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布渣叶中三萜和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从布渣叶(Microcos paniculata L.)的叶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无羁萜(1)、阿江榄仁树葡糖苷Ⅱ(2)、山柰酚-3-O-β-D-[3,6-二(对羟基桂皮酰)]-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4)、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5)、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6)、牡荆苷(7)、佛来心苷(8)、异佛来心苷(9)、异牡荆苷(10).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布渣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见血封喉树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Pers.)Lesch.)树叶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其结构为:(3S,5R,6S,7E,9R)-3,6-dihydroxy-5,6-dihydro-β-ionol(1)、(5R)-4,5-二氢布卢门醇A(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4)、山柰甲黄素-3-O-β-D-葡萄糖苷(5)和环氧松柏醇(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采用硅胶色谱柱层析、聚酰胺色谱柱层析、制备薄层色谱及其它分离手段从香樟叶(Cinnamomum camphora Leaves)70%乙醇提取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l-细辛脂素(2)、(8R,8'R)-3,3',4,4'-四甲氧基-9-氧代-8-8',9-O-9'-木脂素(3)、槲皮素-3-Ο-β-D-葡萄糖苷(4)、山奈酚-3-O-β-芸香糖苷(5)、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6)、槲皮素3-Ο-α-L-鼠李糖苷(7)、芦丁(8)、异鼠李素-3-O-β-芸香糖苷(9)。其中化合物1,2,6和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的药理活性化学基础,从其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7S,8R)-蛇菰脂醛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4β,10α-香木兰烷二醇(2)、原儿茶酸(3)、3′-甲氧基-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芸香糖苷(7)和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8)。这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幌伞枫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星宿菜(Lysimachia fortunei Maxim.)的化学成分,利用溶剂萃取和色谱分离手段,从星宿菜全草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5个黄酮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及与文献数据对照,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异鼠李素-3-O-(6-香豆酸酯)-β-D-葡萄糖苷(2)、山奈酚-3-O-β-D-半乳糖苷(3)、金丝桃苷(4)和山奈酚-3-O-[6-(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酯)]-β-D-葡萄糖苷(5),其中化合物2和5为首次从珍珠菜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6.
利用色谱分离方法与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叶下珠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4"-O-乙酰基)-O-α-L-鼠李糖-7-O-α-L-鼠李糖苷(1)、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芸香甙(5)、槲皮素(6)、山柰酚(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木犀草素(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0)、蒙花苷(11)、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12)、柚皮苷(13)、橙皮苷(14)。除5~7外的所有化合物均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6、9和10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所有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枸骨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剂提取和柱层析色谱分离,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枸骨叶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羽扇豆醇(1)、3,28-乌苏酸二醇(2)、熊果酸(3)、异鼠李黄素(4)、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5)、地榆苷Ⅰ(6)、槲皮苷-3-O-β-D-葡萄糖苷(7)、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8)、冬青苷Ⅱ(9).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同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9的13CNMR数据.  相似文献   

8.
从黄海棠植物中共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并运用质谱、1H NMR和13C NMR等波谱方法将他们的结构鉴定为9,9'-O-di-(E)-feruloyl-(-)-secoisolariciresinol(1),山奈酚(2),槲皮素(3),金丝桃苷(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奈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6),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7),原儿茶酸(8),1,7-二羟基-9-氧杂蒽酮(9),对香豆酸(10),对羟基苯甲酸(11),山奈素-3-O-(6"-O-巴豆酰)-β-D-葡萄糖苷(12),1,3,6,7-四羟基-9-氧杂蒽酮(13),没食子酸(14)和β-谷甾醇(15)。其中化合物1、4和6~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3个托桂型芍药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HPLC-DAD)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二级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2)鉴定黄色内瓣中黄酮醇及其糖苷类化合物组成,并对其峰面积进行分析。共鉴定出11种黄酮醇及其糖苷类化合物(槲皮素-3,7-O-二葡萄糖苷、山奈酚-3,7-O-二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7-O-二葡萄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6″-没食子酸酯、槲皮素-3-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山奈酚-3-O-葡萄糖苷-7-O-鼠李糖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葡萄糖苷-6″-没食子酸酯、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和山奈酚)。其中,10种成分在3个品种中均被检测出,只有槲皮素-3-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在‘向阳奇花’中未检测到,除了山奈酚-3-O-葡萄糖苷-7-O-鼠李糖苷以外,其他成分的峰面积在3个品种黄色内瓣中的差异性较大。本研究为托桂型芍药品种中黄色内瓣的形成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黄酮类物质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制备液相等方法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IR、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手段鉴定为(+)-松脂素(1)、连翘苷(2)、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5)、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大黄酚(7)、大黄素(8)、大黄素甲醚(9)、芦荟大黄素(10)、芦荟大黄素乙酸酯(1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五福花苷酸(14)、没食子酸(15)、苯甲酸(16)和β-谷甾醇(17)。本研究首次通过系统化学分离、鉴定手段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鉴定17个化合物,为阐明连花清瘟胶囊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制备液相等方法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IR、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手段鉴定为(+)-松脂素(1)、连翘苷(2)、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5)、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大黄酚(7)、大黄素(8)、大黄素甲醚(9)、芦荟大黄素(10)、芦荟大黄素乙酸酯(1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五福花苷酸(14)、没食子酸(15)、苯甲酸(16)和β-谷甾醇(17)。本研究首次通过系统化学分离、鉴定手段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鉴定17个化合物,为阐明连花清瘟胶囊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2.
从红花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异光黄素(1)、(2S)-4',5,6,7-四羟基二氢黄酮-6-O-β-D-葡萄糖苷(2)、新红花苷(3)、山柰酚(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6)、6-羟基山柰酚(7)、6-羟基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9)、对羟基苯甲酸(10)、对羟基桂皮酸(11)、尿嘧啶(12)、腺嘌呤(13)、β-谷甾醇(14),其中化合物1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TLC-DPPH生物自显影法筛选单体化合物及红花醇提物各萃取部位的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及化合物4、9、11具有明显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法兰地品种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新鲜果实的乙醇提取物中获得1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1)、没食子酸乙酯(2)、鞣花酸3-O-α-L-鼠李糖苷(3)、苄基β-D-葡萄糖苷(4)、淫羊藿次苷F2(5)、苄基6-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葡萄糖苷(6)、苯乙基6-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葡萄糖苷(7)、反式肉桂酰基β-D-葡萄糖苷(8)、顺式肉桂酰基β-D-葡萄糖苷(9)、反式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0)、顺式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1)、反式阿魏酰基β-D-葡萄糖苷(12)、山柰酚(13)、反式椴树苷(14)、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15)、槲皮素(1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7)、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8)和根皮苷(19),化合物1~12为芳香类,其余为黄酮类。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法兰地品种中报道,化合物4~9为首次从草莓中获得。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HPLC等色谱技术对蒲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从其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并鉴定了26个化合物,分别为:柚皮素(1)、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2)、槲皮素-3-O-新橙皮糖苷(3)、槲皮素-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4)、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5)、香蒲新苷(6)、山柰酚-3-O-新橙皮糖苷(7)、山柰酚-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8)、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9)、stigmastan-3,6-dione(10)、胡萝卜苷-6'-棕榈酸酯(11)、胡萝卜苷-6'-二十烷酸酯(12)、尿囊素(13)、6-氨基嘌呤(14)、次黄嘌呤(15)、尿嘧啶(16)、硬脂酸(17)、十二烷酸(18)、香草酸(19)、二十九烷二醇-6,8(20)、二十九烷二醇-6,10(21)、二十九烷二醇-6,21(22)、二十六烷醇-1(23)、十六烷醇-1(24)、二十五烷(25)、单棕榈酸甘油酯(26)。其中,化合物11、12、13、18、23、2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圆齿野鸦椿(Euscaphis konishii Hayata)果皮提取物对瓜果霉腐菌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依据生物活性追踪法,并结合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与波谱鉴定手段从活性部位中分离鉴定18个化合物,分别为(7S,8R)-二氢脱氢二松柏醇9-O-D-吡喃葡萄糖苷(1)、楝叶吴萸素B(2)、(7R,8R)-threo-7,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illiciumlignan B(4)、异鼠李素(5)、山奈酚(6)、槲皮素(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9)、夏佛托苷(10)、木樨草素-6-C-β-D-葡萄糖苷-8-C-α-吡喃阿拉伯糖苷(11)、对羟基苯甲醛(12)、香草酸(13)、[R-(R~*,R~*)]-(1R)-3-[(4R)-4-羟基-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1-甲基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4)、(3E)-4-[(3R,4R,5R)-4-(β-D-吡喃葡糖氧基)-3,5-二羟基-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3-丁烯-2-酮(15)、长春花苷(16)、1-(4-乙基苯基)-1,2-乙二醇(17)、黑麦草内酯(18)。其中,除化合物6~8和12~13外,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化合物1、9、10、11对瓜果霉腐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_(50)在56.06~123.94μM之间。其中,化合物9对瓜果霉腐菌菌丝抑制的EC_(50)值为56.06μM,与阳性对照药丁子香酚活性相当。本研究首次发现圆齿野鸦椿果皮提取物对瓜果霉腐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说明了黄酮碳苷类化合物是该植物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16.
葫芦茶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研究葫芦茶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葫芦茶地上部分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2)、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4)、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5)、山柰酚-3-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8)、芦丁(9)、间苯三酚-O-β-D-葡萄糖苷(10)、对羟基桂皮酸(11)、RoseosideⅡ(12)、儿茶素(13)。其中化合物2、4、5、6、8、9、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从北美盐角草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运用波谱手段分别鉴定为东莨菪内酯(1),杜松脑(2),金丝桃苷(3),槲皮素(4),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5)和β-谷甾醇(6)。其中,化合物1和2为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4和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8.
藏药黑蕊虎耳草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黑蕊虎耳草(Saxifraga melanocentra)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与有关对照品比较,将其结构鉴定为山奈酚(1),槲皮素(2),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黄芪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山奈酚-3-O-芦丁糖苷(5),芦丁(6),2″-O-没食子酰芦丁(7),岩白菜素(8),没食子酸(9)和没食子酸甲酯(10),除化合物2、6、8和10外,其余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虎耳草属植物中得到。这些成分的鉴定为该植物的药效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色谱法从黑果枸杞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4-pcumaroyl-α-L-rhamnosyl-(1→6)-β-D-glucose(1)、4-p-cumaroyl-α-L-rhamnosyl-(1→6)-α-D-glucose(2)、isosalipurposide(3)、咖啡酸乙酯(4)、trans-ferulic acid(5)、槲皮素3-O-β-D-芸香糖苷(6)、山柰酚-3-O-芸香糖苷(7)、水仙苷(8)、kaempferol 3-rutinoside-4'-glucoside(9)、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10)、蛇葡萄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helichrysin A(12)、柚皮素(13)、槲皮素(14)、东莨菪亭(15)、evofolin B(16)、(+)-isolariciresinol(17)、methyl-2,4-dihydroxy-5-methoxybenzoate(18)、3-甲氧基没食子酸(19)、4-acetyl-2,6-dimethoxyphenol(20)、香草乙酮(21)和苯甲酸甲酯(22)。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9、11、12和16~19均为首次从本属中被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研究槐角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骨质疏松作用。利用硅胶柱、ODS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槐角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槐角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染料木素(1)、山萘酚(2)、鸢尾苷(3)、芒柄花苷(4)、α-鼠李异洋槐素(5)、鹰嘴豆芽素A-7-O-β-D-葡萄糖苷(6)、南酸枣苷(7)、thevetiaflavon(8)、香豌豆酚-7-O-β-D-葡萄糖苷(9)、山萘酚-7-O-β-D-葡萄糖苷(10)、槲皮苷(11)、山萘酚-3-O-β-D-槐糖苷(12)、染料木素-7,4'-双葡萄糖苷(13)、槲皮素-3-O-β-D-槐糖苷(14)、山萘酚-3-O-β-D-槐糖-7-O-α-L-鼠李糖苷(15)。其中化合物6~12、1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8、10、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了抗骨质疏松体外药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除化合物7和15以外,其他化合物均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