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特别是肠杆菌科细菌最有效的抗生素。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也逐年增多,CRE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致死率高,给临床治疗和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目前,CRE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巨大威胁,肠道定植CRE已被认为是全身感染CRE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定植的CRE对危重症患者增加了其感染和死亡的风险。现就主动筛查CRE的必要性、对象、方法、防控措施等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是近年来检出率不断升高的一种临床常见耐药菌,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RE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碳青霉烯酶,包括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β-lactamase,MBL)和 苯唑西林酶(oxacillinase,OXA),少数是由于细菌外膜蛋白改变以及外排泵高表达。临床上最常见的CRE是肺炎克雷伯菌,最常暴发CRE感染的科室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感染高危因素包括接触医疗机构、各种侵入性操作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史。由于缺乏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目前在治疗CRE感染的高危患者时多采用多药联合的经验性治疗措施,一些经典药物如多黏菌素、替加环素、磷霉素等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新药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也投入使用并发挥了一定作用。本文就近年来CRE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β-内酰胺酶类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目前对抗耐药细菌最有效的抗菌药物之一。但随着碳青霉烯类耐药菌的出现,无疑给临床抗菌药物选择带来严峻的考验。临床上发现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常含碳青霉烯酶,可分为A、B、D三类:A类为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s,KPCs),B类为是新德里金属酶(new Delhi metalloenzyme,NDM)、亚胺培南酶(imipenemase,IMP)和维罗纳整合子金属β-内酰胺酶(verona integronencoded metallo-β-Lactamases,VIM),D类为是苯唑西林酶(Oxacillinase,OXA)。目前发现编码这些酶的基因大都位于质粒上,使得这些耐药基因能够在细菌之间进行水平或垂直传播。该文将介绍近年编码不同碳青霉烯酶的基因通过质粒的介导在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的分布、表达与传播,以期为科学防控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一线药物。随着应用的增加,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碳青霉烯酶是目前发现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准确快速检测这些耐药基因是控制其传播的关键。本研究对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耐亚胺培南临床菌株的分布及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情况,并检测其携带的可移动基因元件。方法 2014—2016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送检标本中分离耐亚胺培南菌株96株,参照美国CLSI的M100S25标准进行药敏分析;采用Carba NP-d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及可移动基因元件I类整合子、插入序列共同区(Insertion sequence common region,ISCR),对肠杆菌科加测质粒复制子类型。结果 96株耐亚胺培南临床菌株对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其中52株碳青霉烯酶表型阳性;68株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其中61株携带D类碳青霉烯酶基因,3株携带bla_(VIM),2株携带blaKPC,1株携带bla_(IMP),1株携带bla_(NDM-1);I类整合子检出率为69.8%,其可变区携带有耐药相关基因盒aad A1、aac A4、dfr A12、aad A5、dfr A17和未知功能的orf F,未发现碳青霉烯是耐药基因;ISCR1检出率为16.7%;肠杆菌科菌株64.3%携带质粒,以Inc F型为主。结论深圳地区耐亚胺培南临床菌株具有多重耐药表型,绝大多数产碳青霉烯酶,碳青霉烯酶基因多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上,这类菌株同时携带多种可移动的基因元件及耐药基因,因此,其耐药性具有稳定遗传和水平播散的能力,应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旋  曲芬 《生物工程学报》2018,34(8):1338-1345
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在全球快速上升,已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为临床诊治提出新的挑战。CRE分为具有不同特点和耐药基因的三大类五大家族;诊断方法包括Kirby-Bauer法初筛试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协同试验(EDTA与美罗培南、苯硼酸与美罗培南的双纸片抑制法)、改良的Hodge试验、显色培养基检测等CRE筛选试验,而Carba NP比色微管试验、PCR及测序等为CRE确认试验。上述方法均各有其优缺点,可根据当地的主要流行CRE型别和实验条件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变迁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CNSE)的耐药机制,为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用PCR法检测A、B、D类碳青霉烯酶基因和esbls基因,并用核酸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 2008-2011年共分离肠杆菌科细菌4154株,四年间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并未显著升高(P>0.05).对于CNSE而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特别是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在90%以上.从338株CNSE中随机挑选出182株进行耐药基因的检测,esbls基因tem、ctx-M、shy和碳青霉烯酶基因kpc、imp的阳性率分别为36.8%、31.9%、19.8%、2.2%和3.3%.kpc和imp主要在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中检出,未检出其他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包括ndm-1基因.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仍保持高度敏感.CNSE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是多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ndm-1不是导致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阴沟肠杆菌是肠杆菌科中常见的院内感染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力强,成为治疗产ESBLs和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但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出现很多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阴沟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 cloacae,CREL),本研究就其耐药机制,从产碳青霉烯酶和非产碳青霉烯酶两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前革兰阴性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形势日趋严峻,耐药率日益增高,菌种类型也从非发酵菌扩大到肠杆菌科细菌.其耐药机制主要以产碳青霉烯酶为主,辅以细菌外膜蛋白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泵功能亢进和药物作用靶点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等多种耐药机制协同作用.耐药基因众多,新耐药基因层出不穷,耐药机制复杂,给临床和科研带来了极大挑战.本文主要就革兰阴性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机制及耐药菌的流行情况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李丽  刘岚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4):375-378,382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以及高产头孢菌素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但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对其耐药的细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lebsi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是引起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目前产KPC细菌呈世界范围流行趋势,且其感染死亡率高,故需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以提高感染患者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