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太湖介形虫分布与水环境因子间关系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间对太湖介形虫分布状况进行了季节性的调查,共获得介形虫15种,其中克氏瘤丽星介Physocypria kraepelini,豆形豆形玻璃介(比较种)Fabaeformiscandona cf.fabaeformis和塔尔薄丽星介Dolerocypria taalensis的出现频度分别达71.05%、44.74%和42.11%,为太湖水体中的常见种。相似性分析(UPGMA)结果表明太湖介形虫可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型,即终年出现物种、仅秋季出现物种、夏秋季出现物种和仅春季不出现的物种。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对太湖38个样点的15种介形虫与9个环境因子关系研究的结果是介形虫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高达100%,提示太湖水体环境因子变化影响了介形虫的分布和季节性变化;水体的9个环境因子中的pH值、植被密度、总磷和总氮对介形虫的分布影响最大;而化学需氧量和溶氧量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从物种分布状况看,稳定湖花介Limnocythere stationis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物种,其高分布频度对高总磷和高叶绿素具指示作用;太湖中的三种常见种介形虫(克氏瘤丽星介、豆形豆形玻璃介(比较种)和塔尔薄丽星介)的分布主要受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影响,其高分布频度是水体高化学需氧量的良好指标种;在高总氮和高化学需氧量的春季水体中无角尾狭星介Stenocyprisderupta,近球形金星介Cyprissubglobosa,上野湖湾介Strandesiauenoi,绿色湖湾介S.viridis,条纹湖湾介S.vittata,环星介(未定种)Zonocypris sp.和史氏达尔文介Darwinula stevensoni的出现,暗示这些物种的高分布频度可以指示水体中的低总氮和低化学需氧量。 相似文献
2.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3,(2)
本文首次记述了采自我国贵州省红枫湖的现生介形类5属7种,分别为:近锐豆形玻璃介Fabae formiscandona subacuta(Yang,1982)、比利时舍氏玻璃介(相似种)Schellencandona cf.belgica(Klie,1937)、亮球星介Cy-clocyprisserena(Kock,1838)、克氏丽星介Cypria kraepelini(G.W.Müller,1903)、条纹薄壳介(相似种)Dolerocypris cf.fasciata(O.F.Müller,1776)、布氏土星介Ilyocypris bradyi Sars,1890、粗糙土星介I.sale-brosa Stepanaitys,1960。这些属种在红枫湖和贵州省均系首次报道,其中S.cf.belgica在我国是首次发现,文内对F.subacuta活体特征的描述在我国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3.
在长白山北坡海拔700~2600m的坡面上,海拔每上升100m设立一块样地,共计20个样地,计测样地中草本层植物的生态重要值和包括气候、土壤、林冠郁闭度等在内的13个环境因子,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典范对应分析,作出了种类、样地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排序图直观地反映了主要草本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排序图中环境因子与前两个排序轴的相关系数大小表明,海拔高度作为诸多环境因子的综合反映,是影响长白山北坡草本植物分布的主导因素,除此之外,其它环境因子如林冠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及有效N、P、K等因素,也对草本植物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高山冻原与2000m以下森林群落内的草本植物明显不同,反映出二种不同类型植被间草本植物组成格局间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怀洪新河水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分别于丰水期(2014 年6 月)和枯水期(2014 年12 月)在怀洪新河进行采样分析, 并对调查区域内的浮游植物及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 CCA)。结果表明, 共发现浮游植物7 门45 属83 种, 种类绿藻门最多。怀洪新河水域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平均为1.96×106 ind. ·L-1, 生物量平均为1.71 mg·L-1。利用生物学指标对湖泊进行营养状况评价, 怀洪新河属于中营养型湖泊。PCA 分析表明, TN 和NH3-N 是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典范对应分析表明, Chl-a、NH3-N、T、TN、DO、水深和浊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记述了湖南省洞庭湖DT01剖面介形类现生种,包含3属4种,它们为比利时舍氏玻璃介(相似种)Schellencandonacf.belgica(Klie,1937)、布氏土星介Ilyocypris bradyi(Sars,1890)、土星介属(未定种)Ilyocypris sp.和豆形豆形玻璃介Fabaeformiscandona fabaeformis(Fischer,1851)。上述属种在洞庭湖区为首次报道,在湖南省亦是首次。此外,S.cf.belgica在我国还很少报道。本研究可丰富我国介形类现生种数据,同时为利用该类生物定量重建本区域全新世古气候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6,(3)
本文首次记述了采自我国东部元荡湖的现生介形类7属9种,分别为:近球形金星介Cypris subglobosa Sowerby,1840、膨大丽神介Cypretta turgida(Sars,1896)、克氏丽星介Cypria kraepelini(G.W.Müller,1903)、无偶斗星介Cypridopsis vidua(O.F.Müller,1776)、塔尔薄丽星介Dolerocypria taalensis Tressler,1937、豆形豆形玻璃介Fabaeformiscandona fabaeformis(Fischer,1851)、弯叶豆形玻璃介F.myllaina Smith et Kamiya,2007、豆形玻璃介(未定种)Fabaeformiscandonasp.和粗糙土星介Ilyocypris salebrosa Stepanaitys,1960。这些属种在太湖流域的淀泖湖群系首次报道,其中F.myllaina和I.salebrosa均首次报道于我国东部湖区。本研究丰富了我国介形类记录,可为介形类地理区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北坡静水水体中水甲虫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长白山北坡静水水体12个样点中28种水甲虫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表明,长白山5种环境因子中水底腐殖化程度和海拔对水甲虫的分布起主要作用,与排序轴的相关系灵敏分别高达0.8371和0.7206,而水温和植被密度也有较大的影响,在环境因子的影响下不同生境中水甲虫分布的种群不同,深刻斜凹龙虱,端钩切眼龙虱,布朗沟牙甲,沼梭科水甲虫等主要分布在深水区,与水温没有关系。而异毛龙虱和舟型牙甲等与海拔和水泡子的腐殖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浙江安吉西苕溪43个样点102种EPT昆虫(蜉蝣目Ephememptem、禧翅目Plecoptera、毛翅目Trichoptera)与9个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3种环境因子海拔、总氮、电导率对EPT群落起主要作用。CCA排序图把样点分成3个差异样点组,样点组Ⅰ与海拔高度正相关,与总氮显著负相关,属于上游溪流,撕食者占所采集撕食者总数的68.5%,水质清洁。样点组Ⅱ与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属于上游河面较宽的溪流,撕食者仅次于样点组Ⅰ(18.6%),水质较好。样点组Ⅲ与总氮显著正相关,总氮、总磷平均值分别为3.53和0.16,滤食者占所采集滤食者的85.01%,水质差。CCA排序图较好的说明了EPT昆虫群落的分布和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华南泥盆纪介形类豆石介类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华南,迄今只在泥盆纪地层中发现豆石介类(leperditiids)。由于它们均具有下垂“V”字型肌痕且此肌痕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向下延伸,被考虑是豆石介类中一独立的演化支系,并归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此族,在华南地区含2属和6亚属:Sinoleperditia(Sinoleperditia)Wang,1989,S.(Pseudobriartina)subgen.nov.,S.(Yaosuoleprditia)subgen.nov,Paramoelleritia(Paralaperditia)Sun,1978,P.(Paramoelleritia)Wang,1976和P.(Brevilaperditia)subgen.nov.。重点探讨了此族的起源,演化型式及趋势和绝灭。指出“V”字型或下垂“V”字型肌的功能与闭壳肌可能是异曲同功,起闭壳作用;放射和横向条纹可能是闭壳肌和下垂“V”字型肌频繁收缩所致而不是血管束的痕迹,并可能具有排泻作用;DalelinaSun,1978是ParaleperditiaSun,1978的同物异名;ParaeoloperditiaAdachietIgo。 相似文献
10.
介形类个体发育过程中壳体形状及各种构造的多态性,以及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对分形类壳体各种分类特征形态变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该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在介形类个体发育中壳体形状、大小、肌痕、边缘毛细管带、边庭、铰合构造及纹饰的变化,并介绍了成年期雌、雄性壳体及左、右壳瓣在形态上的差异;列举了环境因素(主要是水体温度、含盐度、深度)对介形类壳体各分类特征形态变化的影响。基于以上事实,提出了古生物工作者在介形类化石鉴定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讨论了某些描述术语的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11.
太平湖浮游动物动态演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 对太平湖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5属89种, 其中轮虫 29属69种、枝角类5属7种、桡足类2属4种和原生动物9属9种; 优势种主要来自于轮虫异尾轮虫属(Trichocereca)和龟甲轮虫属(Keratella)。浮游动物的丰度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表现为夏季最大, 平均达1326 ind./L, 秋季春季次之, 分别为608和605 ind./L, 冬季最小为216 ind./L; 垂直分布表现为春夏季太平湖表层浮游动物丰度最高, 中间层次之, 底层最小, 秋冬季则表现为中间层最高。浮游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中间层普遍高于表层和底层, 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底层要高于表层和中间层, 季节变化表现为夏秋季显著高于冬春季的现象, 水质评价表明夏秋季水质好于春冬季。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 太平湖浮游动物可分为夏秋季类群与春冬季类群, 两类群均表现为湖心与上下游区域群落结构差异较大, 其中春冬季类群差异较明显; 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透明度和水温为太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依据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冗余分析(RDA)的结果显示, 在溶解氧和水温较高的水环境中浮游动物丰度值表现为较大, 其中水温对轮虫的影响高于对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查明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演替规律,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对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同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进行浮游植物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共14种,其中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梭形裸藻(Euglena acus)是4个季节的共有优势种。生态位宽度(Niche width)变化范围为1.002—2.377,其中夏季小球藻最高,广生态位种类以富营养化水体常见指示种小球藻、扭曲小环藻、两栖颤藻(Oscillatoria amphibia)等种类为主。平均边缘指数(OMI)变化范围为0.25—3.71,其中小于1的物种共12种。耐受指数(TOI)变化范围为0.13—3.35,夏季两栖颤藻最高。生态位重叠值的变化范围为0.02—0.93,其中秋季扭曲小环藻和梭形裸藻的重叠值最高。选取7个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优势种进行CCA分析发现:夏季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两栖颤藻、四尾栅藻、扭曲... 相似文献
13.
滇池北部湖区浮游植物时空格局及相关环境因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滇池北部湖区浮游植物的时空格局,探讨影响格局形成的关键影响因子,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在滇池北部湖区选择6个点位,共开展了24次采样,调查并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及其相关理化参数。通过比对滇池全湖周年监测数据,研究发现,北部湖区叶绿素a浓度从12月中旬开始下降,2月中旬降至最低值26.5μg/L,5月中旬达到最大值530.5μg/L。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4属97种,其中绿藻53种,蓝藻20种,硅藻17种,隐藻2种,金藻2种,甲藻1种,裸藻2种。蓝藻生物量在12月、3月至6月期间占优势,12月份优势种为绿色微囊藻(Microcystis viridis),3月至5月为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flos-aquae),6月为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硅藻在1月占优势,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研究结果表明,水温高于14℃以上,微囊藻生物量迅速增加;束丝藻生物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加,高于22℃时迅速减少。北部湖区6个点位浮游植物的空间差异显著,D1、D4号点微囊藻、束丝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四个点(P<0.01),D2、D5号点广缘小环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四个点(P<0.01)。研究结果显示,在富营养化严重的滇池北部湖区,水温可能为影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生物量的关键因子,浮游植物水平分布的差异主要由气象因素和水体营养盐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太原汾河蓄水区的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太原汾河蓄水区水体叶绿素含量具有一定的时空差异性,变化范围为5.83-181.00 mg/m3,各采样点7月的叶绿素含量整体较高,S8河段(南中环桥-祥云桥)具有最大值181.00 mg/m3,而S1河段(柴村桥下)平均含量仅10.60 mg/m3。叶绿素含量与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氮磷比及pH相关性显著。PCA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有机物质、氮磷营养盐、水文气象状况以及水体光合作用强度都是影响汾河蓄水区水环境的因素,其中叶绿素、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总磷的影响更为显著。CCA结果表明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植物的空间分布差异小,但相对多度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样点之间以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北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依据对青海湖北岸 1 8个群落的样方调查和环境因子原始数据 ,用主分量分析 ( PCA)排序技术和回归模型 ,定量分析湖滨平原植物群落在空间地理上的分布格局 ,以及群落结构特征和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植物群落的类型分布主要决定于环境中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土壤全盐含量。代表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生物多样性 ( X1)和生态优势度 ( X2 )分别与环境梯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但是 ,这两个指标和第一主分量排序轴 (土壤水分度 ,Y)的二元线性回归关系显著 ,回归模型为 :Y =- 4 .85 1 .4 7X1 1 0 .71 X2 ( P <0 .0 1 )。 相似文献
16.
上海淀山湖浮游桡足类群落组成与季节变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1984年2月至1985年2月上海淀山湖浮游桡足类的群落及优势种数量季节变动的调查结果.在淀山湖共获得11种浮游桡足类,隶属2目5科10属;根据各种类出现的月份,可以把这儿种桡足类划分成4种类型,终年出现型、夏秋季型、冬春季型和畏严冬型;在湖泊敞水区的浮游桡足类,年数量变动曲线有春季、夏季以及秋季三次高峰,秋季高峰比春季、夏季高峰更突出,持续时间约两个月;中华窄腹剑水蚤、汤匙华哲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和近邻剑水蚤这4个优势种制约了桡足类群落总数量的季节消长。浮游桡足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动有4次高峰,春季及秋季高峰出现时间迟于总数量高峰,其原因是数量高峰期桡足类群落中含有约80—90%的幼体,幼体成长之后方能达到生物量高峰期。本文还就影响浮游桡足类群落数量、生物量的生态因子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杭州西湖水质预测方法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二维对流扩散模型对西湖水质总磷浓度进行预测,给出方程的理论基础,编制FORTRAN77程序,在386微机上实现预测,并对预测结果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本模型对水质环境防治决策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水环境要素与叶绿素—a的灰关联模型{GM(1,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淡水湖泊鄱阳湖中叶绿素 -a与理化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 ,用灰关联理论研究理化因子对叶绿素 -a数量变动影响的排列顺序 ,确定有效因子 ;利用有效因子进一步采用灰色模型[1 ,2 ] 对叶绿素 -a数量变动进行建模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方法 所有数据如表 1所示。采样地理位置、采样时间、采样方式和数据的分析方法见参考文献 [3]。1 .2 灰关联分析 以叶绿素 -a(Chl. -a ,mg .m- 3)为母序列 {XO(t) },以湖水的温度T、水位、蒸发量、总磷TP、总氮TN、氨盐NH4-N、亚硝酸盐NO2 -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