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AMMI模型,研究了辽宁省25个水稻品种碾磨品质的稳定性,并对基因型×环境(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在不同试点间、品种间及G×E互作间差异极显著;糙米率稳定性高的品种有V12(花粳49)、V3(辽粳294)和V4(0163)等,整精米率稳定性高的品种有V3、V1(仙S38)和V18(LDC248)等.糙米率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表明:品种V15(沈农9810)、V19(雨田301)和V7(桥201-2)分别对低温和高温的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整精米率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表明品种V22(营9207)对较高温度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品种V11(0157)对相对低温和少雨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而品种V15(Shenong9810)和V16(龙盘5号)分别适应相对少雨和多雨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植物育种中,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其稳定性是育种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稳定性分析的模型构造和测验方法,对植物育种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元财  贾燕  刘江  姜秀英  沈枫  李秀芬 《生态学杂志》2008,27(11):1920-1925
利用AMMI模型,分析了辽宁省25个水稻品种的蛋白质(PC)和直链淀粉含量(AC)的稳定性,并对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各品种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C和AC稳定性高的品种分别有V3(辽粳294)、V15(沈农9810)、V11(0157)等和品种V2(辽农49)、V13(沈农693)、V1(仙S38)等.温度和日照是影响G×E互作的主要气候因子,PC的气候适应性表明,品种V12(花粳49)和V9(沈农9819)对相对低温和寡照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各品种AC的气候适应性表明,品种V20(兴3号)、V21(东亚03-51)和V6(茂洋1号)分别对低温寡照、低温多日照和高温多日照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品种区域试验中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品种×地点交互作用存在,各品种在不同地区表现不一致,有其特定的适宜区域.品种区域性试验旨在研究交互作用.本文用浙江省1993年晚稻区域试验数据为材料,由Finlay和Wilkson回归模型和AMMI模型分析基因型×地点交互作用,并用二维平面图图示AMMI模型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   总被引:60,自引:3,他引:57  
  相似文献   

6.
基于AMMI模型,研究了辽宁省25个水稻品种碾磨品质的稳定性,并对基因型×环境(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在不同试点间、品种间及G×E互作间差异极显著;糙米率稳定性高的品种有V12(花粳49)、V3(辽粳294)和V4(0163)等,整精米率稳定性高的品种有V3、V1(仙S38)和V18(LDC248)等。糙米率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表明:品种V15(沈农9810)、V19(雨田301)和V7(桥201—2)分别对低温和高温的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整精米率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表明品种V22(营9207)对较高温度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品种V11(0157)对相对低温和少雨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而品种V15(Shenong9810)和V16(龙盘5号)分别适应相对少雨和多雨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水稻白叶枯病由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致病菌引起,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对世界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水稻与Xoo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是研究植物与细菌互作的典型模式系统.水稻基因组以及Xoo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水稻-Xoo互作分子机理的研究.就有关水稻与Xoo互作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水稻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籼粳杂交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两年资料.结果表明,7 个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 年份) 互作效应影响.主穗粒数、主穗长、一次和二次枝梗总长和着粒密度表现较强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而一次和二次枝梗数则表现显著的负向优势.基因型×环境互作预测结果表明,主穗粒数、主穗长、一次枝梗总长在两年中的环境互作表现正效应,一次和二次枝梗数则为负效应,着粒密度和二次枝梗总长表现不同方向的效应.利用IR6615837(P1) 、IR6560085(P2) 、明恢63(P4) 和R669(P6) 进行杂交配组,其杂种后代易获得重穗型的穗部结构,可在超高产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短季棉早熟性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熟期不同的9个棉花品种为亲本,按部分双列杂交配制46个组合的F1、F2,在3个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研究了7个早熟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结果表明:短季棉7个早熟相关性状的遗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着显性效应,对于播种-现蕾、播种-开花和现蕾-开花还存在着上位性效应;短季棉各早熟性状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显著。生育期、播种-开花的狭义遗传率均较高,分别为66.1%和49.1%,且与环境互作效应较小,而果枝始节和播种-现蕾的遗传率最低,分别为19.8%和18.8%,且与环境互作达到极显著水平,现蕾-开花、开花-吐絮和株高这3个性状的遗传率及其与环境互作居中。由此说明:早熟性的遗传受环境影响较大,在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育种地点,以果枝始节和播种-现蕾作为早熟性指标进行异地选择是不可靠的,而以生育期、开花期为早熟性选择指标是比较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籼米淀粉粘滞性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劲松  沈圣泉  夏英武 《遗传学报》2006,33(11):1007-1013
水稻精米中大约含有90%的淀粉,因此淀粉的特性对水稻的食味品质有很大的影响.淀粉粘滞性是预测稻米食用、蒸煮和加工品质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4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置的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来分析淀粉粘滞性指标(崩解值、回复值和消减值)的胚乳、细胞质和母体基因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崩解值、回复值和消减值的遗传变异中,遗传主效应方差分量占了64%以上,表明它们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同时也受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崩解值、回复值和消减值的总遗传率分别为67.8%、79.5%、79.5%,而且普通遗传率占了总遗传率的75%以上,表明对这些性状的早世代选择有效,且在不同环境中选择效果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1.
水稻株高上位性效应和QE互作效应的QTL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基因混合模型的QTL定位方法研究了由籼稻品种IR64和粳稻品种Azucena杂交衍生的DH群体在4个环境中的QTL上位性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上位性是数量性状的重要遗传基础,并揭示了上位性的几个重要特点,所有的QTL都参与了上位性效应的形成,64%的QTL还具有本身的加性效应,因此传统方法对QTL加性效应的估算会由于上位性的影响而有偏,其他36%的QTL没有本身的加性效应,却参与了48%的上位性互作用,这些位点可能通过诱发和修饰其他位点而起作用,上位性的特点还包括,经常发现了一个QTL与多个QTL发生互作;大效应的QTL也参与上位性互作;上位性互作受环境影响,QTL与环境的互效应比QTL的主效应更多地被检测到,表明数量性状基因的表达易受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AMMI模型,分析了辽宁省25个水稻品种的蛋白质(PC)和直链淀粉含量(AC)的稳定性,并对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各品种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C和AC稳定性高的品种分别有V3(辽粳294)、V15(沈农9810)、V11(0157)等和品种V2(辽农49)、V13(沈农693)、V1(仙S38)等。温度和日照是影响G×E互作的主要气候因子,PC的气候适应性表明,品种V12(花粳49)和V9(沈农9819)对相对低温和寡照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各品种AC的气候适应性表明,品种V20(兴3号)、V21(东亚03-51)和V6(茂洋1号)分别对低温寡照、低温多日照和高温多日照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s定位及其互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协青早B/密阳46所构建的RIL群体及其相应分子遗传图谱,设置海南和杭州两地遗传试验,应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检测QTL主效应、上位性效应和G×E互作效应的遗传分析方法,对水稻柱头外露率(%)进行QTL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明显表现出海南较高(21.83%)而杭州较低(8.35%)的趋势.试验检测到1个主效应QTL(qSE6-1),其LOD值高达28.16,对性状表型的贡献率为14.14%,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母本,加性效应为5.10%,不存在显著的GE互作.试验还检测到3对显著的加性×加性双基因互作,上位性互作性效应和贡献率相对较小,且与环境不存在显著的互作.  相似文献   

14.
稻米碾磨品质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采用包括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三倍体遗传模型,分析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籼稻稻米碾磨品质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各碾磨品质性状除了受制于种子基因效应、细胞质效应和母体植株基因效应等遗传主效应外,还会明显受到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其中精米重和精米率两个性状的表现主要是以遗传主效应为主,而糙米重和糙米率则以基因型x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在各遗传体系中,除了精米率性状的种子直接遗传效应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略大于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外,其他碾磨品质性状的母体植株基因的表达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种子基因。细胞质x环境互作效应对精米重和糙米率的影响也较为重要。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P7和P8两个亲本的遗传主效应表现突出,可以明显改良杂交后代多数碾磨品质性状。P1和P2两个亲本的碾磨品质性状预测值在两年中的环境互作效应较为-致,不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上述亲本在水稻品质育种中可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基因互作与基因型判定的代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根据子代的表型判断基因互作的形式以及确定亲代的基因型,是遗传学上重要的也是困难的问题.本文在完全显性及不考虑非遗传因素的条件下,利用文[1]给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代数方法.在应用上,要比以往的方法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揭示芥菜型油菜及芸薹属作物每角籽粒数形成的分子机理,提高和改良芥菜型油菜产量和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研究以包含221个芥菜型油菜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群体为材料,在5个环境条件下对每角籽粒数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1)共检测到7个与每角籽粒数相关的加性QTL,主要分布在芥菜型油菜A02、A03、A05、A08、B02和B03等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分布在(-11.642 4)~4.524 6之间,其中qSS2-71的加性效应和遗传率均最大,分别达到-11.642 4和14.44%,其余6个加性QTL的加性效应和遗传率均较小;(2)检测到7对影响每角籽粒数的加性×加性QTL上位互作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上位性QTL互作效应值分布在(-4.930 8)~4.193 6之间,7对上位性QTL与不同环境互作的遗传力均接近0;(3)每角籽粒数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为80.98%,狭义遗传率为30.98%。【结论】综合分析,芥菜型油菜每角籽粒数受一定环境影响,但控制该性状的加性效应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水稻苗期耐旱性基因位点及其互作的分析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贫乏和旱灾的日趋严重,水稻耐旱性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对籼稻窄叶青8号(ZYQ8)和粳稻京系17(JX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参照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耐旱鉴定方法,在苗期进行断水,调查期耐旱性,利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区间作图分析,共检测到2个耐旱的QTL(qDT-5和qDT-12),分别位于第5染色体的GA41-GA257之间的和第12染色体的RG457-Y12817R之间,这两个QTL的加性效应均来自ZYQ8的等位基因,用Epistat软件检测到2个单位点,即GA257和Y12817R,与区间作图分析的结果一致,Epistat还检测到与GA257互作的3个位点(RG541、G318和G192,分别位于第1、4和8染色体上)和与Y12817R互作的1个位点(CT234,位于第3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8.
通过 2 a、4个区试点和 5种基因型及其互作效应研究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和 MINQU E(1)法 ,对箭豌豆包括株高在内的9个农艺性状可塑性进行评价 ,揭示了年份和区试点的生态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结果表明 ,种子产量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p <0 .0 1和 p<0 .0 0 1)。生态环境分量 (年份、区试点、年份×区试点 )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贡献较大 ,同时在不同生态环境间各农艺性状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p <0 .0 5)。其中区试点分量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贡献最大 ,各农艺性状在 4个区试点之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p<0 .0 1) ,肃南和天祝的 2个区试点的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平均值显著大于另 2个区试点。各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p<0 .0 1) ,2 0 0 2年各农艺性状的平均值显著优于 2 0 0 1年。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数量性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 ,5~ 8月份的月均温对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的影响作用较大 ,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的提高 ;7月份的降水量与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品系 2 556和 2 560在进行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稳定性评价后 ,4个区试点两年间都  相似文献   

19.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用笼罩试验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96 h内,随时间的延长,2种飞虱对不同稻株的栖息率渐趋增加,最终达21.5~25.0%,不表 现种间差异;脉冲试验使白背飞虱的雌性率和短翅率提高 22. 1%和 398. 1%;排除试验使 白背飞虱的增殖、雌性率和雌虫短翅率各下降 8. 8%、20. 8%和 48. 0%;种间作用对增殖。 性比和翅型产生正的或负的效应.文中还讨论了种间作用存在的意义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若虫间的互作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罩笼试验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若虫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两种飞虱若虫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相互作用过程.褐飞虱或白背飞虱的羽化、性别、翅型、雌虫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特性的表现都受到来自异种飞虱存在的影响.随褐飞虱比例的增加,白背飞虱的上述反应愈趋明显;反之,随白背飞虱比例的增加,褐飞虱则少有这种变化.种间密度制约效应远大于种内密度制约效应,表明两种飞虱诸种生物学特性对种间作用的反应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