黑色长刚毛,唇基各骨片褐黄色或黄色,喙伸达后足基节之间,触角第Ⅰ第Ⅱ节亮褐色,半透明,第Ⅲ、Ⅳ节黑褐色,各节均具直立的褐色长刚毛,长度比为3.5:7:5.5:5.5。前胸背板具强光泽,被稍密的银白色亮毛和直立的黑色长刚毛,侧缘呈波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