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疆甘家湖自然保护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时间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2年4月—2003年10月对精河甘家湖荒漠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采用铗捕法,设置30个样地,共布铗30hm^2,捕获啮齿动物579只,分属3科5属6种。用种类(S)、相对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E)、优势度(D)5个指标对年间、季节间的鼠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2—2003年鼠总密度上升,子午沙鼠的优势更加突出;群落由传统的以大沙鼠为优势种变为以子午沙鼠为优势种,群落结构也由大沙鼠—子午沙鼠—三趾跳鼠向子午沙鼠—大沙鼠—三趾跳鼠演替;2002—2003年群落多样性、均匀性降低,优势度增加;从春至秋鼠总密度呈上升趋势,多样性增加;均匀性以夏季最高,优势度则春季最高。  相似文献   

2.
额济纳旗和肃北马鬃山北部边境地区啮齿动物调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1979—1980年作者等人对内蒙古额济纳旗及肃北马鬃山北部边境地区的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地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归属古北界,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其生态地理动物群为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共发现啮齿动物14种,其中沙鼠亚科和跳鼠科的种类构成该地区啮齿动物区系的主体。子午沙鼠为当地的优势种,其它为常见种,它们分布广、数量多。另外,三趾心颅跳鼠、肥尾心颅眺鼠和短耳沙鼠等数量少、分布范围窄,为当地特有种。  相似文献   

3.
河西荒漠子午沙鼠的生态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anus Pallas是一种荒漠、半荒漠地区的小型啮齿动物。研究子午沙鼠生态学对这些地区的开发利用和防治鼠害具有很大意义。1961年4月—6月,在甘肃酒泉黑山湖地区进行了子午沙鼠生态调查,结果如下:一、不同栖息地的分布与数量剖检从各种不同栖息地捕获的子午沙鼠36只,发现每只鼠胃内食物平均重3.1克,(1.5克~7克),一般为2.5~3.5克。鼠胃的内容物中黄色食糜(枸杞叶)占44.7%,绿色(盐爪爪的叶和茎的表皮、东蔷叶)占30.4%,白色和褐色及其他(主要是东蔷种子,部分为其根、茎的韧皮部)分别占8.5%和16.4%。在剖检鼠胃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袁帅  付和平  武晓东  兴安  甘红军  岳秀贤 《生态学报》2017,37(14):4795-4806
放牧被认为是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放牧影响了啮齿动物的个体条件、繁殖、种群动态、群落组成及群落多样性等多个方面。由于受传统统计学方法的限制,这些研究只是单独的对放牧作用进行假设检验,而没有将多个假设放在同一个框架内进行验证。2006—2011年,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不同放牧生境中啮齿动物优势种的数量进行研究并使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将可能影响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的环境因子(气候条件、土壤硬度、植物隐蔽、植物生物量等19个指标)与啮齿动物优势种种群动态结合后进行多假设检验,旨在找出不同放牧干扰下制约优势啮齿动物环境因子的发生途径。结果表明:气候条件对五趾跳鼠和三趾跳鼠有直接不利影响,隐蔽对于两足活动的五趾跳鼠有负效应,而对四足活动的子午沙鼠有正效应。植物生物量对五趾跳鼠有正效应,但对子午沙鼠有负效应。土壤硬度的增加间接的有利于五趾跳鼠,对子午沙鼠有直接的正效应。因此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种群动态是多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条件是驱动啮齿动物种群动态的根本原因,而放牧会因为改变植物隐蔽而影响啮齿动物在群落中的组成。  相似文献   

5.
不同干扰下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已对物种分布范围和丰富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荒漠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可能更加敏感。作为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者,了解荒漠啮齿动物特别是优势鼠种将对气候变化如何响应,对于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具有重要意义。2002—2010年,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阿拉善荒漠4种不同生境下啮齿动物优势种群进行了研究,分别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对啮齿动物优势种群动态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啮齿动物优势种对温度和降雨的响应不同,尤其以子午沙鼠表现最为显著。跳鼠对温度的适宜性要高于仓鼠科的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而仓鼠科啮齿动物对降雨的适宜性高于跳鼠。较小尺度上的人为干扰更可能从改变食性和生境的途径上加剧或缓冲降雨对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的影响,而不是改变温度对啮齿动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啮齿动物的地理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省的啮齿动物,过去曾在局部地区进行过调查(伍律等,1958;董谦等,1962;林兰泉等,1965),我站自1961年以来对全省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工作。关于啮齿动物的地理区划问题,肖增祜等(1978)曾作过区划拟议,将辽宁省初步划分为三个动物地理省(辽东山地丘陵省、辽西山地丘陵省、辽河平原省)。本文根据1958—1981年全省啮齿动物的调查资料,将辽宁省划分为五个啮齿动物地理省,现作如下叙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2011 ~ 2012 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利用复合不育剂EP - 1 (左炔诺孕酮- 炔雌醚),设试验区和对照区,采用春季试验区一次性投饵的方法,对子午沙鼠、小毛足鼠和三趾跳鼠3 种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群的不育控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育剂EP - 1 显著降低了优势种群当年的幼体出生率,试验区5 ~ 6 月小毛足鼠幼体比例较对照区显著降低(P < 0. 05),5 ~ 8 月子午沙鼠和6 ~ 8 月三趾跳鼠成体比例分别较对照区显著增加(P < 0. 05),同时显著降低了优势鼠种当年的种群数量,试验区子午沙鼠和小毛足鼠种群在繁殖高峰期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 < 0.05),4 ~ 5 月三趾跳鼠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P < 0. 05)。次年,试验区5 ~ 7 月子午沙鼠种群成体比例显著高于对照区(P < 0. 05),全年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P < 0.05),而三趾跳鼠种群数量与对照区差异并不显著。因此,不育剂EP - 1 对3 种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群数量增长均具有控制作用,尤其对子午沙鼠种群的持续控制效果更加明显。可见,种群在繁殖期年龄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其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八种沙鼠亚科和田鼠亚科啮齿动物阴茎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对我国仓鼠科沙鼠亚科和田鼠亚科8种啮齿动物的阴茎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分析了两亚科的沙鼠属(Meriones)、大沙鼠属(Rhombomys)、田鼠属(Microtus)和绒鼠属(Eothenomys)4个属之间以及同属的种间异同。结果证明阴茎头(包括阴茎骨和软体结构)的形态结构具有属和种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分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禁食导致一些啮齿动物的贮食量增加,但禁食处理后雄性长爪沙鼠贮食行为的变化则不一致。每天禁食22 h,长爪沙鼠的一些个体表现出高水平的贮食行为(禁食贮食组),而另一些个体则没有表现出贮食行为(禁食无贮食组)。延长禁食(22 h)持续的时间(连续重复3 d 和20 d)和增加禁食时间(禁食48 h),都没有使禁食无贮食组的动物表现出贮食行为。同样在自由取食条件下,长爪沙鼠的贮食行为也表现为二型性。在自由取食和禁食条件下,贮食量与体重、体脂含量和瘦素的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禁食是诱导雄性长爪沙鼠贮食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增加禁食的程度并不改变其贮食行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啮齿动物对秦岭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群落中的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存在着一定的取食偏好性,这种偏好性会使啮齿动物形成不同的捕食和贮藏策略,从而导致林木种子形成不同的扩散格局。以秦岭中段松栎混交林建群种锐齿槲栎、油松、华山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塑料标签标记种子方法,研究啮齿动物对种子传播和扩散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子特征是影响啮齿动物对其进行扩散的重要因子,油松种子以其质量小、种皮薄等特点吸引啮齿动物大量捕食,其原地取食率达到83.33%,显著高于华山松和锐齿槲栎种子。(2)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种子大部分被搬运一定距离后再被取食和埋藏,其中,扩散距离在1 m以内、1—3 m和5—8 m的锐齿槲栎种子分别占59.12%、18.23%和13.26%,最远扩散距离达12 m处;华山松种子扩散距离主要介于在1—3 m(37.85%)和3—5 m(23.73%),在距离5—8 m(13.56%)、8—10 m(11.86%)和大于10 m(11.30%)区间也有一定的分布,最大扩散距离为12 m。(3)啮齿动物倾向于将锐齿槲栎种子搬运至松林内取食,而将华山松种子搬运至栎林内埋藏,说明不同林分类型及其环境因素对林木种子扩散后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4)3种类型种子被啮齿动物捕食的比例以油松最大(96.90%),锐齿槲栎次之(73.57%),华山松最小(50%);次年调查时,未被捕食的种子大部分已经被取食,仅有极少数锐齿槲栎种子萌发成幼苗(1.67%)。啮齿动物的捕食和贮藏行为对林木种子扩散及其成功更新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新疆莫索湾垦区啮齿动物群落分布与生境类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沙漠开垦为绿洲后,啮齿动物群落的生态分布格局及变迁规律,2004年6~8月对莫索湾垦区150团场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荒漠开垦为林地,红尾沙鼠占据主导地位;开垦为农田,鼠类群落表现出较大差异:棉田中柽柳沙鼠占主导地位,麦田中小家鼠为优势鼠种,苜蓿地则以小林姬鼠为主,白菜地中灰仓鼠占据优势地位;城镇居民区“伴人”鼠种褐家鼠居于绝对优势.结论:在荒漠开垦为林地、农田和变为居民区的过程中,鼠类群落也相应地由荒漠鼠类向人工景观鼠类演变.然而对于从沙漠腹地开垦出来的绿洲,虽然人类已开垦经营了半个世纪,但啮齿动物群落的原始荒漠特征仍较完善地保存着,这与当地极端的地理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2002、2003年春、夏、秋季对精河甘家湖荒漠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啮齿动物进行了实地调查,采用样方面积铗子法,设置30块样地,共计30hm^2,捕获啮齿动物579只,分属3科5属6种。根据地形特征、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的差异,将样地划分为4种生境类型,用种类(S)、密度(只/hm^2)、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E)、优势度(D)、生态位宽度(Bi)、生态位重叠指数(C1)、竞争系数(a)8个指标对不同生境的鼠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为单一的荒漠梭梭子午沙鼠(M.meridianus)-大沙鼠(Rhomlomys opimtus)-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群落。其中子午沙鼠为主优势种,大沙鼠为次优势种,三趾跳鼠为常见种,小五趾跳鼠(Allactage elater)、柽柳沙鼠(M.tamariscinus)、小家鼠(Mus muschlus)为罕见种;该群落为高密度斑块状镶嵌空间格局;各生境的群落多样性与优势度、优势种的百分比呈负相关,与物种数、均匀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陈俊达  姚志诚  石锐  高惠  刘振生 《生态学报》2022,42(10):4209-4216
贺兰山因其拥有独特的植物垂直分布带而十分适宜啮齿动物生存,但自保护区生态恢复以来并未见有研究评价啮齿动物在贺兰山的生境适宜性,使得其分布现状未知。使用GIS技术和MAXENT模型对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主要啮齿动物进行生境适宜性状况评价及预测,探究啮齿动物在贺兰山的分布现状。结果表明:影响6种啮齿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坡度和距矿区距离,海拔越高、坡度越大及距矿区距离越近均使啮齿动物生存适宜性降低;两两鼠种生境适宜面积叠加发现,大林姬鼠和阿拉善黄鼠适宜生境重叠面积最大(261.37 km~2),短尾仓鼠和子午沙鼠的适宜生境重叠面积最小(19.00 km~2);6种主要鼠种均适宜的生境面积交集仅有17.14 km~2,占贺兰山总面积的0.47%,6种主要鼠种均不适宜的生境面积有2985.23 km~2,占贺兰山总面积的81.21%。研究表明,啮齿动物栖息地距矿区距离仍是影响其适宜生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废弃矿区采取措施,改善保护区啮齿动物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14.
蒙古长爪沙鼠(Merione ungiculatus)是产于蒙新高原东部的一种啮齿动物。由于它对引起人类疾病的某些病菌和病毒特别敏感,所以,是一种很好的实验动物。 有关它的染色体组型,Nadler与Lay和Weiss等曾作过报道。Gamperl和Vistorin于1978年利用长爪沙鼠的成纤维细胞培养,作了  相似文献   

15.
王宗仁 《遗传》1982,4(1):16-17
蒙古长爪沙鼠(Merione ungiculatus)是产 于蒙新高原东部的一种啮齿动物。由于它对引 起人类疾病的某些病菌和病毒特别敏感,所以, 是一种很好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啮齿动物的区系分布和地理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徽省啮齿动物区系情况,解放前Allen(1940)、Gee(1930)、Tate(1947),阿部余四男(1944)曾有过一些零星报道,解放后盛和林等(1963)、王岐山等(1966)、黄文几等(1978)也进行过调查,但就啮齿动物区系而言,尚缺乏完整的系统材料。我站从1958年起,开始对本省啮齿动物进行调查,重点主要在平原及丘陵地带,对皖南及大别山区调查较少。近年来,我们在皖南山区的祁门、休宁、绩溪、黄山、宁国、宣城、泾县、歙县、青阳及大别山区的金寨、霍山、岳西、潜山、舒城等山地进行了补点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结合以往的工作和文献作初步整理,并就啮齿动物的地理分布和优势种,综合自然地理等因素进行啮齿动物的地理区划。  相似文献   

17.
啮齿动物的水平衡能力对其适应干旱环境至关重要。为理解啮齿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以分布于内蒙古草原的长爪沙鼠 (Meriones unguiculatus)、布氏田鼠 (Lasiopodomys brandtii)、小毛足鼠 (Phodopus roborovskii)、坎氏毛足鼠 (Phodopus campbelli) 和黑线仓鼠 (Cricetulus barabensis) 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肾脏形态学指标、肾单位密度指标和尿液渗透压等,比较分析了肾脏形态结构与栖息地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5种啮齿动物肾脏髓质厚度随动物分布区域的变化,呈现从典型草原地区、半荒漠地区至荒漠和沙漠地区逐渐增加的趋势,干旱地区动物的尿液渗透压较高。5种动物的皮质肾单位密度无显著差异。近髓肾单位密度统计显示,黑线仓鼠大于小毛足鼠与坎氏毛足鼠,布氏田鼠与长爪沙鼠居中。这些结果表明,啮齿动物的肾脏形态指数和组织学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哺乳动物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肾脏的结构具有可塑性以应对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子午沙鼠生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在晋中乌马河流域是一种常见的鼠类,当地称“沙沙”。我们于1979年3月—1980年2月进行了子午沙鼠生态习性的调查研究。 调查区在晋中乌马河流域,东起太谷县窑子头,西至祁县晓义;北迄清徐县大常,南抵太  相似文献   

19.
莫索湾垦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4年6~8月对莫索湾垦区啮齿动物调查,按不同生境共抽取18个样地,采用铗日法进行鼠类密度调查,共置10400个铗日,捕获啮齿动物446只,分属3科9属11种。经聚类分析,该垦区鼠类群落可划分为6种群落类型:(1)以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为主的荒漠型;(2)以红尾沙鼠(Meriones erythrourus)+小五趾跳鼠(Allactaga elater)为主的半荒漠灌丛型;(3)以柽柳沙鼠(Meriones tamariscinus)+小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为主的林地型;(4)以小家鼠(Mus musculus)+小林姬鼠为主的农田型;(5)以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子午沙鼠为主的弃耕地型;(6)以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为主的城镇型。从原始荒漠到城镇居民区的环境梯度变化中,鼠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1.1053~1.2744),到农田达到最大,农田到居民区则略有下降;均匀性随各群落生境类型不同,变化无规律性(0.6423≤J≤0.9207);优势度则呈下降趋势(0.4176~0.3368)。生境差异、植被盖度和人为干扰强度对鼠类群落多样性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炔雌醚对一些鼠类种群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为探究炔雌醚对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riculataus种群繁殖的影响,于2006年5—8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农牧交错带展开了炔雌醚对长爪沙鼠野生种群繁殖的控制实验。设置了投药区和对照区,5月初进行投药,实验期间采用夹线调查法逐月对样地内的长爪沙鼠进行系统的取样调查,分析炔雌醚对长爪沙鼠种群繁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投药之后的6—8月,投药区成体鼠的子宫坏死率分别为75.3%、61.5%和48.7%,与对照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投药区成体鼠的怀孕率下降,与对照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投药区的胎仔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综上表明,炔雌醚对农牧交错带长爪沙鼠种群繁殖的控制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