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鲵栖息地环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1年4月至8月,对湖南省壶瓶山自然保护区河流中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栖息洞穴,首次使用量化指标进行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大鲵栖息洞穴处的水深、洞口宽、水流速度和河底的组成是影响大鲵选择洞穴的主要因子,而海拔高度和洞口高的影响不大。同时,对重庆市酉阳县、陕西省太白县、河南省卢氏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和新安县青要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大鲵的栖息河流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鲵的栖息河流类型可分为溪流、U型河流、平底型河流和暗河4类,而且大鲵对其栖息洞穴的质量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2.
野生扬子鳄洞穴口的位置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9年至 2 0 0 2年 7~ 10月内的 4个时段 ,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发现野生扬子鳄洞穴 4 0个 (现用 2 4个 ,遗弃 16个 )。对洞口的方向、隐蔽程度、距水面高度、与水源距离及与村落距离等 5个可能影响扬子鳄洞穴选择的环境变量做了测定。结果表明 :87 5 %的洞口在水面 0~ 0 5m及 <0m ,85 0 %距水源 <5m ,32 5 %朝北 ,72 5 %植被覆盖度≤ 70 % ,4 2 5 %距村落 <10 0m ;距水面高度、与水源距离、洞口方向和隐蔽程度的主成分贡献率依次降低 ,累计达 76 6 %。方便入水是洞口位置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家界大鲵生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庆华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723-1730
2006—2008年的7—8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大鲵栖息河段及其洞穴特征、水质和饵料生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该保护区野生大鲵的生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鲵栖息河段海拔适中,在(373±97) m,河宽与河深均较小,分别为(6.39±2.13) m和(1.07±0.53) m;河段底质均为石质性结构,多为卵石或礁石,河床多为不规则型,河岸多为石壁;两岸植被类型多为灌木丛,植被覆盖度(>50% )与坡度[(58±17)°]均较大;研究河段的水流速较大,在(0.33±0.08) m·s-1,且人为干扰较弱.研究区大鲵栖息地的洞穴数量较多,达(4±2)个·100 m-1,洞穴中水的流速较小,在(0.22±0.10) m·s-1.大鲵栖息处水质溶解氧较高,为(7.23±0.85) mg·L-1,化学耗氧量与总氮含量均较低,分别为(4.00±2.51)和(0.11±0.15) mg·L-1,总硬度适中,为(137.16±67.69) mg·L-1,大肠菌群较少,为(3419±3407) ind·L-1.对研究区大鲵种群数量影响最大的饵料生物是蟹,其次为虾.  相似文献   

4.
罗庆华 《生态学杂志》2009,20(7):1723-1730
2006—2008年的7—8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大鲵栖息河段及其洞穴特征、水质和饵料生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该保护区野生大鲵的生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鲵栖息河段海拔适中,在(373±97) m,河宽与河深均较小,分别为(6.39±2.13) m和(1.07±0.53) m;河段底质均为石质性结构,多为卵石或礁石,河床多为不规则型,河岸多为石壁;两岸植被类型多为灌木丛,植被覆盖度(>50% )与坡度[(58±17)°]均较大;研究河段的水流速较大,在(0.33±0.08) m·s-1,且人为干扰较弱.研究区大鲵栖息地的洞穴数量较多,达(4±2)个·100 m-1,洞穴中水的流速较小,在(0.22±0.10) m·s-1.大鲵栖息处水质溶解氧较高,为(7.23±0.85) mg·L-1,化学耗氧量与总氮含量均较低,分别为(4.00±2.51)和(0.11±0.15) mg·L-1,总硬度适中,为(137.16±67.69) mg·L-1,大肠菌群较少,为(3419±3407) ind·L-1.对研究区大鲵种群数量影响最大的饵料生物是蟹,其次为虾.  相似文献   

5.
三种犬科动物春季洞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洪海  窦华山  翟红昌  吴牧仁 《生态学报》2006,26(12):3980-3988
2004年4月-2005年6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20个狼穴、27个赤狐洞穴、33个沙狐洞穴进行测量调查,结果如下:3种犬科动物洞穴的洞口朝向无显著差异,赤狐和沙狐洞穴在洞口倾角、洞口直径、第一洞道长度3个特征上无显著差异,洞口直径可作为判别狼穴与其它两者洞穴的依据。影响狼春季洞穴选择的前3位主要因子是隐蔽、人为干扰和水源。影响赤狐春季洞穴选择的前3位主要因子是地形、水源、和人为干扰。影响沙狐春季洞穴选择的前3位主要因子是微气候、人为干扰和食物。通过对3种犬科动物春季洞穴生境选择的比较发现:3种动物洞穴都有远离人为干扰,提高隐蔽性的趋势;不同的是赤狐和狼的洞址都靠近水源,沙狐洞址则远离水源;3种动物在地形及坡位选择上也存在差异,赤狐和狼的洞穴多位于平地。而沙狐洞穴多位于坡地的坡顶,且洞穴周围啮齿类数量显著大于赤狐洞穴和狼穴。柳灌丛、干旱苇塘、高草坡地分别是赤狐、狼、沙狐偏爱的生境类型。3种犬科动物中洞穴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狼(0.5051),其次为赤狐(0.4292),最小为沙狐(0.2591)。其中狼与赤狐洞穴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达到了0.4692,沙狐与赤狐洞穴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低,只有0.2356。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大鲵的栖息环境,增殖大鲵野生资源提供依据,于2008年8-9月对公园境内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栖息地--金鞭溪河段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大鲵的隐蔽物、水质与饵料生物3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金鞭溪河段由石质性河底与河岸组成,两岸坡度大(82°±3°),两岸植被盖度大(93%±3%),水流速度较大[(0.36±0.15)m·s-1],人为干扰中等,有一定数量洞穴(5~7个·200 m-1);水质清澈,浊度6°~8°,溶解氧高(6.61~8.11 mg·L-1),化学耗氧量较低(7.15~9.69 mg·L-1);大鲵饵料生物较丰富,饵料生物总量平均密度为(51107±9198)mg·m-2;金鞭溪现具有大鲵自然生长所需生态条件,可以在此进行大鲵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秦岭山区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栖息地生境因子调查、统计,利用R语言分析了各因子与大鲵生境选择的相关性,得出研究结果:秦岭山区影响大鲵生存的主要因子为栖息地类型(相关系数r=0.98),其次是水温(相关系数r=-0.8)、河岸坡度(r=-0.6)和p H (r=-0.6);浊度(相关系数r=0.5)、电导率(r=0.49)、DO(r=0.4)、人为干扰(r=0.35)和海拔(r=0.31)对大鲵分布影响不大。研究结果为探讨中国大鲵对野生环境的适应性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食肉目动物中,大熊猫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物种之一,既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亦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我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开展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
以来,迄今已积累了大量有关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生态学知识,近年来3S 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本文在综合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栖息地生态学、觅食
生态学、繁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等不同方面就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力图归纳已有研究发现,阐明研究结果的科学价值及在保护生物学上的意义。同时,结
合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前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湖南省宜章县溶家洞银星竹鼠进行的实地调查 ,获得了银星竹鼠栖息环境、洞穴结构和食性方面的数据 ,发现银星竹鼠一般生活在海拔 10 0 0m以下 ,生长着竹类或芒类 ,附近有水源的环境中 ,主要以竹类和芒类的根和茎为食 ,营洞穴生活 ,洞穴有夏季和冬季之分 ,由洞口、洞口外土堆、洞道 (走廊、取食道、避难道 )、窝、厕所 5个部分组成 .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赤狐繁殖期对洞穴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赤狐的25个洞穴观测,运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赤狐繁殖期的洞穴选择。结果表明,影响赤狐繁殖期洞穴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水源,其次是坡向、坡位和坡度,人为干扰、隐蔽程度及洞口朝向等因子对其影响作用不明显。繁殖期赤狐的最适洞穴选择为:阳坡或半阴半阳坡、下坡位、坡度5°~25°、距水源500~1000m。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鲵的活动节律及繁殖行为描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刚  吴峰 《动物学杂志》2010,45(1):77-82
采用定时定点观察法,对仿生态条件下养殖的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活动节律及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鲵活动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白天隐藏在洞穴中不活动,每天20:30时部分大鲵开始出洞活动,21:00时至次日凌晨1:00时为活动高峰期,1:00时后部分大鲵开始陆续回到洞穴,3:00时后又全部隐藏在洞穴中;大鲵的夜间活动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8~9月出洞活动的大鲵数量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大鲵尤其是雄鲵在繁殖季节表现出明显多样的繁殖行为:①推沙行为;②求偶行为,包括聚集、露头、巡视、追随、尾阴探究、亲吻、邀请和爬跨8种行为型;③冲凉行为;④护卵行为;⑤婚配行为。  相似文献   

12.
湖南张家界市大鲵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科学确定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资源状况,2006~2008年对该保护区大鲵资源的分布区域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近年该保护区野生大鲵呈不连续点状分布,约为0.2万尾,资源量仍有衰退趋势,人工养殖资源量增加较大,约3.21万尾.需要加强野生大鲵保护管理,增加人工放流数量与效益,以逐步恢复野生大鲵资源,同时继续发展大鲵人工养殖,不断增加大鲵的资源总量.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条件下人工饲养大鲵的呼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4年4月25日~5月15日在河南卢氏县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养殖场对大鲵肺呼吸活动的方式进行了详细观察,发现与已报道的方式不同。大鲵的肺呼吸采取了肺腔贮存气体、间歇式浮出水面、以1次呼气和2次吸气、咽气过程构成的换气方式来适应水栖生活,其肺呼吸活动方式属于四程式呼吸。大鲵在白天休息状态下的肺换气频次受气温、水温和大气压等气候因子变化的影响,换气频次的多少与水温的高低变化呈正相关(R=0.917,P〈0.01),与大气压的高低变化呈负相关(R=-0.954.P〈0.01)。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鲵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鲵(Amndrias davidiamus Blanchard)是我国特有濒危的两栖物种,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等的好材料,对于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在贡献。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本文综述厂大鲵的繁殖生物学的近期研究工作,也简要探讨了大鲵繁殖生物学今后研究的主要工作,以期为大鲵繁殖生物学及繁殖技术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和探讨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繁殖前期的冲凉行为及其意义,在仿生态养殖环境条件下,采用定时定点观察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雄性成鲵的冲凉行为过程及姿势进行了观察记录,并分析了冲凉行为与年龄、求偶行为、繁殖成功率之间的关系.繁殖前期雄性成鲵表现出冲凉行为,冲凉行为与求偶行为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表现出求偶行为的6尾雄性成鲵有4尾成功参与了繁殖.冲凉行为可能促进了雄性成鲵精巢的发育,引发求偶行为,最终达到成功繁殖.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兴文县的大坝镇(离兴文县30km左右)与云南省毗邻,大坝镇之南有一个名为“大鲵洞”的地下阴河出口.每年山洪暴发时,会有许多幼小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从洞口涌出.2006年1月7日,笔者曾亲自参与对大鲵洞及其大鲵的考察.每年春季从大鲵洞涌出的大鲵中,有若干比例的白化  相似文献   

17.
为探寻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生殖腺胚后发育的特点及规律,采用解剖学与组织学技术对其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鲵的原始生殖腺开始出现于出膜28~49 d;出膜133~175 d时一些个体生殖腺内已初步分化出原始卵泡;出膜259 ~343 d时一些个体生殖腺内已初步分化出生精小叶;出膜427 d时,卵巢已明显分化为皮质与髓质,且髓质内出现了卵巢腔,精巢内生精小叶及其内的腔隙、精巢间质等分化已较为明显;出膜511 d时精巢分化为明显的生精小叶和非成熟小叶两个区域.本文认为,大鲵与其他无羊膜类原始生殖腺的分化一般发生在胚后阶段,而且雌性的分化时间早于雄性.  相似文献   

18.
野生扬子鳄生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分别于 2002和 2003年抽样调查了安徽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或曾经有野生扬子鳄 (Alligatorsinensis)分布的 22个样地,选择了与野生扬子鳄生存有关的 8类生态因子,即水域中岛屿情况、水域水面的稳定度、水体pH值、螺类丰富度、岸线植被盖度、岸线土壤质地、苦竹密度和植被类型,运用资源选择函数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野生扬子鳄对生境的选择。结果表明岸线植被盖度对野生扬子鳄的生境选择影响最大,其次是水体pH值,再次是螺类丰富度、苦竹密度、水域水面的稳定度和土壤质地;而水域中岛屿情况与植被类型对野生扬子鳄生境选择的影响则较弱。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野生稻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其在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和瘤粒野生稻(O.meyeriana)。这三种野生稻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渐危种)。调查结果表明,野生稻由于其自然群落大量丧失而濒危,濒危程度为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瘤粒野生稻。造成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破坏活动。人类的经济活动导致了野生稻生境丧失、生境质量不断恶化、栖息地越来越少;人类的活动也导致了外来种的入侵。目前,对野生稻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原地保护或原位保护)和迁地保护(易地保护或异位保护)。易地保护包括以种子保存的种质厍、以种茎保存的种质圃和以器官培养物作为材料的超低温保存。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如特强的耐寒性、高的抗病虫性、优质蛋白质含量高、功能叶片耐衰老的特异性、特强的再生性、良好的繁茂性及生长优势等等,这些优良特性已被广泛用于水稻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中,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关野生稻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如花药培养、原生质培养、体细胞杂交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野生稻将在水稻育种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饲养中国大鲵氨基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验对饲养中国大鲵氨基酸组成成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饲养中国大鲵肌肉的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64.3 g.kg-1,水解氨基酸总量为160.6 g.kg-1,各种氨基酸组成相当全面,必需氨基酸(EAA)为75.2 g.kg-1,占氨基酸总量的46.82%,符合人体需要量模式的程度相当高,为优质食物蛋白,可与做为参考蛋白的鸡蛋蛋白相媲美。研究同时发现呈味氨基酸总量70.5 g.kg-1,占氨基酸总量的43.90%,为研发味道鲜美的大鲵食品提供了有力的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