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藏药镰形棘豆挥发性成分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水蒸气蒸馏、超临界CO2萃取和顶空萃取三种方法并结合GC和GC/MS技术分析藏药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e Bunge)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58个化合物,分别占71.0%,85.6%和84.5%。烷烃类、黄酮类和醛类化合物为主要挥发性成分。3种方法得到的挥发性成分在保留时间值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能更完全地阐述清楚藏药镰形棘豆的挥发性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种药用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豆科棘豆属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 Bunge)的一个新变型:白花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Bunge form.atbiflora Y.H.Wu).原变型的花冠为蓝紫色或紫红色,而新变型花冠为白色.  相似文献   

3.
镰形棘豆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柱层析(CC)、短柱减压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镰形棘豆乙醇提取液中分得7个已知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N-苯甲酰基-2-苯基乙胺(1),N-肉桂酰基-2-苯基-2-乙胺(2),N-苯甲酰基-2-羟基-2-苯基乙胺(3),2′-羟基-4′-甲氧基查儿酮(4),7-甲氧基黄烷酮(5)、5-羟基-7-甲氧基黄烷酮(6),β-谷甾醇(7).化合物1~3、5、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4,5对人胃癌细胞株SGC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3.61和6.11 μg/mL.  相似文献   

4.
1971年,N.Ulzijkhutag根据采自阿拉善戈壁(=Bordzon-Go-bi)的标本(1970-07-29,V.I.Grubov,N.Ulzijkhutag et G.Tserendalzhid,无号)发表新种Oxytrops grubovii,并以此建立新组Oxytropis subgen.Traganthoxytropis sect.Monan-thos;1987年,G.P.Yakovlev将O.grubovii归入海绵豆属Spongiocarpella;1988年,张振万同意N.Ulzijkhutag的意见,并根据刺垫棘豆之龙骨瓣无喙等特征将Ulzijkhutag的刺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窄膜棘豆(Oxytropis moellendorffii Bunge)的分类学处理提出了新的观点:通过对原产地标本、资料的研究,认为五台山棘豆(O. wutaiensis Tatewakiet Hurusawa)实际上是窄膜棘豆(O. moellendorffii Bunge),对其变种(O. wutaiensis Tatew akiet Hurusaw a var. glabrata Tatewaki et Hurusawa)也进行了归并;另外本文中发表一个新等级--西灵山棘豆(O. moellendorffii Bunge var. sylinchanensis(Franch.)G.Z.Qian)。  相似文献   

6.
新疆棘豆属棘豆组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标本和文献的研究,并结合野外居群的观察分析,澄清了《中国植物志》棘豆组中存在的分类学问题,对新疆棘豆属棘豆组植物的分类进行修订,确认产于新疆的棘豆属棘豆组植物8种、1变型,并重新编制了新疆棘豆属棘豆组的分种检索表,以及各种的分类学处理及地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少花棘豆归并在宽瓣棘豆中,其中少花棘豆为新异名;冰河棘豆应改为球花棘豆;冰川棘豆的学名更正为Oxytropis proboscidea;将黑萼棘豆并入长茎棘豆组中.此外,棘豆组增加了3个类群:等瓣棘豆、伊朗棘豆和奇台棘豆,其中等瓣棘豆和伊朗棘豆为新疆新记录种,白花球花棘豆为新变型.  相似文献   

7.
镰形棘豆正丁醇提取物对小鼠的致突变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镰形棘豆的正丁醇提取物对小鼠的致突变性.方法:小鼠随机分成6组,设阴性对照组(Ⅰ组)、阳性对照组(Ⅱ组)和4个剂量组(Ⅲ组、Ⅳ组、Ⅴ组和Ⅵ组),4个剂量组经口给予镰形棘豆正丁醇提取物的剂量分别为800mg/kg、100mg/kg、2000mg/kg、4000mg/kg,于给药后第2d取材观察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率,于第35d取材来观察精子畸形率的变化.结果:镰形棘豆正丁醇提取物对小鼠微核细胞的产生及致精子畸形存在剂量-效应关系.Ⅲ组、Ⅳ组与Ⅰ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Ⅴ组、Ⅵ组与Ⅰ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浓度的镰形棘豆正丁醇提取物对小鼠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和精子没有致突变作用,而高浓度的对小鼠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和精子具有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宇  姜宁  陈方  李鸿彦  王琦 《菌物研究》2012,10(1):41-44,48
以总还原力、羟自由基(.OH)抑制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 2的清除率、亚硝酸根离子(NO2-)的清除率为评价指标,探明内生真菌棘豆蠕孢菌(Embellisia oxytropis Q.Wang,Nagao&Kakish)次级代谢产物多糖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棘豆蠕孢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呈量效关系,其中胞内多糖对自由基和亚硝酸根离子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清除率高达80%以上,与维生素C对照组接近。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取瓦松总黄酮并对其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进一步观察总黄酮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超声法提取瓦松总黄酮,以芦丁为标准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总黄酮的含量;并参照NCCLS规范,用微量稀释法来测定总黄酮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测定标准曲线线性相关性良好,R2=0.999 2,线性范围在0.02~0.6 mg/mL。瓦松总黄酮对福氏志贺菌标准株抑菌效果最好,对部分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株(MRSA)、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大肠埃希菌及其临床分离株、肺炎克雷伯菌标准株及其临床分离株抑菌效果较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弱。瓦松水提物抑菌趋势与总黄酮一致性较差,总黄酮及水提物均无明显的MBC。结论:瓦松总黄酮及其水提物对本试验选取的菌株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较好。黄酮好于水提物,作用机制以抑制为主,而非直接杀菌。瓦松总黄酮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在食品开发上有较高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菌托为研究对象,提纯菌托提取物有效抑菌天然产物,分析其抑菌活性组成。选择最佳提取溶剂及指示菌,采用色谱层析法分离纯化,GC-MS检测分析活性组分。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蜡状芽孢杆菌、标准摩根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以金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对温度、紫外线均有较好的稳定性;对提取物进行分离,获得2个有抑菌活性组分DEVⅠ、DEVⅡ,采用GC-MS分析DEVⅠ、DEVⅡ中的化学组分,DEVⅠ中相对含量1%以上的成分有20个;DEVⅡ中相对含量在1%以上成分6个,其中具有抑菌活性的成分为2-呋喃甲酸和肉桂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5.6%和54.2%,推测可能为棘托竹荪菌托抑菌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1.
棘豆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概述了所研究过的二十余种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主要对其中的黄酮类、三萜皂甙类和生物碱类成分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2.
光棘豆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再生小植株(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药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的报道还不多。光棘豆(Oxytropis leptophylla)是多年生豆科植物,可饲用,是一种常用的野生中草药。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功能,用于治疗痈疤肿毒。已有研究表明,光棘豆具有离体培养时愈伤组织增殖快、植株再生频率高的特点。进行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将有助于光棘豆的改良和驯化,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本文首次报道了光棘豆悬浮细胞原生质培养再生小植株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从棘豆属植物O.pseudoglandulosa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2个芳香性酰胺类化合物和3个黄酮类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鉴定为N-苯乙基苯甲酰胺(N-phenylethyl-Benzamide,1),N-(2-羟基,2-苯乙基)肉桂酰胺(N-(2-hydroxy-2-phenylethyl)cinnamamide,2),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5-hydroxy-7-methoxyflavanone,3),5-羟基,7-甲氧基黄酮(5-hydroxy-7-methoxyttavone,4),7-羟基二氢黄酮(7-hydroxyflavanone,5).其中3个黄酮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4.
张根发  周延清 《植物研究》1999,19(3):313-317
采用光棘豆无菌苗胚轴诱导的分化能力强的愈伤组织建立的胚必细胞悬浮系材料,对悬浮细胞原生质体解离所需酶液,原生质体培养所需要的渗透压和激素组合进行了研究。发现较低的培养基渗透压(〈0.35mol/L葡萄糖)和较高浓度的2,4-D(〉1mg/L)易于诱导细胞出芽分裂,导致细胞破碎和死亡,并引起培养细胞褐化,找出适合光棘悬浮细胞原生质培养基渗透压和激素组合。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究了羟基酪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四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及抑菌稳定性。采用试管半倍稀释法确定MIC和MBC,并探讨羟基酪醇对供试菌的生长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以及在不同介质下的抑菌稳定性。结果表明,羟基酪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0.625、0.625、1.250、2.500 mg/mL,MBC分别为1.250、1.250、2.500、5.000 mg/mL。与对照组相比,四种供试菌核酸和可溶性蛋白泄漏显著,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在不同NaCl浓度下,羟基酪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稳定;在1.0%和2.0%NaCl浓度下,羟基酪醇对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抑菌活性稳定;在2.0%NaCl介质下低浓度的羟基酪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稳定,在0.5%、1.5%和2.0%NaCl介质下高浓度的羟基酪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稳定。在蔗糖介质中,羟基酪醇对四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均不稳定。因此,羟基酪醇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防腐剂。  相似文献   

16.
多花野牡丹的抑菌活性及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花野牡丹(Melastoma affine D.Don)又名炸腰果、野广石榴等[1],属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野牡丹属(Melastoma L.)植物,在福建主要分布于南靖、华安、龙岩、漳平、永泰、福清、福州等地,资源丰富[2].多花野牡丹全株可供药用,有消除积滞、收敛止血、散淤消肿等功效,捣烂外敷,可治外伤出血、刀枪伤[3].其叶片中含有水不溶性黄酮、水溶性黄酮苷,具有抗炎、抗菌及抗病毒的作用[1].临床报道多花野牡丹已在治疗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烧伤、宫颈糜烂、皮肤感染等多方面取得效果[1,4].预实验证实[5],多花野牡丹提取物含有黄酮类化合物、香豆素与萜类内酯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和鞣质、有机酸等,不含生物碱.本文对多花野牡丹枝条和叶片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并测定其1 a内的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几种黄芪和棘豆植物核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分布于西藏地区的棘豆属和黄芪属7个种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其中除小叶棘豆外其余6个种的核型均为道 次报道。结果如下:1.叶棘豆Oxytropis microphyllum(Pall)DC。普兰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16,核型公式为2n=16=8m+8sm,属于1A型。2.冰川棘豆Oxytropis glacialis Benth.ex Bge。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16,核型公式为2n  相似文献   

18.
通过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和平板二倍稀释法实验,评价了鼠尾草酸的抗氧化活性、抑菌活性。结果显示:相同浓度的鼠尾草酸抗氧化活性明显高于合成抗氧化剂PG、BHT、BHA、VE,略低于THBQ,其清除DPPH的IC50值为2.53μg/m L,清除ABTS的IC50值为51.58μg/m L。抑菌实验表明:鼠尾草酸具有广谱抗菌性,特别是大肠埃希氏杆菌、绿脓假单胞菌,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4、2μg/m L,表现出了比新洁尔灭、氨苄青霉素钠、红霉素更好的抑菌活性;对于肺炎克雷伯氏菌,则表现出了与红霉素同样的抑菌效果,优于新洁尔灭和氨苄青霉素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蓝花棘豆提供科学准确的性状和显微鉴别依据。方法:采用性状及显微鉴定方法对蓝花棘豆的叶轴、叶的内部组织构造及叶的表面特征和粉末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蓝花棘豆密被长柔毛,茎短缩。叶轴细长。蓝花棘豆叶轴横切面圆形,波状起伏,像花瓣一样。维管束外韧型,为16~20个,大小相间隔排列,形成连续的环。髓部宽广,髓细胞常呈类圆形,为较大细胞。小叶主脉维管束为外韧型,近圆形,维管束鞘明显,由一层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粉末中可见成束的纤维、单细胞的非腺毛、具缘纹孔和螺纹导管、不定式气孔。结论:首次提出蓝花棘豆全草的性状和显微鉴定特征,以期为该品种的鉴定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贾鑫  于娟  岳鑫  王晓琴 《生物资源》2022,(5):507-511
采用性状及显微鉴别方法对大花棘豆[Oxytropis grandiflora(Pall.)DC.]进行性状特征、组织结构和粉末特征的分析,为大花棘豆提供科学准确的性状和显微鉴别特征。大花棘豆干燥全草的性状特征为:绿色或黄绿色,基生叶矩圆状,单数羽状复叶;蝶形花冠,红紫色或蓝紫色;长圆状卵形或长圆形的果;气微,味微苦、涩。显微特征为:叶轴横切面的维管束为外韧型,20~24个,大小间隔排列成环;叶为等面叶,上表皮栅栏组织通过主脉,下表皮由厚角组织替代;主脉维管束为外韧型,类圆形;粉末中可见类圆形的花粉粒、成束的纤维、单细胞的非腺毛、具缘纹孔导管、不定式气孔。本研究首次明确了大花棘豆全草的性状和显微特征,为该品种的鉴别和棘豆属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