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豆乳清中蛋白质和异黄酮的超滤分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乐刚  张永忠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0):1993-1995
研究了用超滤技术分离大豆乳清中的蛋白质和异黄酮的工艺条件. 结果表明,大豆乳清在超滤之前要进行预处理以减轻膜污染;通过2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预处理工艺:按大豆乳清中固形物含量的5%,向其中加入CaCl2,并在85 ℃下加热15 min,在此条件下,蛋白质的沉淀率为49.8%,异黄酮的保留率为90.4%;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比较合适的超滤条件:选择切割分子量(MWCO)为10000的聚醚砜膜,超滤压力选择51~68 kPa,超滤温度选择30 ℃~40 ℃.在此条件下,大豆乳清中蛋白质的截留率为83.9%,而异黄酮的截留率为7.6%.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米糠蛋白的利用价值及应用意义,本研究拟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以米糠蛋白为乳化剂的β-胡萝卜素纳米乳液,本研究采用响应面优化法获取了米糠蛋白纳米乳液超声乳化制备工艺:超声温度50℃,超声功率490 W,超声时间280 s和米糠蛋白浓度4.5%,在此条件下米糠蛋白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190 nm,乳化产率为88.1%,兼具较强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将为新型功能性食品、纳米食品的开发提供技术途径及研发思路。  相似文献   

3.
亚麻籽蛋白(flaxseed protein isolate,FPI)作为植物来源的优质蛋白,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本研究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得到蛋白质含量为90.8%的亚麻籽蛋白,分析不同超声乳化条件(40%功率,超声有效时间2、6、12、18、24、30 min)对含有大豆油的两种不同浓度(0.5%、1.0%,w/w)的亚麻籽蛋白稳定乳液的理化性质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发现在超声乳化30 min后乳液具有较小液滴尺寸,乳液的绝对Zeta(ζ) 电位值最高,显示出最佳的粘弹性。同时,相比低浓度蛋白乳液,高浓度蛋白稳定乳液显示出良好的液滴尺寸分布特征和更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超声乳化处理30 min可明显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及凝胶性。  相似文献   

4.
葡萄皮中粗蛋白提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葡萄饮料厂生产的废料葡萄皮提取粗蛋白,并对影响粗蛋白提取率的几个因素进行了研究。这些因素包括提取溶剂的选择、提取剂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并设计正交实验选取最佳提取条件,即:以NaOH溶液为提取剂,NaOH浓度为0.8 mol·L-1,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为80min。提取得到的粗蛋白中蛋白质质量分数为71.38%。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溶液粘度,判断超声波降解紫球藻(Porphyridium cruentumi)胞外多糖的效果。运用均匀设计对超声波降解紫球藻胞外多糖的影响因素(处理振幅、时间、脉冲)进行优化,获得超声波处理的最佳条件:振幅39%、处理时间245s和脉冲9.5s。在最佳条件下,胞外多糖的粘度为2.98mm2/s,与预测值一致。采用DPS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二次多项式分析与拟合,并对模型和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建立了以胞外多糖粘度为目标的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二次旋转正交法优化提取板栗壳斗中多酚类抗氧化剂,本文用板栗壳为原材料,采用传统水液溶解和加热提取的工艺,以单因素的结果设计二次旋转正交实验,以总多酚提取率为评定对象,得出板栗壳中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产品进行了抗氧化测试和光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板栗壳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7%,提取温度85℃,提取时间45 min。在该条件下,板栗壳多酚的最佳提取率为5.44%。当多酚浓度为1 mg/m L时,产品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8.15%。产品的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均符合多酚类物质的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7.
氢氧化钠法提取虾壳蛋白最佳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蛋白质的盐析原理对虾壳蛋白进行分离.先分别以氢氧化钠的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作为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据此结果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分析,确定出提取龙虾壳蛋白质的最佳实验条件为:反应温度100℃、氢氧化钠浓度10%、反应时间4 h,继而在此条件下检验出所提取的蛋白质的纯度为77.38%.  相似文献   

8.
响应面法优化黑根霉胞外多糖脱蛋白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方法,以蛋白质脱除率和综合指数为指标,考察木瓜蛋白酶浓度、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黑根霉胞外多糖酶-Sevag法脱蛋白工艺的影响。经过响应面实验优化,确定最优条件为木瓜蛋白酶浓度425 U/mL、酶解温度62℃、酶解时间90 min,经三次重复实验验证,蛋白质脱除率与综合指数均值分别为54.08%和2.07。  相似文献   

9.
褐变蚕蛹分离蛋白脱色与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褐变蚕蛹分离蛋白脱色方法及其酸酐、硫酸锆改性。用酸性乙酸酐法处理蚕蛹分离蛋白质 ,可获得白色脱色物 ,其最佳条件是 ,蚕蛹分离蛋白∶乙酸酐∶H2 O2 =1∶1.2 5∶1.5、温度≥ 80℃、时间≥ 30min。过氧乙酸的作用可能是使参与褐变的赖氨酸ε 氨基重新游离并断开胱氨酸之间的二硫键。乙酸酐或顺丁烯二酸酐修饰赖氨酸ε 氨基的最适条件是 :脱色蛋白∶乙酸酐 (或顺丁烯二酸酐 ) =1∶0 .3(或 0 4 )、pH 9.0~ 9.5、温度≤ 4 5℃、时间 6 0min。硫酸锆修饰氨基和羧基的最适条件是 :脱色蛋白∶硫酸锆 =1∶0 .0 4、pH≤ 3.0、温度≥ 80℃、时间 10min。脱色蛋白经过乙酸酐或顺丁烯二酸酐、硫酸锆修饰 ,其白色可稳定 ,在pH 2~ 12及 80℃条件下均不变色。在碱性条件下 ,H2 O2 可部分氧化蚕蛹分离蛋白褐色 ,获得乳黄色脱色物 ,其最适条件是 ,蚕蛹蛋白∶H2 O2 =1∶1.5、pH 9.0~ 9.5、温度≥ 80℃、时间≥30min。蚕蛹蛋白褐变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其赖氨酸ε 氨基与氨基葡萄糖在碱性加热条件下发生Marl laid反应所致。此外 ,蛋白质中游离α 氨基、谷氨酸γ 羧基及天门冬氨酸β 羧基可能也参与了褐变反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葡萄饮料厂生产的废料葡萄皮提取粗蛋白,并对影响粗蛋白提取率的几个因素进行了研究。这些因素包括提取溶剂的选择、提取剂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并设计正交实验选取最佳提取条件,即:以NaOH溶液为提取剂,NaOH浓度为0.8mo1.L^-1~,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为80min。提取得到的粗蛋白中蛋白质质量分数为71.38%。  相似文献   

11.
以大黄酸含量为参考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硫酸浓度(A)、液料比(B)、提取加热时间(C)、提取加热温度(D)对大黄中大黄酸提取量的影响,并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大黄中大黄酸提取工艺的主次因素为:加热温度D>加热时间C>硫酸浓度A>液料比B,大黄中大黄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5%硫酸、5∶1液料比、55℃加热回流2.5 h。此法操作性强,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开发大黄中泻下有效部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低糖褐色乳酸菌饮品的稳定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可溶性大豆多糖和高脂果胶配比、H+浓度指数(pH值)以及蛋白质质量分数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Box-Behnken方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对实验结果进行二次回归分析,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pH 3.71、蛋白质质量分数1.02%、可溶性大豆多糖和高脂果胶复配质量比例1.93∶1、总添加量0.4%,该条件下,沉淀率为2.51%。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青橄榄为原料研究提取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与条件,建立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醇提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浸提溶剂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等三个因素对青橄榄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效率的影响,同时采用不同显色方法及紫外、红外测定其性质。结果: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L9(34),得三因素中乙醇浓度的影响最大,并初步判断了提取物的性质。结论:青橄榄中黄酮类化合物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0%,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120min,提取率达19.87mg/g。另外初步判断提取物中可能含有查尔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818-826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从黑皱鳃金龟中提取甲壳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和柠檬酸溶液依次对黑皱鳃金龟干粉进行处理后,用紫外吸收法和干法灰化法分别测定提取物中残余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以检验脱除效果,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甲壳素样品,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酸碱法提取甲壳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8%、固液比1∶10、温度85℃、时间4 h,柠檬酸浓度1.6 g/L、时间25 h、固液比1∶12、室温,对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得到的甲壳素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检测并计算其得率为24.82%。  相似文献   

15.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地衣芽胞杆菌产碱性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分别从酶浓度、pH值、反应温度和水解时间等因素来研究水解效果,在50℃,pH 10,酶浓度100 U/mL,水解2 h时水解效果最好,水解度达到31.45%。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取和利用辣木籽蛋白质,本文通过水酶法优化其提取条件,并探讨其功能性质。以辣木籽为原材料,以蛋白质提取率为指标,首先确定了最佳使用酶为Alcalase碱性蛋白酶,再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料液比、时间、温度、酶添加量和pH等因素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水酶法提取辣木籽蛋白质的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使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在料液比为1∶10,酶添加量为4.5%,pH为9.0,温度为60℃,时间为4.5 h,此时辣木籽蛋白质的提取率最高为68.23%。在pH为10、温度为55℃时辣木籽蛋白质的氮溶解指数最高;辣木籽蛋白质持水性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在温度为40℃时持水性最好;在温度为55℃时,辣木籽分离蛋白的吸油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黑果枸杞花色苷的提取效率以及颜色稳定性,采用高效溶剂萃取法进行提取,考察静态萃取温度、乙醇浓度、静态萃取时间、静态萃取压力和循环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对提取的花色苷溶液进行颜色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48℃,乙醇浓度60%,提取时间4 min,静态萃取压力8 MPa,循环2次,在此条件下,花色苷的提取得率为1.989%;保存温度为4℃、pH值为2.5时,黑果枸杞花色苷溶液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艾叶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艾叶油微胶囊,研究乳化时间、乳化转速、凝聚温度、凝聚转速等因素对艾叶油微胶囊成型性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工艺;采用热重法评价艾叶油微胶囊的缓释性和稳定性。结果:艾叶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为乳化时间20 min、乳化转速1 500 r·min-1、凝聚温度45℃、凝聚转速300 r·min-1,按此工艺制备得到的艾叶油微胶囊大小均匀、形状规则、不粘连。结论: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艾叶油微胶囊,工艺稳定、产品成型性好,具有良好的缓释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白蜡虫卵蛋白酶解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目对白蜡虫(Ericerus pela)卵蛋白的酶解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木瓜蛋白酶为适宜的水解用酶,最佳用量为1.5%;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50℃,酶解pH值9.0,酶解时间24 h,原料与水比例为1∶20;试验结果还表明原料在酶解前经过预处理,蛋白水解率可提高20.7%,预处理条件为原料在20倍的1 mol/L盐酸溶液中,80℃恒温加热30 min;在确定的最佳条件下对白蜡虫卵进行预处理和酶解,蛋白水解率可达58.4%。  相似文献   

20.
响应面法优化黑水虻幼虫蛋白质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幼虫蛋白质进行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选择最优提取方法,并确定其最优工艺参数,为黑水虻幼虫蛋白提取与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黑水虻幼虫为原料,分别采用碱提法、酶提法、盐提法和Tris-HCl缓冲液提法对黑水虻幼虫蛋白质进行提取,并比较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确定NaOH质量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4个因素的较优水平。在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按照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提取黑水虻幼虫蛋白质的4种方法中碱提法的提取率最高,最佳提取条件为:NaOH质量浓度2.44 g/100mL,液料比22 mL/g,提取温度53℃,提取时间2 h。提取率验证试验结果为88.49%,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28%。【结论】响应面模型拟合度高,优化出的最佳提取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