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单次施用由双旋转法离心的小鼠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制备的PRPr相比,探究用PRP释放剂(PRPr)浸渍的可生物降解明胶水凝胶在伤口愈合和血管生成过程中的效果。在本研究中使用等电点为5.0的明胶水凝胶盘,总共160只老鼠(n=40/组)随机分配到以下4个实验组、对照组、可生物降解的明胶水凝胶组、PRPr组和用PRPr (PRPrG)组浸渍的明胶水凝胶。在创伤后第1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比较伤口面积和上皮形成。并在完全上皮形成后,评估伤口收缩。在第14天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新血管形成状况。在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PRPrG的伤口面积小于其他组(p0.05)。PRPrG在第7天和第14天的上皮形成的长度明显长于其他组(p0.05)。在第14天,PRPrG的毛细血管形成也优于其他组。在第21天,所有伤口完全上皮化并且PRPrG防止伤口收缩最多。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施用PRP相比,浸渍有PRPr的明胶缓释系统(PRPrG)可刺激血管生成并加速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结合组织工程皮肤对裸鼠巨大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首先,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富含生长因子的浓缩血小板的血浆,并测其所含生长因子的量;其次,在裸鼠的背侧部分构建大面积皮肤创面,分别用人工真皮,组织工程皮肤,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工程皮肤,表皮生长因子组织工程皮肤和PRP结合组织工程皮肤修复裸鼠巨大创面;最后,手术后不同时间间隔收集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PAS染色和免疫组化等方法评估创面愈合情况。结果:PRP结合组织工程皮肤组创面修复愈合情况最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和探讨使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在人体下肢慢性创面缺损中的治疗作用,并试图寻找更佳的治疗皮肤慢性缺损的治疗方式。方法:对2016.03-2017.03一年以来在我科治疗,明确诊断为慢性创面缺损的,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的共计16名患者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实验组(8人)与对照组(8人)。实验组通过对静脉血(肘部)进行抽取离心来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并加以覆盖。对照组则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进行替代。两组患者均以7天为一疗程,进行换药和更换辅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并比较其血液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时观察创面,发现创面无明显渗出及感染征象,其面积缩小约1/4。对照组在1周后进行观察,发现1例有感染可能,给予再次清创并使用抗生素后辅料包扎。其余患者创面肉芽生长可,面积缩小约1/6。在治疗2周后再次进行观察,发现实验组患者创面面积缩小约2/3。而对照组患者面积缩小约1/4。在治疗后3周时,实验组所有患者创面已基本愈合85%以上。在延迟治疗1-2周后该组患者全部愈合。对照组患者在治疗3周后有两例患者愈合面积在50%以上。给予继续使用该治疗方法。剩余6例患者接受外科治疗(VSD+植皮/皮瓣)。实验组患者在各治疗观察点皮肤愈合情况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下肢慢性创面,使用富血小板血浆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手术及外科治疗的风险,降低治疗费用,且相对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非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创伤骨科2010年2月-2015年1月的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比较同种异体骨加富血小板血浆混合物与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结果:两组共随访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69例,全部进行了术中断端植骨,其中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组(PRP组)21例,其中愈合19例,未愈合2例,临床愈合率90.5%。自体髂骨植骨组(自体骨组)48例,愈合44例,4例未愈合,临床愈合率91.6%。PRP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108.73±13.91),自体骨组为(120.54±13.87)min,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PRP组患者X线骨痂评价标准平均评分值为(2.54±0.43)分,自体骨组为(2.62±0.45)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混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骨不连较传统自体髂骨植骨可缩短手术时间,避免供骨区并发症,修复效果良好,为骨不连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联合冷沉淀制剂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愈合、血管生成因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6年8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54例,依据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7)和观察组(n=27)。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序贯使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联合冷沉淀制剂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0d后的肉芽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以及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溃疡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d后,两组患者肉芽组织bFGF、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肉芽组织bFGF、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0d后,两组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关系、心理或精神以及治疗影响四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富血小板凝胶联合冷沉淀制剂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促进肉芽组织中血管生成和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6.
大鼠血小板中的神经肽Y及其对血管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杨耀芳  杨丽华 《生理学报》1993,45(4):400-404
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显示大鼠血小板与富血小板血浆(PRP)分别含NPY免疫活性物质90±16ng/10~7血小板与93±19ng/ml,大大高于普通血浆(1.2±0.1ng/ml)与贫血小板血浆(PPP)(1.7±0.3 ng/ml)中的含量(P<0.001)。血小板样品HPLC各馏分的NPY放免活性峰位与标准NPY的峰位相符。PRP经胶原最大程度聚集后,血小板内的NPY浓度降为34±5 ng/10~7血小板,而PPP中的NPY浓度则升高到26±4 ng/ml。1.6 ml PRP经胶原作用产生最大程度聚集,由此分离所得的PPP引起离体灌流大鼠尾动脉收缩,张力上升380±80 mg;上述PPP经NPY抗血清处理后引起尾动脉收缩的幅度显著减小(190±40 mg,P<0.001)。而1 nmol/L人工合成NPY并不引起血管收缩。结果表明大鼠血小板中含有大量NPY,在不可逆聚集时可以释放,释放的NPY可能参与血小板聚集时释放物质的缩血管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及人重组BMP2对颅缝牵引成骨的作用,并用Micro-CT进行影像学评价,为进一步了解生长因子对颅缝的改建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0只雄性6周龄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0)对照组,(1)富血小板血浆组(PRP),(2)富血小板血浆结合10μg rhBMP-2组(PRP/rhBMP-2)。用镍钛牵开弹簧给予兔矢状颅骨缝持续200 g等张牵引力牵引33天。牵引结束后,采集所有兔矢状颅骨缝标本行Micro CT精细扫描及三维重建及硬组织切片观察成骨情况。结果:Micro CT重建兔矢状颅骨缝显示,对照组和PRP组的骨缝牵开,骨缝牵开体积比PRP/rhBMP-2凝胶组大(P0.05)。PRP的局部应用不仅促进了骨缝间的新骨形成,而且加速骨缝纤维组织的创伤愈合。PRP/rhBMP-2组牵引后骨缝可见有新骨再生及骨缝融合现象。PRP/rhBMP-2凝胶组平均骨缝融合程度约为颅骨厚度的15.3±9.5%。实验前后PRP/rhBMP-2凝胶组治疗区颅骨平均厚度较对照组和PRP凝胶组有增厚表现(P0.05)。结论:PRP和PRP/rhBMP-2的局部应用都能有效促进骨缝牵引成骨时新骨加速形成。Micro CT显示:PRP凝胶可以诱导骨缝骨形成并加速了骨缝伤口的愈合,缝形态存在;PRP/rhBMP-2组新骨再生导致了骨缝牵引时过早产生了骨缝融合现象,提示今后在骨缝牵引成骨临床应用时需要避免高浓度生长因子在骨缝局部应用而导致的骨缝早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脐带干细胞(UBC-MSCs)联用对糖尿病足(DF)模型lncRNA表达谱的影响。方法:采用SPF级SD大鼠(20只)建立糖尿病足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大鼠。A组注射PBS于DF动物溃疡处,B组采用人PRP注射于DF动物溃疡处,C组采用人UBC-MSCs注射于DF动物溃疡处,D组采用人UBC-MSCs+PRP注射于DF动物溃疡处。治疗14d后,记录大鼠的血糖水平与血清CRP、TNF-α、VEGF相对表达,采用arraystar公司12×135K芯片测定lncRNA的表达谱。结果:治疗14d后,B、C、D组均较A组显著降低,D组显著低于B、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大鼠的血清CRP、TNF-α相对表达较A、B、C组显著降低,血清VEGF相对表达较A、B、C组显著升高,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存在1563个显著差异的IncRNA,C组与A组比较存在1982个显著差异的IncRNA,D组与A组比较存在2854个显著差异的IncRNA。将靶基因带入差异m RNA数据,筛选得到与DF相关的靶基因的lncRNA有6条,具体为CHI3L1、FA2H、CAMTA1、DOCK、STRADB和TNFRSF1A (P1101039、BF74369、Uc001aoh、N385370、AF116618和HMlincRNA1336)。结论:UBC-MSCs和PRP联合可能通过改变lncRNA的表达,影响炎症因子、血管生成因子等的表达,进而发挥降血糖和治疗DF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isease, IVDD)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传统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物理治疗、抗炎止痛药物和手术,但都仅能起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尚不能延缓或逆转IVDD的发展进程。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是多种生长因子的天然载体,近年来的研究提示,它具有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外基质等三方面的作用,可作为IVDD的有效治疗方法。该文主要阐述PRP作为一种再生疗法在IVDD中的治疗机制,并讨论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临床试验,研究关节内注射血小板的血浆PRP和透明质酸HA对膝关节OA患者的临床结果和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该非安慰剂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包括160例受膝关节OA影响的患者、1~4级的凯尔格伦-劳伦斯量表。在PRP组(n=87)中,在4周间隔内进行2次关节内注射,HA组(n=73)在1周间隔内进行了3次关节内注射。问卷调查之后,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进行了前瞻性评估。使用SPSS 16.1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在12个月的随访中,两组WOMAC疼痛评分和身体疼痛均有显著改善;然而,与HA组相比,PRP组的结果较好(p0.001)。其他WOMAC和SF-36参数仅在PRP组中得到改善。两组患者2级OA患者均得到更多改善。本研究表明PRP注射液比HA注射液在减少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更有效,是选择对常规治疗没有反应的膝关节OA患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由于富含多种活性生长因子,能够刺激软骨细胞增殖,促进软骨前体细胞增殖、迁移、向软骨细胞分化,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以及抑制软骨的炎性反应和退变,提供有利于组织修复的内环境,延缓病情进展。近年来PRP注射治疗已成为治疗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相关疾病的新型选择,并且疗效显著。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效用,PRP注射治疗不仅在关节腔内进行,还可在软骨下骨内进行注射。软骨下骨的病变会加速软骨损耗,故有必要将软骨下骨也当作OA众多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PRP的生物特效以及PRP注射治疗在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对软骨下骨内PRP注射治疗KOA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KOA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予以关节镜下修整手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优良率、生活质量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Lysholm评分量表、美国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VAS、WOMAC评分均逐步降低,Lysholm评分逐步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VAS、WOMAC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可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可有效缓解手术治疗后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富血小板血浆是近些年来比较热门的一种血液制品,其来源于自体,且制备方法简单,又富含大量血小板及多种生长因子,能够加速骨愈合,增强骨再生,促进软组织及神经损伤恢复,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的研究人员根据富血小板血浆所具有的特点,针对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验,并且在临床骨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已经开始了实验性应用,如骨缺损、骨再生,肌腱、韧带及软组织损伤,脊柱脊髓损伤等。尤其是在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方面,无论是单独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还是联合应用富血小板血浆与脊髓神经前体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有利于脊髓神经损伤恢复的细胞因子复合物共同治疗,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研究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上清凝胶对小鼠皮肤创面修复的作用,为临床皮肤创伤提供新的修复方法奠定基础。方法:从新生儿脐带分离出hUC-MSCs并培养,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成骨成脂细胞分化实验以及RT-PCR检测干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证明其干细胞特性;收集上清液,进行粗提纯及总蛋白浓度检测,制成凝胶剂,用于小鼠背部损伤模型中创面的治疗;于第2、3、6、8、15 d取样,伤口及正常皮肤组织样品分别用于制备组织病理切片及愈合组织相关因子表达的Q-PCR检测。结果:从新生儿脐带分离出的hUC-MSCs其形态、表面标志物符合干细胞特性,具有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潜能。实验小鼠皮肤创伤后3 d开始可见各组创面逐渐缩小,伤后15 d创面基本愈合;第5、7 d高剂量组创面愈合率大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高剂量组伤口愈合程度最高,低剂量组次之,两者都优于对照组。愈合组织相关因子检测表明,伤后第2 d,高剂量上清处理的小鼠伤口组织TGF-β1和Col1a1基因表达增加,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伤后第3 d,实验组VEGF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从第3 d开始,IL-1β这一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hUC-MSCs上清凝胶能够提高小鼠皮肤创面愈合的速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血小板、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接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浆血小板、D-D、Fg、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血小板、D-D、Fg水平、NIHSS、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血小板、D-D、Fg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治疗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86%、1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静脉溶栓治疗,这可能与其更有效改善改善患者血浆血小板、D-D、Fg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提高伤口敷料的止血性能,文中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壳聚糖溶液中引入含有多种生长因子的人源性富血小板血浆(Humanplatelet-richplasma,hPRP),并加入不同体积比例(1∶1、1∶3、3∶1、1∶0)的丝素蛋白溶液以提高材料的多孔性与止血性,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不同配比的hPRP-壳聚糖/丝素蛋白敷料,并将纯壳聚糖敷料作为对照组,研究hPRP和丝素蛋白对敷料的止血性能的影响以及丝素蛋白对PRP中生长因子控制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壳聚糖敷料中引入hPRP对敷料的止血性有所提高,但对敷料的多孔结构及吸水率无明显改善,若在hPRP-壳聚糖溶液中按照体积比为1∶1的比例加入丝素蛋白溶液,会得到具有较为均匀的多孔结构的敷料,敷料的孔隙率与吸水率分别可达到86.83%±3.84%与1 474%±114%,且该比例的敷料在快速止血性能上表现优异。此外,加入丝素蛋白与壳聚糖比例为1∶1的PRP敷料能有效减少PRP中生长因子在初始阶段的爆裂释放。因此,含hPRP的壳聚糖/丝素蛋白复合敷料有望成为一种能快速止血且能促进伤口愈合的新型伤口敷料。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生成素 (TPO)有望成为特异性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理想药物 .对TPOcDNA离体细胞表达和基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进行了初步尝试 :构建了pcDNA3 TPO高表达质粒 ,基因转移离体细胞 ,检测表达产物rhTPO具有完整的生物学活性 ;pcDNA3 TPO分别注射正常小鼠和血小板减少症小鼠 ,小鼠血浆中检测到rhTPO的表达 ,并且正常小鼠血小板水平上升至 1 .9倍 ,血小板减少症小鼠血小板降低的幅度减小、恢复的速度加快并达到原来值的 1 .8~ 2 .0倍 .该结果为TPO基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实验依据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AC)对兔糖尿病溃疡创面组织愈合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四氧嘧啶法建立兔糖尿病溃疡模型,设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创面采用常规包扎治疗处理,实验组创面则采用VAC处理),观察和比较两组动物的创面肉眼观、愈合时间,在致伤前、致伤后3 d、7 d、14 d取创面软组织,检测和比较两组动物的创面组织含水量、血流量以及血浆ET-1和N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动物的创面肿胀及分泌物得到明显控制,创面坏死组织的清除与肉芽组织的生长明显加快,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致伤后3 d、7 d和14 d,创面组织含水量与血浆ET-1含量明显下降(P0.05),创面组织血流量与血浆NO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VAC对兔糖尿病溃疡创面组织的愈合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可能与其增加血浆NO含量及降低ET-1的含量有关,其具体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湿润烧伤膏和全蝎软膏联用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Wistar大鼠建立糖尿病皮肤溃疡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全蝎软膏组、湿润烧伤膏组和联用组,以连续饲喂高脂饲料、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及皮肤损伤法制备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模型。造模后,分别在创伤处进行药物干预处理,空白组和模型组用PBS处理并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免疫组化、创面组织超微病理结构观察给药后3 d、7 d、10 d和14 d的创面肉芽组织,western-blot检测Smad4蛋白的表达。结果:糖尿病皮肤溃疡模型组的大鼠体重、血糖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成模率为95.45%;经14 d连续治疗后,各治疗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模型组(P0.05),联用组创面愈合率与对照组水平接近。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经药物干预后的创面组织内AGEs和RAGE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联用湿润烧伤膏和全蝎软膏能够促进胞内细胞器恢复正常水平,其改善效果较单独药物干预组效果更显著;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各治疗组创面组织内Smad 4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但联用组中Smad4蛋白水平下调更显著(P0.05)。结论:联合应用湿润烧伤膏和全蝎软膏能够有效促进大鼠糖尿病性皮肤溃疡创面的愈合,可能与调控组织中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RAGE信号通路及下调Smad4蛋白表达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蛇志》2019,(4)
目的观察龙血竭药液结合"一层纱"法治疗皮肤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全层皮肤缺损接受保守治疗(换药)的皮肤溃疡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龙血竭药液结合"一层纱"法进行换药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换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生长因子凝胶等),观察两组患者换药时痛苦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治疗过程中感染发生率,并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换药过程中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龙血竭药液结合"一层纱"法治疗皮肤溃疡的医疗成本低,能减轻患者疼痛,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