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原  刘庆国 《化石》2010,(2):45-49
物种名称:楚鲁纳拉蒂迈鱼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1939 展品描述:完整的拉蒂迈鱼活体标本 生活时代:现生 展品产地:科摩罗海域 保存位置: 中国古动物馆一层展厅,保存在装有福尔马林溶剂的玻璃缸中。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这个星期值得活?""因为拉蒂迈鱼(Latimeria)仍然存在。"这是一本德国杂志中曾经提出的问题和一个孩童的回答。这就是世界上最著名、最美丽的鱼,也是最珍贵的活化石——拉蒂迈鱼所缔造出来的神话——可以让很多人为了它而活,足见其巨大的魅力。自从1938年首次发现拉蒂迈鱼以来,60多年间,古生物学家、鱼类学家、探险家从没间断对它的探索与研究。目前,最新的消息来  相似文献   

3.
半个多世纪以前的1938年,一位南非渔民在印度洋上用拖网无意中捕到一条矛尾鱼(即著名的“拉蒂迈鱼”),立即引起了生物学、古生物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从那以后,人们共捕到约200条矛尾鱼,各种研究手段也不断投入使用,到1987年,  相似文献   

4.
<正> 北京自然博物馆和民盟北京市科技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们的鱼祖先》展览于1985年1月7日—3月7日在北京展出.展览的标本中有拉蒂迈鱼(矛尾鱼)、肺鱼(非洲、美洲和澳洲)、多鳍鱼等.大厅正中陈列的矛尾鱼是科摩罗伊斯兰联合共和国于1983年10月赠送给我国的珍贵标本.该鱼的体长1.56米,体重60公斤,它是1977年4月在科摩罗群岛附近捕获的第97条矛尾鱼.迄今世界上已发现有170余条.这是我国首次公开展出的矛尾鱼标本.  相似文献   

5.
矛尾鱼(又叫拉蒂迈鱼)是久已闻名的动物界的活化石。过去只在泥盆纪至白垩纪(约四亿年前至七千万年前)的地层里发现到这一类鱼的化石,可是从1938年首次在非洲东海岸捕到第一条活着的矛尾鱼后(见图),便引起了科研部门的广泛注意。人们想方设法、费尽心思地捕捞这种鱼,甚至派出军用飞机在有关海域上空搜寻它的影踪,组织水下摄影师考察队在海面下捕捞。三十多年来,有经验的渔民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的科摩罗群  相似文献   

6.
第一节硬骨鱼头的构造与水中生活的关系认识任何一种具体对象,通常都要挑出3-4堂课.解剖鱼比解剖其他脊椎动物有这样一个优点:"很多不敢解剖青蛙、家兔或鸟的人,能够毫不厌恶地观察鲈鱼或其他硬骨鱼的构造."(B·H·李渥夫).然而仅限于用解剖的方法研究鱼,那是不正确的.教学实践证明:为了更自觉地去解剖许多细处,即便是外部构造,首先按挂图、模型和图来进行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初看到鱼时就向学生提问题,是对时间的无益浪费.还不知道科学术语的儿童们,得考虑很长时间他应  相似文献   

7.
小拉的故事     
卢静 《化石》2006,(1):33-36
故事背景:拉蒂玛鱼(Coelacanth),是在四亿年前就已经存在的一种古老鱼类,当它在海底漫游了一亿年之后,印度洋才出现。它本该在八千万年前与恐龙一并消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却从那场大劫难中成功逃脱,并且生活到了今天。我们知道,所有的四足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包括我们人类)都是从鱼类进化来的,古生物学家通过发掘出来的大量化石证据得出这样的结论:四足类的祖先应该是由硬骨鱼类肉鳍鱼亚纲中的某一支进化而来(其实就这一点,古生物学家之间还存在着分歧:一部分古生物学家认为是从肉鳍鱼亚纲的总鳍鱼目进化而来;另一部分则认为肉鳍鱼亚纲的肺鱼目才是四足类的正宗祖先)。不管怎么样,拉蒂玛鱼藉着它“出色的”外表:四条长得像极了四足类四肢的鱼鳍,还有一条像小狗一样的“尾巴”———向人们暗示着它与第一条登上陆地的鱼之间亲密的关系。尽管拉蒂玛鱼离登上陆地还差那么少许,但是人们还是可以从它的身上看到当年那条陆地开拓者的影子———因为活化石拉蒂玛鱼,今天依然保留着它四亿年前的模样,几乎没有一点变化。它来自亘古,生活在深邃的海底,悄无声息的见证这海中、陆上生命的发展、繁盛、衰亡,谁也不知道在过去的四亿年间它都经历了些什么,也没有人会知道在以后的岁月中它还将经历些什么……如此古老而又神秘的拉蒂玛鱼,愿它继续畅游深海四亿年!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的鱼化石是1958年12月作者在湖南西北部临澧县的歇架山油页岩矿区采集的。一共有五块标本,其中一块显示大小鱼体二条,保存特别完好。经作者观察,认为应属于鲤科(Cyprinidae)骨唇鱼属(Osteochilus)的一新种。歇架山位于临澧县城西北约18公里(图1)。鱼化石产于红色岩系下部和中部的油  相似文献   

9.
拉蒂迈鱼(又名矛尾鱼)属于被认为早已绝灭了的、只有化石为代表的空棘鱼类,可是在三十多年以前,人们竟捕捞到活着的空棘鱼。它的被发现曾轰动了全世界的学术界,而古生物学家和鱼类学家更为重视这个发现。之所以那样重视,是因为它不但早已被认为绝灭了,更重要的是它的身体结构和曾经同它一起生存过的、后来进化到四足动物的骨鳞鱼  相似文献   

10.
鳔与浮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鲫鱼,在体腔背侧肾脏的腹面,有一银白色的气囊,这就是鳔。很多真骨鱼类都有鳔。鳔能调节鱼体的比重,帮助鱼类取得中性浮力(neutral buoyancy),鱼只用小的气力,就可以在不同深度水层中自如地浮、沉和静止。  相似文献   

11.
鱼类是低等的脊椎动物,生活于水中,内部结构趋向复杂,其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但是要通过解剖鲫鱼或鲤鱼观察鱼的心脏结构,其难度很大,效果不明显,加上鱼的心肌自动节律性差,往往是解剖完毕心脏跳动停止,直接观察活鱼心脏又是不可能的,一般教学中,是要求学生从理论上硬记鱼的心脏结构是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的,学生由于没有直接看到鱼的心脏结构,所以遗忘的快,记忆不深刻,那么如何使学生观察到跳动的类似鱼的心脏结构呢?在几年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利用蝌蚪的间接观察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验中所用的材料少而容易得到,…  相似文献   

12.
正嗨,还记得我吗,我是《像鮣鱼一样去兜风》的主角——鮣鱼。在我的搭便车生涯中,最奇妙的经历便是贴着前口蝠鲼的身体四处遨游。前口蝠鲼可是一种神奇的大鱼,当它张开身体从海水中游过,就像一张大飞毯!大多数时候,我叫它"飞毯曼塔",因为它的英文名是"Manta ray"。和曼塔朝夕相处,我知道不少它的秘密。神奇的是,那些秘密都和吃有关。和鲨鱼是表亲记得我第一次见到曼塔的时候,就被它那巨大的身体迷惑。"曼塔,你的身体这么大这么平坦,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我问。"为了漂浮呀!我不像鲨鱼老表那  相似文献   

13.
百变蚕宝宝     
<正>去年3月,爸爸给我带回了许多蚕卵,它们圆乎乎的,黏在纸上,像一粒粒小米。我把蚕卵放在盒子里,几天后,它们就变成了半透明的,还可以看到里面的小胚胎呢!我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是否有蚕宝宝孵出来。终于有一天,蚕宝宝们出生啦!刚出生的蚕宝宝像一个个小黑线头,一不留神就看不见了。几天后,蚕宝宝们长大了,又  相似文献   

14.
图们江滩头鱼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滩头鱼Leuciscus brandli(Dybowski)又名三块鱼、远东雅罗鱼或勃氏雅罗鱼,为鲤科少有的河口性鱼类。繁殖季节溯河而上,在急滩上产卵,故名滩头鱼。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图们江、绥芬河流域和台湾省。滩头鱼为图们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有关滩头鱼的生物学研究,国内尚无正式报道。1977年4—10月,我们调查图们江流域的鱼类,同时收集了滩头鱼标本1,317尾,其中用于解剖的1,215尾材料,取自珲春河下游,滩头鱼主要产卵场东岗子(距图们江干流约1公里)。习性观察及人工授精工作均在  相似文献   

15.
1860年在德国索伦霍芬地区发现了一件晚侏罗世的单根羽毛印痕化石,这根距今约1.5亿年的羽毛揭开了一个半世纪以来"始祖鸟"(Archaeopteryx)这一化石名称广为传扬的序幕,而"始祖鸟"的真正登场则是以1861年第一件骨骼标本即伦敦标本的发现为标志.1861年正是《物种起源》发表后的第二年,这件既有爬行类又有鸟类特征的过渡类型标本成为支持生物演化的直接证据,伦敦标本随之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化石之一.  相似文献   

16.
鱼体(去鳃)和鱼鳃对不同形态铜的积累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梁涛  陶澍  林健枝 《生态学报》1999,19(5):763-76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实验鱼Paracheirodon对人工河水中不同形态的积累特征,对比了鱼体(去鳃)和鱼鳃对铜吸收量的差异,并探讨了鱼对铜的吸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鱼鳃部和体内铜积累量均随水相游离铜浓度增高,暴露时间增长而增加,但鳃部积累浓度较鱼体其余部分高一个数量级,其从水相富集铜的速率显著高于鱼体。  相似文献   

17.
我们利用冷冻的方法来制作鱼类标本。在冷冻鱼以前,最适宜的预先固定液,经过试验有如下的成分(按重量):硝酸钾——50、福尔马林——400、96%酒精——400、水——4000。硝酸钾先溶于水,然后往溶液里加入上述重量的福尔马林和酒精。制做标本要挑选完全新鲜没有损伤的鱼,所有的鳍必须完整。用温水将鱼仔细洗净,放在桌上,把上述液体注入鱼的腹腔内,然后放入盛有固定液的标本箱里。在箱里使鱼尽可能保持自然的姿势,注意不要挤压鱼体以  相似文献   

18.
于2010年9-11月在长江朱杨江段采集到9种鱼类标本, 分别为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圆筒吻 (Rhinogobio cylindricus Gnther)、鲤(Cyprinus carpio Linnaeus)、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大眼鳜(Siniperca kneri Garman)、铜鱼(Coreius heterodon Bleeker)、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Sauvage et Dabry)、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和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 在该江段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6种鱼类标本, 分别为鲫、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鲤、大眼鳜、大鳍鳠和鲇, 每种鱼的样本量为6-11尾, 共计192尾。采用快速溶剂萃取及气相色谱法对鱼体中的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 在两个江段的各种鱼体样本中均检测到了多种多环芳烃的存在。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所采集到的9种鱼中瓦氏黄颡鱼体内多环芳烃总量(PAHs)最高, 其含量为(2803.78 215.37) ng/g; 鲇鱼体内PAHs最低, 其含量为(515.8638.80) ng/g。在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的6种鱼中鲫体内PAHs最高, 为(8498.571128.22) ng/g; 鲇鱼体内PAHs最低, 其含量为(1295.0569.69) ng/g。采集自长江朱杨段和沱江富顺段两采集地的相同种类有5种, 富顺段5种鱼体内PAHs均高于朱杨段同种类鱼体内的含量; 除大眼鳜外, 其余4种鱼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富顺江段鱼类体内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比例较高, 而朱杨江段鱼类体内富集的低分子量多环芳烃和中分子量多环芳烃的比例较高。通过讨论认为, 长江朱杨段及其支流沱江富顺段的鱼体均受到了多环芳烃的污染, 并且沱江鱼类受多环芳烃的污染程度高于长江干流朱杨段鱼类。此外, 沱江富顺段鱼体所含的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组成百分比高于长江干流朱杨段的鱼体, 但其中、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组成百分比相对于干流鱼类较低, 可能的原因是两个江段多环芳烃的污染源不同。    相似文献   

19.
董为 《化石》2007,(2):5-7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标本,要对标本的内外形态进行观察和比较,然后对化石标本进行分类,确定它们的系统位置及其在演化中的意义。在观察标本的内部形态时,通常是通过实体解剖打开标本进行观察。但是对于一些非常稀有和珍贵的化石标本来说,解剖意味着对化石标本的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20.
陈少坤 《化石》2008,(2):16-19
有篇寓言是这样的:某人用老虎的皮和木头做了一个架子,就像今天的标本,他把它放到野外。第一天,他抓到了一头吓得发抖的野猪,他很高兴。第二天,他又抓了一只鹿,他又很高兴,准备依靠这种手段发大财。第三天,田野里来了一个形状像马的庞然大物,他准备故伎重演,这时,有见多识广之人对他说,这叫花班,比老虎还厉害;劝他不要去了,但他认为是别人妒忌他,就又去了。结果那庞然大物看到老虎,不但不怕,反而径自冲将过来,踏平了假老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