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南寒武纪梅树村期西乡生物群中的管状化石数量丰富,本文对其中的三类主要化石类型:软舌螺、似软舌螺类和阿纳巴管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软舌螺主要为圆管螺目,属于寒武纪软舌螺演化的第一阶段,且化石具有不同的壳体结构:主要分为单层壳和多层壳两大类,多层壳根据截面又可分为同心与偏心两类。单层壳与同心多层壳可能属于原生结构;偏心多层壳属于次生结构。对上述各类结构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的单层壳与次生多层壳居多,并推测原生多层壳体的出现可加固管体,是地球早期生物为应对同期食肉动物所进化出的生存对策。似软舌螺类的两属:小软舌螺属及小钻孔螺属在此生物群中均有发现。西乡生物群中的阿纳巴管类主要为Anabarites trisulcatus,Aculeochrea tripartitus和Anabarites isiticus,其中Anabarites isiticus的化石壳体表面具有细密生长纹,生长纹可明显分为较粗与较细两类,二者相间排列、重复出现,体现了生物不同的生长周期。  相似文献   

2.
对陕南西乡化石库发现的马哈螺类化石和棱管壳类化石做了统计和描述,补充了马哈螺类新的属征,建立新种西乡拟鳞锥Ramentoides xixiangensis sp. nov.。马哈螺和棱管壳表面装饰存在差异,并非同一物种上掉落的骨片,本文展示的马哈螺新的特征与"骨针壳"假说存在矛盾,马哈螺在形态上表现出软体动物单板类最原始的特征,而棱管壳则与halkieriids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本文报道了马哈螺类化石的新形态,丰富了对马哈螺类和棱管壳类的认识,对确立马哈螺和棱管壳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阿纳巴管(Anabarites)是寒武纪早期一类形态独特的管栖生物,其横切面的轮廓多样,但所有形态都是3的倍数。陕南梅树村期西乡生物群产出大量磷质Anabarites,根据管体上纵槽出现的数目和级别,确认Anabarites可分辨出三种对称类型:A型为仅具有三条一级纵槽的三辐射对称类型、B型具有三条一级纵槽和一条二级纵槽类型、C型具有三条一级纵槽和两条二级纵槽。其中B型、C型是从三辐射到六辐射对称之间的过渡类型,为新发现的对称形式。本文以上述三种类型Anabarites为研究材料,对Anabarites对称性演化途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对寒武纪大爆发之初动物的对称性起源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4.
早寒武世马哈螺类的骨骼化特征、分类和演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哈螺类(maikhanellids)是已知最古老的单板类,以往缺乏系统研究,并在分类上争议较大,文中以滇东早寒武世梅树村阶微小骨骼化石的丰富材料为依据,详细阐述该类群的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探讨其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研究表明,马哈螺类由6个属组成,包括Maikhanella,Ramenta,Ramentoides gen.nov.,Mediata gen.nov.,Yunnanopleure和Purella。各属之间壳形变化较大,但裸露的壳顶和普遍发育的鳞片状或条状突起表明它们在明显的亲缘关系,并显示两个演化方向,即Maikhanella Ramentoides gen.nov.Ramenta和Maikhanella Mediata gen.nov.Yunanopleura-Purella。马哈螺类分布于梅树村期早,中期,Maikhanella是最原始的马哈螺,最先出现在梅树村阶小歪头山段,也是中谊村段下磷矿层唯一的马哈螺,而在该段上磷矿层马哈螺类发生了明显的属种分异,在大少段所有的马哈螺类突然消失,马哈螺类的壳体曾被描述为:骨针状的外骨骼”,“骨片状外骼”和“包裹在中间基质中的骨针”,但当前研究表明,以Maikhanella pristinis和Ramenta cambrina为代表的马哈螺类的内壳层具有早期单板类中较常见的水平交错纤状结构,指示了马哈螺类具有致密成层的壳壁,文中新建2亚科,2属和5种,即Maikhanellinae subfamily nov.,Purellinae subfamily nov.,Maikhanella Perelegans sp.nov.,Ramenta superata sp.nov.,Ramentoides latispinus gen.et sp.nov.,Mediata kunyangensis gen.et sp.nov.,Yunnanopleura longidens sp.nov。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产自陕南西乡化石库的棘盔状化石进行了统计和描述,对棘盔属的属种划分进行了重新厘定。单锥形的棘盔状化石同带有多个分枝复合体的棘盔状化石的断枝在尺寸、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把这两类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棘盔状化石归入不同的种,将单锥形、表面具有密集直刺等特征的一类归入直刺棘盔Acanthocassis orthacanthus,将分枝数量不定的多分枝复合体归入具刺棘盔Acanthocassis echinate。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分析,在A.echinate种内,发现其表面装饰也存在差异。本文展示的棘盔状化石新特征丰富了对棘盔状化石的认识,为进一步探讨棘盔状化石的亲缘关系和分类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陕南西乡张家沟剖面寒武系下部统宽川铺组发现了大量特异埋藏化石,这些珍贵化石为三维磷酸盐化精美保存,在探索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方面意义重大,也是早寒武世前三叶虫时代生物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本文主要对其中一类保存有软躯体的特异埋藏Olivooides multisulcatus Qian,1977进行描记,该类化石1977年曾在陕西宁强宽川铺生物群首次报道,与本文描记的化石类型相同,产地不同,因而具有地层对比意义。根据在西乡生物群发现的新材料,与Olivooides multisulcatus进行特征对比,对属征及种内变异特征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7.
陕南西乡张家沟剖面的寒武系下部岩层中发现了大量原始锥石类,根据整体形态特征和原始锥石类化石分类方案将其归属到六方锥石属Hexaconularia。前人对于六方锥石分类方案众多,本文对其进行重新厘定。本文报道的六方锥石新材料在中央锥面上具有两条不连续的角沟,这不仅丰富了种内特征,而且为六方锥石的壳体演化趋势提供了依据。前人发现的该类化石与本文描记的化石类型相同,产地不同,因而具有地层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8.
描述陕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阶软舌螺化石6属8种,其中有5新属(Ningqiangethus gen.nov.,Bilgulitheca gen.nov.,Xixiangethes gen.nov.,Paranicrocornus gen.no.,Inflatatheca gen.nov.),新种,1相似种,1未定种。从组织结构和面貌上论述筇竹寺阶软舌螺和梅树村阶软舌螺匠区别,筇笔直寺阶的软舌螺不仅个体增大、背腹分异、口唇发育、壳体与口盖常共存,而且属种分异度大,为进一步研究软舌螺动物的早期演化和解决下寒武统生物地层划分为对比提供重要的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9.
陕南早寒武世具口部的磷酸盐化Punctatus及其胚胎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陕西南部灯影组宽川铺段地层中发现的Punctatus锥体标本、保留精美软组织特征的口部标本和可能的胚胎标本。对Punctatus软组织及整体形态功能研究表明,Punctatus在分类上可能更接近于腔肠动物的水螅型,代表初具原始触手的腔肠动物早期演化类型。在上万枚与Punctatus共生的球状化石中,发现若干枚可能的原肠期胚胎及胚胎发育晚期标本,在此基础上提出PunctatusemeiensisHe,1980花冠状口部可能经历的胚胎发育序列。  相似文献   

10.
近期在西乡化石库中发现了原始锥石类Carinachites tetrasulcatus新材料。与以往C.tetrasulcatus所不同的是,其角沟窄且浅,不但有呈现出张开状态的角沟,还发现有呈现出闭合状态的角沟化石材料。锥面具有清晰的横肋,角沟处未见横纹。最重要的是发现固着端组织结构的保存,据此推断原始锥石类可能为营固着生活的水螅型刺胞动物。其角沟的闭合、微张以便于扩大、缩小口端与中央腔,扰动海水,加快水流,加速滤食。处于梅树村阶第Ⅱ化石组合带的C.tetrasulcatus与处于第Ⅲ化石组合带的六方锥石科中的Septuconularia yanjiaheensis具有一致的闭合角沟和锥面横肋形态等特征,推断C.tetrasulcatus可能为骨状锥石类向六方锥石类演化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11.
陕西宁强宽川铺地区灯影组宽川铺段的原始锥石类Carinachitids中,新发现了五辐对称新属种--五分宁强锥石(新属、新种)Pentaconularia ningqiangensis gen.et sp.nov..本文对这一新属种进行了描记.结合前人发现的两辐对称、三辐对称、四辐对称的Carinachitids系列标...  相似文献   

12.
陕西西乡灯影组顶部的瓶状微化石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瓶状微化石被认为是某种未知海相原生动物外壳化石,最早出现于900-850Ma以前。本文记述的该类化石,产自陕西西乡三郎铺小湾里下寒武统灯影组顶部杨家沟段,相当于梅树村阶中-上部,计10属,13种和2未定种。所获化石个体数量及形态类型丰富。保存良好,并见有大量具公共壳壁的连体壳。此类连体壳的连接程度呈系列变化。可能代表处于分裂状态的生物体,如是则可为其原生动物解释提供一佐证,瓶状微化石在国外的地层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产于我国陕西西乡寒武系底部磷矿层中的藻类化石,在标本中发现多种藻枝保存类型和可能的"固着器"等特征;由于藻体微小、藻管中空等特征而将其归入蓝菌类寒武松藻属;可为早寒武世早期的藻类繁盛提供了新的小生境和新的食物来源、加速了后生动物的进化。  相似文献   

14.
陕南宁强宽川铺生物群发现具触手的水螅营养体化石,同层位同时发现大量磷质管状疑难化石,其管体上可分辨出可能的出芽特征,推测该类具出芽特征管体可能和现代群体生活的薮枝螅(Obelia)有关。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陕南下寒武统底部宽川铺段含磷岩系中棘盔状化石的具刺变态骨Amoebinella echinata的属征进行了补充修改,并对其分类位置和亲缘关系做了探讨。标本分为主支和数个分支,并具棘刺、纵纹及可能的口部等特征,其中部分棘盔类标本可能代表"固着幼虫期"或"螅状幼体期"的独立生物个体而不是动物的外部硬体。  相似文献   

16.
陕南晚震旦世骨骼化石中的微生物磷酸盐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洪  张录易  陈哲 《古生物学报》2003,42(2):189-199
陕南晚震旦世高家山生物群中骨骼化石的电镜扫描显示,Sinotubulites levis壳壁中具有丰富的磷酸盐化球状和丝状体,可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组构:1)由相互缠绕的丝状体所组成的藻席状组构;2)由外表面成莓球状,内部中空的球状体紧密堆叠所形成的组构类型;3)由表面极为光滑的球状体堆叠所形成的组构。它们可能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矿化蓝藻,依此推断微生物在S.levis壳壁磷酸盐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共生的Sinotubulites baimatuoensis和Cloudina壳壁上,极少或完全不存在这些磷酸盐化组构表明微生物的磷酸盐化作用具有专属性,可能由壳壁微结构所决定,具多层状壁的S.levis可能与具许多有机质纹层的多毛类壳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腹菌纲真菌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于陕西省的腹菌纲真菌,共42个OTU'S和36个性状,进行了Q模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2个OTU'S明显的分为六大类群,与Dring(1973)系统的6个目相吻合。(2)栓皮马勃属与灰包科中包被具拟薄壁层的属相似性较小,支持Hawksworthetal(1983)将其作为科级处理的观点。(3)作者认为鬼笔属和竹荪属作为两个独立属处理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