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调查了内蒙古达斡尔族舌运动类型(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共480例(男239例,女241例)。研究结果显示:(1) 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出现率分别为80.42%、4.58%、31.25%、81.88%、31.46%;(2) 卷舌、三叶舌出现率存在性别间明显差异;(3) 卷舌基因与翻舌、三叶舌基因间存在互作关系,翻舌基因与叠舌、尖舌、三叶舌基因间存在互作关系;(4) 卷舌、叠舌、翻舌、三叶舌的出现率存在民族间或种族间差异。 Abstact: A sample of 480 cases (239 males, 241 females) of Daur nationality in Inner Mongolia was investigated on 5 tongue moving types including rolling, folding, twisting, pointed and clover-leaf tongues. The results revealed as follows: The freqencies of rolling, folding, twisting, pointed and clover-leaf tongues were 80.42%, 4.58%, 31.25%, 81.88%, and 31.46%,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 sexual difference was showed in the frequency of rolling and clover-leaf tongues. Furthermore, some genetic interaction occured between twisting tongue and the other 4 tongue moving types, rolling tongue and clover-leaf tongue, respectively. The 5 tongue moving types but pointed tongue showed national or racial difference.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蒙古族3个群体5项舌运动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7年9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调查了947例蒙古族3个群体(厄鲁特蒙古族、巴尔虎蒙古族、布里亚特蒙古族)的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形状。研究表明:(1)呼盟蒙古族能卷舌(80.86%)、能尖舌(77.30%)者超过半数,能叠舌(4.86%)、能翻舌(29.25%)、能三叶舌(28.62%)的人较少。(2)除尖舌外,其它4种舌型均不存在性别间的差异。(3)5种舌运动类型间多相关关系。(4)3个群体翻舌出现率具有明显的差异,而另外4项舌运动类型多不存在差异。(5)与其他群体比较,呼盟蒙古族卷舌出现率较高,翻舌出现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6个人群舌运动类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2760例内蒙古中、西部区6个人群(鄂尔多斯蒙古族、伊盟汉族、锡林郭勒蒙古族、察哈尔蒙古族、乌拉特蒙古族、巴盟汉族)的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特征。研究表明:1)内蒙古西部区人群卷舌率、翻舌率、三叶舌率多低于内蒙古东部区人群;2)乌拉特蒙古族分别与另外3个蒙古族人群的叠舌率、尖舌率、三叶舌率存在显著性差异;3)5种舌运动类型的百分率不存在性别间的差异;4)卷舌与翻舌、卷舌与三叶舌、叠舌与翻舌、翻舌与尖舌存在着相关。叠舌与尖舌、叠舌与三叶舌、尖舌与三叶舌不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达斡尔族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调查了内蒙古达斡尔族舌运动类型(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共480例(男239例,女241例)。研究结果显示:(1)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出现率分别为80.42%、4.58%、31.25%、81.88%、31.46%;(2)卷舌、三叶舌出现率存在性别间明显差异;(3)卷舌基因与翻舌、三叶舌基因间存在互作关系,翻舌基因与叠舌、尖舌、三叶舌基因间存在互作关系;(4)卷舌、叠舌、翻舌、三叶舌的出现率存在民族间或种族间差异。  相似文献   

5.
应用随机群体抽样方法对广东梅州地区203例客家人(其中男68例,女135例)的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5项体质人类学指标进行调查,与国内外族群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了5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广东客家人卷舌率为63.05%,叠舌率为6.90%,翻舌率为34.48%,尖舌率为67.98%,三叶舌率为3.45%。与国内族群比较,广东客家人卷舌率较低,叠舌率中等,翻舌率较高,尖舌率较低,三叶舌率低。2)广东客家人舌运动类型出现率与四川邛崃汉族最为接近,具有南方族群的特征。3)广东客家人只有卷舌-翻舌间存在着相关。卷舌基因与叠舌基因是相互独立的。  相似文献   

6.
李玉玲  陆舜华  郑连斌 《遗传》2003,25(5):552-554
采用Penrose先证者同胞法和分离分析方法对72个家系资料的分析表明:卷舌、尖舌均为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阳性为显性性状;翻舌为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阳性为隐性性状。虽然环境因素对这类特征的表现也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因素仍起主要作用。 Abstract:The data of 72 families we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proband′s sib and the method of segregation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reditary mode of rolling tongue or pointed tongue is the dominant heredity of single gene of autosome,and the positive type of them is the dominant character;Twisting tongue is the recessive heredity of single gene of autosome,while the positive type is the recessive character.Present study suggested,although environmental might affect these characters,hereditary factors seemed to be dominant.  相似文献   

7.
调查了314例(男204例,女116例)彝族中学生的5项舌运动类型(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结果表明:1)彝族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出现率分别为:73.57%、8.28%、22.29%、72.93%、1.59%。5种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男女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畀;2)5项舌运动间相关性较小;3)尖舌基因与卷舌、翻舌基因均存在相关性,三叶舌与叠舌基因相关;4)聚类分析表明,彝族的舌运动类型与独龙族、布依族、仫佬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激光微束切割小冰麦异附加系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兰岚  宋桂英 《遗传学报》1997,24(3):238-240
利用微束激光并选用适当的功率密度,可将小冰麦异附加系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切割成2~3段。这个技术的建立,使激光微束应用于染色体片段、DNA、微克隆及基因定位成嵨赡  相似文献   

9.
兴安盟3个民族5种舌运动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类舌头的一些特殊运动类型(如卷舌、叠舌)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的重要指标。国外学者在该方面的研究较早较多[1—3],国内学者近年也已开始涉足该领域[4—6]。本文首次对我国内蒙古兴安盟的3个民族的5种舌运动类型进行调查研究,以探讨其分布频率及特征间相关联系。1 对象与方法于1998年9月测试人员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当地中学进行了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的调查,共获有效资料1852例。受试者身体健康,无残疾,11—20岁,其父母均为同一民族。调查遵照学术界公认的方法进行。2 结果与讨论21 各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比较3个民族5种…  相似文献   

10.
湖南2个民族5种舌运动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报道了湖南侗族328(男150,女178)例和苗族321(男164,女157)例的卷舌、三叶舌、叠舌、尖舌和翻舌各类型的出现率。研究显示,2个民族的卷舌和尖舌频率在国内民族中处于偏低水平,而三叶舌出现率在国内民族中处于偏高水平,同时侗族是一个翻舌能力较强的群体;5种舌运动类型中,除三叶舌外,均表现出明显的民族间差异,但只有尖舌出现率同时在2个民族中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5种舌运动类型间相关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旧大陆食果和食蜜蝙蝠的食性类型不同是否造成其取食器官舌长度及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2种食果蝙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以及1种食蜜蝙蝠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这3个物种间舌的差异.犬蝠、棕果蝠和长舌果蝠伸入直径为2 cm试管的最大舌长度L1(包括伸入试管的吻部和吻部以外的舌长)分别为(29.19±0.52)mm、(35.05±0.82) mm、(49.34±1.64) mm;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L3分别为(16.25±0.53)mm、(19.25±0.79) mm、(31.88 ± 1.56) mm;与体重转换后的最大舌长度,即转换L1分别为(8.57±0.17) mm/g1/3、(7.90 ±0.27) mm/g1/3、(12.41 ±0.40) mm/g1/3;与体重转换后的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即转换L3分别为(4.77±0.16) mm/g1/3、(4.34±0.22) mm/g1/3、(8.01 ±0.38) mm/g1/3;与体重转换后的解剖舌长分别为(5.56 ±0.16) mm/g1/3、(5.35 ±0.14) mm/g1/3、(6.65±0.38)mm/g1/3.此5个参数种间比较均差异显著,食蜜类的长舌果蝠的5个参数均显著长于食果类犬蝠和棕果蝠的相应参数.通过比较3种蝙蝠的舌结构发现,长舌果蝠的舌尖尖细且具有毛刷状丝状乳头结构,舌面及两侧凹槽较多;犬蝠和棕果蝠的舌尖钝圆,舌面乳头和凹槽较少而平缓.本文结果表明,旧大陆食蜜蝙蝠与食果蝙蝠在舌长度和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捕食行为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旧大陆食果和食蜜蝙蝠的食性类型不同是否造成其取食器官舌长度及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2种食果蝙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以及1种食蜜蝙蝠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这3个物种间舌的差异。犬蝠、棕果蝠和长舌果蝠伸入直径为2 cm试管的最大舌长度L1(包括伸入试管的吻部和吻部以外的舌长),分别为(29.19?0.52)mm、(35.05?0.82)mm、(49.34?1.64)mm;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L3分别为(16.25?0.53)mm、(19.25?0.79)mm、(31.88?1.56)mm;与体重转换后的最大舌长度,即转换L1分别为(8.57?0.17)mm/3√g、(7.90?0.27)mm/3√g、(12.41?0.40)mm/3√g;与体重转换后的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即转换L3分别为(4.77?0.16)mm/3√g、(4.34?0.22)mm/3√g、(8.01?0.38)mm/3√g;与体重转换后的解剖舌长分别为(5.56?0.16)mm/3√g、(5.35?0.14)mm/3√g、(6.65?0.38)mm/3√g。此5个参数种间比较均差异显著,食蜜类的长舌果蝠的5个参数均显著长于食果类犬蝠和棕果蝠的。通过比较3种蝙蝠的舌结构发现,长舌果蝠的舌尖尖细且具有毛刷状丝状乳头结构,舌面及两侧凹槽较多;犬蝠和棕果蝠的舌尖钝圆,舌面乳头和凹槽较少而平缓。本文结果表明,旧大陆食蜜蝙蝠与食果蝙蝠在舌长度和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捕食行为上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3.
舌头通常具有味觉、消化和免疫等重要功能。由于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我们推测舌头中和食性相关的基因在不同食性的动物中可能具有表达差异。为了检验此假说,本研究选取三种蝙蝠(大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和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ii))为研究对象,利用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三种蝙蝠舌头的转录组数据。比较转录组分析显示,在三种蝙蝠舌头中,表达量普遍最高的基因主要具有免疫功能,说明这些基因对于维持舌头正常的功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相对于食虫的中华菊头蝠和大足鼠耳蝠,与糖类代谢相关的基因在食蜜的大长舌果蝠中显著高表达,提示这些基因在这三种蝙蝠的舌头中具有表达差异。我们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蝙蝠的转录组资源,还证实了舌头中参与糖类代谢的基因表达差异可能和蝙蝠食性分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3种生态型扁蓿豆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SR分子标记结合21个表型性状对来自内蒙古3种生态型扁蓿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生态型的22份扁蓿豆材料在考察的4个质量性状上差异明显;在17个数量性状上,总体变异程度为黄花型扁蓿豆>扁蓿豆>细叶扁蓿豆;表型性状的遗传相似系数在31.59~113.27间,变异系数为43.30%.SSR分析结果显示,18对引物平均多态性比率为80.09%,引物平均等位位点数为6.06,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平均为0.32,遗传相似系数在0.37~0.47间,变异系数为61.80%.表型性状聚类、SSR分子标记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均显示,黄花型扁蓿豆和扁蓿豆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细叶扁蓿豆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5个民族12对性状的基因频率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报道了内蒙古地区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蒙古族和汉族12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并进行民族间基因频率的比较。结果显示:内眦褶性状的民族间差异较大,叠舌性状次之,利手和鼻梁侧面观性状的民族间差异较小。 Abstract:The gene frequency of 12 characters was reported in Ewenki,Oroqen,Daur,Mongol and Han nationalities in Inner Mongolia,and compared among these nationalities.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difference of Mongoloid fold among nationalities was significant,followed by the Folding tongue,while the difference of Handedness and Nasal profile was relatively in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四个民族耳垂基因频率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在调查内蒙古汉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耳垂性状的基础上,计算出上述4个民族的基因频率,并进行了4个民族之间、 4个民族与赫哲族、柯尔克孜族之间耳垂显性基因频率的比较, 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北方地区民族群体的耳垂显性基因频率由西向东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