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中国汉族男性臼齿磨耗与年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宗  纪元 《人类学学报》1988,7(3):230-234
本文对来自全国九个省区(江西、青海、吉林、河北、安徽、贵州、云南、广西、山东)的262个汉族男性颅骨上的992颗臼齿磨耗,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牙齿磨耗的地区差异,提出了臼齿磨耗的新的分级方法。求出了M_1M_2在不同数目组合情况下,推算尸骨年龄的多个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
马鹿臼齿磨损率与年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4年,在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林区随机收集到野生马鹿下颌骨95个样本。采用Robinette等提出的下臼齿测量方法,测量了其中72个样本(年龄≥2。5龄),并提出了马鹿臼齿磨损率(MR)的计算公式:MR=∑^3i=1wi/∑^3i=1hi(其中,wi=第i个下臼齿咀嚼面的最大宽度平均值;hi=第i个下臼齿舌侧牙龈线至齿尖或最高点的高度平均值)。通过MR与牙齿齿轮年龄鉴定法确定的鹿年龄之  相似文献   

3.
华北人颅骨臼齿磨耗的年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进行骨骼人类学研究时,首先要求对骨骼作出年龄的估计。在古人类或考古发掘中,或是在法医学和军事领域中,也常常需要根据人类骨骼,特别是颅骨的标本来作出年龄的估计。根据现有的知识,骨骼年龄的估计可从牙齿的发展和萌出,骨骺的出现和愈合,颅骨骨缝的愈合,牙齿的磨耗,以及骨骼的一般情况来作出。上述判断年龄的各种标准,大部分只能应用于成年以前的骨骼,在成年颅骨上,判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在广西收集的有生前年龄记录的中国人139例15-84岁男性颅骨为研究材料,依据Broca氏颅缝愈合的0-4度分级标准,分13个年龄组,分别对矢状缝、冠状缝、人字缝、蝶额缝、蝶顶缝、蝶鳞缝、枕乳突缝、顶乳突缝、鳞缝等九个颅骨内外板缝进行研究,分析每个颅骨缝各愈合度的百分率和颅骨缝的变化与年龄关系。并与欧洲人和日本人作对比,显示出人种、民族和个体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5.
陶寺、上马、延庆古代人群臼齿磨耗速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嘉宁 《人类学学报》2007,26(2):116-124
本文采用Scott定义的臼齿磨耗级别系统,对陶寺、上马、延庆三组人牙的第一、第二臼齿磨耗情况进行观察,并通过主轴回归分析对其磨耗速率进行比较和讨论。在经济类型上,陶寺和上马属于农业经济,但陶寺的狩猎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延庆畜牧业则比较发达。分析表明三组人牙均表现出臼齿磨耗速率下颌快于上颌的特点,而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在组间差别上,上马组的磨耗速率似略快于其他两组。磨耗速率的组内、组间差异与上下颌牙齿咬合关系、口腔咀嚼生理以及不同经济文化古人群的食物构成等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6.
耻骨联合面形态变化与年龄鉴定关系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忠尧 《人类学学报》1982,1(2):132-212
本文主要介绍经过180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耻骨联合面形态特征的研究,并结合10案例的实际比较和验证。证明单用耻骨联合面形态变化特征去判断年龄的方法,其准确度是相当可观的,误差仅为±1—2岁。同时,对此有关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牙本质终身不断地向髓腔方面增生的生理现象,对我国华南地区97颗上颌第一磨牙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应用显微测量技术,在按统一标准制成的牙磨片上测量有关项目,依据指数公式求出髓室牙本质指数。研究结果表明,髓室牙本质指数与年龄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本文求出了用指数推算年龄的回归方程,并列出了可供参考的年龄估计值全体均数的95%可信限表。  相似文献   

8.
灰旱獭年龄鉴定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有关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的年龄鉴定,等(1973)曾以臼齿磨损度作过描述,并划分出6个年龄组,但缺少年龄与个体发育关系的资料。国内以牙齿磨损度鉴定灰旱獭年龄与种群年龄组成尚未见报道。 灰旱獭为天山山地的优势鼠种,分布广,数量多,既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动物,又是重要的毛皮兽。我们于1983年6-8月对该旱獭的年龄鉴定方法及其年龄组成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朱万龙  贾婷  黄春梅  王政昆 《生态学报》2013,33(6):1721-1730
共选取分布于云南、贵州和广西地区的190个中缅树鼩头骨和32颗臼齿(第二、第三下臼齿),运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其头骨侧面、腹面、背面及下颌侧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薄片样条分析,同时运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头骨和臼齿进行多维尺度分析,以探讨头骨及臼齿形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头骨侧面在研究多种群头骨形态时更适宜,更有参考价值;经过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形变多集中在鼻骨和臼齿,这可能与中缅树鼩生存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相适应;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云南、贵州和广西地区的中缅树鼩头骨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同时,对臼齿的分析显示,臼齿形态具有地区差异,这种变化可能与中缅树鼩生活环境的经度和纬度有关.综上,云南、贵州和广西地区的中缅树鼩的头骨具有形态变异,并且差异仅仅发生在种群水平,这可能反映了其对特定生态环境的形态适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97例华南人M~I的磨耗度、牙指数和年龄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由此而提出以牙磨耗度和牙指数为两个变量的三元回归方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元相关系数高于其它二元相关系数,三元回归方程的标准估计误差低于其它二元回归方程的标准估计误差。因而,以三元回归方程式比单纯以牙指数或牙磨耗度作为变量的二元回归方程式估计年龄准确。  相似文献   

11.
《Ibis》1954,96(3):371-379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orest avifauna of Southern Nigeria is analysed in the light of the most recent work in the region. It is found that east of the Niger the affinities are with Lower Guinea: at Lagos with Upper Guinea; in the Ondo-Benin area not definitely with either. A discussion of the barriers between the two sub-regions follows, and it is claimed that, whereas the Lagos-Accra savanna gap and the Cameroon montane area can each account for about one quarter of the total change, factors within Nigeria were almost twice as important in causing differenti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factors were a combination of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northward position of the coastline in late or post-Pliocene times, giving rise to a condition similar to that we find today between Lagos and Accra.  相似文献   

12.
陕南奥陶纪圆尾虫类三叶虫的丰度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扬子区北缘米仓山地区3个宝塔组剖面的远岸水中浮游圆尾虫类三叶虫丰度变化研究表明,该区海域在兰维恩晚期至阿什极尔早期曾出现4次海平面跌落和3次海平面上升,与同期全球海平面变化有一定的可比性。证明圆尾虫类丰度变化的研究可能是揭示奥陶纪全球海平面变化规律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14.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87,6(3):180-183
本文计算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几个头骨与尼阿洞人之间的歧异系数,结果是柳江人与尼阿洞人的距离小于后者与澳大利亚大约同时期的人类的距离,也小于其与山顶洞人之距离。本文还根据一些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讨论了尼阿洞人、塔邦洞人与亚洲大陆及澳大利亚古人类的关系。结论认为亚洲大陆对尼阿人有过相当大的影响,塔邦洞人也接受过一些来自北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法军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03,22(3):206-217
本文对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头骨进行了非测量性状的观察。选择了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之相关的12个人群作为研究对比组,求出各对比组之间的平均差异度(MMD)值,以MMD值为基础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姜家梁新石器时代居民在非测量性状上有着比较明显的特点:既与其它某些人群(特别是与贝加尔人群、华北组)有着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证据说明这种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是何种方式的联系;同时,姜家梁组可能是因为还存在着某些独立的特征(比如其较高的或者较低的非测量性状特征),使之不能完全地归入到某种人群中去。我们期待从这一地区及其周邻地区发现更多的古人骨材料,以期从研究中得出更细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the resistance of adults of the desert locust ( Schistocerca gregaria ) and the African migratory locust ( 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oides ) to DNC applied as a contact poison to the ventral surface of the abdome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ir body weight, irrespective of age or sex.
Varying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of the insecticide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insects except when the dose was applied to the wings or femur, these being less effective sites of entry for the poison.
Increasing the post-treatment temperature from 25 to 36°C. had no noticeable effect on mortality, but the speed of action of the insecticide was much increased.  相似文献   

17.
Catalpa speciosa is interesting in that the phyllotaxy of the lateral shoots can be either decussate or whorled. The pattern appears to be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buds which emerge. The arrangement is not related to dormancy; nor does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he bud at the time of bud break influence the phyllotaxy. The control of bud break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the position of the bud on the stem. Possible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lateral shoot patter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