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红豆树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红豆树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物活性,本研究首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豆树叶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结合DPPH和ABTS法及抑菌圈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红豆树叶挥发油中共检测出化合物36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0.50%;挥发油主要成分为1,4-二十烷二烯(25.72%)、1,19-二十烷二烯(10.85%)、2,6-二叔丁基对甲酚(10.14%)、邻苯二甲酸正丁基异丁基酯(9.75%)、(Z,Z)-6,9-二十烷二烯(7.60%)、(E,E)-α-金合欢烯(7.51%)、叶醇(4.74%)和2-异丙烯基-5-甲基-6-庚烯-1-醇(4.04%)。红豆树叶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半数有效量(ED50)分别为0.27、0.14 mg/mL,且抗氧化活性与挥发油浓度呈量效相关。红豆树叶挥发油浓度为7.1 mg/mL时,其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圈分别为11.29、9.88、10.85和11.03 mm。本研究为红豆树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豆腐柴叶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并以还原能力、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抑制微生物生长为评价指标,研究其体外抗氧化和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从豆腐柴叶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出化合物有26种,占挥发油总量的98.10%,主要成分有丙酸乙酯(33.70%)、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9.38%)、叶绿醇(7.91%)、α-桉叶醇(3.75%)、角鲨烯(3.39%)和棕榈酸(3.34%)等。豆腐柴叶挥发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还原能力和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396 mg/m L和0.761 mg/m L。豆腐柴叶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绿脓杆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挥发油的质量浓度与对4种受试菌的抑制作用呈量效关系,其最低抑制浓度(MIC)均为1.125 mg/m L。故豆腐柴叶挥发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抑菌特性,为其在食品和药品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火棘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火棘花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使用维生素C和BHT为阳性对照,以DPPH自由基、亚硝酸钠清除作用为指标评价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从挥发油中鉴定了7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3.77%,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以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50.31%)、烷烃(18.52%)、醛(5.54%)为主;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亚硝酸钠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率为50%时,其体积分别为43.51、79.48μL,样品量与清除率间呈量效关系;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略低于1 mg·mL-1维生素C,对亚硝酸钠的清除效果优于1 mg·mL-1的BHT。  相似文献   

4.
小叶臭黄皮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纳智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93-19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叶臭黄皮叶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共分离出84个峰,鉴定了其中的66种成分,所鉴定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52%.其主要化学成分为α-芹子烯(15.76%)、石竹烯(15.05%)、β-芹子烯(9.54%)、α-蒎烯(6.43%)和α-石竹烯(5.39%)等.  相似文献   

5.
SPME-GC-MS法分析小叶女贞挥发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首次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小叶女贞花及花蕾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百分含量。将花和花蕾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发现有20种相同化学成分。小叶女贞花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是苯乙醇(38.3%)、苯甲醇(3.28%)、芳樟醇L(2.92%)、橙花叔醇(2.73%)、正十一烷(2.07%)、正十二醛(1.97%)、β-荜澄茄烯(1.87%)、十一醛(1.64%)、苯乙烯(1.59%)等;小叶女贞花蕾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是苯乙烯(60.01%)、芳樟醇L(10.17%)、苯乙醇(2.71%)、肉桂酸甲酯(1.5%)、正壬烷(1.42%)等。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雪松松针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使用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作用为指标评价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从雪松松针挥发油中鉴定了37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10%,以烃类和醇类为主;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其IC50分别为0.30、0.22及0.96 μg·mL-1,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可见,雪松松针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有应用价值的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陕西汉中、贵州、福建、江西4个产地的吴茱萸和汉中产小花吴茱萸的果实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共鉴定出154种化学成分,主要为萜类、酯类及酰胺类等化合物。其中陕西汉中产吴茱萸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48种化学成分,未知成分2种。主要成分有反式-罗勒烯(相对含量为75.05%,下同)、顺式-罗勒烯(8.10%)、β-香叶烯(6.14%)等;贵州产吴茱萸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未知成分3种,其主要成分有反式-罗勒烯(67.04%)、β-香叶烯(9.66%)、顺式-罗勒烯(7.98%)等;福建产吴茱萸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57种化学成分,未知成分2种,主要成分有反式-罗勒烯(73.14%)、顺式-罗勒烯(8.41%)、β-香叶烯(3.82%)等;江西产吴茱萸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61种化学成分,主要种类有β-香叶烯(33.49%)、反式-罗勒烯(30.27%)、β-水芹烯(18.86%)、顺式-罗勒烯(5.23%)等;陕西汉中产小花吴茱萸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化学成分83种,未知成分3个,其主要成分为反式-罗勒烯(40.21%)、顺式-罗勒烯(8.99%)、β-香叶烯(6.74%)等。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吴茱萸及小花吴茱萸果实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种类比较接近,但各自挥发油化合物组成又都含有其特有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8.
杜虹花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对杜虹花(Callic arpa formosana Rolfe)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用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从杜虹花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8种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0.14%.其中(-)-斯巴醇(20.23%)、β-石竹烯(17.22%)、大根香叶烯(8.06%)和β-桉叶烯(5.52%)为其主要成分.此外,τ-榄香烯(4.18%)、马兜铃烯(3.78%)、异香橙烯氧化物(2.71%)及4-松油醇(2.50%)的含量也较高.抗氧化实验中,3种不同浓度的挥发油均对DPPH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有明显的量-效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下田菊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提取下田菊(Adenostemma lavenia(L.)O.Ktze.)地上部分的挥发油,提取10h的挥发油得率为0.990%。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36个峰,鉴定了其中的35种成分,占总量的99.56%,其中α-荜澄茄油烯(32.62%)、石竹烯(24.97%)和γ-榄香烯(5.53%)为主要成分,此外α-石竹烯(3.97%)、α-恰米烯(3.57%)、双环[4,3,0]-7-亚甲基-2,4,4-三甲基-2-乙烯基-壬烷(3.41%)、γ-萜品烯(3.07%)、d-柠檬烯(2.57%)、α-蒎烯(2.49%)及2-蒈烯(2.28%)的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ABTS清除体系、DPPH清除体系、H2O2/Fe2+/水杨酸检测体系、亚硝基清除体系、普鲁士蓝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研究了国槐叶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并同芦丁、V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国槐叶黄酮对几种自由基均有不同的清除效果,在质量浓度为50μg/mL时,国槐叶黄酮对羟基自由基(·OH)、ABTS、DPPH、亚硝基自由基(NO2-)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率为分别62.09%、47.70%、43.28%、22.11%、21.83%;与芦丁、Vc相比较,国槐叶黄酮清除ABTS、DPPH自由基的能力低于芦丁和Vc,而清除NO2-、.OH的能力高于芦丁和Vc,对O2-·的清除能力低于Vc而高于芦丁,其次国槐叶黄酮具有很好的还原力。由此说明,国槐叶提取物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可以应用在医药食品领域。  相似文献   

11.
研究棘托竹荪孢子粉超临界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破壁棘托竹荪孢子粉,正交试验优化萃取温度、压力、CO2流速、萃取时间;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萃取物成分组成;通过检测萃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及ABTS+·能力考察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萃取时间80 min、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5 MPa、CO2流量25 L/h条件下,萃取得率达6.74%。GC-MS分析发现,从萃取物中共鉴定出40种成分,其中酸类物质13种、酯类10种、烃类7种、醇类4种、醛类3种、酮类2种、其他1种。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芹子酸(23.23%),其次为亚油酸(19.98%)、二十烯(9.68%)、正十六酸(7.47%)及十九烯(7.12%)。萃取物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和ABTS+·清除活性,其质量浓度10 mg/m 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86.41%,对ABTS+·清除能力为0.67 mmol Trolox/g。  相似文献   

12.
土壤干旱对观赏植物活性氧产生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考察自然干旱-复水处理下观赏植物红叶石楠、金叶女贞、小叶黄杨和大叶黄杨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含量以及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的变化,研究各种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活性氧产生与酶促清除过程以及复水后的恢复情况差异,以揭示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自然干旱过程中,红叶石楠叶片O-·2生成速率呈先降低,之后明显升高,而小叶黄杨、金叶女贞、大叶黄杨均先升后降。(2)干旱提高了4种植物的MDA含量,但金叶女贞和大叶黄杨的MDA含量变化较小。(3)干旱下4种植物叶片的SOD活性增强,它们的POD活性变化不同,而CAT活性均先升高后下降。(4)复水后,4种植物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均降低;小叶黄杨、金叶女贞、大叶黄杨SOD活性上升,而红叶石楠SOD活性下降;红叶石楠、金叶女贞、大叶黄杨CAT活性下降,而小叶黄杨则上升;红叶石楠、小叶黄杨、大叶黄杨POD活性下降,而金叶女贞却上升。研究表明,不同植物对活性氧的清除途径不同;隶属函数法分析表明4种观赏植物在干旱胁迫初期的综合抗旱性表现依次为:小叶黄杨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红叶石楠。  相似文献   

13.
苗药大果木姜子挥发油成分变化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方法和SPSS13.0统计软件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大果木姜子化学型及其地理分布。结果显示:(1)大果木姜子果实挥发油的化学组分主要存在3种化学型:HS型、PJ型和LS型,其中PJ型和LS型的化学成分构成较为相近。(2)HS型主要分布在苗岭的西南部、红水河流域800 m以下的区域,以1,8-桉叶素和α-松油醇的百分含量高于60%(1,8-桉叶素大于55%)、α-水芹烯和D-柠檬烯的百分含量低于10%为特征;PJ型主要分布在南北盘江流域、乌蒙山东南部800 m左右的区域,以1,8-桉叶素和α-松油醇的百分含量低于50%(1,8-桉叶素小于40%)、α-水芹烯和D-柠檬烯的百分含量介于(10%-20%)为特征;LS型主要分布在岑王老山900 m以上的区域,1,8-桉叶素小于30%。(3)分布区内的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果木姜子果实挥发油的形成与变化,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广西小叶红叶藤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小叶红叶藤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用DPPH·法、ABTS,+法和铁氰化钾还原法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小叶红叶藤挥发油分离出221个色谱峰,共鉴定6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5.72%,主要成分为dl-薄荷酮(53.43%)、(E)-薄荷酮(14.20%)、5-甲基-2-...  相似文献   

15.
乌榄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首次对乌榄叶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离出19个峰,确认了19种化合物,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100%,主要成分是石竹烯(33.47)、α-蒎烯(18.03%)、d-柠檬烯(16.82%)、α-侧柏烯(11.74%)和α-水芹烯(6.51%)。  相似文献   

16.
周健  王亚男  马丹炜  黄素  辛文媛  张红 《生态学报》2017,37(17):5713-5721
为了探讨入侵植物土荆芥的化感作用机制,以其入侵地广泛种植的农作物蚕豆叶片下表皮为受试材料,通过对保卫细胞的活性分析,研究了土荆芥挥发油及其两种主要成分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诱导保卫细胞死亡及其信号调节的机制。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对伞花素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随着处理剂量增加,保卫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细胞核出现了畸形、碎裂和降解等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典型特征;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etase,NOS)和Ca~(2+)的组织化学定位显示,在土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作用下,保卫细胞内ROS、NOS和Ca~(2+)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活性氧清除剂(AsA)、Ca~(2+)螯合剂(EGTA)和硝酸还原酶抑制剂(NaN——3)均可有效缓解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的细胞毒性,显著提高了保卫细胞的存活率(P0.05)。上述结果表明,ROS、NO和Ca~(2+)参与了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诱导蚕豆保卫细胞死亡的信号调节过程。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诱导的保卫细胞死亡,可能是通过ROS和NO调控保卫细胞内Ca~(2+)水平的变化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运用微孔高通量筛选方法研究前胡挥发油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辅以Kovats指数鉴定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显示前胡挥发油对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前胡挥发油浓度为1μL/mL时,其抑制率分别为(63.76±1.99)%和(51.53±1.70)%;其挥发油共鉴定出32种化学成分,主要有α-蒎烯、左旋-β-蒎烯、月桂烯、1-甲基-3-(1-甲基乙基)苯、(R)-1-甲基-4-(1-甲基乙烯基)环己烯、萜品醇、2-羟基-5-甲基苯乙酮等。本研究结果提示前胡有可能对老年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假烟叶树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茄科植物假烟叶树(Solanum verbascifoliumL.)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其新鲜叶片提取10 h的挥发油得率为0.0611%。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18个峰,共鉴定出17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73%;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大牻牛儿烯D(37.07%),咕巴烯(26.29%),1β-(1-甲基乙基)-4,7-二甲基-1α,2,4a()β,5,8,8a()α-六氢萘(13.63%),石竹烯(8.03%),1-β乙烯基-1-α甲基-2,β4-β双(1-甲基乙烯基)-环己烷(5.81%),-γ榄香烯(2.16%),α-筚澄茄油烯(2.06%),异喇叭烯(0.98%)。以上8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含量的90.22%。  相似文献   

19.
化感作用是外来植物土荆芥(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成功入侵的机制之一。为了探讨土荆芥挥发油的化感作用机制,该文以蚕豆( Vicia faba)叶的下表皮为材料,将表皮条孵育在分别含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的MES [2-( N-morpholino) ethanesulfonic acid]缓冲液中,25℃下光照培养30 min,采用吖啶橙/溴乙锭( AO/EB)双荧光染色法和Feulgen染色法,研究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对保卫细胞活性和细胞核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的作用下,蚕豆气孔保卫细胞活性降低,细胞核出现固缩、畸形或降解等细胞凋亡特征。随着处理剂量增加,保卫细胞活性显著下降,核异常率显著增加,表明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均对蚕豆保卫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其中,挥发油毒性最大,α-萜品烯的毒性次之,对伞花素的毒性最小;Caspase抑制剂Z-VAD-FMK可缓解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对保卫细胞的毒性,提高细胞活性,这种缓解效应随着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由此可见,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诱导蚕豆保卫细胞发生了Caspase依赖性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黑莓(萨尼)果实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自由基和[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及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定法研究黑莓(萨尼)果实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于阳性对照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比较.萨尼果实正丁醇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好.正丁醇部位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IC50 =8.44和4.55 μg/mL)强于阳性对照BHT(IC50=18.71和7.72 μg/mL),弱于阳性对照BHA(IC50=3.2和1.88 μg/mL),乙酸乙酯部位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IC50=38.55和17.25 μg/mL)均弱于阳性对照BHA和BHT,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Fe3+的还原能力(Trolox当量=711.57±10.14和628.4±11.30μmol/g)均弱于阳性对照BHA和BHT(Trolox当量=6633.04±114.04和1581.68 ±97.41 μmol/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