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黑果枸杞内生真菌米曲霉RER4的发酵物中分离出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1)、5-羟基-苯并呋喃-2(3H)-酮(2)、2,5-二羟基苯乙酸甲酯(3)、5-羟甲基呋喃-3-甲酸(4)、pyranonigrins A(5)、campyrones A(6)、4-乙酰氨基丁酸(7)、rubrofusarin B(8)以及asperpyrones A(9),其中化合物2~9为首次从米曲霉发酵物中分离出。抗氧化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2和3对DPPH自由基抑制率的IC50值分别为4.58和7.00μg/m L。这些化合物对四株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四株植物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小麦赤霉病菌、苹果树腐烂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蓝桉果实中的脂溶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Labill.)果实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鉴定出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结构鉴定为:5-羟基-4′,7-二甲氧基-6-甲基黄酮(1)、blumenol A(2)、蓝桉醇(3)、绿花白千层醇(4)、β-谷甾醇(5)、二十二烷酸(6),其中化合物1~4和化合物6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首次从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从麻疯树属植物佛肚树茎、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1H NMR、13C NMR、ESI-MS)分别为epi-isojatrogrossidione(1)、jatrogrossidion(2)、4E-jatrogrossidentadion(3)、jatrophodione A(4)、ent-3β-hydroxypimara-8(14),15-dien-12-one(5)、clemaphenol A(6)、(+)-Medioresinol(7)、scoparone(8)、fraxidin(9)、7,8-dihydroxy-5,6-dimethy-2H-1-benzopyran-2-one(10)和(3R,8S)-falcarindiol(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5、6、7、10和11为首次从麻疯树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 A.Juss)中的生物活性成分,采用柱色谱技术从其枝干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propan-1-one(1)、6-hydroxy-1,3,5,7-tetramethoxy-9-xanthen-9-one(2)、2,6,2′,6′-tetramethoxy-4,4′-bis(2,3-epoxy-1-hydroxypropyl)biphenyl(3)、cleomiscosin D(4)、chuktabularin A(5)、chuktabularin B(6)、chubularisin H(7)、chubularisin I(8)、tabularisin A(9)和tabularisin B(10),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麻楝属中分离得到。对体外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2、6、7和9对α-葡萄糖苷酶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大叶糖胶树(Alstonia macrophylla)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正相硅胶、葡聚糖凝胶、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大叶糖胶树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方法将其结构鉴定为vallesamine(1)、picrinine(2)、khasuanine A(3)、scholaricine(4)、echitamine(5)、strictosamide(6)。化合物3和6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测试了对HCT-116人结肠癌细胞和DLD-1人结直肠腺癌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化合物2和4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化合物4对DLD-1人结直肠腺癌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较为明显(IC_(50 )=16.7μg/mL),其余化合物均未显示出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奶子藤(Bousigonia mekongensis)根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正相硅胶、RP-18、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奶子藤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方法将其结构鉴定为:quebrachamine (1)、(-)-isoeburnamine (2)、rhazinilam (3)、tetrahydroalstonine (4)、leuconodine D (5)、leucophyllidine (6)、(-)-O-ethyleburnamine (7)、(-)-ebumamenine (8)、eburenine(9)。化合物1和3~7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测试了拮抗高糖所致的足细胞损伤和抑制淀粉样蛋白-β(Aβ)两种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6具有一定的Aβ抑制活性(IC_(50 )=26.1μM),其余化合物均未显示出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来源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谷的土壤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固体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借助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中共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ubrofusarin B(1)、rubrofusarin A(2)、carbonarone A(3)、aspernigrin A(4)、flavasperone(5)、(22 E,24 R)-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6)、(22 E,24 R)-5α,8α-过氧麦角甾-6,9(11),22-三烯-3β-醇(7)、ourosperone A(8)、(22 E,24 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9)、stigmast-1,5-dien-3β-ol(10)、fonsecinones A(11)、asperpyrone C(12)、asperpyrones B(13)。其中,化合物1~5和7~13为从该菌种中首次分离。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8对DPPH(IC50=3.453 mg/mL)、ABTS+(IC50=0.155 mg/mL)、OH(IC50=0.019 mg/mL)自由基都有一定的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莲座蓟(Cirsium Esculentum C.A.Mey)植物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5,7-二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2)、刺槐素(3)、β-胡萝卜苷(4)、蒙花苷(5)、绿原酸(6)。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其他分离手段从甘西鼠尾草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丹参酮ⅡA(1)、丹参酮Ⅰ(2)、丹参内酯(3)、隐丹参酮(4)、丹参酸甲酯(5)、间羟基苯甲醛(6)、迷迭香酚(7)、异迷迭香酚(8)、紫丹参甲素(9)、紫丹参乙素(10)、二氢丹参酮Ⅰ(11)、丹参新醌甲(12)。其中化合物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岭南常用药材广东紫珠(Callicarpa kwangtungensis)地上部分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0个苯丙素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和文献数据对照,将其分别鉴定为3-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3-hydroxy-1-(E)-propenyl)-2,6-dimethoxyphenoxy]-propyl-β-D-glucopyranoside(1)、peiioside A(2)、syringalide A 3′-α-L-rhanmnopyranoside(3)、parvifloroside A(4)、 leucosceptoside B(5)、alyssonoside(6)、longissimoside B(7)、acteoside(8)、forsythoside B(9)和poliumoside(10)。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马鞭草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和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广东紫珠中4个含量较为丰富的苯丙素类化合物6、8、9和1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研究结果为广东紫珠在抑菌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机械破碎法和果胶酶酶解法,使成熟番茄果实细胞内含物充分释放,上清液经D-101大孔树脂富集吸附后,再经一系列柱色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芦丁(1)、槲皮素(2)、木犀草素(3)、番茄皂苷A(4)、豆甾醇(5)、熊果酸(6)。其中,化合物1、2、3、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从毛脉酸模根(Rumex gmelini Turcz.)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色原酮苷和5个已知化合物,应用波谱学方法及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2,5-dimethyl-7-hydroxychromone-7-O-β-glucopyranoside (1),nepodin-8-O-β-D-glucopyranoside (2),10-hydroxyaloin A (3),10-hydroxyaloin B (4),5-methoxyl-1(3H)-benzofuranone-7-O-β-D-glucopyranoside (5),phenylethyl-O-α-L-arabinopyranosy-(1→6)-O-β-D-glucopyranoside (6). 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3~6首次从酸模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采用95%乙醇提取,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分离等方法,从刺果紫玉盘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NMR、MS等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1,6-desoxypipoxide(1)、piperenol A(2)、zeylena(3)、grandi-floracin(4)、顺式桂皮酸(5)和苯甲酸(6)。所有这些化合物都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反柄紫芝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借助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ganocochlearine A(1)、ganocochlearine B(2)、2,3-dihydro-4(1H)-quinolone(3)、8-hydroxy-2,3-dihydro-4(1H)-quinolone(4)、fornicatin A(5)和(3S,6S)-3-[(1'S)-1-methylpropyl]-6-(phenylmethyl)-piperazine-2,5-dione(6)。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生物碱。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机械破碎法和果胶酶酶解法,使成熟番茄果实细胞内含物充分释放,上清液经D-101大孔树脂富集吸附后,再经一系列柱色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芦丁(1)、槲皮素(2)、木犀草素(3)、番茄皂苷A(4)、豆甾醇(5)、熊果酸(6).其中,化合物1、2、3、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鹧鸪花枝叶的化学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MCI、C18、Sephadex LH-20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1)从鹧鸪花枝、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新化合物8-O-4′-木脂素,即heynealigan A(1)、3β,21-dihydroxy-24-methylenecycloartane(2)、3-oxo-threo-23,24,25-trihydroxytirucall-7-ene(3)、16-dehydeoxy-23β-hydroxymeliasenin F(4)、ergost-5, 24(28)-diene-3β, 23S-diol(5)、7α-羟基谷甾醇(6)。(2)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化合物2-4为三萜化合物,化合物5和化合物6为甾体化合物,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结果为鹧鸪花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构树皮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鉴定。构树皮的乙醇浸膏通过溶剂萃取以及各种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为:broussonetine A(1),broussonetinine A(2),brous-sonetinine B(3),黑立脂素苷(liriodendrin)(4),butyrospermyl acetate(5)以及胡萝卜苷(6)。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构树中分离得到,其中1~3具有较强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IC50有分别为0.530、0.445和0.460mg/mL。  相似文献   

18.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反柄紫芝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借助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ganocochlearine A(1)、ganocochlearine B(2)、2,3-dihydro-4(1H)-quinolone(3)、8-hydroxy-2,3-dihydro-4(1H)-quinolone(4)、fornicatin A(5)和(3S,6S)-3-[(1'S)-1-methylpropyl]-6-(phenylmethyl)-piperazine-2,5-dione(6)。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生物碱。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盐地碱蓬内生菌Neocamarosporium sp. ZLM-26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挖掘。采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该菌株大米培养基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学解析和文献数据对比,鉴定6个化合物分别为:5-butyl-6-(hydroxymethyl)-2H-pyran-2-one(1)、(7S)-xylariolide E(2)、(6S)-xylariolide D(3)、diaporpyrone A(4)、4-hydroxybenzaldehyde(5)和2-(2-hydroxyethyl) phenol(6)。分别采用CCK-8法和96孔板法评估了6个化合物的抗肿瘤和抗菌活性。结果显示,6个化合物(50 μmol/L)对胰腺癌细胞株SW1990、PANC-1的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而化合物4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化合物5、6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化合物1为1个新的天然产物,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其核磁数据和抗菌活性。此外,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新凸轮孢菌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综合使用硅胶柱色谱、HP20大孔树脂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色谱技术对木荷(Schima superba)茎皮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以及应用MS、NMR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木荷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十烷酸(1)、棕榈酸(2)、Dodecanoic acid(3)、松脂素(4)、槲皮素(5)、山柰酚(6)、Americanin A(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及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9)。化合物1~4 为首次从木荷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7、9 为首次从木荷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