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同工酶是遗传位点基因的产物,同工酶的模式变化提供了基因表达和代谢变化两个方面的资料。所以,同工酶作为遗传标记,为鉴定物种的起源和不同地理分布以及种、属关系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1979年Iltis等发现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以后,对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是否为玉米族中一个独立的新种有争论Iltis等主张将新发现的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列为玉米族中  相似文献   

2.
3.
陶自荣  郭丽娟 《遗传》1983,5(3):17-20
自从1979年在墨西哥发现了二倍体多年 生类玉米以来,世界许多国家都从不同的角度 积极进行研究,以期通过与一年生普通玉米杂 交,将多年生特性传递给普通玉米,使普通玉米 也具有多年生特性,从而达到永久保持杂种优 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及其与玉米的杂种的减数分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的减数分裂粗线期观察到,所有的异染色质结都位于染色体的端部。大多数染色体配对正常,没有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在观察的植株中有两株的部分染色体长臂末端不联会。并观察到,在终变期有单价染色体,在中期Ⅰ和后期Ⅰ有落后染色体。 从玉米与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的杂种F_1的减数分裂粗线期观察到,所有的染色体配对正常。在第7染色体长臂末端部分常常不联会。杂种的花粉有90%是能育的。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应该被承认是zea perennis中的一个变种,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种。这种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对玉米育种可能是有价值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5.
利用Giemsa C-带显带技术分析亲本及其杂种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核型的结果表明,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的大多数显带都在染色体的长臂末端,第1、2、9染色体的短臂末端也显带。所显现的带纹比玉米的稍小些。这些是与玉米不相同的。玉米除第9染色体的短臂末端显带外,其他染色体均为长臂近末端显带。根据两个亲本的同源染色体Giemsa C-带带型的特点表明,在杂种F_1的体细胞中,能够鉴别出来一组染色体来自父本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和另一组染色体来自母本玉米。作者还讨论了Giemsa显带技术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特别是玉米细胞遗传学上的利用价值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7.
Alam等(1969)以苏丹草花药为材料,进行正极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雄性不育系的酶带数少于保持系。而代尧仁等(1978)在水稻,及傅鸿仪等(1980)在高梁花药中分别得出与Alam等相反的结果。我们以籼稻野败型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以及F_1幼苗进行了负极向和正极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当进行正极向电泳时,其酶带数不育系少于保持系,恰与Alam的结果相似(待发表);而当进行负极向电泳时,则情况相反,不育系酶带数明显地多于保持系。这种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存在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表达的调控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核盘菌的分类和生理分化问题,对供试的28个核盘菌株进行了可溶性蛋白质,芳香基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电泳谱带以及紫外光吸收峰图形的试验研究,其结果,可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属于核盘菌属有四个种,即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Whetzelinia sclerotiorum(Lib.)Korf & Dumont),三叶草核盘菌S.trifoliorum Erikss.,细辛核盘菌(S.asari Wu et C.R.Wang和人参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p。人参菌核病的另一分离菌和油菜菌核病的一个分离菌其谱带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谱带相似,应归属于与葡萄孢属(Botrytis)相应的核盘菌。在核盘菌S.sclerotiorum种群中,南方菌系与北方菌系的可溶性蛋白质稍有差异,芳香基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强度也稍有不同,可能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水稻三系及其杂种F_1的酯酶同工酶比较及杂种优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114套杂交稻 F_1及其相应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干种子胚的酯酶同工酶,6条主要酶带分别命名为1 A、3A、4A、5A、6A 和7A。三系亲本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各有其特点。杂种 F_1的酶谱出现7种类型。当不育系具有6A 时,常与恢复系的3A 或5A 形成酶带互补的杂种,3A和6A 互补只有营养优势。5A 和6A 互补才有经济优势。本实验证明杂种 F_1酶谱的形成受亲本核质双方的影响。酯酶同工酶酶谱类型可作为预测杂种优势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研究杂种F_1离体叶绿体的光化学活性和同工酶的表现,是杂种优势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选用玉米杂种及其亲本系共9个杂交组合、16个自交系作为研究材料。材料分三期播种,同一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系取样时生育状态是一致的。叶绿体提取按Anderson和Boardmen的方法进行。叶绿体Hill反应活性(DCIP光还原)、叶绿体互补的测定应  相似文献   

11.
同工酶与玉米杂种产量优势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08 个玉米自交系随机组配成199 个单杂交种为材料,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过氧化物酶(POD)、细胞色素氧化酶(COD)、酯酶(Est)、α-淀粉酶(α-Am y)、过氧化氢酶(Cat)、谷氨酸脱氢酶(GDH)、苹果酸脱氢酶(MDH)、超氧物歧化酶(SOD)和酸性磷酸酯酶(Acp)等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质的酶谱图式,探讨了酶谱差异指数与杂种产量优势的关系。结果发现,酶谱差异指数高的双亲杂交,能够产生高优势组合;酶谱差异指数低的双亲杂交,也能产生高优势组合;但酶谱差异指数极低的姐妹系杂交,只能产生低优势组合。由此证明,用酶谱差异指数方法来预测遗传背景复杂组合的杂种产量优势,在统计学上差异不太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核盘菌的分类和生理分化问题,对供试的28个核盘菌株进行了可溶性蛋白质,芳香基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电泳谱带以及紫外光吸收峰图形的试验研究,其结果,可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属于核盘菌属有四个种,即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Whetzelinia sclerotiorum(Lib.)Korf & Dumont),三叶草核盘菌S.trifoliorum Erikss.,细辛核盘菌(S.asari Wu et C.R.Wang和人参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p。人参菌核病的另一分离菌和油菜菌核病的一个分离菌其谱带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谱带相似,应归属于与葡萄孢属(Botrytis)相应的核盘菌。在核盘菌S.sclerotiorum种群中,南方菌系与北方菌系的可溶性蛋白质稍有差异,芳香基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强度也稍有不同,可能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前言 “同工酶”一词最早由Markert及Mo11er (1959)[9]提出,借以指具有相同的酶活性但其 蛋白质分子结构又不相同的一类酶。现有的同 工酶概念比较广泛,主要指来源相同,催化性质 相同而结构不同的酶的蛋白质分子。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花药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生活力比较低,白苗率较高。在花药培养中有大量的愈伤组织甚至不分化出根和芽,不能形成植株,严重地妨碍了花药培养应用于育种实践。特别是秈稻品种通过花药培养得到的植株成功率很低,急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赤麂(Muntiacus muntjak)是脊椎动物中已知染色体数目最少的动物,2n=(?)7,♀6,NF=12。赤麂的同源种或近缘种小麂(M.reevesi)的染色体数为2n=46,NF=46。这两个外部形态十分相似的近缘种,核型却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在哺乳动物核型进化的研究中,仍是一个十分令人迷惑的问题。更使人惊奇的是,这两个核型差别如此明显的物种居然还可以杂交。在上海西郊公园,雄性赤麂和雌性小麂杂交后得到几只第一代杂种。我  相似文献   

17.
Schwartz和Beckman曾分别在玉米杂种胚乳的酯酶、酒精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等同工酶中发现过杂种酶的存在,即杂种中除具两亲本酶带外,还在两亲本酶带的中间位置出现新的酶带。而Bruce等用15个自交系互配组合检验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工作中,却没有观察到杂种酶的存在,而只观察到互补酶带。我们曾在玉米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一种有价值的新种源— 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琴  谷明光  丁玉澄 《遗传》1982,4(3):35-35
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形态原始,对研究玉 米属进化和玉米的遗传育种都是很有价值的材 料.[1-3] 1979年春,从美国波士顿学院生物系将 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引人我国。次年在我所试 验场种植。在整个生育期作了生物学和形态学 的观察,并进行了细胞学鉴定。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冬瓜杂种一代及其亲本的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冬瓜芽期子叶的酶提取液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过氧化物酶(PER)、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以及蛋白质电泳结果.通过电泳结合光密度扫描研究,发现冬瓜杂种一代“粉杂”与其双亲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差异显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以作为鉴别冬瓜假杂种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用来自玉米(Zea mays L.)与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Z. diploperennis Iltis, Doebley and Guzmán)杂交的孤雌生殖后代同一抗病个体的4个株系进行了基因组原位杂交,用改进的杂交技术获得了近100%的检出率,每一检出片段在同源染色体两成员和每两个姊妹染色单体上均有清晰的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