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在长期与害虫作斗争的实践中,昆虫性外激素应用在害虫防治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创造了不少新的研究方法,其中触角电位技术的应用就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借助这种技术,能在室内初步鉴别和测定昆虫性外激素的生物活性,检测方法既简便快速,又是超微量的,因而在性外激素分离纯化工作中,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尤其是多组分组成的外激素,经过分离纯化以后,单独的个别组分在田间往往无诱虫活性,在室内又不能引起个体的性反应,使分离工作无所依据,而触角电位技术却能把分离开来的组分的生物活性以触角电位反应的方式显示出来。此外,昆虫性外激素分泌腺的外激素含量甚微,每头雌蛾只含数十毫  相似文献   

2.
外激素Pheromone这个名词,是由Karlson et Luscher于1959年首先创议采用的,它是昆虫分泌到体外的挥发性物质,是对同种昆虫的其它个体发出的化学信号,能影响它们的行为(或发育),故有人又称之为信息素。现在已经发现的昆虫外激素有性外激素、结集外激素、追踪外激素及告警外激素等等。目前应用前途较大,研究最多的是性外激素,所以本文只着重简介昆虫的性外激素。  相似文献   

3.
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治虫新技术。由于它具有高效、无毒、不伤害益虫、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国内外对这一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很重视。许多昆虫发育成熟以后能向体外释放具有特殊气味的微量化学物质,以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前去交配。这种在昆虫交配过程中起通讯联络作用的化学物质叫昆虫性信息素,或性外激素。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或类似物防治害虫时通常叫昆虫性引诱剂,简称性诱剂。昆虫体内产生和分泌的性信息素数量极少(一般每只雌虫为10-’~10-’g左右),用其防治害虫是不现实的。由于超微量分析仪器的应用和…  相似文献   

4.
气相色谱与触角电位检测器联用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祥波  王睿  高伟  赵成华 《昆虫知识》2001,38(4):304-309
介绍了气相色谱与触角电位检测器联用技术的工作原理、优点及其在昆虫性信息素或其它信息物质鉴定方面的应用。根据作者应用此技术进行赤松毛虫和桑尺蛾性信息素研究的经验 ,重点介绍了气相色谱与触角电位联用技术在实践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昆虫触角气味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10,他引:19  
昆虫触角气味结合蛋白是一类亲水性的酸性蛋白,在触角感器淋巴液中浓度很高,主要分为4种,即性外激素结合蛋白、普通气味结合蛋白1、普通气味结合蛋白2和气味结合蛋白类似蛋白。由于它们在昆虫识别外界气味物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10年来,国外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该文从气味结合蛋白的研究方法、生化特性、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利用性外激素防治害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途径。已知许多鳞翅目害虫的性外激素的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几个双键而双键的几何构型对性外激素的种间特异性及生物活性影响很大。在某些昆虫的性外激素中混进一些相反的异构体,在在会降低甚至完全丧失生物活性;而在另外一些昆虫性外激素中,必须加入适量的相反导构体才能获得最高的诱蛾活性。因此,在昆虫性外激素的合成与应用的研究中,顺、反异构体的鉴定和分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昆虫触角电位技术记录了棉平突蚜茧峰Lysiphlebia japonica(Ashmead)(Hymenoptera:Aphidiidae)对棉花挥发性次生物质(标样和提取物)和棉蚜信息素(性信息素和报警激素)的触角电位反应,没有发现雌雄间触角电位对差异(P>0.05)。所有测试标样中,活性最强的化合物是庚醇、己醛、庚醛、苯甲醛和饱合的六碳到九碳的直链正醇;雌雄蚜茧蜂都对绿叶气味物质反应强烈,而萜烯类化合物引起的触角电位反应相对较弱,在所有测试的萜烯类物质中,只有香叶醇表现出较强的活性;棉蚜茧蜂对棉蚜信息素的反应较为强烈,而对四种植物提取物,以棉花提取物活性最强,黄瓜次之,丝瓜和南瓜之间没有明显差别而且反应最弱。浓度反应曲线表明绿叶气味物质的反应域值比萜烯类物质低。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绿叶气味物质可能是寄生蜂寻找寄主的远距离化学线索,而大多数萜烯类则在近距离内发挥作用;棉蚜信息素可能是很强的引诱剂,能够吸引寄生蜂而使其更容易找到寄主;羽化前经历对成虫触角的反应敏感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由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害虫抗药性的不断增强,人们广泛开展了害虫防治新途径的研究。利用昆虫性引诱剂防治害虫就是一个有希望的途径。据有关资料统计,到1972年止,国内外已知产生性外激素的昆虫种类就已达300多种。经鉴定结构的近40种,有20多种已进行了人工合成,这些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不仅在害虫预测预报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正在利用它进行防治害虫的试验。随着我国农业科学实验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不少地方已对昆虫性引诱外激  相似文献   

9.
昆虫触角电位(EAG)及其与气谱联用(GC-EAD)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昆虫触角电位(EAG)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GC-EAD)是昆虫化学生态学中最重要的电生理技术,在研究昆虫对信息化学物质的感受机理、筛选活性信息素成分或植物次生物质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介绍这两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应用实例等,并对使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详尽讨论。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毛虫性引诱外激素活性组分的柱层析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低温沉淀,去除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粗提油的非活性杂质,将所得的活性上清油分别用葡聚糖凝胶柱和硅胶柱进行柱层析。用触角电位(EAG)技术和林间生物测定方法鉴定柱层析馏份的活性,同时对这些馏份进行了硅胶薄层层析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系统可能是多组分的,最少包括两种成份,其一极性较强,另一则较弱。前者可能具有醇的功能团,因为粗提油皂化后,无论是EAG检测或是林间生物测定都证明具有活性。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知道昆虫是借助于头部的一对触角来辨别生境中的各种化学信息。有关昆虫嗅觉方面的研究可追溯到1837年莱费伯首先发现昆虫雌雄间的通信联系依赖于雌蛾腹部释放出来的化学气味。一个多世纪以来,嗅觉机理的研究主要局限于阐述触角是嗅觉的主要感觉器宫,描述触角的形态以及化学分子和嗅觉器官间的相互关系。自从1957年舒奈德采用电生理方法将氯化银电极插入雄性家蚕触角两端,成功地记录了触角电位后,许多研究者广泛采用触角电  相似文献   

12.
几种雄蛾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昆虫的嗅觉器宫,主要是头部的触角和下唇须,它能够觉察和辨别生活环境中的配偶或其他生物体释放的化学物质。 我们在研究尺蛾科银花尺蠖和枣尺蠖、夜蛾科棉小造桥虫性外激素分泌腺的同时,对雄蛾触角表面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现将鞭节表面观察到的几种感受器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13.
鱼类性外激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外激素(Pheromon)是指动物释放于体外的,能引起同种另一个体产生一种或多种特异性反应的化学物质。外激素在动物个体间的化学通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外激素的研究多集中在昆虫和哺乳动物。近年来,对鱼类性外激素(Sexpheromone)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方面,性外激素在吸引异性。    相似文献   

14.
蚜虫性外激素假荆芥内酯(Z,E-Nepetalactone,NEP)能够吸引多种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它专一性强,生物活性突出,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作为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为明确异色瓢虫对蚜虫性外激素的行为反应,本研究在室内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异色瓢虫成虫对不同剂量NEP的嗅觉行为反应;并在田间,每7 d释放100μL浓度为1 mg/m L的NEP,测定了NEP对异色瓢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室内嗅觉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异色瓢虫雌虫对10μL剂量NEP有显著的选择性,而雄虫对1μL剂量NEP有显著的选择性;田间试验发现,释放NEP的处理区异色瓢虫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区。本研究为蚜虫性外激素在害虫绿色防控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昆虫的人工饲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人工饲料饲养昆虫,已有30余年的历史。近年来由于在昆虫生理、毒理、病理、辐射不育、化学不育,引诱剂及外激素等研究上需用大量昆虫,以人工饲料饲养昆虫,便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就配制昆虫人工饲料的一些基本原则,加以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桔小实蝇成虫诱杀试验初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前 ,国内外在监测和防治桔小实蝇Bactrocera (Bactrocera)dorsalis (Hendel)方面 ,主要采用两类引诱剂 ,即化学合成引诱剂和食物诱饵。化学合成引诱剂如 :性引诱剂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 ;食物诱饵如 :水解蛋白 (又称蛋白诱饵 ) ,二者可混合有机磷杀虫剂马拉硫磷置于专用诱捕器 (Steine和Mcphail)进行田间诱杀。各种综合防治措施中 ,诱杀桔小实蝇成虫 ,与化学药剂保果相比 ,具有经济、安全、无公害的优点 ,能达到控制田间虫口密度 ,减轻为害 ,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方法主要是田间悬挂性引诱剂 (methyleugenol)诱捕器诱杀雄虫 ,以及…  相似文献   

17.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世界性大害虫。小菜蛾的综合防治技术中,昆虫信息素技术因其安全无污染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市售性诱剂在不同蔬菜种植区的诱蛾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研究开展珠江三角洲区域针对性小菜蛾引诱剂研制及田间诱集效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合成性信息素组分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与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均能引起小菜蛾雄成虫触角产生电生理反应。田间诱集效应试验表明,小菜蛾合成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Z11-16:Ac和Z11-16:OH在诱芯中比例为30∶70∶0.1,剂量为100.1μg时的田间诱蛾效果最好,与已报道性诱剂配方50∶50以及70∶30∶1相比较,诱蛾效果增加了28%-38.1%和65.1%-66.9%,明显提高了小菜蛾引诱剂的田间诱蛾效果。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区域性小菜蛾引诱剂的研制与应用,有望在小菜蛾地区针对性害虫生态调控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PBAN及其对昆虫性外激素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丛  王琛柱 《昆虫知识》2001,38(5):326-330
本文综述了性外激素生物合成激活神经肽 (PBAN)及其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性外激素产生的调控 ,包括PBAN的结构、产生、转运、作用方式及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性外激素合成的作用 ,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二点螟性外激素的化学结构及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触角电位(EAG)技术,从70种合成的标样化合物中,确定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为二点螟性外激素的候选化合物。借助气相色谱(GC)、薄层色谱(TLC)和酯化反应,对此虫雌蛾腹尖提取物分析,显示出仅有与烯醇相同保留时间的活性峰,排除了烯醛存在的可能性,用田间诱蛾试验验证室内分析的结果证明:烯醇张烯醛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后,随着烯醛在混合物中的比例增加,诱蛾活性也越来越低,只有烯醇单独存在时,才具有最高的诱蛾活性,而且高于一头未交配的活雌蛾诱蛾活性。用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对雌蛾腹尖提取物进行分折,也证实了二点螟的性外激素成分是Z11-16:OH。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触角气味物质结合蛋白的鉴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睿  张薇 《昆虫知识》1999,36(5):297-298
昆虫触角内的气味物质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protein(简称OBP)是触角嗅觉感受器淋巴液中的一类水溶性蛋白质,能和气味物质结合。OBP的发现可追溯到1970年,美国科学家Ruddifoad根据实验,推断触角中有某种蛋白质,和嗅觉有关~([1])。1981年Vogt和Riddifoal用标记激素证明了上述推论的正确性,把它称为外激素结合蛋白(pheromone-bindingprotein,缩写为PBP)~([2])。1990年Breer报道了另一类OBP──普通气味物质结合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