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衣内生真菌 Pestalotiopsis sp.次生代谢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盘多毛孢属 Pestalotiopsis真菌由于能够产生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次生代谢产物,特别是从中发现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对1株地衣内生真菌 Pestalotiopsis sp.的固体培养基次生代谢产物的UPLC-Q-TOF-MS分析,发现该菌株能够产生分子量比较特殊的两个色谱峰。通过进一步的菌株大量发酵,结合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跟踪分离,得到了2个单体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质谱技术等方法确定这2个单体化 合物平面结构,分别为已知torrenyanic acid衍生物(1)和新化合物pestalotiopsin(2)。比对化合物的CD谱及考虑生源关系,确定了新化合物(2)的绝对构型。化合物1和2的体外抑制人白血病细胞K562实验显示二者均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值分别为25.2和32.1µmol/L。  相似文献   

2.
研究芹菜根(Apium graveolens L.)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肿瘤实验。从芹菜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双氨基甲酸酯AG-01 (1)佛手柑内酯(2)芹菜素(3)。化合物1为一新化合物,MTT细胞毒活性显示其对人体胃癌细胞SGC-7901和肝癌细胞BEL-7402的IC50分别为29. 6μM和32. 4μM。  相似文献   

3.
为对土壤真菌Curvularia affinis HS-FG-196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进一步研究。实验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树脂柱、硅胶柱、凝胶LH-20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柱从Curvularia affinis HS-FG-196的发酵培养物中分离得到六个单体化合物(1~6)。利用~1H NMR、13C NMR、~1H-~1H COSY、HMQC、HMBC、IR、UV和MS等波谱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是:pyrenocine S (1)、pyrenocine B (2)、pyrenocine E (3)、pyrenocine I (4)、pyrenochaetic acid B (5)和pyrenochaetic acid C (6),其中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2、3对肿瘤细胞A549、HCT-116、ACHN、K562和HepG2表现出较强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鬼臼毒素作为鬼臼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已经有广泛的研究报道。其同系物及衍生物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依托泊甙、替尼泊甙已经成功地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优化结构、寻找新的鬼臼毒素类化合物资源替代品,已成为当前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海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产生许多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承担多种生理生态功能。北部湾海洋植物物种资源丰富,据统计,海洋植物有3门43种。该文综述了从2002年起北部湾海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从11种红树植物和7种共附生微生物中获得59个新化合物和35个已知活性化合物,从3种海草植物中获得3个新化合物和7个已知活性化合物,从6种海藻植物和1种共附生微生物中获得25个新化合物和8个已知活性化合物,主要涉及结构类型有萜类、生物碱、黄酮类、甾醇,多数具有良好的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北部湾海洋植物研究方向及后续的研究建议。该综述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北部湾海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洁君  赵长琦 《生物学通报》2013,48(5):3-7,F0003
鬼臼毒素属于木脂素类化合物中的芳基萘类,是一类重要的、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的天然产物,能够产生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植物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这类植物的形态、生境、化学成分及其内生菌代谢产物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7.
昆虫共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与昆虫的共生是一种普遍现象,昆虫种类繁多,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也多种多样。昆虫共生菌是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本文对自2008年以来已报道的177个昆虫共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61.6%的化合物为新天然产物(生物碱类新化合物最多),其中,约75%的新化合物来源于昆虫共生真菌,25%来源于细菌;醌酮类化合物是昆虫共生菌源天然产物的主要结构类型,占23.2%;47.5%的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菌、除草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且化合物中的主要活性类型是抗菌和抗肿瘤活性,活性范围覆盖面最广的结构类型是生物碱类。以上结果表明昆虫共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先导性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且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类型。本文以天然产物的结构分类为切入点,结合其研究菌株来源、生物活性等进行综述,旨在为充分挖掘昆虫共生菌次级代谢产物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株特殊生境荒漠植物雾冰藜内生真菌Stagonospora sp.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首次分离得到4个松萝酸结构类似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stagonone(1)和3个已知化合物:松萝酸(2),cercosporamide(3)和usnic acid amide(4)。通过高分辨质谱和NMR实验解析了新化合物1的平面结构,采用圆二色谱(CD)方法确定了其绝对构型;本文还报道了松萝酸(2)的单晶结构以及松萝酸(2)的CD谱,为确定该同类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提供了支持;活性试验结果证实化合物1-4具有选择性抗肿瘤细胞活性。基于化合物1-4的结构特征,推测了其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射干苷元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5个衍生物,并以射干苷元为对照,考察化合物体外抗肿瘤的活性,为研发新抗肿瘤药物提供依据。化学试验分别通过磺化反应、甲基化、乙基化反应合成化合物1~5,并根据红外、紫外、质谱、核磁等数据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射干苷元-5'-磺酸钠(1)、4',7-二甲基射干苷元(2)、4',7-二甲基射干苷元-5'-磺酸钠(3)、4',7-二乙基射干苷元(4)、4',7-二乙基射干苷元-5'-磺酸钠(5),其中化合物5为新化合物;活性研究表明各化合物组对HCT116、A549、HepG2细胞体外增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效果明显强于同等剂量的射干苷元组,特别是化合物3对A549的IC50为33. 67μM,化合物5对HCT116和HepG2的IC50分别为24. 71和32. 42μM,抗肿瘤活性明显,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并合成几类新型的萘查耳酮衍生物,初步测定其对CYP1B1酶的抑制活性,筛选具有良好抗癌作用的CYP1B1抑制剂。方法:以1,5-二羟基萘为原料,首先合成两个重要的中间体2-乙酰基-1,4,5,8-四甲氧基萘、1,5,6-三甲氧基-2-萘乙酮,然后利用羟醛缩合反应合成所需要的化合物。结果:合成了19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氢谱确证,所有化合物均为全新化合物。对所合成的新化合物均进行了EROD酶实验测定。结论:所合成的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CYP1B1酶一抑制活性,其中4-1、4-2、5'-1对CYP1B1的抑制活性强于CYP1B1强抑制剂α-萘黄酮(IC50=11 nmol/L),他们的IC50分别为6.5、0.47、8nmol/L。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山楂果实的化学成分,本研究采用色谱技术从山楂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个新化合物,波谱学方法鉴定了该化合物结构,命名为:2'-羟基-7-(3-羟丙基)-6-甲氧基-黄酮。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该新化合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的MIC_(90)值为34.8±3μg/m L,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春砂仁内生真菌Letendraea helminthicola A696的次级代谢产物,采用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该菌株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谱学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11-hydroxyl tricinonoic acid(1)、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2)、gibepyrone F(3)、gibepyrone D(4)、对羟基苯甲醛(5)、对甲氧基苯乙酸(6)、间羟基苯乙酸(7)、麦角甾醇(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8均为首次从Letendraea属真菌中分离得到。选取化合物1~5进行了抗菌和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5在100μg/mL浓度下均无抗菌和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大麻二酚(CBD)具有抗肿瘤和抗炎活性,是一种非成瘾性的活性成分,近年来受到医药界的广泛关注,但其水溶性较差,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文拟合成一种新型的水溶性化合物,并测试其抗肿瘤与抗炎活性。方法:本文主要基于CBD进行结构改造,化学合成了新化合物大麻二酚2,6-苯氧乙酸二钠盐(CBD-S),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测试了其溶解性。同时在HepG2(人肝癌细胞)和J774A.1(小鼠单核巨噬肿瘤细胞系)细胞上分别通过噻唑蓝(MTT)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测试了其体外抗细胞增殖及抗炎活性。结果:我们成功获得了CBD-S新化合物,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鉴定结果证实新合成的CBD-S结构正确,HPLC方法测试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在细胞增殖实验中,我们发现该化合物在细胞培养液中终浓度为5-10 μg/mL时,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著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在细胞抗炎活性研究中,为了获得在J774A.1细胞上的安全无毒浓度来开展后续的活性测试,我们首先检测了该化合物在J774A.1细胞上的毒性,发现在该细胞系温孵CBD-S在细胞培养液中终浓度为10 μg/mL以下时,是没有细胞毒的。接下来,在J77A.1细胞,我们发现CBD-S在细胞培养液中终浓度为0.01-1.00 μg/mL时,显著抑制了脂多糖(LPS)诱导的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生成。结论:新合成的化合物CBD-S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在体外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与抗炎活性,提示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的深入或体内验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黄芩素的抗肿瘤活性。本实验以黄芩素为原料,对其进行结构修饰。首先通过mannich反应,在8位引入胺亚甲基,然后通过酰基化反应在7位(6位)酚羟基上引入不同的疏水性基团。并利用CCK-8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MCF-7肿瘤细胞的活性评价。结果合成得到了6个目标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MS和化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其结构,其中化合物2~6为新化合物。实验利用黄酮类邻二酚羟基的特性,通过与氯化锶的络合反应,巧妙而简单的确证了所得目标化合物的酯键是在化合物的7位羟基上。抗MCF-7肿瘤活性实验表明,在黄芩素8位上引入含氮原子的胺亚甲基后活性比先导化合物黄芩素强,在其7位上再引入酯键后3个化合物活性比先导化合物强。  相似文献   

15.
从八十年代开始,本中心药理研究室与本校化学系天然有机研究室通力合作,开展对海洋生物的化学及生理活性研究,系统研究我国南海海域中几十种珊瑚及其他海洋生物,获得新化合物数以百计。已发现有显著生理活性的化合物有三丙酮胺、喹啉酮系列物、柳珊瑚酸及衍生物、内酯三萜系列物、短肽及环肽类、甾醇类、神经酰胺等,主要表现在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抗肿瘤、机能调节等多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16.
滇姜花抗肿瘤活性二萜及其光敏氧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滇姜花(HedychiumyunnanenseGagnep.)根茎中分离到两个具抗肿瘤活性的二萜成分滇姜花素C及滇姜花素A,前者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波谱及化学方法鉴定。此新化合物亦可从滇姜花素A的光敏氧化反应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从一株特殊生境荒漠药用植物沙蓬的内生真菌Rhinocladiella similis中分离得到4个苯甲酸大环内酯化合物,包括2个新化合物rhinoclactones E(2)和F(1)、2个已知化合物8,9-dihyrogreensporone D(3)和8,9-dihydrogreensporone A(4)。基于高分辨质谱与核磁共振谱数据以及相关文献比对,确定了新化合物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化合物1和2是一对立体异构体,在大环内酯环中并有一个呋喃环,这种环系统在自然界比较稀少。化合物1-4对3株肿瘤细胞株和植物病原真菌没有抑制活性。本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该真菌的化学成分研究,暗示特殊生境荒漠植物内生真菌具有产生结构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是发现新活性天然产物的一个新的重要宝库;此外,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生物活性结果,本文还探讨了这些化合物潜在的生态学功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Streptosporangium sp.菌株发酵液的初步分离纯化,得到二个化合物,由波谱数据解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YXJE1(1),7,4′-二羟基黄酮(2)。其中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活性实验证明化合物1,2具有一定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相似文献   

19.
毛萼香茶菜的新二萜化合物,毛萼晶甲-戊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茶菜属(Rabdosia)植物中的二萜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抗肿瘤,抗菌,抑制线粒体的吸呼作用和昆虫的生长等。在我们研究该属植物生理活性成分的课题中,我们从云南省丽江县蟠龙公社金沙江河谷地区产毛萼香茶菜〔Rabdosia eriocalyx(Dunn)Hara〕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七个结晶化合物,其中五个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毛萼晶甲一戊(maoecrystal A-E),另外两个为已知化合物毛萼甲素(eriocalyxinA)和乙素(eriocalyxin B)。  相似文献   

20.
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生物活性及菌株D62的代谢产物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宁  张辉  郑文  黄英  王海彬; 《微生物学报》2007,47(5):823-827
利用琼脂移块法及WST-8法分别对分离自西双版纳药用植物的165株内生放线菌进行了抗菌、抗肿瘤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超过42%的菌株对病原菌表现出拮抗活性,且对病原真菌的总体拮抗活性明显强于土壤放线菌;78%的菌株表现出抗肿瘤活性,且大部分菌株(54.5%)具有强抗肿瘤活性。选取其中对真菌及肿瘤细胞均有高抑制活性的菌株D62,并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共分离得6个化合物,分别是Antimycin A4a(1),Antimycin A7a(2)、Antimycin A2a(3)、Antimycin A1a(4)、10-hydroxy-10-methyl-dodec-2-en-1,4-olide(5)及6-(2-(4-aminophenyl)-2-oxoethyl)-3,5-dimethyl-tetrahydropyran-2-one(6),其中化合物6为新化合物。以上结果表明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作为一类新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