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睡眠占据人类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时间,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睡眠是简单、消极和单一的生理现象,人们对睡眠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的主观认识阶段.对睡眠进行科学研究只有五十年的历史.1937年Loomis,Harvey和Hobart等人注意到睡眠不是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而是发生一系列非常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五十年代中期,Aserinksy与Kleitman报道了睡眠过程中会出现突发性的周期性双眼急速活动,随后,Dement等人将这种快速眼动(REM)与做梦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据南宁晚报4月10日报道:1989年4月6日,驻广西南宁市的中国蛇伤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与广西医学院蛇伤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在开展死亡动物心肺脑复苏研究中获得重大发现:一只因注射蛇毒死亡10分钟后的兔子,用木棒敲击脑壳后,脑电波重新出现并持续5分钟之久。科研人员认为,这一重大发现将使人们对脑死亡的期限作进一步的探索,动摇了目前人们认定死亡的标准。当天,科研人员为研究动物中毒死亡后的心肺脑复苏进行实验。他们在这只成熟兔子的静脉注射了致死量的眼镜王蛇毒,30分钟后兔子出现眼球固定,瞳孔散大,深浅反射消失,呼吸心跳停止。科研人员给兔子做了40分钟的人工呼吸,使兔子恢复心跳,脑电波又在脑电图仪上出现。而后,科研人员中断兔子的人工呼吸,使其心跳停止,这时脑电图呈一直线(即死亡)。10分钟后,科研人员无意中用木棒轻敲兔子脑壳,免子奇迹般地出现了脑电波,并持续了5分钟之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电图睡眠纺锤波在植物状态病人预后判别中的价值。方法:在长程脑电监测下观察植物状态病人的睡眠纺锤波,与其意识恢复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预测患者意识恢复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28例患者中,12例有纺锤波,其中9例意识恢复;16例无纺锤波患者中,14例未恢复意识。纺锤波的有无与患者意识恢复有相关性,P值<0.01。脑电图睡眠纺锤波对植物状态患者意识恢复判断的敏感性(83.25%)、特异性(81.82%)、准确性(82.14%)。结论:脑电图睡眠纺锤波可较准确预测植物状态患者的意识恢复能力,可作为临床评估植物状态患者意识恢复能力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存储和重组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本文在综合各种已知的客观现象的基础上,对大脑处理复杂信息时候的逻辑原理进行建模。方法: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本文提出的基础观点是:由血液循环决定的,大脑中生化环境的周期性变化,是几十亿个脑细胞能够在处理复杂信息的时候协同运作的“基础时钟”。几十亿个脑细胞随着血液循环的“节拍”,呈现出一定的同步运作的规律——脑电波。从而解释了脑电波的产生原理,三种主要脑电波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对大脑的运作的逻辑原理进行建模,对大脑如何感知物理世界的连续过程,在做梦和回忆的时候如何“想起”以前经历过的连续过程和日常中常见的各种心理体验提出解释。结果和结论: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解释目前作者了解到的各种神经生物生学,解剖学,心理学,比较解剖学现象和实验结果。包括国内外最近的一些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5.
睡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根据自己的经验我们每一个人都清楚地体会到睡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是自远古以来,对於睡眠以及与其有关的催眠和梦等现象,存在着各种迷信和唯心论的观点。恩格斯在1888年写道:“在远古的时候,人们还没有关於人体构造的任何概念,还不会解释梦里的现象,所以就有了这样一种想法,以为他们的思维与感觉并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什么独特的东西——灵魂的活动,这种灵魂居留在人体之内,在人死后就离开肉体了——自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就不得不深思到这种灵魂对外界的关系。”甚至在20世纪的科学界,关於睡眠、催眠与梦的解释,仍然流行着各式各样的形而上学唯心论观点。许多现代资产阶级的生理学家们,根据不完全的科学事实,片面地得出关於睡眠的理论,例如皮耶龙(Pieron 1913)的毒血症理论,爱克罗莫(V.Ecnomo,1930)与海斯(Hess,1936)关於睡眠中枢的理论,蓝孙(Ranson,1939)关於  相似文献   

6.
我们研制的BKC-1型脑电处理仪,也称为脑电地形图仪。它是一种新颖的脑电信息处理仪器,采用高档微机(有高精度A/D转换接口)、精密的AR参数模型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相结合的脑电波处理软件。可直接与现有的国内外各种类型的脑电仪连接,能对多种脑电信号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脑电位分布处理仪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它用电子计算机对脑电图(EEG)信号进行处理,将脑电图的曲线波形转化成二维的彩色图象。同普通脑电图信号相比,它  相似文献   

7.
在猫上用不同方式升高颅内压,观察脑电图和心电图的变化,结果表明: 1.阶梯性升高颅内压至30—40毫米汞柱时,脑电波频率加快,振幅降低。颅内压升高至50—70毫米汞柱时,以慢波占优势。当颅内压升高接近血压水平时,脑电活动消失。脑电图的变化与脑灌注压有密切关系,除颅内高压可以引起脑灌注压下降外,心脏功能的障碍也可促使血压下降,从而致使脑灌注压降低。 2.急骤升高颅内压至血压的二分之一水平时,如脑灌注压不低于70—80毫米汞柱,脑电图上不出现明显异常。如脑灌注压因血压的下降而迅速降低时,脑电图将出现明显异常,直至脑电波消失。 3.颅内压急骤升高至血压相近水平时,脑电活动在16—17分钟时即发生消失。 4.颅内高压可以引起心率减慢、血压和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改变可发生在血压异常升高后,也有发生在血压正常时,这可能与心血管中枢的兴奋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董明姣 《蛇志》2007,19(3):F0003-F0003
亚健康状态是医学界近年提出的新概念,指机体处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称为机体“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或“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以自我种种不适为玄,如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酸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  相似文献   

9.
脑电图机中电极与头皮接触的好坏对脑电波形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利用AT89C51单片机实现电极与头皮接触阻抗的检测。还通过发光二极管给予医务人员对电极接触好坏直观的指示。  相似文献   

10.
关于睡眠,前文(见《化石》1990—3期:“人类睡眠之谜”)已作过一些介绍。其实,睡眠之谜还远未揭开,而且一直在困扰着人们。人为什么要睡眠?睡眠是怎样发生的?诸如此类的简单大问题,就连学者和科学家们也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但人类对于睡眠的研究和探索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坚持不懈的热情与努力业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展示给我们的前景是极为可观的。一、从阴阳消长到本能适应受古代哲学和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我国古代一些学者曾试图从阴阳平衡的观点来认识和解释睡眠现象,提出过阴阳睡眠学说。认为“天”有昼夜(阴阳),人有阴阳(人体昼夜),人通过觉醒与睡眠之态与日月阴阳相应和协调一致,以达到阴阳消长平衡。如《灵枢·口问篇》中就有“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之说,并认为如此天人合一,人与天地共阴阳,则有益于健康。否则,若阴阳(昼夜)失调,睡眠异常,“昼不精,夜不瞑”,不利于健康。可见,古人是强调日  相似文献   

11.
“睡眠牙科”(SleepDentistry)也称为牙科清醒镇静(Conscioussedationfordentistry),是指运用一种或多种药物,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病人处于睡眠状态,使牙科治疗得以顺利进行,而在治疗过程中,病人的意识始终处于清醒状态,能够与医生进行语言上的沟通,能够听从医生的指令,治疗结束后病人对整个过程却毫无记忆。符合美国麻醉协会(ASA)关于“非麻醉专业人员镇痛与麻醉操作指南”的标准。由于其治疗安全、可靠、不需要麻醉及镇痛效果明显等优点正逐渐受到社会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与脑电图活动、神经心理学指标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2021年5月收治100例PD患者。将其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的差异分作睡眠障碍组(PSQI评分>7分)68例及无睡眠障碍组(PSQI评分≤7分)32例。比较两组脑电图活动、神经心理学指标以及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调查表(PDQ39)评分,并分析PSQI评分与脑电图活动、神经心理学指标及PDQ39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睡眠障碍组的δ波和θ波相对功率值高于无睡眠障碍组,而β1、β2两个频段的相对功率值低于无睡眠障碍组(P<0.05);睡眠障碍组脑电图轻度异常、中度异常以及重度异常的患者比例高于无睡眠障碍组,而脑电图正常的患者比例低于无睡眠障碍组(P<0.05)。睡眠障碍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中文量表(MoCA)评分低于无睡眠障碍组,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高于无睡眠障碍组(P<0.05)。睡眠障碍组PDQ39各项目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无睡眠障碍组(P<0.05)。经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得:PD患者的PSQI评分与脑电图异常程度、HAMA评分、HAMD评分及PDQ39评分均呈正相关,而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睡眠障碍可能对PD患者认知功能造成损害,加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并降低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监测脑电图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PD患者睡眠障碍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动物睡眠趣谈张万佛什么是“睡眼”睡眠是指较长时期处于不动的状态,对于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迟钝,甚至完全没有反应。它可算是一种周期性的行为,可说是纯粹动物本能性的行为。睡眠并非高等脊椎动物所特有,其它如爬行、两栖、鱼类,甚至无脊索动物中的昆虫,软体动物也...  相似文献   

14.
1.本工作以皮层电图、海马脑电图、眼动电图、肌电图和大体行为作指标,系统地观察了实验室家兔的睡眠-觉醒昼夜节律,分析了动物行为与海马脑电图的相互关系以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雌兔异相睡眠的影响。2.家兔的睡眠-觉醒周期可分为:(1)活动期(59.4±2.9%);(2)安静清醒期(4.4±0.3%);(3)瞳睡期(4.2±0.1%);(4)浅慢波睡眠期(12.7±1.4%),(5)深慢波睡眠期(13.8±1.7%),(6)异相睡眠期(5.6±0.3%)。每一睡眠周期平均约20分,睡眠主要出现在12:00—15:00和0:00—3:00。3.海马脑电图的变化与睡眠、觉醒及其他行为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清醒、随意运动和异相睡眠时出现θ节律,慢波睡眠时为不规则慢波。4.静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使雌兔异相睡眠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5.
一个睡着的人在大约八小时睡眠时间内整个身子的姿势至少要变化十几次。头、胳膊或腿的活动更为频繁。科学家用一种叫做“脑电流描位器”的仪器对人的睡眠进行了研究。人无论是醒着还是处于睡眠状态,他的大脑不断地发放电波.一个醒着的,松驰状态的人的大脑每秒大约放出十次小电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对客观记录的脑电图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正确理解人脑的不同局部以及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关性提供基础实验依据和理论根据,为脑电图研究的其它分析做基础分析.方法:分别对10导联电极和21导联电极的两组脑电图数据做互相关和自相关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在不同条件、事件下脑的各导联电极的自相关分析结果和左右对称导联电极的互相关分析结果,最后得出相关性值随实验条件和事件的具体变化.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设计的脑电图分析工具箱和相关性分析程序.结果:脑电图数据经过相关性分析后得到的相关图具有和脑电波相似的波形,具有周期性,时间滞后对应的标准化的相关图显示出相关性值的第一个主峰是最大的,主峰频率一般在8到13Hz的脑电波频段内;最后得到的相关性值随事件的变化而改变的结果说明实验事件对相关性的影响.结论:自相关和互相关都是随着时间滞后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波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图在从零延迟开始时间滞后所出现的第一个波峰是主峰,反应出相对较强的相关性;从大量数据的分析最后得到的相关性与事件的关系表明相关性是受事件影响的.  相似文献   

17.
血液循环在大脑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时序控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2006年以来,作者已陆续在一些杂志,网站和学术会议[1-3]上发表一些文章和证据,主要探究如下几个问题:(1)讨论各种脑电波现象的起源,大脑信息处理过程,血液循环三者之间关系.(2)提出了血液循环在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时钟的作用;提出其可能的一个分子机制,其中H 浓度,O2浓度,微循环系统的工作机制,NMDA受体的H 位点是几个关键因素.(3)大脑如何感知时间的生理机制.提出时间感(或者时间流逝感)其实是一种压感,来源于当血液流经大脑的血管网的时候,造成的压感;而大脑对连续物理过程的感知则是大脑中记录情景(照片)的一个细胞群序列兴奋的信号和压感通过"捆绑效应"整合给人的感觉(即有点像放电影).在本文中,将对这些观点和证据进行回顾:文章第1节在整体上叙述所建立的脑电波模型,和"血液循环在大脑处理信息上具有时序控制作用"的观点.第2~5节将从各方面给出支持第1节中所叙述模型和观点的证据,并对一些问题进行澄清.第6~8节将该模型应用于解释一些脑电波和神经生理现象,解决目前一些问题(例如α波的起源问题,睡眠的脑电现象等).  相似文献   

18.
苏承武 《蛇志》2007,19(4):333-334
“亚健康”是一个医学术语,是指虽然身体有种种不适,但经医学检查又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状态。亚健康状态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医学界认为,“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处理得当,则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会患病。当今世界对健康的理念已定位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协调一致,那么,如何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并遵循这“四维健康”定义而生存,我们提倡通过自我保健养生的简易方式调节亚健康状态,达到健康之目的。古人说:“晨起三千步,睡前一盆汤”,言下之意,健康长寿运动捷径在脚心。走路(散步,跳舞,骑自行车运动等)与洗…  相似文献   

19.
经慢性埋藏导管给清醒家兔侧脑室分别注射去甲肾腺素及其拮抗剂——妥拉苏林、心得安后,记录皮层脑电图的改变。结果:注入去甲肾上腺素后,β波明显增多,δ、θ波不仅频率减少,波幅也显著降低,表现出皮层去同步化的激醒作用。相反注入妥拉苏林则出现δ、θ波明显增多,波幅增高的同步化现象;而注入心得安后对脑电波无明显的规律性的变化。当静脉注射氯丙嗪脑电波出现大慢波后,再由侧脑室注入去甲肾上腺素,则不再出现皮层的去同步化作用。提示去甲肾上腺素经中枢内的α受体对皮层有激醒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可能是作用于脑干而引起皮层脑电变化的。  相似文献   

20.
迁移——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命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炳川 《古生物学报》2000,39(2):301-306
生物迁移命题是由Darwin(1859)提出来的,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认为,一个物种只能有一个起源中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它会从这个中心迁移到力所能及的地区。当Buckman(1922)的“迁移飞机”理论问世后,迁移研究几乎陷于停顿状态50年。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达尔文迁移思想的生命力。经常见至的化石“穿时”现象和时代差异,大量生物地理的新资料,使人们从不可知论的阴影下逐渐摆脱出来。80年代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