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生中香味成分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分析花生中香味成分化合物来对花生中香味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的方法为固相微萃取法,此法可以萃取出烘烤花生中的各种风味物质,根据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烘烤花生中挥发性的化合物中FD因子的最大值为256,并且FD因子排在前三位(FD因子>64)的在实验中检测出有10种已知的化合物和3种未知的化合物,实验结果显示:已知的化合物分别为:3-甲基丁醛(巧克力味)、2-甲基丁醛(焦糖味)、2-(2-羟乙基)-3-甲基-4-噻唑(鱼腥味)、2,5-二甲基吡嗪(烘烤坚果味)、2,6-二甲基吡嗪(烘烤坚果味)、乙基吡嗪(爆米花味)、2-乙基-5-甲基吡嗪(草味,坚果味)、呋喃醛(生土豆味)、3-乙基-2,5-二甲基吡嗪(咖啡味)、苯乙醛(甜芳香味)等。通过本次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2,5-二甲基吡嗪、乙基吡嗪等吡嗪类和醛类化合物是花生中香味的主要成分,对花生散发香味的贡献最大,酮类化合物对花生的风味贡献率较醛类来讲较低。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陆生耐盐珊瑚球菌(Coralloccus)5X1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后的化学成分,以期得到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显示,从陆生耐盐珊瑚球菌5X1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酪氨酸-脯氨酸)、环(苯丙氨酸-脯氨酸)和乙酰基苯乙胺。这3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陆生耐盐珊瑚球菌5X1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柯为 《微生物学通报》2005,32(3):112-112
多氯联苯(PCB)是强致癌有机污染物之一,是潜在的致癌因子,这类化合物有209种之多,其中某些化合物具有类似二噁英(dioxin)的毒性如六氯联苯等。有些微生物对PCB有降解作用,如G^ 细菌(指革氏阳性菌)中有园红球菌(Rhodococcus globerulus)也称球状红球菌,还有红串红球菌(Rh.erythropolis)、芽孢杆菌(Bacillus sp.)野生株以及该两属其他未定名菌株均表现对PCB等的降解活力,  相似文献   

4.
实验以0.1%三氧化二钇(Y2O3)为外源指示剂, 用“70%基础饲料+30%待测饲料原料”的方法配制实验饲料。测定初始体重为(19.28±0.10) 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粉、酶解大豆、小球藻和棉籽浓缩蛋白的干物质、蛋白质、脂肪、能量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结果显示, 6种实验原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在37.27%—86.43%(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酶解大豆>黄粉虫粉>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 其中荚膜甲基球菌蛋白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最高, 乙醇梭菌蛋白次之, 黄粉虫粉、酶解大豆和小球藻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均显著高于棉籽浓缩蛋白(P<0.05); 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在79.97%—88.45%(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粉>酶解大豆>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 其中荚膜甲基球菌蛋白和乙醇梭菌蛋白均显著高于酶解大豆、小球藻和棉籽浓缩蛋白(P<0.05); 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在51....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了野松茸干品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鉴定出48种风味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1.44%,其中酸类9种、酯类6种、含氮杂环化合物11种、醇类3种、醛类5种、酮类10种、其他类4种.野松茸干品中主要的芳香成分是桂酸甲酯(42.99%)、3-甲基丁酸(8.56%)、2,6-二甲基吡嗪(8.36%)、2,5-二甲基吡嗪(2.46%)和1-辛烯-3-醇(2.06%).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新生隐球菌的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小檗碱对新生隐球菌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棋盘法测定小檗碱与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协同作用,测定小檗碱对隐球菌重要毒力因子的表达,以及对巨噬细胞和隐球菌互作的影响,采用隐球菌感染大蜡螟模型测定小檗碱的体内杀菌活性。【结果】小檗碱是一种杀真菌化合物,在测试的菌株中,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范围为8-16μg/mL。亚致死剂量小檗碱能够抑制隐球菌荚膜大小、产黑色素能力和有性生殖能力,并能增强巨噬细胞的杀菌能力。锌指转录因子Nrg1介导了上述重要的过程。在隐球菌感染动物模型中,小檗碱能够延长感染大蜡螟的存活时间。【结论】小檗碱在体内外具有优异的抗隐球菌活性,有望作为抗隐球菌药物开发的起始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西伯利亚百合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西伯利亚百合花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49个峰,共确认了其中47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9.89%。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化学成分主要为:( /-)-1-甲基-4-(1-甲基乙烯)-环己烯(66.00%);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19.37%);4-甲基-l-(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3.33%);1-甲基-4-(1-甲基乙基)-1,4-环己二烯(2.72%);2-氨基苯甲酸-3,7-二甲基-1,6-辛二烯-3-酯(1.76%)。以上5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93.18%。  相似文献   

8.
对菌株Trichoderma sp.KK19L1液体发酵,在该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分离得到三个化合物,运用1H NMR、13C NMR和HR-ESI-MS等光谱学方法并参考相应的文献,确定其结构分别为(E)-3-acetylbenzyl but-2-enoate(1)、1-羟基-6-甲基-9,10-蒽醌(2)、2-甲基-3-羟甲基-5-羟基-7-甲氧基色原酮(3),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化合物,化合物3为首次在该菌株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螟铃畏(又名螟铃硫脲、杀螟硫脲、C-9140)是一种取代硫脲类型化合物。化学名称为N'-(4-氯邻甲苯基)-N,N-二甲基硫脲。它的化学结构为  相似文献   

10.
《生物技术世界》2008,(2):93-93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人员针对细菌DNA复制机制,设计合成一系列4-胍甲基苯甲酸酯和4-胍甲基苯甲酰胺衍生物,发现其中部分化合物能够选择性地杀灭革兰氏阳性菌(包括多种耐药菌株)。与市售抗生素相比,它们对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和万古霉素中介葡萄球菌的作用与利奈唑胺等同,对耐甲氧西林的金葡球菌的效应与万古霉素类似。这项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中国药理学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合成具有抗菌活性的新结构硫脲类化合物。【方法】通过α-异硫氰酸酯中间体与不同伯胺缩合合成硫脲类化合物,利用质谱、核磁分析鉴定结构,并评价其抑菌活性。【结果】合成了六种新结构的硫脲类化合物以及一种α-异硫氰酸酯类衍生物,对几种代表性病原细菌和真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硫脲类化合物对新型隐球菌的抑制效果较为显著。【结论】通过不同结构硫脲类衍生物的合成,可能筛选出具有抑制新型隐球菌等致病菌的前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新结构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鉴定及抑菌活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成具有抗菌活性的新结构硫脲类化合物。【方法】通过α-异硫氰酸酯中间体与不同伯胺缩合合成硫脲类化合物,利用质谱、核磁分析鉴定结构,并评价其抑菌活性。【结果】合成了六种新结构的硫脲类化合物以及一种α-异硫氰酸酯类衍生物,对几种代表性病原细菌和真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硫脲类化合物对新型隐球菌的抑制效果较为显著。【结论】通过不同结构硫脲类衍生物的合成,可能筛选出具有抑制新型隐球菌等致病菌的前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黄皮酰胺全合成中间体(2R,3s,4S)-2-羟基-3-苯基-4-苯甲酰基-N-甲基-Y-内酰胺(化合物A)2位羟基的酯化,提高脂水分配系数(1gP),考察对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化合物A为原料,通过酰化反应合成(2R,3S,4S)-2-(N,N-二乙氨基)甲酰氧基-3-苯基-4-苯甲酰基-N-甲基-Y-内酰胺(化合物B),重点考察了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化合物B结构已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氢谱确证。结果:化合物A和酰化剂以摩尔比2:3,在160℃下反应1h,目标化合物B,收率78.42%。结论:本合成路线及具体反应方法,具有试剂廉价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便等优点,是一种较为实用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从中国南海湛江硇洲岛海绵Hyatella sp.分离得到5种含氮化合物,经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环脯氨酰-苏氨酸(1),2-N-(1,3,4-三羟基-17-甲基)十八烷基-2′-羟基-18-甲基二十碳酰胺(2),2-N-(1,3,4-三羟基-17-甲基)十八烷基-2′-羟基-19-甲基二十一碳酰胺(3),2-N-(1,3,4-三羟基-17-甲基)十八烷基-2′-羟基-20-甲基二十二碳酰胺(4)和胸腺嘧啶(5),化合物(1)首次从自然界中发现.  相似文献   

15.
田间条件下不同诱导棉花挥发性物质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人工机械损伤(处理A)、棉铃虫为害(处理B)、棉铃虫为害+棉铃虫体(处理C)和水杨酸诱导(处理D)4种处理方式,对田间现蕾期棉花植株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有30多种棉株挥发性化合物被定性检出,对其中10种主要挥发性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田间棉株挥发的绿叶气味化合物有3-己酮、2-己酮和3-己醇等;单萜类化合物有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3,7-二甲基,1,3,6-辛三烯等;脂肪族化合物有丙酸丁酯、乙酸戊酯、乙酸丁酯和3-甲基丁酸乙酯;芳香族化合物有苯乙酮、苯甲醛等.处理C和处理B的棉花挥发信息化合物种类和释放量均明显多于对照,这两个处理检测到3,7-二甲基,1,3,6-辛三烯;而处理A和处理D未检测到该化合物.与对照相比,处理A挥发物在种类和含量上差异不显著.在田间,处理B、处理C和处理D均能诱导促进棉株挥发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偶联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燕山山脉一种香料型乳菇——香亚环乳菇Lactarius subzonarius的挥发性成分。共检出2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氧杂环化合物3种、醛类1种、酯类13种、烯烃类3种、芳香族化合物2种和烷烃类3种。具有葫芦巴感官气味的挥发性组分3-羟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的相对含量35.76%,该成分是其近缘种Lactarius helvus的主要香味化合物,故推测3-羟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是其关键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17.
带有醛基的天然化合物,具有苯丙素、萜类、皂苷类、生物碱、香豆素和蒽醌等多个存在的类型。一些植物中存在的多个醛类化合物,往往是带有醛基的母核部分相同,而取代基不同。而在有些植物中,还可以见到一些母核部分相同,而仅仅是醛基的碳呈不同氧化状态的系列化合物,表现为甲基(-CH3)、羟甲基(-CH2OH)、醛基(-CHO)、羧酸基(-COOH)和酯基(-COOR)。  相似文献   

18.
南海海绵Dysidea sp.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南海陵水地区采集的一种未定种海绵Dysideasp中首次分离到7个化合物,经MS,NMR等光谱技术,确定了结构分别为胆固醇(1),过氧化麦角甾醇(2),cholesl-7-en-9a,11α-epoxy-3β,5α,6β,19-tetraol-6-monoacetate(3),甲基尿嘧啶(4),尿嘧啶(5),甲基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6),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7)。其中化合物3的^1H NMR和^13C NMR数据通过二维NMR实验首次得到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19.
黄帚橐吾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及其主要成分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场上广布的菊科毒杂草--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其挥发物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帚橐吾挥发物对所有5种受试牧草种子的萌发速度指数和最终萌发率均产生抑制作用,其中对垂穗披碱草和大雀麦的种子萌发抑制较为显著,而对早熟禾和羊茅影响较小.黄帚橐吾挥发物中主要含有2-甲基-庚烷(9.84%)、3-甲基-庚烷(8.25%)、庚烷(7.93%)、4-甲基-1-异丙基-双环[3,1,0]己-2-烯(7.79%)、3-甲基-己烷(6.38%)、2-甲基-己烷(5.54%)、D-苧烯(.70%)等18种化合物,占总挥发物的68.24%,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含量占总挥发物的16.58%,因此萜类化合物是其主要的化感活性物质,并通过挥发途径释放后影响到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黄帚橐吾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对增强其生存竞争力和种群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俊龙  陈立  刘长明 《昆虫学报》2019,62(5):594-601
【目的】红火蚁 Solenopsis invicta 与棉蚜 Aphis gossypii 存在兼性共生关系,红火蚁可能利用棉蚜危害诱导棉花释放的挥发物定位棉蚜。本研究将测试红火蚁工蚁对棉花挥发物的嗅觉和行为反应。【方法】使用Y型管实验测试红火蚁工蚁对棉花气味的行为反应;以红火蚁告警信息素2-乙基-3,5(6)-二甲基吡嗪为阳性对照,测试红火蚁工蚁对不同剂量(100, 10, 1 和0.1 μg)的9种棉花挥发物组分[α-蒎烯、β-蒎烯、β-石竹烯、( E, E )-4,8,12-三甲基-1,3,7,11-十三碳四烯(TMTT)、( E )-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辛醛、6-甲基-5-庚烯-2-酮、顺-3-己烯基乙酸酯和水杨酸甲酯]的触角电位反应;再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这些挥发物对红火蚁工蚁的行为选择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受棉蚜为害的棉花较健康棉花对红火蚁工蚁具有极显著的引诱效果。红火蚁对9种挥发物组分的EAG反应随着剂量升高而升高。各化合物在100 μg剂量时EAG反应值最大,其中,工蚁对水杨酸甲酯和6-甲基-5-庚烯-2-酮这两个化合物反应最强。在行为选择实验中,化合物水杨酸甲酯、6-甲基-5-庚烯-2-酮和DMNT对红火蚁工蚁均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结论】棉蚜诱导的棉花挥发物中水杨酸甲酯和6-甲基-5-庚烯-2-酮对红火蚁有显著的引诱效果,这2种化合物可能在红火蚁定位棉蚜、建立共生关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