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越冬习性考查 1.越冬场所调查: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Dudgeon)幼虫越冬场所主要是在稻根内,几年来的田间调查资料指出:以中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大;晚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小。此外,中、晚稻稻草内也有幼虫越冬,但密度很小,约占0.06%株。作者曾先后在百色专区的百色、田东、靖西、睦边、东兰、田林等县实地解剖观察高粱稈、玉米稈、小米稈、甘蔗宿根等均尚来发现有越冬幼虫。 2.虫口密度与稻田的关系:1)与稻田耕作制度有关。中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最多,每苗平均有效越冬幼虫4,745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37.5%,二化螟次之,占30.39%,大螟较少,占25.2%,三化螟最少,占6.88%。晚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较少,每亩平均有效越冬幼虫540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14.06%,二化螟也少,占13.14%,大螟最少,占  相似文献   

2.
为害水稻的螟虫主要的有二化螟和三化螟两种。这两种螟虫的分布与耕作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浙省东部多种双季稻和早中稻,春耕期比较早,所有绿肥田都在谷雨前後於三化螟蛾尚未发生前就进行翻耕灌水,故对三化螟虫起了极大的消灭作用。二化螟虫的越冬处所不仅局限於稻根里,有的年份在稻草内越冬的比稻根中还多,此外在菱白和杂草中越冬的也不  相似文献   

3.
尹汝湛  张坚 《昆虫知识》1994,31(5):262-267
在华南,秋季水稻收获后,留在田间的一些稻桩,既含有再生稻株,亦藏蛰伏的三化螟幼虫,当再生稻桩率为14%~19%时,其中藏有的三化螟幼虫占该虫总数的47%~65%。由于三化螟得到再生稻株的保护,在整个越冬期间藏于再生株内的蝗虫死亡率偏低,至多为非再生株同时的50%,再生株百株活虫数为26~42头,而非再生株内仅为1~7头。  相似文献   

4.
湖北水稻蛀秆螟虫越冬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蛀秆螟虫是生产上的一类重要害虫。为了明确湖北省水稻蛀秆螟虫的种群发生现状和幼虫越冬情况,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2013年至2016年连续调查研究了武穴、崇阳、广水、曾都、公安和远安等地螟虫的越冬生物学。对蛀秆螟虫越冬生物学的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湖北省田间蛀秆螟虫发生种类为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未见有褐边螟和台湾稻螟等。其中,二化螟为田间发生优势种群;三化螟仅在部分地区零星发生;大螟亦有一定程度地发生,并有加重趋势,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这几种螟虫均以高龄老熟幼虫在稻茬中越冬,且在虫龄分布、越冬部位和头部朝向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趋性,可能与其耐寒性、地区气候和栽培制度等有关。并对螟虫发生现状与栽培制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害虫的天敌,从1972年开始,我们对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的寄生性天敌进行了调查。三年来在大田共发现寄生性天敌昆虫共12种(寄生蜂10种,寄生蝇2种)。已知学名的五种:①寄生于三化螟幼虫的爪哇沟姬蜂Isotimajavensis;②寄生于三化螟幼虫的三化螟茧蜂Tropo-bracon schoenobii;③寄生于三化螟卵的等腹黑卵蜂Telenomus dignus;④寄生于稻纵卷叶螟幼虫的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⑤寄生于稻纵卷叶螟幼虫和蛹的广大腿蜂 Brachymeria obscurata。  相似文献   

6.
东北稻区二化螟越冬幼虫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是我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水稻害虫。连续 3年在东北稻区的二化螟越冬幼虫调查表明 ,在通河和方正两地 (北纬 46°附近 )出现不完全第 2代 ;在东北稻区 ,二化螟幼虫多以高龄幼虫在稻茎内越冬 ( 1 999~ 2 0 0 1年分别占总数的 44 47% ,5 3 47%和 63 48% )。在盘锦、五常、吉林和龙井 4地区的平均高度分别为 8 0 2 ,1 6 2 5 ,1 8 2 9和 2 0 3 4cm。同时 ,在东北稻区的越冬幼虫的头向多朝上 ( 65 74%~ 76 77% )。  相似文献   

7.
天敌对稻螟的抑制,在某些地区个别年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例如四川南充第三代三化螟卵盛期的卵寄生率,一般都在40%左右,晚期高达82.87%。湖南长沙1954年第三代二化螟卵寄生率63.54%,1962年双峰第四代三化螟寄生率77.86%(等腹黑卵蜂达71.88%);1963年长沙三化螟卵寄生率第一代28.35%(稻螟赤眼蜂达20.25%),第二代47.78%(稻螟赤眼蜂达42.49%),第三代28.27—53.45%(稻螟赤眼蜂21.37—33.94%),第四代45.99—54.70%(等腹黑卵蜂达38.93—41.61%)。湘中邵东第四代卵寄生率高达83.46%(螟卵啮小蜂达71.17%)。浙江余姚第二代二化螟卵寄生率为80.82%,第三代最高达87.70%;浙江加兴二化螟卵寄生率最高达90.74%(1956年5月)。 稻螟幼虫天敌种类为数更多,作用也不小,例如1962年长沙越冬幼虫被三化螟虫霉(Erctomophothorasp.)寄生致死平均达48.65%,1963年长沙西数大队  相似文献   

8.
稻纵卷叶螟根虫瘟霉的分离鉴定及其流行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春生  洪波 《菌物学报》2012,31(3):322-330
在广东省发现一种新的侵染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昆虫病原真菌,经鉴定该病原真菌为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这是中国首次报道该菌侵染稻纵卷叶螟。在室内进行的温度和光周期对该菌生长的影响实验表明,该菌在15-2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周期对菌落生长影响不显著。根虫瘟霉主要侵染稻纵卷叶螟3-5龄幼虫,对3-5龄幼虫的侵染率分别为2.71%、24.32%和72.97%。在10-11月,根虫瘟霉可持续引发稻纵卷叶螟幼虫高强度流行病,侵染率高达95%。该菌以休眠孢子越冬,成为次年稻纵卷叶螟幼虫流行病的初侵染源。因此,根虫瘟霉是稻纵卷叶螟幼虫一种有效的自然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在江淮稻区稻(根)象甲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为害有日益加重趋势,特别是秋季大面积推行免、少耕的地区,这一趋势尤为明显。1987、1988年作者在扬州市郊就不同耕法对稻象甲幼虫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和越冬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是我国最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在广东历年表现为间歇大发生,近年粤西及粤北地区仍遭受严重为害。因而继续进行三化螟药剂防治的毒理以及生理、生态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其综合防治的技术水平。 三化螟以老熟幼虫在禾头内越冬,于次年春暖(16℃以上)即行化蛹及羽化。但由于秋后犁冬晒白、春雨加速禾头的腐烂及田间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感染,尤其是惊蛰前后浸水沤田  相似文献   

11.
江苏太兴县,原来大部为旱作地区,近年来由于水稻面积逐渐扩大,在去年发现有玉米螟为害水稻,而造成枯心苗或白穗的。据调查,太兴镇附近水稻的被害率达2%左右。黄桥周围严重的竟达30—40%。 今年我在太兴公社检查三化螟越冬情况时,也发现有玉米螟在稻根中越冬的,其比例低的2.24%,高的则达11.62%。 从以上情况看,玉米螟为害水稻是新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2.
水稻食根叶甲Donacia Provosti Fairm.,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尤以丘陵山区为害更重。解放以来,对此虫的研究已获得了一些成果,对水稻保产上起了一定作用。在防治上,以往着重对幼虫的防治,因幼虫在土层内,防治效果差,且耗药量大,存在着一定缺点。因此,笔者对此虫的生活习性及药剂防治成虫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后。 一、生活史及习性 (一)世代 水稻食根叶甲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层内越冬,越多幼虫4—5月开始为害杂草,水稻移植后转到稻根上为害。越冬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中、下旬,化蛹高峰期7月中旬,成虫羽化盛期在7月上旬—8月上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水稻重要害虫三化螟 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对转 Bt 基因水稻产生抗性的潜在风险,本文利用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了第 3 代三化螟在转Bt基因杂交稻汕优 63 及非转 Bt 基因杂交稻汕优 63 上的种群参数。结果表明:在 Bt 稻上1~2 龄幼虫的存活率为 4.03%,极显著低于非转基因 SY63(55.76%);Bt 稻上幼虫为害率为1.75%,极显著低 于非转基因 SY63(5.98%);Bt 稻上存活的幼虫发育历期明显长于非转 Bt SY63。  相似文献   

14.
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稻区是水稻三化螟主发生区。近年来,受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等影响,三化螟发生与为害呈现新的特点。本项研究分别在广东粤北、粤中和粤西,通过田间试验布局和调查,系统研究了隔离育秧、稻菜轮作、浸桩旋耕和烧桩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隔离育秧、稻菜轮作和浸桩旋耕对于三化螟发生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而烧桩对三化螟控制效果不明显。隔离育秧与塑盘育秧、露地育秧这两种耕作方式相比,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43.4、53.7、14.0倍和14.4、11.0、4.7倍;稻菜轮作区与非稻菜轮作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24.4、43.3、152.3倍;浸桩旋耕与非浸桩旋耕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3.7、2.7、8.9倍;烧桩处理则仅比对照田三化螟存活率略低14.9%。轻简化和机械化将是未来水稻种植主流,本文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中三化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献摘要     
八木诚政(Yagi,N.)1955.三化螟在早日本未来分布的预测。应用昆虫11(3):87—90,9参考资料。 木下周太氏(Kinoshita)及作者本人过去曾指出,三化螟(Shoenobius incertellus Walk.)在日本分布区域的北限,为年最低温-3.5℃的等温线。此温度与三化螟幼虫在稻田中越冬时,体液冰冻所须低温相符合。 最近发现三化螟的分布扩展至正常分布区以外的较冷地区,使作者回忆起在1930年发现的特殊抗寒个  相似文献   

16.
(一)二化螟在江西的分布情况,根据三年来的考察,在比例上较三化螟有逐渐扩展的趋势。此项原因,与江西三年来厉行三耕的结果是分不开的。因三耕后,三化螟大部死亡,二化螟则在越冬期中的顽强性大,能逃逸到其他杂草根部去躲藏,所以死亡率不高。 (二)同地区二化螟的分布密度,常因水稻品种的不同、栽培制度的不同、早晚稻的不同、以及周围有无菱白而发生差异。一般糯稻与粳稻中的二化螟分布密度,较高于籼稻;一季晚籼和一季晚糯的二化螟数目,又高于二季晚籼;早稻枯心苗中极少三化螟,晚稻枯心苗中渐多,到晚稻遗株中,则又往往超过了二化螟而占优势。 (三)菱白为二化螟及大螟的越冬大本营,能提早该地区二化螟第一代幼虫的发生期,增加该地区二化螟发生化数,又能使周围水稻田中,二化螟的数量增多,故稻区最好不种菱白。如果一定要种,则必须注意处理它的越冬遗株。处理的方法,根据二化螟及大螟在越冬前后部位的转移情形,抓紧在10月底前或5月底后,将菱白地上部位齐泥割去,深埋土下,或晒乾烧去,即可免其变蛹羽化,继续加害。  相似文献   

17.
我所看到的国内外文献报导,二化螟越冬代幼虫的化蛹部位,都是在稻草(茎稈)和稻根内化蛹。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有在稻根外部化蛹的。 1964年5月24日,检查二化螟发育进度时,从中晚稻田间拔起的稻根中,发现有两头活蛹,分别紧夹在两丛稻根基部软松的泥土上。其“根外”化蛹占总蛹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浙江部分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越冬幼虫寄生蜂的主要种类、寄生率以及它们在冬前与冬后的羽化动态.在兰溪,寄生蜂对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常见种类仅有二化螟绒茧蜂.在安吉与嘉兴两地,除二化螟绒茧蜂为主外,稻螟小腹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也较为常见,三者对双季晚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寄生率为18~19%.明显高于单季晚稻田的寄生率(8~15%).3种寄生蜂的羽化动态有较大差异,二化螟绒茧蜂和稻螟小腹茧蜂在进入11月后即不再羽化,而中华钝唇姬蜂的羽化则持续到11月中旬之后;越冬后,后者的羽化时间明显早于前两者.  相似文献   

19.
<正> 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us Dudgeon在我县水稻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有的年份局部地区受害成灾,造成稻谷减产。因此,近几年来我们对台湾稻螟进行了研究及防治试验,其结果如下。 一、年生活史 台湾稻螟在我县一年发生五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稻秆或稻茬内越冬,越冬代螟蛾在3月上旬始见,3月下旬至4月中旬盛发,产卵于早造秧田和早插田,发生数量很少。第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江苏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寄生蜂主要有10种,即中华钝唇姬蜂Eriborus sinicus(Holmgren)、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Munakata)、稻螟小腹茧蜂Microgaster russata Haliday、螟甲腹茧蜂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中华茧蜂Amyosoma chinensis(Szepligeti)、螟黄足盘绒茧蜂Cotesia flavipes(Cameron)、夹色姬蜂Auberteterus alternecoloratus(Cushman)、桑蟥聚瘤姬蜂Iseropus(Gregopimpla)kuwanae(Viereck)、螟蛉瘤姬蜂Itoplectis naranyae(Ashmead)以及二化螟盘绒茧蜂的重寄生蜂绒茧灿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Crawford)。田间系统调查表明:扬州地区7-9月水稻二化螟寄生蜂的主要种类为二化螟盘绒茧蜂、中华钝唇姬蜂、螟甲腹茧蜂、稻螟小腹茧蜂、螟蛉瘤姬蜂、桑蟥聚瘤姬蜂,但这些寄生蜂对一代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对二代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高。水稻二化螟越冬期的系统调查表明:扬州地区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蜂主要有3种,即二化螟盘绒茧蜂、中华钝唇姬蜂和稻螟小腹茧蜂,其中二化螟盘绒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是寄生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优势种。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调查表明,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在不同年份间有一定的波动,但一般都在1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9.88%,因此寄生蜂对二化螟越冬幼虫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能有效压低来年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越冬基数。此外,3种寄生蜂出茧时间在1月和2月之间达到最长,分别达到19.79 d、17.26 d和27.00 d,该结果表明,在扬州地区这3种寄生蜂可能都存在滞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