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1980—1982年东湖二种优势枝角类:透明溞(Daphnia hyalina)和隆线溞一亚种(Daphnia carinata ssp.)的种群变动和生产量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影响种群变动和生产量的生态因子。尽管这二种枝角类在一年中有一段共存时间,但高峰期从来是错开的。一般来说,透明溞的高峰期出现在春季或冬季;而隆线溞一亚种则出现在夏季或秋季源沓ㄋ蘑蛘纠此?1980—1982年透明溞的种群密度的年平均值为28.43(17.59—38.50)个/升;隆线溞一亚种为4.64(3.79—5.31)个/升。种群的瞬时出生率(b),;通常大于瞬时增长率(r);瞬时死亡率(d)与b的季节变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透明溞的年平均生物量为0.218(0.163—0.315)毫克干重/升,生产量为9.181(4.877—13.428)毫克干重/升·年,P/B系数为42.38(27.76—56.70)。隆线溞一亚种的年平均生物量为0.046(0.039—0.060)毫克干重/升,生产量为3.417(2.752—3.829)毫克干重/升·年,P/B系数为77.04(61.24—99.74)。    相似文献   

2.
淡水桡足类生物量的测算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本研究测定了16种哲水蚤、5种剑水蚤成体体长-湿重值和13种哲水蚤、4种剑水蚤成体体长-干重值,并应用统计方法推导出相应的体长-体重关系方程式。文中对这方程式的应用作了扼要的讨论。另外,测定了4种哲水蚤、3种剑水蚤卵的干、湿重值和三个不同水域里的无节幼体的干、湿重值。  相似文献   

3.
秀体溞(Diaphanosoma)是枝角类栉足族仙达溞科(Sididae)中包括种类最多的一个属,根据已往的记录,共计约有20种。关于我国秀体溞的计载,总共只有7种。最早是由 Spandl 在广东记述了镰角秀体溞(D.excisum Sars)一种。上野益三曾发表过有关我国枝角类的文章多篇,他报告了浙江、四川、台湾、黑龙江、吉林以及内蒙古等地的秀体溞共有6种,即:短尾秀体溞[D.brachyurum(Liévin)],长肢秀体溞  相似文献   

4.
武昌的秀体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燮治 《水生生物学集刊》1956,(2):i054-i055,313
秀体溞(Diaphanosoma)是枝角类栉足族仙达溞科(Sididae)中包括种类最多的一个属,根据已往的记录,共计约有20种。关于我国秀体溞的计载,总共只有7种。最早是由Spandl在广东记述了镰角秀体溞(D.excisum Sars)一种。上野益三曾发表过有关我国枝角类的文章多篇,  相似文献   

5.
透明溞(Daphnia hyalina)和隆线溞一亚种(Daphnia carinata ssp.)是东湖优势枝角类。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南京玄武湖微型裸腹溞和短尾秀体溞的种群变动和生产量的研究结果,并分析了影响它们的生态因子。计算了种群的瞬时出生率(b),瞬时增长率(r)和瞬时死亡率(d)。观察了微型裸腹溞怀卵量的季节变化。微型裸腹溞生长季节平均生物量为87.51μg/L(干重),生产量为8292.36μg/L(干重),P/B系数为94.76;短尾秀体溞生长季节平均生物量为9.58μg/L(干重),生产量为480.02μg/L(干重),P/B系数为50.52。  相似文献   

7.
瘦尾细额溞是一种出现数量极其稀少的枝角类。关于它的生物学特征尚未见诸文献。本文测量了一次采自云南永胜一池塘的本种300个两性个体的体长和怀卵量,就其幼体与成体的数量、体长与怀卵量、雄性以及性比等问题探讨了种群的生物学状况。 详细观察比较了这个种的重要分类特征——雌体后腹部,并描述了变异范围。对卵鞍和雄体也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测定了16种哲水蚤、5种剑水蚤成体体长-湿重值和13种哲水蚤、4种剑水蚤成体体长-干重值,并应用统计方法推导出相应的体长-体重关系方程式。文中对这方程式的应用作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1980年8月8日,于湖北阳逻江段航道中,采获粗毛溞科枝角类一种,为国内首次发现(图见封二)。圆尾溞属Guernella Richard,1892中国新记录体卵圆形。体长稍过其高。头背缘与壳瓣背缘连成平缓的穹弯。第一触角粗壮肥大,具数横列细刺,末缘有均匀的波纹状缺刻。第二触角游泳刚毛式为0—1—1—3/1—1—3。后腹部宽而短,卵圆形,无肛刺,在肛门孔末缘处有一凹陷。尾爪短小,光滑,无爪刺。肠管不盘曲,无盲囊。粉红圆尾溞Guernella raphaelis Richard,1892雌体体长0.46毫米,高0.36毫米。卵圆形。透明而略带粉红色。壳面后部有微弱的网状壳纹,愈向前愈不…  相似文献   

10.
略论武汉东湖枝角类种类演替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报道了武汉东湖1980—1988年间枝角类的种类演替,并分析了种类演替与主要生态因子间的关系,同时还与他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十年来,枝角类种类组成已趋于简单,并由六十年代的47种减少为八十年代的26种。优势种群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冬、春季节仍以透明溞(Daphnia hyalina)为第一优势种,但以往夏、秋季节的优势种群隆线溞一亚种(Daphnia carinata ssp.)规模却日趋减少,并趋于消失;而杂食性的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种群规模则不断变大,最终跃为东湖夏、秋季节枝角类的优势种群。即在夏、秋季节,优势种群已由专性植食性种演变为杂食性种。在种类演替的同时,枝角类小型化现象也十分明显。其平均体长与时间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 隆线溞一亚种:Y=122.23-0.06107X 透明溞:Y=142.28-0.07117X 短尾秀体溞:Y=61.56-0.03067X 渔业的强化,浮游植物的演替及水体富营养化的日趋严重导致了东湖枝角类的种类演替。同时,这也是引起枝角类小型化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武汉东湖短尾秀体溞的种群变动和生产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祥飞 《生态学报》1989,9(2):132-138
测定浮游动物的生产量是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生产量的测算可客观地评价不同种群对系统作用的大小。短尾秀体溞在我国广为分布,但其生产量在我国尚未见报道,为此笔者测定研究了东湖麦秋季的优势枝角类——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的种群变化和生产量。在1983—1985年间,这种秀体搔在Ⅰ站的平均种群密度依次为7.67±12.39,11.15±20.58和10.14±11.19个/升;Ⅱ站则分别为7.36±11.07,7.37±16.16和9.69±14.65个/升。最高种群密度Ⅰ站可达95.7个/升,Ⅱ站为70.6个/升。 短尾秀体溞体长与体重(干重)的回归方程为:log W=2.0411logL 0.6462 用累计总增长法测定了这种溞在1983—1985年5—10月的总生产量。Ⅰ站依次为1.193,1.120和1.692毫克/升·年;Ⅱ站则分别为1.029,0.978和1.602毫克/升·年。 短尾秀体溞(5—10月)的P/B系数,1983年Ⅰ站为77.54,Ⅱ站为59.37;1984年Ⅰ、Ⅱ站分别为63.20和50.17;1985年Ⅰ站达78.29,Ⅱ站为71.59。  相似文献   

12.
以来自武汉南湖的远东裸腹溞和江苏太湖的微型裸腹溞为对象,在温度为(25±1)℃、食物条件为2×10~5cells·mL~(-1)斜生栅藻下,研究了两种裸腹溞的体长、成熟时间、存活率、寿命和产幼溞数等生活史参数。结果表明:两种裸腹溞的体长均随着龄数增加呈现递增的趋势;远东裸腹溞的成熟时间(P=0.008)和首次产幼溞时间(P=0.022)均显著小于微型裸腹溞,而其成熟体长(P0.001)、寿命(P=0.003)和首次产幼溞数(P0.001)均显著大于微型裸腹溞;远东裸腹溞和微型裸腹溞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73和0.49 ind·d~(-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远东裸腹溞(r=0.659,P=0.008)和微型裸腹溞(r=0.649,P=0.009)的首次产幼溞数与成熟体长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江苏太湖的微型裸腹溞的成熟时间长,而武汉南湖的远东裸腹溞的生殖能力更强,这可能与两种裸腹溞的遗传结构及它们对环境适应等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3.
陈受忠 《四川动物》1994,13(1):167-170
尖额溞(Alona)是我国枝角类中种类最多的属。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卷中记载了15种。近几年来.国内又陆续发现了此属的新种、新亚种、新记录种和亚种十余个[2,3,4,5,6,7]。为便于使用,将我国已知的二十余种尖额溞一并编列新检索表并附注新增种类的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4.
枝角类是淡水水域中常见的甲壳动物,营养丰富,是淡水鱼类的优质饵料,也是禽畜的优良促长剂。研究枝角类的培养技术,对促进淡水养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枝角类中的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是淡水鱼苗转食后的适口饵料,也是某些成鱼的终生饵料。该溞最适的生长繁殖季节正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摄食和生长旺季。它具有生长快,性成熟期短,生殖量较大等优点,可作为优良的培养种类。对发头裸腹溞的培养研  相似文献   

15.
溞类的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节肢动物門甲壳綱中的枝角类(Cladocera)一般簡称为溞类。它們在天然水域(特別是淡水水域)中,种类和数量通常很多,成为淡水魚类的一項重要的天然食料。在有些漁場,大量培养溞类投喂魚苗和魚种,更是一項节省成本、促进魚体成长的良好措施。如果我們要估价某个水域的漁业生产力,亦要注意到这类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环境中Fe限制对小球藻-隆线溞食物链的影响,在0~10000 nmol·L-1的范围内设置5个Fe3+浓度梯度培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22 d后收集藻细胞,然后将收集到的小球藻饲喂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14 d,观察小球藻和隆线溞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Fe3+浓度为0、10、100和1000 nmol·L-1时小球藻的生物密度和叶绿素a的含量都明显低于Fe3+浓度为10000 nmol·L-1时;Fe3+浓度的下降导致小球藻对N的吸收减少,对P的吸收增加;隆线溞的体长和总产幼数随着Fe3+浓度的下降而逐渐降低,当Fe3+浓度为10000 nmol·L-1时,隆线溞最终体长和总产幼数分别为3 mm和93个,而当Fe3+浓度为0 nmol·L-1时,隆线溞最终体长和总产幼数分别为2.6 mm和60个;这说明Fe限制不仅会影响小球藻的生长和其对N、P的吸收,还会抑制以小球藻为食的隆线溞的生长和繁殖。以上结果表明,Fe限制对小球藻-隆线溞食物链的上行效应显著,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Fe对淡水浮游动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种名细额溞(Oxyurella Dybowski et Grochowski,1894)隶属于甲壳纲双甲目盘肠溞科之盘肠溞亚科,是淡水枝角类中较小的一属鹾奔鱿质蔽窒∩伲灰酌?获。至今仅记载过4个种,即:瘦尾细额溞Oxyurella tenuicaudis(Sars,1862)、环纹细额溞O.singalensis(Daday,1898)、长尾细额溞O.longicaudis(Birge,1909)和林氏细额溞O.1indbergi Brehm,1953。对后一种尚有争议,认为可能是环纹细额溞的同物异名(Green1962)。另外,Brehm(1933)采自非洲Banfora湖的新种Alona gauthieri,R2óska(1952)、Fryer(1957)、Green(1862)等都认为…  相似文献   

18.
发头裸腹溞卵和胚胎发育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观察了发头裸腹溞的卵和胚胎发育.结果表明,该种枝角类的卵是均等分裂的,并具有螺旋卵裂的特点。它的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其间可分若干小期。发头裸腹溞卵和胚胎发育所需时间与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在10、20、30C时发育所需时间分别为150、47和23.5小时。对该种溞的卵的形态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吕凯  诸爽爽  谷磊  孙运菲  张露  杨州 《生态学报》2023,43(11):4604-4618
表型可塑性是指生物(尤其是单一基因型)在适应异质环境时表达出不同表型的能力,并且有遗传基础。环境变化调控表型可塑性既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进程中(称为代内表型可塑性),也能够以可遗传表型响应的形式持续多个生物世代(称为代际表型可塑性)。浮游动物枝角类常常受到来自鱼类的捕食风险影响而表现出诱导型防御的表型可塑性。诱导型防御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代谢稳态控制,因此枝角类的诱导型防御的表达容易受到内稳态代谢干扰物(例如抗抑郁药舍曲林)的影响。考虑到舍曲林在水中生物活性高且难以被降解;同时,枝角类世代周期较短,因此需要评估连续多代舍曲林暴露对枝角类反捕食防御代内以及代际可塑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代内可塑性方面,连续两代的舍曲林暴露放大了鱼类信息素诱导的蚤状溞体长减小趋势以及相对尾刺长度增长趋势,但是对鱼类信息素作用下的种群适合度参数无明显干扰。在代际可塑性方面,随着连续两代舍曲林的浓度上升,亲代经历鱼类信息素产下的子代继续响应鱼类信息素时,体长减小、相对尾刺长度增大,说明形态防御得到加强;同时种群净繁殖量以及种群内禀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被放大,由此可能抑制鱼类捕食风险下蚤状溞的种群丰度。上述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0.
对采自中国云南省高海拔地区-稀有低额溞-喜马拉雅低额溞(Simocephalus himalayensis)在低海拔地区实验室内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生长及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生活的低额溞在低海拔地区的相应环境中同样生长繁殖良好,其繁殖率、最大生殖量及种群的增长能力不受海拔高度及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一定温度条件下(15-31℃,误差为±1℃),喜马拉雅低额溞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在32℃时减慢.在通常培养条件下,喜马拉雅低额溞一般有4个幼龄期(15℃时部分溞体有5个幼龄),16-19个成龄,平均寿命通常为74d(15℃)、54d(20℃)、39d(25℃)和24d(30℃).平均总产仔量在15-25℃最高,分别为449个(15℃)、482个(20℃)和447个(25℃).各温度梯度下的体长增长模型都表明,其体长与龄期之间存在显著的对数关系.每溞平均生殖量以20℃时最高,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和一生的生殖次数都以25℃时最高,净增殖率(R0)以20℃最高.喜马拉雅低额溞最适合的繁殖温度范围在15-25℃.研究还对该种与相应种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殖量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