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实验室中诱发心理疲劳后是否会对带有负性情绪的图片产生注意偏向。方法:选取34名某军医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者,记录被试者完成认知负荷任务后的主观情绪体验成绩及疲劳量表得分,并采集被试者对情绪性图片进行的点探测任务的反应时及错误率。结果:在主观报告上,被试者的负性情绪和躯体疲劳感得分显著高于完成认知任务前,在点探测任务的行为数据上,被试者对于带有负性情绪的图片的反应时长于带有正性情绪的图片,反应错误率也高于正性图片。结论:认知负荷任务能够有效诱发被试者的躯体疲劳感和负性情绪。具有疲劳感和负性情绪的被试者并未对带有负性情绪的图片产生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了中国人采用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调节负性情绪的时间动态特征.被试采用自由观看、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策略观看情绪图片,观看图片的同时采集事件相关电位活动(ERP).结果表明,被试在两种策略下自我报告的负性情绪水平有相似的降低.此外,表达抑制相比认知重评条件在额中央区诱发了更大的P3成分(340~480 ms).更重要的是,相比自由观看条件,表达抑制条件下在800~1000 ms,1000~1200 ms,1200~1400 ms及1400~1600 ms时间窗内晚期正电位(LPP)波幅均出现显著下降.相反,在认知重评条件下,除了在1400~1600 ms时间窗内LPP波幅相比自由观看显著降低;在其他时间窗口内认知重评与自由观看条件均没有显著差异.LPP波幅与负性情绪的评分存在正相关,而P3波幅预测了自我报告的表达抑制水平.这些结果提示,对中国被试而言,表达抑制比认知重评能更快地降低负性情绪唤起水平,但同时也消耗了更多的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3.
奖赏对行为的影响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奖赏诱发的动机能够提升被试的行为表现。以往研究较多关注奖赏对情绪信息加工的影响,还没有研究者直接探讨奖赏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本研究着重探讨在奖赏作用下,被试的情绪调节能力是否有所改善。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研究奖赏对负性情绪下调和正性情绪上调的影响。实验一在经典情绪调节范式基础上引入金钱奖赏刺激,要求被试在有、无金钱奖赏条件下进行负性情绪的下调,并对调节后的情绪状态进行评定。与实验一类似,实验二要求被试在有、无奖赏条件下进行正性情绪的上调。结果显示:相比于无金钱奖赏条件,金钱奖赏条件下的被试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即被试会有更低的负性情绪体验和更高的正性情绪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一和二的结果可能是由金钱刺激诱发的奖赏动机所致,也有可能是由于金钱本身包含的积极价值引起的积极情绪所致。因此继续开展实验三和实验四,探讨金钱本身诱发的积极情绪是否对个体的情绪调节产生影响。实验三采用金钱图片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要求被试在有、无金钱图片呈现后进行负性情绪的下调,并对调节后的情绪状态进行评定。同样地,实验四要求被试在有、无金钱图片呈现后进行正性情绪的上调。结果表明,被试在有、无金钱图片呈现后进行情绪愉悦度评定得分并无显著差异。实验三和四的结果排除了单纯的金钱刺激图片诱发的积极情绪促进被试情绪调节能力提升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本研究中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的确是受奖赏动机所驱动,即奖赏所诱发的动机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的情绪调节。  相似文献   

4.
由于无意识调节过程具有节省认知资源的特征,本研究假设无意识接受策略相比有意识接受策略能更加有效地调控负性事件的情绪影响.实验以挫折任务诱发负面情绪同时记录被试的主观情绪体验与情绪相关的生理变化(心率).被试被随机分为控制组、有意识接受组和无意识接受组.结果显示,无意识接受组和有意识接受组在情绪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挫折诱发阶段有意识接受组比无意识接受组出现了更多正性情绪指标的下降.此外,相对于控制组,挫折情景下有意识接受和无意识接受都显著降低了被试情绪相关的心率活动水平;但两者的调节水平无显著差异.并且,心率活动水平可预测主观情绪体验强度:控制组的心率变化值与负性情绪变化值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正性情绪指标变化值存在负相关趋势.因此,在挫折情景下,无意识接受策略不仅能有效降低情绪相关的生理活动水平,且相比有意识接受策略对主观情绪体验具有更好的调节效果.这提示,无意识接受策略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情绪调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来自记忆、注意和决策等领域的大量研究发现,在加工情绪刺激时老年人具有正性情绪偏向或负性情绪规避的特点.本研究采用oddball变式,将情绪面孔图片作为分心刺激呈现.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脑电,考察不同情绪效价对脑电波的影响,同时考察老年人在非任务相关条件下情绪加工和情绪调节的时间进程.研究发现,在相对早期时间窗口(270~460 ms),年轻组脑电不受情绪效价影响,而老年组中悲伤情绪面孔较之快乐和中性情绪面孔引发了一个更大的正成分(P3a).在晚期时间窗口(500~850 ms),年轻组中悲伤情绪面孔吸引了被试更多注意并引发了一个更大的正性慢波.相反,老年组在晚期加工阶段,情绪效价效应消失.研究揭示了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加工非任务相关的情绪刺激时存在的时间进程差异,年龄相关的正性情绪效应发生在晚期时间窗口,表现为年轻组的负性情绪偏向和老年组的无情绪偏向.研究结果为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提供了来自脑电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负性情绪组和正常对照组被试进行认知执行功能测定,探讨负性情绪患者的认知执行功能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贝克抑郁量表和贝克焦虑量表测查被试的抑郁和焦虑程度,并运用认知调控测试、Stroop测试和语词流畅性测试研究所有被试的认知执行功能,比较高负性情绪组和低负性情绪组的认知执行功能特征.结果:(1)低负性情绪组比高负性情绪组在完成AST测验大多数任务操作上速度更快(P<0.05),错误数更少,且抑郁情绪症状和焦虑情绪症状与完成AST测验所需时间的相关性分别在0.01和0.05的水平上显著;(2)低抑郁组比高抑郁组在完成Stroop任务操作上速度更快(P<0.01),且难度越大,低负性情绪组与高负性情绪组的成绩差异越明显;(3)低负性情绪组与高负性情绪组在完成VF测验中,除了低焦虑组在正确率指标上不如高焦虑组外,其他成绩都优于高负性情绪组.结论:高负性情绪者的认知执行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任务难度越大,其认知执行功能受损表现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来自记忆、注意和决策等领域的大量研究发现,在加工情绪刺激时老年人具有正性情绪偏向或负性情绪规避的特点.本研究采用oddball变式,将情绪面孔图片作为分心刺激呈现.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脑电,考察不同情绪效价对脑电波的影响,同时考察老年人在非任务相关条件下情绪加工和情绪调节的时间进程.研究发现,在相对早期时间窗口(270~460 ms),年轻组脑电不受情绪效价影响,而老年组中悲伤情绪面孔较之快乐和中性情绪面孔引发了一个更大的正成分(P3a).在晚期时间窗口(500~850 ms),年轻组中悲伤情绪面孔吸引了被试更多注意并引发了一个更大的正性慢波.相反,老年组在晚期加工阶段,情绪效价效应消失.研究揭示了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加工非任务相关的情绪刺激时存在的时间进程差异,年龄相关的正性情绪效应发生在晚期时间窗口,表现为年轻组的负性情绪偏向和老年组的无情绪偏向.研究结果为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提供了来自脑电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结合延迟样本匹配任务和分视野范式,探讨负性情绪对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32名大学本科生参加实验,在中性和负性情绪图片呈现阶段,所有被试完成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各160个trial。结果:言语工作记忆任务在右视野呈现时正确率较高,反应时较短,而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则在左视野呈现时表现出相似的反应优势;负性情绪状态下的工作记忆表现均优于中性情绪状态。结论:言语及空间工作记忆分别具有左、右半球的加工优势,且负性情绪对工作记忆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西藏军人在恶劣的、独特的气候条件下,相比内地军人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针对西藏军人面临的现实状况,提出如何有效管理负性情绪的三个步骤.一是发现情绪,正视西藏军人负性情绪的客现存在;二是分析情绪,寻找诱发西藏军人负性情绪的思维方式;三是处理情绪,为西藏军人负性情绪找到出口.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时间知觉会受到情绪的调节发生主观扭曲,这种调节可以通过情绪的体验与预期来实现.本文区分了体验性情绪和预期性情绪调节时间知觉的作用方式和认知机制,基于标量计时理论,提出了在不同加工阶段情绪调节时间知觉的认知理论模型,并梳理了情绪调节时间知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和脑机制方面的证据.未来研究需更关注预期性情绪对时间知觉的调节作用,考察注意、唤醒和效价等因素的交互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情绪调节时间知觉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1.
行为抑制控制是个体对自身不恰当的、冲动的行为模式的抑制控制.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的生存适应具有重要意义.Go/Nogo范式和Stop Signal范式(停止信号范式)是研究行为抑制控制及其认知神经基础的经典实验范式.在Go/Nogo范式中,被试仅对Go刺激做按键反应而对Nogo刺激不做反应.因此,该范式反映个体行为抑制控制功能的行为学指标过于依赖正确率,并且在提取抑制相关神经活动指标时难以排除运动相关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停止信号范式要求通过梯度变化停止信号间隔,以保证被试在大约50%试次成功停止而另外50%试次停止失败,从而计算出反映行为抑制控制功能的停止信号反应时间,因此该范式损失了准确率指标,并且难以克服Go反应所诱发的神经活动对停止信号所诱发神经激活的污染.鉴于此,本研究组引入了双选择Oddball范式以期有效控制上述干扰因素,从而获得可灵敏反映行为抑制控制功能的综合性行为指标和神经生理指标.以反应时代价与准确率代价为主要行为学指标,双选择Oddball范式已被证实可以用于3个方面的研究:(i)可以用于行为抑制控制功能的个体差异研究(以性别差异为例);(ⅱ)可以用于研究个体内行为抑制控制的影响因素(以情绪及其强度为例);(ⅲ)可以用于物质成瘾的相关研究(以吸烟成瘾为例).这提示双选择Oddball范式可以广泛应用于行为抑制控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灵敏测量与干预评估研究中.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中国以甲基苯丙胺为代表的合成毒品使用人数已经超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且滥用问题日益严重.情绪问题是诱发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复吸的重要因素.慢性使用甲基苯丙胺导致前额叶-边缘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及相应神经环路结构和功能损害,是成瘾者出现情绪加工障碍的原因.本文从情绪体验、情绪识别与表达和线索诱发的情绪反应性三个方面总结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情绪加工障碍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神经递质系统神经环路基础.指出易激惹和愤怒攻击行为是甲基苯丙胺成瘾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情绪问题,并进一步总结了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情绪障碍的临床治疗和干预的潜在方法,包括药物手段、神经调控技术、认知与行为治疗等,特别是信息科学和脑科学的新技术,如虚拟现实整合多感觉通道的情绪信息,并结合神经调控技术可为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情绪加工障碍的临床干预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靶刺激和干扰刺激的不一致性会造成人类的行为冲突.特别地,连续的冲突情境能诱发大脑对冲突的适应.然而,目前的研究结果还不能清楚地阐释冲突适应的认知和神经机制.为了考察冲突适应的神经振荡过程,采用冲突观察实验范式,记录了15个健康成人被试在完成字母Flanker任务时的行为和脑电数据.对EEG数据进行时频分析,结果揭示了冲突适应的神经振荡机制.在观察任务中,对于不一致条件,α频带(9~13 Hz,480~980 ms)在左前额叶和中前区展现了显著的事件相关异步性(ERD);对于一致条件,α频带在这些区域展现了显著的事件相关同步性(ERS).在反应任务中,θ频带(6~8 Hz,50~1000 ms)的ERS在左前额叶和中前区表现为iI〈cI,反映了冲突适应.这些结果表明,冲突能诱发特定频带范围内大脑能量的调整,从而使大脑对冲突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成瘾药物戒断诱发负性情绪并伴有脑内应激系统的激活,是导致负性强化并使成瘾个体持续觅药和复吸的重要因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 CRH)是应激系统发挥生理作用的重要递质,在介导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的重要核团--中央杏仁核(central amygdala, Ce A)中广泛分布。然而在Ce A中这类表达CRH的神经元在成瘾药物戒断引发的负性情绪中作用还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CRH-Cre转基因小鼠,通过依赖Cre-Lox P系统的化学遗传学方法特异性激活或抑制小鼠Ce A中的CRH神经元,结合条件性位置厌恶(conditioned place aversion, CPA)、高架十字迷宫、自主活动能力测试等行为学实验,探究Ce A中CRH神经元对小鼠吗啡戒断产生的厌恶、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影响。结果显示,抑制Ce A中CRH神经元可抑制小鼠吗啡戒断诱导的CPA形成,并降低小鼠焦虑水平。直接激活Ce A中CRH神经元可使未经历吗啡暴露的小鼠产生CPA和焦虑。吗啡自然戒断和CRH神经元的活性改变对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都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提示,Ce A中CRH神经元参与调控小鼠吗啡戒断诱导的负性情绪。本研究为药物成瘾与复吸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成瘾药物戒断诱发负性情绪并伴有脑内应激系统的激活,是导致负性强化并使成瘾个体持续觅药和复吸的重要因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 CRH)是应激系统发挥生理作用的重要递质,在介导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的重要核团——中央杏仁核(central amygdala, Ce A)中广泛分布。然而在Ce A中这类表达CRH的神经元在成瘾药物戒断引发的负性情绪中作用还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CRH-Cre转基因小鼠,通过依赖Cre-Lox P系统的化学遗传学方法特异性激活或抑制小鼠Ce A中的CRH神经元,结合条件性位置厌恶(conditioned place aversion, CPA)、高架十字迷宫、自主活动能力测试等行为学实验,探究Ce A中CRH神经元对小鼠吗啡戒断产生的厌恶、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影响。结果显示,抑制Ce A中CRH神经元可抑制小鼠吗啡戒断诱导的CPA形成,并降低小鼠焦虑水平。直接激活Ce A中CRH神经元可使未经历吗啡暴露的小鼠产生CPA和焦虑。吗啡自然戒断和CRH神经元的活性改变对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都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提示,Ce A中CRH神经元参与调控小鼠吗啡戒断诱导的负性情绪。本研究为药物成瘾与复吸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洁敏  袁加锦  李红 《中国科学C辑》2009,39(10):995-1004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本研究考察了情绪预期对人类恐惧面孔敏感性的影响.实验记录了被试在线索提示条件及无线索提示条件下对恐惧和中性面孔进行性别判断时的ERP数据.行为结果显示,不可预期条件下被试对恐惧面孔性别判断的正确率显著低于对中性面孔的正确率,表明不可预期的恐惧情绪对实验任务产生了显著地干扰效应.ERP数据显示,在不可预期条件下,在P2及200~250ms区间,恐惧面孔比中性面孔诱发了更大的波幅,情绪效应显著;而可预期条件下,人脑对恐惧面孔和中性面孔的反应类似,表现出情绪效应的显著降低.因此,人类情绪加工的负性偏向效应受个体情绪预期的调节.人类对不可预期的负性情绪敏感,相反当恐惧情绪的发生可以被提前预期时,个体对它们的神经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认知控制是人类主动调控行为的高级认知功能,在冲突加工、工作记忆、决策等心理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同冲突的加工过程中是否具有相同的认知控制机制仍有很多争论。已有的认知控制理论往往认为认知控制是一般性的,但这种观点受到了近年来实证研究的挑战。研究一般性/特异性问题采用的逻辑主要包括可迁移性、平行比较、相关性以及认知资源竞争等。目前的一些研究证据分别支持了一般性、特异性以及二者兼有的观点。针对这种争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视角展开,比如毕生发展变化、动态的脑网络、综合不同的研究逻辑、脑损伤的因果关系、计算神经建模、认知灵活性和功能连接等。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异族面孔的分类绩效比本族面孔更好,这称作异族分类优势.但面孔异族分类优势是否也和面孔异族效应一样受到情绪的调节作用,尚未可知.本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情绪对于面孔种族分类任务的影响.实验一要求40名大学生被试对不同表情面孔(中性,负性,正性)完成种族判断任务,结果发现,正性和负性情绪使年轻人对异族面孔分类变得更慢,削弱了面孔异族分类优势,而且正性情绪对异族分类效应影响更大.实验二以不同情绪加工特点的老年人为被试,发现老年人对负性异族面孔的分类绩效明显更差,负性情绪对异族分类优势的影响更大.这些结果为异族分类优势理论中,异族面孔分类和个体身份加工过程相互制约的潜在假设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异族面孔的分类绩效比本族面孔更好,这称作异族分类优势.但面孔异族分类优势是否也和面孔异族效应一样受到情绪的调节作用,尚未可知.本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情绪对于面孔种族分类任务的影响.实验一要求40名大学生被试对不同表情面孔(中性,负性,正性)完成种族判断任务,结果发现,正性和负性情绪使年轻人对异族面孔分类变得更慢,削弱了面孔异族分类优势,而且正性情绪对异族分类效应影响更大.实验二以不同情绪加工特点的老年人为被试,发现老年人对负性异族面孔的分类绩效明显更差,负性情绪对异族分类优势的影响更大.这些结果为异族分类优势理论中,异族面孔分类和个体身份加工过程相互制约的潜在假设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由于情绪信息在个体社交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问题已成为当今注意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对于情绪面孔注意偏向加工机制的问题还存在很大争论。即使采用相似的实验程序和刺激材料,不同研究者获得的研究结果仍不一致或存在冲突。部分结果表明,愤怒面孔会自动吸引注意,表现愤怒优势效应;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存在注意偏向的是快乐面孔而非愤怒面孔,即存在快乐优势效应。本文对支持不同优势效应的行为和认知神经科学证据进行整合,指出刺激材料选择、实验程序设定以及加工进程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这两种优势冲突的主要原因。根据既往研究的对比分析,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对实验材料和程序进行控制,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手段对愤怒和快乐优势效应的加工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解决其背后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