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中华小苦荬全草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萜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及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素(1),3β-羟基-20(30)-蒲公英甾烯(2),熊果-12-烯-3β-醇(3),羽扇豆醇(4),10-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α-内酯(5),乌苏-12,20(30)-二烯-3β,28-二醇(6),3β,8α-二羟基-6β-当归酰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β-内酯(7)和乌苏酸(8),化合物1~8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相硅胶和Sephadex LH-20等柱层析及半制备HPLC色谱法,从三花枪刀药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5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6-羟基-9,13环大柱烷-4,9(13)-二烯-3-酮(1)、3β-羟基-β-紫罗酮(2)、3α-羟基-大柱烷-4,7E二烯-9-酮(3)、3α-羟基-5α,6α-环氧-7E-大柱烷-7-烯-9-酮(4)、黑麦草内酯(5)、pisiferadinol(6)、24-methylenecycloartanol(7)、α-香树脂醇(8)、3β-羟基-乌苏烷-11-烯-28,13β-内酯(9)、羽扇豆醇(10)、achilleol A(11)、6β-甲氧基麦角甾烷-7,22E-二烯-3β,5α-二醇(12)、6β-乙氧基麦角甾烷-7,22E-二烯-3β,5α-二醇(13)、豆甾烷-4-烯-3,6-二酮(14)、豆甾烷-4,22E-二烯-3,6-二酮(15)。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12、15对人乳腺癌MDA-MB-468、人胃癌AGS、人结肠癌HCT116、人宫颈癌Hela和人乳腺癌MDA-MB-231肿瘤细胞株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蒙药土木香的化学成分,采用RP-HPLC、硝酸银硅胶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应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共分离鉴定了2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5α,6α-dihydroxy-eudesma-11(13)-dien-12,8β-olide(1)、4α-hydroxy-5-methoxy-5,8α-dimethyl-3-methylenedecahydronaphtho[2,3-b]furan-2-one(2)、木香烯内酯(3)、土木香内酯(4)、异土木香内酯(5)、11,13-二氢土木香内酯(6)、alloalantolactone(7)、4α,5β-环氧-1(10),11(13)-吉玛烷-12,8α-交酯(8)、septuplinolide(9)、8-epi-ivangustin(10)、santamarine(11)、racemosalactone A(12)、3-oxo-eudesma-4(11)-dien-12,8β-olide(13)、telekin(14)、igalane(15)、macrophyllilactone E(16)、4α,15-环氧异土木香内酯(17)、11,13-dihydroxy-alantolactone(18)、1(2),4(15),11(3)-eudesma-trien-12,8β-olide(19)、亚麻酸(20)、亚油酸(21)、油酸(22)。化合物1是新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化合物2、3、9~14、17、19~2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15、16、18为土木香药材中已报道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海南灵芝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海南灵芝(Ganoderma hainanense Zhao,Xu et Zhang)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技术从海南灵芝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巴西红厚壳素(1)、6-脱氧巴西红厚壳素(2)、7,8-二甲基咯嗪(3)、5,8-过氧麦角固醇(4)、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5)、麦角甾-7,22-二烯-3β-醇(6)、麦角甾-7,22-二烯-3-酮(7)、7α-甲氧基-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醇(8)、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9)、3-吲哚甲酸(10)、3,4-二羟基苯甲酸(11)、对羟基苯甲酸(12)、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13)和正二十六烷酸(14)。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南灵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荫生鼠尾草植物中的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青  刘珍伶  田瑄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6):1141-1146
从采自陕西省太白山的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Salvia Linn.)植物荫生鼠尾草(Salvia umbratica Hance)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并用现代波谱技术(MS、1H NMR、13C NMR、DEPT)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显示:14个化合物分别为β-香树脂醇(1)、α-香树脂醇(2)、2α,3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3)、3-氧-乌苏-12-烯-28-酸(4)、2α,3β-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5)、3β,19-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6)、齐墩果酸(7)、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8)、3β-羟基-11α-甲氧基-齐墩果-12-烯(9)、3β-羟基-11α-甲氧基-乌苏-12-烯(10)、3β,11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11)、3β,11α-二羟基-乌苏-12-烯(12)、乌苏酸(13)、3β-羟基齐墩果-10,12-二烯(14).实验结果表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该植物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菊科橐吾属植物离舌橐吾Ligularia veitchiana(Hemsl.)Greenm中艾里莫酚烷型倍半萜类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实验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从其根茎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3个艾里莫酚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学数据鉴定为:eremophilenolide(1),eremophila-7(11),9-dien-8-one(2),eremophil-6-en-11-ol(3),8-oxo-eremophil-6-en-11-one(4),(6α,8α)-6-hydroxyeremophil-7(11)-en-12,8-olide(5),8β-hydroxyeremophil-7(11)-en-12,8α-olide(6),6β-hydroxy-8α-methoxyeremophil-7(11)-12,8β-olide(7),2α-hydroxyeremophil-11-en-9-one(8),6β-methoxy-8β-hydroxyeremophil-7(11)-en-12,8α-olide(9),6β-hydroxyeremophil-7(11)-en-12,8β-olide(10),6β-hydroxy-8β-methoxyeremophil-7(11)-12,8α-olide(11), 6β,8β-dihydroxyeremophil-7(11)-en-12,8α-olide(12)和6β,8α-dihydroxyeremophil-7(11)-en-12,8β-olide(13)。其中,化合物5和10、7和11~13为三对非对映异构体。除化合物3和5外,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运用MTT法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的筛选,结果表明其对胃癌细胞HGC-27和宫颈癌细胞Caski均未显示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7.
白透骨消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反复层析的方法,从白透骨消[Glechoma biondiana (Diels) C.Y.Wu et C.Chen]全草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了11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DEPT)以及与文献对照的方法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2α-羟基乌苏酸(1)、2α,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2)、乌苏酸(3)、2α,3α,23-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4)、3β,24-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5)、3α-羟基乌苏-12-烯-28-酸(6)、豆甾烷-3,6-二酮(7)、7β-羟基谷甾醇(8)、豆甾醇(9)、β-胡萝卜苷(10)、棕榈酸(11).除化合物(3)和(10)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综合运用天然产物化学分离、纯化技术从岩木瓜茎干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结合各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依次为对羟基苯乙酮(1)、对羟基苯甲酸(2)、对羟基苯甲酸乙酯(3)、3-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1-one(4)、咖啡酸(5)、咖啡酸乙酯(6)、对羟基苯甲醛(7)、咖啡酸甲酯(8)、对羟基桂皮酸(9)、水杨酸(10)、原儿茶酸(11)、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2)、对醛基苯基-1-O-葡萄糖苷(13)、色氨酸(14)、豆甾-3,6-二酮(15)、β-谷甾酮(16)、5α-9(11)-豆甾烯-3β-醇(17)和胡萝卜苷(18)。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6,16和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从岩木瓜中分离得到的46个化合物进行PTP1B抑制活性筛选,11个化合物具有PTP1B抑制活性,IC50值在1.0~37.0μM之间。  相似文献   

9.
从蓝桉果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五环三萜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3β-乙酰基-乌索-11,12-烯-28,13β内酯(1)、桦木酮酸(2)、白桦脂酸(3)、2α-羟基白桦脂酸(4)、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5)、熊果酸(6)、3β-羟基-乌索-11,12-烯-28,13β内酯(7),其中化合物1,4,5和7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腺花香茶菜地下根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RP-18等柱色谱,从腺花香茶菜地下根茎70%丙酮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维西香茶菜甲素(1)、2α-羟基齐墩果酸(2)、2α,23-二羟基齐墩果酸(3)、2β,3β-二-O-异丙叉基-齐墩果-12-烯-28-酸(4)、乙酰熊果酸(5)、1-棕榈酸单甘油酯(6)、1-油酸单甘油酯(7)、1-亚油酸单甘油酯(8)、1,2-亚油酸甘油二酯(9)、α-亚麻酸甲酯(10)、棕榈酸(11)、硬脂酸(12)、油酸(13)、7α-羟基豆甾醇(14)、7β-羟基谷甾醇(15)、β-谷甾醇(16)。化合物4、6~10和13~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11和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何康  范琳琳  伍天苔  申琳燕  简洁  邹娟 《广西植物》2021,41(11):1862-1867
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为贵州少数民族常用药材,但其化学成分研究较少。为更深入研究其化学成分,该文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色谱、葡聚糖凝胶LH-20色谱等分离纯化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波谱数据分析及 参考文献比对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庐山石韦全草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阿尔廷-25-烯-3β,24-二醇(1)、3β-羟基齐墩果-12-烯-27-羧酸(2)、乌索酸(3)、7β-羟基谷甾醇(4)、7α-羟基谷甾醇(5)、β-谷甾醇(6)、3,7-二羟基-5-辛内酯(7)、5,7,3'',5''-三羟基二氢黄酮(8)、香草酸(9)、咖啡酸甲酯(10)、8-羟基辛酸(11)。其中,化合物1和2均为首次从石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5、7、8、10、11均为首次从庐山石韦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从多穗金粟兰(Chloranthus multistachys)全株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酚苷,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为丁香酸-4-O-α-L-鼠李吡喃糖苷(1)。同时还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两个已知倍半萜内酯和一个已知木脂素:1β,4β-二羟基-5α,8β-二氢-7(11)Z-桉叶烯-8,12-内酯(2),1β,4α-二羟基-5α,8β-二氢-7(11)Z-桉叶烯-8,12-内酯(3),(-)-(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 alcohol(4)。  相似文献   

13.
从玉米须60%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1)、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7-O-β-葡萄糖苷(2)、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苷(3)、L-鼠李糖(4)、豆甾-4-烯-3β,6β-二醇(5)、7α-羟基谷甾醇(6)、7β-羟基谷甾醇(7)、胡萝卜苷棕榈酸酯(8)、大豆脑苷I(9)、7α-羟基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10)、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1)、棕榈酸(12)、胡萝卜苷(13)和β-谷甾醇(14),其中化合物1、4和7~12为首次从玉米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对石榴嗜蓝孢孔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角鲨烯(1)、棕榈酸(2)、(9Z,12Z)-十八烷二烯酸(3)、(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4)、亚油酸甲酯(5)、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6)、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7)、过氧麦角甾醇(8)、2α-methoxyl-3β,9β-dihydroxyergosta-7,22-diene(9)、3β,6β-dihydroxycinnamolide(10)、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1)。化合物10是一个新的drimane型倍半萜,其他化合物均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红树林老鼠簕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ipes AIL8的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各种波谱方法,结合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结构。从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为4-羟基-3-甲氧基-5-[(2E,6E)-3,7,11-三甲基十二烷-2,6,10-三烯-1-基]苯甲酸(1)、芳香类内酯化合物(2)、一癸酸甘油酯(3)、菜子甾醇(4)、7,22(E)-麦角二烯-3β,5α,6β-三醇(5)和麦角甾-6,22-二烯-5α,8α-环二氧-3β-醇(6)。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红树林老鼠簕内生真菌A.flavipes AIL8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三种毒菌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光盖伞(Psilocybe spp)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十八烷酸酯(1)、β-胡萝卜苷(2)、(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3)、色氨酸(4);从假褐云斑鹅膏(Amanita pseudoporphyria)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22E,24R)-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5)、(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E,2′R)-2-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脱氢鞘氨醇(7)、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E,2′R)-2-N-(2′-羟基十八烷酰)-9-甲基-4,8-脱氢鞘氨醇(8);大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发酵菌丝体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5、6、(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9)、(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10)。除化合物9外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以上相应毒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马肾果枝条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从马肾果(Aglaia testicularis C.Y.Wu)枝条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是火焰花内酯B(1)、火焰花内酯苷A(2)、(E)-aglawone(3)、eichlerianic acid(4)、shoreic acid(5)、3β-羟基-5α,8α-表-二氧麦角-6,22-二烯(6)、豆甾-5-烯-3β,7α-二醇(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东莨菪内酯(10)、碳二十六酸(11)。化合物1~3,8~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而松香烷二萜内酯类衍生物1和2则是首次从米仔兰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1对人肺癌细胞株AGZY 83-a表现出弱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20.5μg mL-1。这为国产米仔兰属植物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缘毛紫菀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从菊科植物缘毛紫菀的甲醇提取物的氯仿部分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并运用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它们分别为:β—谷甾醇,β—胡萝卜甙,芹菜素,18,19—二羟基—5α,10β—新克罗烷—二烯—丁烯羟酸内酯,橙皮甙,18—O-β—D-吡喃葡萄糖—19-羟基-新克罗烷—二烯—丁烯羟酸内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木棉(Bombax ceiba)的化学成分,从其根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4-烯-环阿尔廷酮(1)、环阿尔廷醇(2)、木栓酮(3)、羽扇豆醇(4)、3β-乙酰齐墩果酸(5)、齐墩果酸(6)、麦角甾-4,6,8(14),22E-四烯-3-酮(7)、胆甾-4-烯-3-酮(8)、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6,9,22E-三烯-3β-醇(9)、β-谷甾醇(10)、6β-羟基-豆甾-4-烯-3-酮(11)、胆甾醇(12)、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二十烷酸酯(13)、亚油酸三甘油酯(14)、正三十一烷醇(15)、正二十二烷酸(16)、油酸月桂醇酯(17)。除化合物4、6、9、10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攀援孔药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攀援孔药花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或与已知物对照,它们分别鉴定为:(2S,3S,4R)-2-[(2R)-2-羟基-二十一酰胺基]-二十一烷-1,3,4-三醇(1)、(2S,3S,4R)-2-二十四酰胺基-十八烷-1,3,4-三醇(2)、胡萝卜甙(3)、β-谷甾醇(4)、(20S,22E,24R)-5α,8α-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5)、6β-羟基-豆甾-4-烯-3-酮(6)、十六烷酸-1-甘油酯(7)、桦木酸(8)、大黄素(9)、二十二烷酸-1-甘油酯(10)、对羟基苯甲醛(11)、十七烷酸-1-甘油酯(12)、金色酰胺醇乙酸酯(13)、十九烷酸-1-甘油酯(14)、棕榈酸(15)(、E)-p-香豆酸(16)、(22E,24S)-24-甲基-5α-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7)、2-去氧-β-蜕皮激素(18)和auranamide(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