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由于乙肝疫苗普遍接种,乙型肝炎的流行已经下降,但慢性乙型肝炎(CHB)仍是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作为原始转录模板,逃避机体免疫及抗病毒药物清除,在HBV持续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调节患者对HBV的免疫功能研究新的治疗策略以清除细胞核内cccDNA可能成为根除HBV持续感染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HBV感染患者病毒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自然病程。方法从1000例HBV感染者中检测到48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患者(HBsAg与抗一HBs同时阳性,HBeAg与抗一HBe同时阳性)。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PCR)对特殊模式患者的HBV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对两组特殊模式患者的临床资料和HBV感染的自然史进行分析。结果48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HBV感染者中,36例患者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12例患者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HBeAg+/抗-HBe+患者组的年龄较HBsAg+/抗-HBs+患者组的小(P〈0.05)。HBsAg+/抗-HBs+患者中,3例(8.3%)为B2亚型,12例(33.3%)为c2亚型,21例(58.4%)未分型;HBeAg+/抗-HBe+患者中,8例(66.7%)为B2亚型,1例(8.3%)为c2亚型,3例(25.0%)未分型,两组在HBV基因型的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Y2=17.44,P〈0.05)。在HBsAg+/抗-HBs+患者中,2例(4.2%)处于免疫清除期,14例(29.2%)处于低复制期,7例(14.6%)处于再活动期。HBeAg+/抗-HBe+患者中,5例(10.4%)处于免疫清除期。两组在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26,P〈0.05)。结论重庆地区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慢性HBV感染者中,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的HBV感染者中B2亚型为优势基因型;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以C2亚型为主。  相似文献   

3.
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通常使用巢式PCR的方法,来检测血清中的HBV DNA。因中国人群感染乙肝病毒的基因型与国外人群存在差异,故本研究的目的是对现有文献已经介绍的诊断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PCR检测方法进行优化,从而适用于中国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人群的诊断。本研究通过对文献报道的巢式PCR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发现其Core/pre-core区段扩增结果不理想,故根据我国乙肝病毒的基因型以及HBV C基因的保守性原则自行设计优化实验。利用临床收集的HBV阳性样本验证其灵敏度及特异度;收集父亲或/和母亲为HBV阳性患者,而孩子HBs Ag结果为阴性的样本来验证其扩增结果。本研究优化设计的检测HBV C基因的引物,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优点。本研究临床收集了100份父亲或/和母亲为HBV阳性患者,而孩子HBs Ag结果为阴性的血清样本,用本研究优化后的引物检测,可以提高隐匿性乙肝病毒的检测分辨率,提高了4倍的检测效率。本研究优化设计的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引物可以用于中国人群中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正>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全球性卫生问题。在试图控制感染的过程中,全球乙肝疫苗接种计划已经确立下来。沙特阿拉伯是乙肝病毒感染的地方性流行区,在1989年就建立了HBV免疫计划,此项交叉截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对免疫复合物型治疗性乙肝疫苗不同应答乙肝患者的乙肝病毒基因型有无差别。方法 收集67例经60 ug HBsAg-HBIG (YIC) 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 用S基因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对其进行HBV基因分型,并结合患者对YIC治疗的不同应答进行分析。结果67例感染乙肝病毒(HBV)患者中,HBV B基因型22例,C基因型43例,未确定者2例。感染HBV B, C 两种基因型的患者对YIC免疫治疗的病毒学与HBeAg的血清转换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HBV B或C基因型不影响慢性乙肝患者对YIC的治疗应答。  相似文献   

6.
免疫应答——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中的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蒋昶宇  项荣 《生命科学研究》2011,15(6):556-559,564
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免疫应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过程,一方面免疫反应能有效清除HBV病毒和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对HBV诱发的肝类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免疫反应在清除被感染肝细胞的同时,也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从而损伤正常的肝细胞和组织.其中,特异性免疫T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是这一免疫应答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侧重总结了在HBV感染治疗中的关键细胞和分子及激活人体免疫应答治疗中的两面性,为调节自身免疫应答治疗HBV,避免应答不当而引发的肝损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在没有感染乙肝病毒纯系动物模型的情况下,几个实验室选用研究鼠对HBV编码蛋白质伴为免疫原的免疫反应,而非感染因子本身。在这篇文章中David R. Milich综述了乙肝病毒抗原的免疫原性,HBV抗原T及B细胞识别的高度特异性以及调节这些反应的遗传因素.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在HBV感染过程中免疫介导的病毒消除机制,也可为第二代及第二代HBV疫苗的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HBV感染的临床后果差别极大。因为病毒并不直接损伤肝细胞,非病毒因素、宿主因素可能与肝细胞损伤有关。普遍认为对HBV感染的免疫反应的差异可能,起码部分地解释了与HBV感染相关临床症状的多样性。在急性乙型肝炎感染后,大约90%成人恢复正常,无任何后遗症并且对病毒具有免疫力;然而其临床过程则相互不同。其中0.1~  相似文献   

8.
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过程中,适应性免疫与病毒的致病和清除密切相关。一般认为,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可以清除外周循环的病毒颗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体内的传播,细胞免疫主要清除被感染细胞中的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抑制HBV复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TL在肝内主要通过分泌γ干扰素抑制病毒,同时,当CTL识别HBV抗原后,HBV特异性CTL募集抗原非特异性炎症细胞对肝组织浸润,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对CTL抗病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将为乙型肝炎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乙肝阳性产妇外周血、胎儿及胎儿附属物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探讨HBV宫内感染发生的机制。方法通过ELISA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标本中HBV标志物及HBV DNA水平;通过对组织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中HBV标志物的表达。结果胎儿脐血HBV DNA水平与母血HBV DNA水平相关,母血HBV DNA高水平(≥107copy/mL)时脐血HBV DNA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胎儿脐血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母血HBV DNA水平,P<0.05。胎盘组织可见HBs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但未发现HBcAg染色阳性。在引产胎儿胎肝和胎肾组织中发现HBsAg和/或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结论母亲HBV DNA高水平是发生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脐血HBV DNA阳性是判断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指标;HBV可能通过胎盘感染的途径由母体进入胎儿体内,并可能在胎儿体内定位和复制,这可能是导致HBV宫内感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用于清除胞内聚集物、损伤细胞器而维持其稳态平衡的一种溶酶体降解途径.细胞自噬不仅在细胞生长发育、成熟、分化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与病毒感染、细胞免疫密切相关.通过研究细胞自噬对乙肝病毒感染的Ⅰ型干扰素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乙肝病毒感染对机体天然免疫反应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siRNA干扰Beclin1和Atg7表达,检测自噬小体形成,Real-TimePCR检测干扰素因子表达,分析了细胞自噬对乙肝病毒感染细胞中干扰素形成的影响.[结果]干扰Beclin1和Atg7均可抑制细胞自噬发生,抑制细胞自噬可降低干扰素因子的表达,而对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结论]抑制细胞自噬,可降低HBV感染细胞中IFNβ和IFI27的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HBV诱导的自噬具有增强感染细胞天然免疫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包括:①免疫复合物沉积介导的肾损伤是公认的主要发病机制。②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直接感染肾脏,可原位表达其HBV抗原(HBAg)及其他产物介导肾损伤。③HBV感染后可导致宿主免疫功能缺陷,病毒不能被清除,体内持续存在的病毒可造成肾脏损伤迁延进展。④HBV基因变异可导致病毒致病力改变,并影响机体清除病毒。⑤遗传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存在HBV-GN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和英国研究人员从意大利疫苗试验受试者中分离出一种乙肝病毒(HBV)突变株.这种逃逸突变体是于1982~1987年间参加HBV疫苗试验的44/1590名(2.8%名)受试者中发现的.其中有32名患者证实了病毒感染,一名婴儿发展为严重的HBV感染.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个改进的乙肝病毒感染动力学模型.本模型有三个平衡点.对于HBV感染人群,三个平衡点分别对应于三类人群:感染病毒后自愈人群、健康带毒人群、慢性乙肝患者人群.证明了当模型导出的基本复制数R_0〈1时病毒清除平衡点具有局部稳定性和全局渐近稳定性,当1〈R_0〈k_3d/(k_2λ-k_3a)+1时持续带毒平衡点具有局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仍然是威胁全球人类生命与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虽然目前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在控制乙型肝炎进展有显著疗效,但却始终无法达到根治HBV感染的目标。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是HBV转录复制的原始模板,也是HBV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完全清除HBV cccDNA的治疗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长期服药以防治疗后停药复发。研究证实HBV cccDNA的转录受表观遗传机制调控,其中ccc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染色质重塑等均影响HBV cccDNA的功能。本文就HBV表观遗传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史的患者在接受化疗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可能HBV会复活。而HBV的再次激将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可能致命。不过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这篇review文章发表在近期的Hepatology杂志上。乙型肝炎由体液接触传播,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接种疫苗有助于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医学统计估计,全球人口有10%感染有慢性HBV。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曾于2013年9月签署了一份药物安全沟通书,表示警告免疫抑制和抗癌药物奥法木单抗(Arzerra ofatumumab)和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广西桂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情况及探讨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与基因型的关系。将HBV感染者按免疫耐受、免疫清除(应答)和免疫不全(病毒残留)三种免疫状态分类,各选150例,共450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感染三种不同免疫状态者的HBV基因型。450例中B型为323例、C型为94例、B+C混合型为23例和非B非C型为10例;HBV感染三种免疫状态均B型占多数,分别为70.0%、78.0%和67.33%,不同免疫状态基因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状态与基因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B型HBV-DNA载量高于C型,各组中年龄≥30岁者C型显著多于30岁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基因型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男女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广西桂北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占部分比例,少量B+C混合型,偶有未能分型;HBV感染免疫耐受、免疫清除(应答)和免疫不全(病毒残留)三种免疫状态均B型占多数,慢性HBV感染免疫状态与HBV基因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立小鼠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模型,观察小鼠生殖道局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将小鼠生物型沙眼衣原体C. muridarum 1&#215;104 IFU阴道接种于C57B6背景雌性小鼠,取感染后阴道拭子做沙眼衣原体培养,计算IFU,监测小鼠感染和病原体清除情况;80 d后处死小鼠,检测子宫输卵管病理改变;ELISA检测感染过程中小鼠生殖道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α、IL-6、MIP-2和TNF-α产生情况。小鼠感染在第3至第15天维持较高水平,然后病原体被逐渐清除,整个病程约3~5周;病理检测显示子宫输卵有严重炎症、管腔扩张积水,狭窄等;于感染后第3天检测到局部IL-1α、IL-6、MIP-2分泌,第7天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IL-6于11 d恢复正常,IL-1α和 MIP-2于15 d恢复正常)。 TNF-α仅在第7天检测到高水平表达。相对于TNF-α和IL-6,IL-1α和MIP-2维持时间较长。成功建立沙眼衣原体感染小鼠生殖道模型,沙眼衣原体急性感染可诱导小鼠生殖道局部分泌IL-1α、IL-6、MIP-2和TNF-α。  相似文献   

18.
HBV感染免疫状态不同,临床意义不同;HBV基因型不同,导致病毒致病性、变异、抗病毒等临床疗效及预后不同.HBV感染临床意义的不同,是宿主与病毒共同作用的结果.将HBV感染免疫状态与HBV基因型结合在一起研究,探索广西桂北地区不同免疫状态下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及HBV感染免疫状态与基因型的关系,并希期望能针对宿主免疫状态、病毒特性,为每一位HBV感染患者制订最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李仕华 《蛇志》2013,25(2):222-224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HCC患者中1/3有慢性乙肝病史.目前研究已经证实,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HCC发生的最危险因素.HBV致癌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涉及病毒与宿主及环境的多阶段、多机制复杂过程.目前研究认为一些HBV相关的因素可能与HCC发生有关,如HBsAg状态、HBV DNA载量、HBV DNA基因型、前核心区和核心启动子区突变等.本文就目前一些流行病学因素及分子因素研究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根治是完全清除肝脏乙肝病毒,但是目前一线治疗药物恩替卡韦(ETV)和替诺福韦酯(TDF)等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乙肝病毒cccDNA持续潜伏在肝细胞核中,机体的免疫应答也不能将其清除。目前用于治疗乙肝的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非核苷(酸)类似物和免疫调节剂,但这些药物均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研发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显得极为迫切。鉴于近年来乙肝病毒cccDNA和宿主免疫治疗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本文总结了新型乙肝病毒药物研究和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未来靶向病毒和宿主免疫反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