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腰大池引流联合法舒地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脂肪酸结合蛋白质(FABP)、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水平和脑积水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1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研究组(n=64)。对照组采用腰大池引流治疗,研究组基于对照组联合法舒地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sICAM-1、FABP、MCP-1水平、血压、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变化,脑积水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02%vs.72.91%,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sICAM-1、FABP、MCP-1、血压、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均较治疗前下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较治疗前上升,研究组以上指标较对照组改变更明显(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大池引流联合法舒地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腰大池引流治疗,其可显著降低血清sICAM-1、FABP、MCP-1水平,降低脑积水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用不同方式向小脑延髓池注入人工脑脊液升高颅内压时脑血流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阶梯性升高颅内压至其均值为50 mmHg 以上时,脑血流量的减少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此后颅内压愈高,脑血流量的减少愈明显。(2)颅内压升高使脑灌注压降低至60mmHg 以下时,脑血流量的下降与对照相比,开始有统计学差异,此后脑灌注压的下降与脑血流量的减少有密切关系。这说明颅内高压使脑灌注压降到60mmHg 以下时,脑循环的主动调节可能丧失。(3)急骤升高颅内压引起血压明显增高时,初期可以发生血压和脑灌注压的暂时性升高及脑血流量的暂时增加,然后脑血流量随着血压和脑灌注压的降低而逐渐减少。(4)颅内压升高后降低,可出现暂时的脑血流量增加,这种现象常见于颅內高压引起脑血流量明显下降的动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可重复的、有典型神经损伤症状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为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EBI)的机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采用枕大池穿刺一次注入自体动脉血法建立SAH模型。在4h、8h、12h、24h、48h、72 h时间点,观察比较行为学与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枕大池和蛛网膜下腔内发现大量的血凝块和血液。(2)实验组光镜下可观察到蛛网膜下腔大量红细胞,神经元细胞水肿,电镜下可见胶质细胞空泡样改变,神经元细胞线粒体肿胀,髓鞘内存在空泡和板层分离现象。(3)实验组造模后均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损伤,对照组4h出现典型神经系统损伤表现,12h后恢复正常,空白组未见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结论:枕大池一次注血法是一种简便、可重复的症状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模型,适宜于研究早期脑损伤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范高阳  王业忠  许晖  刘祺  姬云翔  赵冬 《生物磁学》2011,(20):3860-3863
目的:建立一种可重复的、有典型神经损伤症状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为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EBI)的机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采用枕大池穿刺一次注入自体动脉血法建立SAH模型。在4h、8h、12h、24h、48h、72h时间点,观察比较行为学与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枕大池和蛛网膜下腔内发现大量的血凝块和血液。(2)实验组光镜下可观察到蛛网膜下腔大量红细胞,神经元细胞水肿,电镜下可见胶质细胞空泡样改变,神经元细胞线粒体肿胀,髓鞘内存在空泡和板层分离现象。(3)实验组造模后均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损伤,对照组4h出现典型神经系统损伤表现,12h后恢复正常,空白组未见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结论:枕大池一次注血法是一种简便、可重复的症状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模型,适宜于研究早期脑损伤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研究对比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不同时机开展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效果,并对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HC)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院于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诊治的aSAH患者171例,将其纳入研究。将其按照持续腰大池引流时机不同分为A组(<24 h)50例、B组(24~72h)84例以及C组(>72 h)37例。观察三组头痛持续时间,双侧大脑中动脉(MAC)血流流速以及SDHC发生率,对aSAH后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并发SDHC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组头痛持续时间长于A组和B组,MAC血流流速快于A组和B组,SDHC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均P<0.05);而A组和B组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但是A组SDHC发生率更低。经单因素分析可得:aSAH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并发SDHC和年龄、病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改良Fisher分级及Hunt-Hess评分有关(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60岁、病变部位后循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Hunt-Hess评分Ⅲ~Ⅳ级及持续腰大池引流≥24 h均是aSAH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并发SDHC的危险因素(均OR>1,P<0.05)。结论:以aSAH后<24 h为时机开展持续腰大池引流术的效果较佳,SDHC发生率更低,其中年龄、病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评分、持续腰大池引流时机与aSAH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并发SDHC的风险有关,临床工作中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关措施,以期达到降低SDHC发生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与研究组(n=30),其中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的脱水对症治疗,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术后3d、5d、7d颅内压,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预后。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67%(P0.05)。两组患者术后3d、5d、7d颅内压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脑梗死、脑水肿、硬膜下积液、癫痫、纵裂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颅内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良好例数高于对照组,而重残以及死亡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轻残、植物生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颅内压,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在脲酯麻醉的家兔,同时记录了闪光刺激引起的视网膜电图(ERG)和视皮层诱发电位(VECP)。直接测定的家兔正常眼内压为21.4±3.0mmHg(S.D.,n=7)。当用自制液压式加压装置使眼内压升至49mmHg 时,VECP 和 ERG 反应振幅随时间逐渐下降,在4min内均达最低值(约为正常值的40%),随后 VECP 逐渐回升至对照值的75%左右,但 ERG b波振幅恢复不如 VECP 明显。随着眼内压的进一步升高,VECP 和 ERG 均继续下降,但VECP 较 ERG 下降更明显。当眼内压超过一定水平(此水平因个体而异),VECP 反应骤然消失,ERG 反应虽变小却仍然存在,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眼内压的增高更易影响神经节细胞的活动所致。当撤去外加压力,眼内压恢复到正常水平后,VECP 和 ERG 均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陈钟芳  舒加 《生理学报》1993,45(2):103-110
本文对移植的5-HT神经元从蛛网膜下腔跨软脊膜迁移进入脊髓作了初步研究。将含有5-HT细胞的胚胎中缝核组织小块或神经细胞悬浮液作为移植物,以5-H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跟踪移植细胞,结果如下:(1)在低胸水平横切脊髓,10d后,横断脊髓内的5-HT纤维消失。(2)横切脊髓(方法同上)后,立即将中缝核组织小块移植在胸腰段脊髓的蛛网膜下腔,一月后.在横断脊髓内出现5-HT阳性神经元和纤维。5-HT纤维能在灰白质内延伸。(3)脊髓横断后,若以中缝核的细胞悬浮液代替组织小块,作上述移植,则在移植区附近的灰质内出现大量的5-HT阳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在灰质内的分布范围与神经细胞悬浮液在蛛网膜下腔的移植范围相一致。迁入神经元能在灰质内重新形成5-HT阳性纤维网。(4)经上述移植后,灰质内出现的5-HT阳性纤维随远离细胞体而变得稀疏。白质内的5-HT阳性纤维远比灰质内稀少。本实验结果表明:移植在脊髓蛛网膜下腔的脑干5-HT细胞能跨软脊膜迁移进入脊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ystatinC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自噬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SAH组(n=8)、安慰剂组(n=8)、Cystatin C组(分为低浓度(2μg/ml)、中浓度(5μg/ml)、高浓度(10 μg/ml),每个亚组(n=8)).采用视交叉池注血技术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各组于建模后48 h后取颞底脑皮层,分别用western blot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脑皮层组织中自噬标志物LC3和Beclin-1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脑皮层组织中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AH组、安慰剂组大鼠脑皮层组织中自噬标志物Beclin-1及LC3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8 h后明显升高;与SAH组、安慰剂组相比,Cystatin C干预后大鼠脑皮层中Beclin-1及LC3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且与浓度呈正相关,透射电镜下并可见Cystatin C组大鼠脑皮层组织中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增加.结论:Cystatin C可以进一步诱导激活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的自噬,可能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脑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每组各16只。模型组以及辛伐他汀组给予枕大池注入自体动脉血法以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动物模型,辛伐他汀组于第1次注血后开始给予辛伐他汀皮下注射,其余两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比较各组大鼠情况、组织学检查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管内径、血管舒张度、血管痉挛程度、eNOS以及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过程中,正常对照组无大鼠死亡,模型组大鼠死亡率为33.33%,辛伐他汀死亡率为6.67%,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辛伐他汀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评分及TNF-α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管内径、D/T及eNOS阳性表达率较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组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评分及TNF-α阳性表达率较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管内径、D/T及eNOS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有效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这可能与其上调eNOS蛋白表达并下调TNF-α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跨病灶压力梯度(TLPG)检测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长沙市第一医院住院并进行腔内治疗的7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造影证实管腔病灶,并通过管腔真径测量记录其狭窄程度。予导丝通过病灶后,进行病灶前-后的管腔压力的测定并记录干预前压力梯度值。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术前病灶影像学检查及压力梯度值,决定是否进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干预治疗。完成所有干预后再次进行病灶近-远端测压,并记录干预后压力梯度值,分析干预前TLPG与Fontaine分期、踝肱指数(ABI)、疼痛评分的相关性,分析TLPG与管腔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并分析干预前后压力梯度值差值与ABI指数差值、疼痛评分差值的相关性。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TLPG与Fontaine分期、ABI指数、疼痛评分呈正相关(P<0.05),TLPG与管腔狭窄程度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干预前后压力梯度值差值与ABI指数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疼痛评分差值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腔内治疗过程中进行TLPG测定,可能成为指导下肢动脉硬化病变评估的客观精确指标,可能有助于临界性病变的干预指征把握,可能有助于客观评估干预的即时效果,从而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规范腔内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使用不同麻醉方式进行剖宫产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方法:拟行剖宫产手术待产孕妇150例,年龄22-3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50),包括腰硬联合麻醉组(CSE组);25G腰穿针蛛网膜下腔麻醉组(S组);全身麻醉组(G组),观察并比较术后2天、7天、30天腰背痛发生情况。结果:三组产妇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术后2天、7天,S组与G组腰背痛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这两组腰背痛发生率低于CSE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天三组腰背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5G腰穿针蛛网膜下腔麻醉和全身麻醉可降低剖宫产术后近期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高选择性kappa型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的中枢降压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越  韩济生 《生理学报》1987,39(3):305-309
大鼠侧脑室或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高选择性的 kappa 型阿片受体激动剂 U50488H50-200μg 引起血压及心率显著下降,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放电明显抑制。中枢给药的有效剂量(50μg)静脉注射并不引起心血管活动的明显变化。U50488H 的降压效应需用大剂量纳洛酮(8mg/kg,皮下注射)方可完全对抗。以上结果表明,小剂量 U50488H 可抑制交感传出冲动而降低血压,这种效应很可能是由中枢 kappa 受体介导的。当应用较大剂量 U50488H时,可能有外周降压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突触小体相关蛋白(SNAP-25)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42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SAH后1、3、5、7、14天共7组,经大鼠自体股动脉(尾动脉)非肝素化动脉血注入视交叉池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3、5、7、14天后处死大鼠,取颞叶皮层、海马、小脑做标本,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测定SNAP-25,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SAH组中SAH后1天的SNAP-25蛋白水平降低明显(P<0.05);SAH后3天蛋白水平达到最低值(P<0.01);SAH后5、7天的SNAP-2蛋白水平虽降低但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SAH后14天的SNAP-2蛋白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NAP-2在SAH后72小时明显下降,后逐渐上升,至14天时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三种椎管内麻醉方法用于高龄病人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探讨适合高龄病人髋部手术的椎管内麻醉方式。方法选择75例拟行髋部手术的高龄病人,随机分成3组,即持续硬膜外麻醉组(CE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OCSEA组),每组25例。选择L2-3或L3-4椎间隙为穿刺点,CEA组单纯硬膜外腔给药,CSEA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后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5cm备用后立即平卧.OCSEA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及头向置人硬膜外导管后仍保持侧卧位10~15min。麻醉平面尽可能控制在T10以下。比较麻醉平面、麻醉效果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CSEA组和OCSEA组麻醉效果优于CEA组,CSEA组和OCSEA组的麻醉平面比CEA组更容易控制.OCSEA组的血压更为稳定。结论小剂量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血压变化小.安全有效,更适合高龄病人髋部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9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绝对卧床休息、镇静、给予氨甲环酸止血、脱水降颅压、防治感染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德国拜尔公司)持续微泵静脉注射20 mg·d-1,连用14 d,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qid,至第21天,根据监测血压调整剂量。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内脑血管发病情况、CT评价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1.3%;对照组有效率73.91%。两组比较差异明显,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脑血管痉挛4例,占8.7%;对照组发生脑血管痉挛26例,占56.52%,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能够显著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对脑血管再出血具有积极防治作用,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5-羟色胺和吗啡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利用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的方法,观察了在脊髓水平5-HT 和吗啡的镇痛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如下:(1)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 200μg 5-HT 或10μg吗啡可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并分别被 5-HT受体阻断剂肉桂硫胺和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所对抗。(2)单纯使用肉桂硫胺可产生痛敏。纳洛酮对痛阈无明显影响。(3)5-HT 镇痛作用不能被大剂量纳洛酮(10mg/kg,sc)阻断。吗啡镇痛作用则可被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肉桂硫胺所削弱。后一效应可能与肉桂硫胺本身可引起痛敏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在脊髓水平5-HT 和吗啡可通过各自的受体产生镇痛作用,两者间无明显依赖关系。5-HT 可能有紧张性活动,内源性阿片肽似不存在紧张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盐胁迫对大豆根系木质部压力和Na+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栽培大豆的水培幼苗为材料,用木质部压力探针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盐胁迫条件下其根木质部压力和伤流液中Na~+含量的变化,以分析大豆抗盐吸水的机制.结果表明:在25~150 mmol/L NaC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大豆根木质部负压力的绝对值逐渐增大,但相对负压力和根的径向反射系数则逐渐减小;木质部伤流液中Na~+含量逐渐增加,但Na~+的相对含量则逐渐降低.同时,虽然根系吸水所需的木质部负压力(压力势)及根木质部伤流液的渗透势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都有所下降,但两者共同作用使木质部水势下降的幅度远远小于根外溶液水势(渗透势)下降的幅度,即随着根外溶液盐浓度的升高,根木质部溶液的总水势逐渐高出根外溶液的水势.上述结果说明,在盐胁迫下大豆可以利用相对小的木质部负压力逆水势梯度吸水,且通过避免对Na~+的过量吸收来适应盐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19.
过氧化氢诱导酿酒酵母细胞膜透性和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下简述了过氧化氢(H2O2)作为一种信号分子诱导并调节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细胞膜的变化。H2O2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跨膜扩散进入细胞中,形成跨膜梯度;当外源H2O2达到亚致死剂量时,酿酒酵母的细胞膜透性和流动性降低,产生跨膜梯度,从而限制H2O2向细胞内的扩散速率,保护细胞免受氧化胁迫的伤害。研究表明,由H2O2引起的膜透性和流动性的变化与膜的组成有关:当酵母细胞对H2O2产生适应时,与膜组成和微区域变化有关的几个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改变。膜组成的变化和微区域的调整还可能与H2O2依赖的信号途径有关,即以H2O2为信号分子,调节膜的变化并赋予细胞对氧化压力更高的适应性,但这种信号分子的具体传递途径及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放牧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牧压梯度上,不同的植物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适应对策,贝加尔针茅种群随着牧压的增加,种群株丛破碎化、小型化,羊草耐牧性较强,在中牧阶段生产力最高。群落初级生产力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下降。较大的放牧压力下,群落中适口性差、耐牧的杂类草植物渐趋增加。而在更大的放牧压力下,群落逐步被耐牧的小丛生禾草、旱生小苔草、小灌木和灌木所替代。草地群落的稳定性随着放牧强度增加逐渐降低。放牧干扰对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同步的,不对称的。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力对放牧干扰的响应更迅速,变化更剧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