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抱雌沟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曼氏血吸虫抱雌沟蛋白SmGcp序列和日本血吸虫编码抱雌沟蛋白保守区的基因片段jGcp1分别设计三对引物,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mRNA为模板 ,用RT-PCR法扩增出大小为1949bp的基因片段。经序列分析推断该基因片段含编码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基因的阅读框,与SmGcp碱基一致性为85%,其理论推测氨基酸组成与曼氏血吸虫抱雌沟蛋白的一致性为83.7%。将上述扩增的基因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c( )中,在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表达,融合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80kD。利用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免疫血清对该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印迹检测,在预测位置出现了明显的识别条带,说明该编码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抱雌沟蛋白基因的表达产物具有抗原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曼氏血吸虫肌动蛋白基因SmAct2设计一对引物,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mRNA为模板,用RT-PCR法扩增出一大小为1131bp的基因片段。测序后分析序列推断该片段为编码肌动蛋白基因的完整阅读框基因,与SmAct2碱基同源性为92%。奖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中,在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了较高量的表达,融合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47kD。利用日本血吸虫成虫粗抗原免疫大白兔所得抗血清对  相似文献   

3.
4.
5.
根据日本血吸虫菲律宾株编码21.7kD蛋白的基因设计引物,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mRNA为模板,用RT-PCR法扩增出大小为558bp的基因片段。经序列分析推断该基因片段为编码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1.7kD蛋白基因的完整阅读框,与菲律宾株该基因的碱基序列同源性为98%。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中,在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表达,融合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25.4kD。利用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免疫血清对该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印迹检测,在预测位置出现了明显的识别条带,说明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具有抗原性。  相似文献   

6.
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 …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PCR法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快速克隆出一大小为600bp左右的DNA片段,DNA序列分析证实,所扩增到的DNA片段中含有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14FABPc)基因,将该基因重组到表达型质粒pGEX-2T中,表达的GST融合蛋白分子量是41kD,用谷胱甘肽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柱纯化的重组蛋白不仅纯度好,而且得率高,纯化产量可达25mg/L培养物,免疫试验结果表明该重组蛋  相似文献   

7.
用PCR法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快速克隆出一大小为600bp左右的DNA片段,DNA序列分析证实,所扩增到的DNA片段中含有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14FABPc)基因,将该基因重组到表达型质粒pGEX-2T中,表达的GST融合蛋白分子量是41kD,用谷胱甘肽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柱纯化的重组蛋白不仅纯度好,而且得率高,纯化产量可达25mg/L培养物,免疫试验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其用作疫苗分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日本血吸虫28kDGST基因在家蚕细胞和幼虫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修饰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为载体在家蚕细胞和幼虫中表达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8KD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Southern杂交证实该基因被插入到病毒基因组中的正确位置。在家蚕培养细胞中的产量为0.77mg,在家蚕幼虫中则超过5mg/条蚕。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雌、雄成虫c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TRIZOL试剂盒分别提取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雌、雄成虫总RNA,Oligo(dT)纤维素柱纯化mRNA,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完成第二链cDNA合成后,凝胶电泳回收500bp以上的片段并过柱纯化后,与载体λZipLox连接。体外包装后分别得到雌、雄成虫cDNA噬菌体表达文库。经测定雌、雄文库容量分别为3.74×106、3.28×106,重组比率均在96%以上,插入片段长度多在1kb左右。通过PCR技术,我们从文库中钓取到EGP、23kD膜蛋白、Actin和GCP的cDNA,其中GCP基因为低丰度表达基因。各项指标表明,我们成功构建了高质量的cDNA文库,可作为研究雌雄成虫基因差异及筛选保护性抗原基因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0.
根据GenBank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琥珀酸脱氢酶铁硫蛋白(SjSDISP)不完整的表达序列标签(BU804141)以及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载体多克隆位点邻近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 以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为模板, 采用锚式PCR策略, 对SjSDISP cDNA不完整的3′端和5′端进行扩增、测序, 用序列比对拼接电子软件比对, 基于重叠区进序列合并, 获得1071 bp的SjSDISP全长cDNA. 序列分析推断该片段含有编码SjSDISP基因的完整阅读框, 编码278个氨基酸残基. 将其编码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上, 在大肠杆菌M15中获得准确、高效表达, 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32 kD. 用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免疫血清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检测, 在预测位置上出现明显的识别条带. 用纯化的重组蛋白rSjSDISP免疫小鼠, 进行动物免疫保护性评价, 在虫荷、每克肝卵、每克粪卵和每雌子宫内卵数方面, 与佐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 P<0.01). 结果表明, 日本血吸虫琥珀酸脱氢酶铁硫蛋白酶(SjSDISP)全长cDNA成功克隆并在大肠菌中得到表达; 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动物免疫保护效果, 是一种潜在的具有部分免疫保护性的抗日本血吸虫病疫苗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11.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8kDa GST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田锷  杨冠珍 《动物学报》1996,42(4):421-427
在大肠杆菌TB1中表达含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8kDa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表达产物是融合蛋白,分子量来33kDa。采用谷胱甘肽琼脂糖亲和层析柱纯化表达产物。2,4-二硝基氯苯/谷胱甘肽分光光度测定法和琼脂糖-淀粉凝胶电泳显示重组抗原具有较高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  相似文献   

12.
何毅勋  许绶泰 《动物学报》1992,38(3):266-271
本文报告了15头黄牛和14头水牛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的虫卵开放前期、虫体回收率、成虫体长及性腺发育状况、肝组织中虫卵肉芽肿大小和虫卵周围何博礼现象等比较结果,表明黄牛较水牛对日本血吸虫更为易感。根据耕牛在日本血吸虫病中的传播特点和流行病学意义以及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概念,建议将这类动物终末宿主称为交替宿主(alternative host)以取代过去沿用和内涵狭溢的“贮存宿主或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的名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α1A-肾上腺素受体(α1A-AR)和M1型乙酰胆碱受体(mAChRM1)在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神经递质受体在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10只)、模型组(M组,20只),模型组小鼠用腹部敷贴尾蚴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α1A-AR和mAChRM1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肝脏组织中α1A-AR和mAChRM1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其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递质受体表达上调在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过渡  望西玉 《动物学报》1994,40(2):143-148
应用玻璃微电极的电生理实验技术,研究日本血吸虫雄性成虫的细胞电活动。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雄性成虫皮层细胞膜电位为-47±5. 6mV(X±SE;n=103);肌细胞膜电位为-30.2±4.3mV(X±SE;n=126).肌细胞可记录到自发放电活动,电位去极化幅值为9—28mV。微电极记录的部分细胞(皮层细胞 n=25;肌细胞 n=22)用辣根过氧化酶(Horeradish peroxidase,HRP)标记,进行了细胞组织学鉴定.  相似文献   

15.
日本血吸虫尾蚴头腺及钻腺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毅勋  谢觅 《动物学报》1994,40(2):113-118
通过电镜观察发现: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头腺为多导管的单细胞腺,由腺体部和若干突起状的短导管构成,其分泌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平均大小为 0. 29 × 0. 23μm,具有同心的环层膜状结构。前钻腺含有 A、B两型分泌小体。 A型分泌小体近似圆形,平均大小为 0. 46× 0. 32μm,基质为电子致密的均 匀结构;B型分泌小体数量众多,略呈不规则的圆形,平均大小为1.02×0.82μm,基质为中等电子致 密并含十余个小圆形的电子透亮区。后钻腺含有椭圆形或长条状的分泌小体,平均大小为0.97×0.62μm,基质呈同质性,或伴有电子密度较深的圆形聚集物,或基质呈泡沫状。每根钻腺导管 的胞质外周具有许多沿导管长轴纵行的微管结构,在导管周围有纤维性网状构造包绕,起着对细长导管的支架作用。在导管束外周又有大量肌纤维包统而形成的鞘状结构,它对管内分泌小体的排出可能具有选择性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小鼠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依赖抗体及补体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童虫 的作用。结果表明:单纯中性粒细胞很少粘附到童虫表面,仅个别十分疏松地粘附在童虫表面,被粘附 的童虫结构正常。提示:单纯中性粒细胞对童虫无明显作用,在抗体及补体协同下,中性粒细胞成群且 紧密地粘附在童虫体表,在细胞集聚的周围,虫体体被出现隧道样及火山口样变化,紧贴童虫的中性 粒细胞伸出伪足,虫体体棘紊乱,皮层变平,体被剥脱,虫体变形,说明中性粒细胞在抗体及补体协同 下,对童虫有杀伤作用、文中对杀伤机制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日本血吸虫胆碱酯酶的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吸虫的胆碱酯酶(ChE)与血吸虫神经介质的传递、肌肉活动以及与其它物质代谢均有密切关系,也是抗血吸虫药物作用的靶子之一。1959年沈美玲等进行了药物对日本血吸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研究。最近,姚民一等(1981)采用等电聚焦电泳分离出日本血吸虫胆碱酯酶的同功酶。然而有关血吸虫胆碱酯酶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主要限于曼氏血吸虫(Pepler,1958;Lewert等,1965;Fripp,1967;Bueding等,1967;Bruckner等,1974;Diconza等,1975)除Bueding简单述及日本血吸虫成虫的AChE外,迄今国内外尚无日本血吸虫CbE的组化资料,而且日本血吸虫的神经系统也未被专门观察。由于ChE的组化定位能细致地显示出血吸虫的神经系统构造,并能进一步提  相似文献   

18.
日本血吸虫童虫在移行和发育过程中体形发生了明显的演变,并形成了口吸盘和排泄孔,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细微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体褶和体嵴数量及高度的增加、体棘数目和位置的改变、感觉器数量和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何毅勋  郁平 《动物学报》1989,35(1):66-72
本文报道了日本血吸虫尾蚴钻穿宿主皮肤的全过程和早期童虫在8种动物皮肤中动态分布的结果。阐明了血吸虫尾蚴钻穿宿主皮肤是依靠其体内头腺及/或钻腺分泌物的酶促作用、头器伸缩的探查作用及全身肌肉运动的机械作用而协同完成的。指出了尾蚴入侵皮肤界面和童虫在皮肤内移行常以倾斜角度前进,并非完全呈垂直方向或沿毛囊皮脂腺的通道。观察到童虫钻破皮肤血管壁进入血管腔的情景,这有力地提供了血吸虫童虫从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